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2455发布日期:2022-01-22 09:0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及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及滤波器。


背景技术:

2.在通信技术领域,为了保证信号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通常在一个设备上设置连接器并在另一个设备上设置与该连接器匹配的被连接端。将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端时,连接器的端面与被连接端的端面接触并导通,进而实现将信号从一个设备传输至另一个设备。
3.现有技术中,在实现连接器与被连接端连接时,通常通过设置内外螺纹进而通过旋接的方式实现连接。通过此种方式连接,一方面,其连接速度较慢,无法实现快速;另一方面,这样的连接方式需要靠旋接,若没有掌握好旋转的度,则会造成连接不稳定或者连接过于紧固损坏端子;再一方面,这样的连接方式对于螺纹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若内螺纹或者外螺纹损坏,将会造成连接器不能连接于被连接端,此时连接器与被连接端均会无法使用,造成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及滤波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用于连接待连接端,连接器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爪,卡爪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弹性片,弹性片的一端设置有凸起部,待连接端设置有卡合槽,凸起部卡合于卡合槽内,以实现连接器与待连接端的连接。
6.进一步,连接器还包括松脱件,凸起部靠近卡合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松脱件靠近凸起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松脱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第二斜面通过第一斜面将凸起部脱离卡合槽。
7.进一步,连接器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的一端设置在卡爪上,加强件的另一端呈阶梯状,加强件靠近凸起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第三斜面与凸起部抵接,以加强凸起部在卡合槽内的卡合。
8.进一步,凸起部远离卡合槽的一侧设置有第四斜面,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抵接,以加强凸起部在卡合槽内的卡合。
9.进一步,松脱件设置于加强件的第一端,松脱件能够相对于加强件沿第二方向移动。
10.进一步,松脱件为松脱环,松脱环包括连接部、弯折部,连接部设置于加强件的第一端,连接部能够相对于加强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斜面设置于弯折部的内表面。
11.进一步,弹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部,弹性片通过固定部固定于连接器的外壳,加强件为环状,加强件的第二端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固定体上设置有与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加强件设置于固定体,以通过旋转加强件使得加强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
12.进一步,第三斜面设置于加强件的第一端的内表面,加强件的第一端的内表面与弹性片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得弹性片能够朝向间隙移动。
13.进一步,连接器还包括接地弹片,接地弹片与连接器的外壳抵接,以将连接器的外壳接地。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连接器。
15.本技术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此种方式,在将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端时,连接器的弹性片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凸起部卡合于被连接端的卡合槽内,进而实现连接器与被连接端的快速连接。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图5中的卡爪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加强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7中的加强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松脱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图9中的松脱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的结构示意图。
30.如图1所示,连接器10用于连接待连接端20,当连接器10连接于待连接端20时,连接器10的内芯101嵌入待连接端20的内芯201中,实现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的导通,进而实现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之间的信号传递。当然,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连接时,内芯101与内芯102可以仅仅是端面接触实现导通。
31.其中,连接器10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爪,卡爪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的弹性片11。在本实施例中并未示出卡爪的全部结构,例如,卡爪还可以包括固定结构(图未示),固定结构可以设置于弹性片11的一端以实现弹性片11的固定。
32.进一步,弹性片11的一端设置有凸起部111,凸起部111也可以是设置于弹性片11的中部、中部与端部之间等等,凸起部111与弹性片11一体成型。待连接端20设置有卡合槽21,凸起部111卡合于卡合槽21内,进而实现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的连接。优选的,凸起部111的表面圆滑的曲面或斜面,当凸起部111的表面为斜面时,斜面与弹性片11之间的夹角小于九十度。当然,也可以仅仅是凸起部111第二方向部分表面为圆滑曲面或斜面,能够使得连接器10在连接待连接端20时,待连接端20的外表面能够在凸起部111上自由滑动即可。
3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仅仅设置有一个弹性片11,为了实现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连接的牢固性,可以在连接器10设置固定片,固定片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并在待连接端设置于凸起对应的凹槽,使得连接时凸起可以设置于凹槽内,进而实现更好的连接牢固性。当然,在也可以在连接器10的端面设置凸起或凹槽,在待连接端20的端面设置对应的凹槽或凸起,进而实现牢固的连接。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设置有至少两个卡爪,至少两个卡爪分散排布于连接器10外部的四周。具体的,当卡爪设置为两个时,两个卡爪相对的设置于连接器10的两侧,以获得更好的连接效果。
34.可以理解的是,当将连接器10连接于待连接端20时,待连接端20抵压弹性片11,弹性片11发生形变并朝向远离待连接端20内芯201的方向弯折,直到凸起部111卡合于卡合槽21,弹性片11恢复形变,使得连接器10连接于待连接端20。
35.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包括有弹性片11,连接器10连接待连接端20时,弹性片11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快速的使得弹性片11的凸起部111卡合于卡合槽21内,快速的实现了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的连接。
36.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的结构示意图。
37.如图2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器10还包括加强件12,加强件12的一端设置在连接器10上,且加强件12与弹性片1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加强件12可相对于连接器1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
38.具体的,加强件12的另一端呈阶梯状,且加强件12靠近凸起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121,凸起部111靠近加强件12的一侧设置有第四斜面112。其中,加强件12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三斜面121会抵触到第四斜面112。优选的,第三斜面121的坡度小于第四斜面112的坡度,以实现良好的抵触效果。
39.可以理解的是,当将加强件12向第一方向d1滑动时,第三斜面121与凸起部111的第四斜面112抵接,此时,加强件12与凸起部111之间会存在一个相互作用力,这个相互作用力存在一个垂直于弹性片11的分力,这个垂直的分力使得凸起部111紧抵于卡合槽21,以加强凸起部111在卡合槽21内的卡合。
40.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
还包括加强件12,可以通过加强件12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得加强件12与弹性片11产生一个垂直于弹性片11的分力,这个分力使得凸起部111紧抵卡合槽21,因此加强了连接器10连接与待连接端20的牢固性。
41.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的结构示意图。
42.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进一步的设置有松脱件13,松脱件13可以滑动设置于加强件12,也可以固定设置于加强件12,松脱件13可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滑动。其中,凸起部111靠近卡合槽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113,松脱件13靠近凸起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131,松脱件13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一斜面113与第二斜面131能够发生抵触。
43.可以理解的是,当松脱件13相对于加强件12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或加强件12与松脱件13整体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松脱件13的第二斜面131与凸起部111的第一斜面113抵触,松脱件13与凸起部111之间产生一个相互作用力,这个相互作用力产生一个垂直于弹性片11的分力。这个分力使得弹性片11朝向远离待连接端20的内芯201的方向偏移,以使得凸起部111脱离卡合槽21,进而实现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的脱离。
44.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松脱件13也可以设置在连接器10的外壳,而不是设置在加强件12上,能够使得松脱件13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移动即可。
45.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器10还包括松脱件13,松脱件13能够通过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产生一个垂直于弹性片11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能够使得凸起部111脱离卡合槽21。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可以仅仅推动松脱件13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使得凸起部111快速脱离卡合槽21,进而实现连接器10快速的与待连接端20脱离连接。
46.请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的结构示意图。
47.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还包括绝缘体102,绝缘体102设置于连接器10的内芯101与外壳103之间,以实现内芯101相对于外壳103的绝缘。同样的,待连接端20也包括绝缘体202,绝缘体202设置于待连接端20的内芯201与外壳203之间。
48.进一步,卡爪还包括固定部14,固定部14设置于弹性片11的另一端,固定部14与弹性片11一体成型,弹性片11通过固定部14固定于连接器10的外壳103。
49.请参阅图5以及图6,图5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的卡爪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卡爪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0.在本实施例中,卡爪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于连接器10的壳体103的外侧。即连接器10的壳体103的外侧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弹性片11以及至少两个固定部14。优选的,至少两个固定部14形成圆环,圆环围设于连接器10的外壳103的外表面,以将至少两个弹性片11固定于连接器10的外壳103。
51.请继续参阅图4、图5,并结合图7、图8,图7是本技术连接器10的加强环1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加强环12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2.具体的,在至少两个固定部14形成的圆环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加强件12为环状,加强件12的第二端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该圆环外表面的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加强件12旋接于由固定体14形成的圆环上,以固定加强件12,并通过旋转加强件12使得加强件12沿
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移动。
53.具体的,第三斜面121设置于加强件12的第一端的内表面,加强件12的第一端的内表面与弹性片11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得弹性片11能够朝向间隙移动。当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脱离连接时,弹性片11发生弹性形变,并使得弹性片11朝向远离待连接端20内芯201的方向偏移,由于弹性片11与加强件12第一端的内表面之间间隙的存在,使得弹性片11能够发生偏移。
54.其中,在进行组件的装配时,现将卡爪通过固定部14形成的圆环装配于连接器10的外壳103的外部,再将加强件12旋接于卡爪的固定部14形成的圆环的外表面,进而实现卡爪与加强件12的装配。
55.其中,在加强件12的第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齿,防滑齿用于防止旋转加强件12时打滑现象的发生。
56.请参阅图9以及图10并结合图4,图9是本技术连接器10的松脱环13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松脱环1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7.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松脱件13呈环状,即松脱件13为松脱环,松脱环包括弯折部132以及连接部133,连接部13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1331。具体的,加强环12设置有朝向连接器10的内芯101凹陷的凹槽122,限位部1331一端连接于连接部133,另一端朝向凹槽122凹陷并与凹槽122底部保留一定间隙。因此,限位部1331可以在凹槽122内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移动,以使得松脱环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移动。
58.具体的,第二斜面131设置于弯折部132的内表面,当松脱环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斜面131与第一斜面113接触并相对滑动,使得凸起部111脱离卡合槽21,进而使得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脱离连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13的末端还连接有一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抵触部。当松脱环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抵触部首先与第二斜面131接触,而后第二斜面131与第一斜面113接触并相对滑动。
59.进一步,连接器10还包括接地弹片15,接地弹片15与连接器10的外壳103抵接,以将连接器10的外壳103接地。
60.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卡爪通过固定部14固定于连接器10的外壳103,且固定部14形成一环状,卡爪可以套接于连接器10,方便组装、易于拆卸。并将加强环12旋接与固定部14所形成的环状外表面,可以通过旋转使得加强环12上下移动实现加强连接的作用,简单快捷的实现加强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的连接。松脱环通过将限位部1331设置于加强环12的凹槽122内,使得松脱环能够通过上下推动实现松脱环的上下移动,能够快速的使得连接器10与待连接端20脱离连接。
6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连接器10。
6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