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1115发布日期:2020-10-17 02:2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由于存在整流和逆变的过程,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谐波,因此需要装设大量的滤波电容器。由于大量的谐波电流都要流入电容器,在谐波电流的激励下,电容器产生很大的噪声,由此滤波电容器已经成为换流站中主要噪声源。电容器的噪声是由于电容器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使电容器的极板受到交变电场力作用而产生振动,并通过与极板连接的结构和电容器浸渍剂传递给外壳,引起电容器外壳的振动产生噪声并向周围辐射。

现有的电力电容器,无降噪装置,容易产生噪声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电力电容器,无降噪装置,容易产生噪声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包括芯体和弹性垫片,所述芯体的末端连接有减震套,且减震套的外表面设置有吸引管,所述吸引管的外侧安装有外壳,且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减震层,所述减震层的内部安装有减震板,且减震层的内表面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的内表面设置有内壳,且内壳的内表面设置有真空管,所述外壳的外侧固定有安装体,所述安装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且弹性垫片位于安装孔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减震套为多孔状结构,所述吸引管为圆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减震层与外壳之间为紧密贴合,且减震板关于减震层的内部呈三角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海绵层与减震层粘合连接,且海绵层为多孔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真空管为圆柱形结构,且真空管关于内壳的内表面呈对称分布,并且真空管设置有四组。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固定有凸体,所述凸体与外壳之间构成突刺形结构,且凸体关于外壳外表面呈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安装体关于外壳的外侧呈三角形分布,且安装体设置有三个,所述弹性垫片与安装孔之间为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内壳内部还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滑槽,所述内壳内壁上设有所述滑槽;

安装壳,所述安装壳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上;

电机,嵌设在所述安装壳下侧内壁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

第一带轮,所述驱动轴上固设有所述第一带轮;

盘体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下侧内壁上;

第二带轮,所述盘体转轴上固设有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

第一齿轮,所述驱动轴上端固设有所述第一齿轮;

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下侧内壁,且位于盘体转轴前侧;

盘体,所述盘体转轴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带轮上侧的所述盘体;

第一传动轮,所述盘体上固设有所述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呈扇形结构;

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转轴上端固设有所述第二齿轮;

第二传动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且位于所述第二齿轮下侧,所述第二传动轮表面设置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所述第一传动轮外侧匹配;

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下侧内壁上;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

固定齿条,固设于所述安装壳左侧内壁上且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连接;

方向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的箱体,所述第二转轴上固设有转动盘体;若干推杆,设置在所述箱体上周侧;若干第一接杆,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体上周侧;若干第二接杆,铰接连接在所述转动盘体上周侧,所述第一接杆与第二接杆抵接;方向控制弹簧,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杆与所述第一接杆连接;

固定杆件,固设在所述箱体上端;

固定块体,固设在所述安装壳内壁上,所述固定块体与固定杆件之间连接有弹簧;

凸杆,固设于所述盘体上,且用于与所述固定杆件抵接;

若干第三转轴,所述若干第三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周侧,所述第二传动轮上与第三转轴转动连接;

第四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端,且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第四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轮上且,且位于所述第四齿轮靠近第一转轴的一侧;

第五齿轮,固设于所述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连接;

第六齿轮,固设于所述第四转轴上,位于所述第五齿轮上侧,且所述第六齿轮可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若干第五转轴,所述若干第五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五转轴周侧,所述第五转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轮转动连接;

第七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五转轴上,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第三带轮,固设于所述第七齿轮上侧;

第六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轮上,且位于第五转轴靠近第一转轴的一侧;

第四带轮,固设于所述第六转轴上,所述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

第八齿轮,固设于所述第六转轴上且位于所述第四带轮上侧;

散热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内壁上侧;

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上侧端面上,数量为两个且呈中心对称设置;

散热齿条,固设于所述滑块上;

散热齿轮,固设于所述散热转轴上端且与所述散热齿条啮合连接;

风扇,固设于所述散热齿条上。

优选的,还包括:

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器、散热水管、水箱、水泵,所述水泵、热交换器、水箱均位于所述外壳外侧;所述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散热水管的进水端相连,所述散热水管呈“s”形分布于所述内壳内壁上,所述散热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回水端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冷水出端与所述水箱的注水口连接;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壳内壁上;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水管内;

流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水管的进水端;

报警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外壁上;

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外壁上;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所述报警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控制所述报警器进行工作,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实时温度及公式(1)计算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温度调节因子:

其中,λ为温度调节因子,t2为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值,t0为预设的所述内壳内壁降温后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t1为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值;

步骤二: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速传感器、公式(2)和公式(3)计算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

其中: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w为散热水管截面的宽度,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r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ρ为散热水管内水的密度,v为流速传感器检测值,η为散热水管内水的粘度;

步骤三:控制器根据公式(4)和公式(5)计算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β=2.7(1-0.12s+0.007s2)×(1+0.2q2/3-0.0005q2)(5)

其中:s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与散热水管当量直径之比,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q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与散热水管当量直径之比调节因子,β为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步骤四:控制器根据步骤1、步骤2、步骤3、公式(6)、公式(7)计算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

其中:μ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摩擦因子,w为散热水管截面的宽度,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δp为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ρ为散热水管内水的密度,v为流速传感器检测值,λ为温度调节因子,a为无量纲常数,计算时取值为散热水管单条通道的长度,r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n为散热水管的弯曲部位的个数,β为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步骤五:控制器通过比较δp和预设水压损失基准值p0,若δp≥p0,控制器触发报警器进行报警;若δp<p0,控制器不触发报警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设置有减震套,设置的减震套可以有效减少振动传入壳体,从而减少壳体的振动,减少噪音的产生,设置的吸引管可以对芯体周围产生的声音有效吸收抵消,避免噪音传导到外部;通过设置的减震板可以对壳体的振动能量有效吸收和抵消,且三角形的结构还能对壳体形成良好的支撑加强其强度避免振动导致零件松垮的情况;

2、本发明设置有海绵层,通过设置的海绵层不仅可以缓冲振动,而且还能吸收一部分噪音进一步缓解噪音的传出;设置的真空管可以减少一部分声音的传送,从而减少部分噪音的传导,多组设置可以增大隔音介质的面积,从而提高阻隔效果;

3、本发明设置有凸体,设置的凸体不仅能够增加外壳外表面的摩擦力,防止安装时的打滑现象,且还能增加外壳的散热面积,提高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设置的安装体,在不影响安装稳固的情况下减少了安装体的数量,这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性价比,且这样设置安装也更加方便,降低安装时的劳动强度,设置的弹性垫片可以有效减少安装体连接处的振动,避免连接处松动的情况。

4、本发明设置有第二传动轮,通过设置的第二传动轮可以改变第二齿轮的转动方向,进而控制散热齿轮、散热齿条带动风扇进行左右水平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5、本发明设置有方向控制组件,当凸杆与固定杆件抵接时,固定杆件转动,第二接杆35与推杆33抵接,第三齿轮29带动安装壳15向前移动,当凸杆不与固定杆件抵接时,在弹簧39的作用下,固定杆回到初始位置,第二接杆35和第一接杆34抵接,第三齿轮29带动安装壳15向后移动,从而实现了对风扇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芯体、减震套和吸引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内壳和真空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设置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5中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方向控制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图5中d-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芯体;2、减震套;3、吸引管;4、外壳;5、减震层;6、减震板;7、海绵层;8、内壳;9、真空管;10、安装体;11、凸体;12、安装孔;13、弹性垫片;14、滑槽;15、安装壳;16、电机;17、驱动轴;18、第一带轮;19、盘体转轴;20、第二带轮;21、第一皮带;22、第一齿轮;23、第一转轴;24、盘体;25、第一传动轮;26、第二齿轮;27、第二传动轮;28、第二转轴;29、第三齿轮;30、固定齿条;31、箱体;32、转动盘体;33、推杆;34、第一接杆;35、第二接杆;36、方向控制弹簧;37、固定杆件;38、固定块体;39、弹簧;40、凸杆;41、第三转轴;42、第四齿轮;43、第四转轴;44、第五齿轮;45、第六齿轮;46、第五转轴;47、第七齿轮;48、第三带轮;49、第六转轴;50、第四带轮;51、第二皮带;52、第八齿轮;53、散热转轴;54、滑块;55、散热齿条;56、散热齿轮;57、风扇;601、方向控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包括芯体1和弹性垫片13,芯体1的末端连接有减震套2,且减震套2的外表面设置有吸引管3,减震套2为多孔状结构,吸引管3为圆环形结构,本发明设置有减震套2,设置的减震套2可以有效减少振动传入壳体,从而减少壳体的振动,减少噪音的产生,设置的吸引管3可以对芯体1周围产生的声音有效吸收抵消,避免噪音传导到外部;

吸引管3的外侧安装有外壳4,且外壳4的内表面设置有减震层5,减震层5的内部安装有减震板6,且减震层5的内表面设置有海绵层7,减震层5与外壳4紧密贴合,且减震板6关于减震层5的内部呈三角形结构,通过设置的减震板6可以对壳体的振动能量有效吸收和抵消,且三角形的结构还能对壳体形成良好的支撑加强其强度避免振动导致零件松垮的情况,海绵层7与减震层5粘合连接,且海绵层7为多孔状结构,本发明设置有海绵层7,通过设置的海绵层7不仅可以缓冲振动,而且还能吸收一部分噪音进一步缓解噪音的传出;

海绵层7的内表面设置有内壳8,且内壳8的内表面设置有真空管9,真空管9为圆柱形结构,且真空管9关于内壳8的内表面呈对称分布,并且真空管9设置有四组,设置的真空管9可以减少一部分声音的传送,从而减少部分噪音的传导,多组设置可以增大隔音介质的面积,从而提高阻隔效果;

外壳4的外侧固定有安装体10,且外壳4的外表面固定有凸体11,凸体11与外壳4之间构成突刺形结构,且凸体11关于外壳4外表面呈均匀分布,本发明设置有凸体11,设置的凸体11不仅能够增加外壳4外表面的摩擦力,防止安装时的打滑现象,且还能增加外壳4的散热面积,提高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

安装体10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12,且弹性垫片13位于安装孔12的外表面,安装体10关于外壳4的外侧呈三角形分布,且安装体10设置有三个,弹性垫片13与安装孔12紧密贴合,设置的安装体10,在不影响安装稳固的情况下减少了安装体10的数量,这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性价比,且这样设置安装也更加方便,降低安装时的劳动强度,设置的弹性垫片13可以有效减少安装体10连接处的振动,避免连接处松动的情况。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使用该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时,首先对装置进行安装,对外壳4施加一作用力,此时与外壳4固定连接的凸体11起到防滑作用,接着通过与安装体10固定连接的安装孔12进行安装,然后对装置进行通电,芯体1接受电源并导入极板,极板产生振动,振动的极板让空气产生振动并产生声音,设置的与内壳8螺纹连接的真空管9对一部分声音进行阻隔,实现一次降噪,极板产生的振动导入内壳8,海绵层7与内壳8粘合连接,海绵层7吸引一部分振动和声音,减震层5安装在海绵层7外部,减震层5产生振动,减震板6与减震层5固定连接,减震板6吸收抵消一部分振动,实现一次降噪,剩下的振动传递到安装在减震层5外部的外壳4上,吸引管3固定在外壳4内部,吸引管3吸收一部分外壳4振动产生的声音,实现一次降噪,减震套2套接在吸引管3外部,减震套2减少了部分振动传递到芯体1上,最后极少的一部分振动传递到与安装体10固定连接的安装孔12上,此时与安装孔12紧密贴合的弹性垫片13对连接部位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即实现降噪,这就是该适用于电力电容器的降噪装置的工作原理。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电力电容器,无降噪装置,容易产生噪声污染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8所示,所述内壳8内部还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滑槽14,所述内壳8内壁上设有所述滑槽14;

安装壳15,所述安装壳15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14上;

电机16,嵌设在所述安装壳15下侧内壁上,所述电机16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17;

第一带轮18,所述驱动轴17上固设有所述第一带轮18;

盘体转轴19,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15下侧内壁上;

第二带轮20,所述盘体转轴19上固设有所述第二带轮20,所述第一带轮18与所述第二带轮20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21;

第一齿轮22,所述驱动轴17上端固设有所述第一齿轮22;

第一转轴23,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15下侧内壁,且位于盘体转轴19前侧;

盘体24,所述盘体转轴19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带轮20上侧的所述盘体24;

第一传动轮25,所述盘体24上固设有所述第一传动轮25,所述第一传动轮25呈扇形结构;

第二齿轮26,所述第一转轴23上端固设有所述第二齿轮26;

第二传动轮27,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23,且位于所述第二齿轮26下侧,所述第二传动轮27表面设置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所述第一传动轮25外侧匹配,即如图7所示,第一传动轮外壁的弧形可抵接在所述弧形槽内;

第二转轴28,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15下侧内壁上;

第三齿轮29,所述第三齿轮29固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8上,

固定齿条30,固设于所述安装壳15左侧内壁上且与所述第三齿轮29啮合连接;

方向控制组件601,包括:与所述第二转轴28转动连接的箱体31,所述第二转轴28上固设有转动盘体32;若干推杆33,设置在所述箱体31上周侧;若干第一接杆34,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体32上周侧;若干第二接杆35,铰接连接在所述转动盘体32上周侧,所述第一接杆与第二接杆35抵接;方向控制弹簧36,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杆35与所述第一接杆34连接;

固定杆件37,固设在所述箱体31上端;

固定块体38,固设在所述安装壳15内壁上,所述固定块体38与固定杆件37之间连接有弹簧39;

凸杆40,固设于所述盘体24上,且用于与所述固定杆件37抵接;

若干第三转轴41,所述若干第三转轴41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周侧,所述第二传动轮27上与第三转轴41转动连接;

第四齿轮42,固设于所述第三转轴41上端,且所述第四齿轮42与所述第一齿轮22啮合连接42;

第四转轴43,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轮27上且,且位于所述第四齿轮42靠近第一转轴的一侧;

第五齿轮44,固设于所述第四转轴43上,所述第五齿轮44与所述第四齿轮42啮合连接;

第六齿轮45,固设于所述第四转轴43上,位于所述第五齿轮44上侧,且所述第六齿轮45可与所述第二齿轮26啮合连接45;

若干第五转轴46,所述若干第五转轴46设置在所述第五转轴46周侧,所述第五转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轮27转动连接;

第七齿轮47,固设于所述第五转轴46上,所述第七齿轮47与所述第一齿轮22啮合连接;

第三带轮48,固设于所述第七齿轮47上侧;

第六转轴49,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轮27上,且位于第五转轴46靠近第一转轴的一侧;

第四带轮50,固设于所述第六转轴49上,所述第三带轮48与第四带轮50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51;

第八齿轮52,固设于所述第六转轴49上且位于所述第四带轮50上侧;

散热转轴53,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15内壁上侧;

滑块54,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壳15上侧端面上,数量为两个且呈中心对称设置;

散热齿条55,固设于所述滑块54上;

散热齿轮56,固设于所述散热转轴53上端且与所述散热齿条55啮合连接;

风扇57,固设于所述散热齿条55上。如图9,所述散热齿条55的数量为2个,所述散热齿条55如图5,为左右设置,所述散热齿轮56位于两个所述散热齿条55之间,所述散热齿条55在所述散热齿轮56的带动下左右移动,同时所述散热齿条55在所述滑块54的作用下在所述安装壳15上侧端面左右滑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当电力电容器工作时,电机16启动,电机上的驱动轴17带动第一齿轮22转动,第一齿轮22的转动带动与之啮合连接的第七齿轮47转动,从而第五转轴46转动,通过第五转轴46带动第三带轮48转动,第三带轮48通过第二皮带51和第四带轮50带动第六转轴49转动,进而带动第六转轴49上的第八齿轮52转动,第八齿轮52的转动通过第二齿轮26和第八齿轮带动散热转轴53转动,进而带动散热转轴53上的散热齿轮56转动,散热齿轮56的转动使与之啮合连接的散热齿条55上的风扇57进行左右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同时驱动轴17上第一带轮18的转动通过第一皮带21和第二带轮20带动盘体转轴19转动,进而带动盘体转轴19上的盘体24转动,盘体24上的凸杆40通过第一转轴23带动第二传动轮27(其中,如图7,第二传动轮上设置u形槽,通过周向设置若干u形槽,使得第二传动轮等分成若干扇形块,凸杆转动至u形槽内推动第二传动轮转动)转动一定角度(根据第二传动轮等分成的扇形块的数量确定,如图7,沿圆周等分成6个扇形块,所述一定角度为60度),第三转轴41上的第四齿轮42与驱动轴17上的第一齿轮22啮合连接,进而通过第五齿轮44和第四转轴43带动第六齿轮45转动,第六齿轮45的转动带动与之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26反向转动,进而通过散热转轴53、散热齿条55带动风扇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反向运动,当凸杆40与固定杆件37抵接时,固定杆件37转动,通过方向控制组件601、第二转轴28带动第三齿轮29转动,第三齿轮29在与固定齿条30啮合传动的过程中带动安装壳15向前移动;当凸杆40不与固定杆件37抵接时,弹簧39带动固定杆件37回到初始位置,实现了风扇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器、散热水管、水箱、水泵,所述水泵、热交换器、水箱均位于所述外壳4外侧;所述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散热水管的进水端相连,所述散热水管呈“s”形分布于所述内壳内壁上,所述散热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回水端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冷水出端与所述水箱的注水口连接;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壳8内壁上;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水管内;

流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水管的进水端;

报警器,设置在所述外壳4外壁上;

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外壳4外壁上;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所述报警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控制所述报警器进行工作,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实时温度及公式(1)计算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温度调节因子:

其中,λ为温度调节因子,t2为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值,t0为预设的所述内壳内壁降温后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t1为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值;

步骤二: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速传感器、公式(2)和公式(3)计算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

其中: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w为散热水管截面的宽度,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r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ρ为散热水管内水的密度,v为流速传感器检测值,η为散热水管内水的粘度;

步骤三:控制器根据公式(4)和公式(5)计算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β=2.7(1-0.12s+0.007s2)×(1+0.2q2/3-0.0005q2)(5)

其中:s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与散热水管当量直径之比,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q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与散热水管当量直径之比调节因子,β为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步骤四:控制器根据步骤1、步骤2、步骤3、公式(6)、公式(7)计算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

其中:μ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摩擦因子,w为散热水管截面的宽度,h为散热水管截面的高度,d为散热水管的当量直径,δp为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ρ为散热水管内水的密度,v为流速传感器检测值,λ为温度调节因子,a为无量纲常数,计算时取值为散热水管单条通道的长度,r为当前状态下散热水管内水的雷诺数,n为散热水管的弯曲部位的个数,β为所述散热水管内水的水压损失系数。

步骤五:控制器通过比较δp和预设水压损失基准值p0,若δp≥p0,控制器触发报警器进行报警;若δp<p0,控制器不触发报警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先利用控制器计算出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然后控制器将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与设水压损失基准值进行对比,当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与设水压损失基准值的差值小于0时,控制器不触发报警器,当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水压损失与设水压损失基准值的差值大于等于0时,控制器通过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提示工作人员检修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通过设置报警器提醒工作人员检修,能及时监测装置内部散热效果,避免装置损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