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4592发布日期:2020-11-10 17:55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三极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极漏电保护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极漏电保护插头的脱扣机构包括安装架、复位按钮、压臂、锁扣片、大小弹簧、脱扣线圈、火线静触片、零线静触片、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地线插脚、火线动触片、零线动触片及附加地线脱扣机构。工作时,脱扣器的铁芯在小弹簧及脱扣线圈的磁力作用下,推拉锁扣片使压臂和复位按钮锁扣成一体或脱离,复位按钮与大弹簧相互配合带动火线动触片与火线静触片通断,零线动触片与零线静触片通断,另外再联动地线脱扣机构实现地线动触片与地线静触片通断功能,其结构复杂,配合关系较多,其关键零件锁扣片制造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导致产品故障率高,可靠性差,且多数都不能实现国标要求的地线先接触后断开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需要锁扣片,配合关系较少,装配容易,工作稳定可靠,并且能够实现国标要求的地线先接触后断开功能的三极漏电保护插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三极漏电保护插头,包括外壳、复位按钮、火线插脚、地线插脚、零线插脚、脱扣线圈组件、安装架及电路板;所述火线插脚、地线插脚及零线插脚分别安装在外壳内,在所述火线插脚的上端设有火线静触点,在所述零线插脚的上端设有零线静触点,在所述地线插脚的上端设有地线静触点,所述安装架安装在外壳内,所述电路板设在安装架上,所述复位按钮穿过电路板在安装架内可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插脚的高度低于火线插脚及零线插脚的高度,所述安装架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室及第二安装室,在所述第二安装室两侧分别设有纵向槽,所述脱口线圈组件设在第一安装室内并与电路板电连接;还包括,

火线动触片结构、地线动触片结构及零线动触片结构;所述火线动触片结构包括火线安装位及火线横向弹片,所述火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的一侧上,火线安装位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火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火线横向弹片的一端连接且使火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所述火线横向弹片的另一端设有火线动触点,所述火线动触点可与火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所述零线动触片结构包括零线安装位及零线横向弹片,所述零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的另一侧上,零线安装位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零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零线横向弹片的一端连接且使零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在所述零线横向弹片的另一端设有零线动触点,所述零线动触点可与零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所述地线动触片结构包括地线安装位及地线横向弹片,所述地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上,所述地线安装位的一端与地线连接,地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地线横向弹片的一端连接并使地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所述地线横向弹片的长度大于火线横向弹片及零线横向弹片的长度,在所述地线横向弹片的另一端设有地线动触点,所述地线动触点可与地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

压臂;所述压臂上部一侧设有纵向滑槽,压臂上部的另一侧设有凸起的锁扣,压臂的下部设有承担臂,所述压臂设在第二安装室内并可前后扭动,所述承担臂分别位于对应的纵向槽中并可上下移动,所述火线横向弹片承担在承担臂的右侧上,所述零线横向弹片承担在承担臂的左侧上,地线横向弹片承担在承担臂的中部,所述锁扣与复位按钮卡钩配合,脱扣线圈组件的铁芯插装在压臂的纵向滑槽内,所述铁芯可拉动压臂的纵向滑槽以承担臂为轴心向后扭动,所述压臂另一侧的锁扣脱离复位按钮,所述地线安装位、火线安装位及零线安装位分别使地线横向弹片、火线横向弹片及零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从而推动压臂沿着纵向槽向下滑动;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相互脱离断开,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相互脱离断开及地线动触点与地线静触点相互脱离断开。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安装室旁设有滑槽,所述复位按钮包括复位杆、按钮及复位弹簧,所述复位杆设在电路板上方并位于滑槽内上下移动,所述按钮设在复位杆的上端并伸出外壳,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复位杆上并位于电路板与复位按钮之间,在所述复位杆的下端设有卡钩及设在卡钩下部的导斜面;所述压臂的锁扣可锁扣在复位按钮的卡钩上,所述复位按钮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带动压臂、零线横向弹片及火线横向弹片向上移动,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地线动触点与地线静触点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脱扣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及弹簧;所述线圈设在第一安装室内并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弹簧及铁芯分别位于线圈内,弹簧位于铁芯后部,铁芯在线圈内可前后移动,在铁芯的伸出端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卡设在纵向滑槽上,可使压臂的纵向滑槽沿着环形槽上下滑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火线安装位包括火线纵向插片及火线弯曲片,火线纵向插片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火线纵向插片的另一端与火线弯曲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火线弯曲片的另一端与火线横向弹片的一端连接且使火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所述零线安装位包括零线纵向插片及零线弯曲片,零线纵向插片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零线纵向插片的另一端与零线弯曲片的一端连接,所述零线弯曲片的另一端与零线横向弹片的一端连接且使零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在所述安装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纵片插接位及弯曲片安装柱;所述火线纵向插片及零线纵向插片分别插接在对应的纵片插接位上,所述火线弯曲片及零线弯曲片分别套设在对应的弯曲片安装柱上;所述地线安装位包括地线弯曲片,所述地线弹性片设在安装架,所述地线弯曲片的一端与地线电连接,地线弯曲片的另一端与地线横向弹片连接且使地线横向弹片向下倾斜。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压臂上还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位于承担臂中部的上方,地线横向弹片位于开孔内承担在中部的承担臂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外壳内分别设有火线插脚插接位、地线插脚插接位及零线插脚插接位,所述火线插脚插接在火线插脚插接位上,所述地线插脚插接在地线插脚插接位上,所述零线插脚插接在零线插脚插接位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试验按钮及透光罩;所述试验按钮及透光罩的顶部伸出外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结构简单,不需要锁扣片,配合关系较少,装配容易,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并且能够满足国标要求的地线先接触后断开功能的三极漏电保护插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去除外壳的立体图;

图4是图3另一侧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去除外壳、电路板、安装架的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火线动触片结构、零线动触片结构、地线动触片结构、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及地线插脚的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安装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脱口线圈组件与脱扣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脱口线圈组件、安装架、火线动触片结构、零线动触片结构及地线动触片结构的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断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手动复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通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发明描述中,术语“左”、“右”、“下”、“中”及“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及“安装”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5所示,其是一种三极漏电保护插头,包括外壳1、复位按钮4、火线插脚5、地线插脚6、零线插脚7、脱扣线圈组件11、安装架13及电路板14;所述火线插脚5、地线插脚6及零线插脚7分别安装在外壳1内,在所述火线插脚5的上端设有火线静触点51,在所述零线插脚7的上端设有零线静触点71,在所述地线插脚6的上端设有地线静触点61,所述安装架13安装在外壳1内,所述电路板14设在安装架13上,所述复位按钮4穿过电路板14在安装架13内可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插脚6的高度低于火线插脚5及零线插脚7的高度,所述安装架13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室131及第二安装室132,在所述第二安装室132两侧分别设有纵向槽133,所述脱口线圈组件11设在第一安装室131内并与电路板14电连接;还包括,

火线动触片结构8、地线动触片结构9及零线动触片结构10;所述火线动触片结构8包括火线安装位及火线横向弹片83,所述火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13的一侧上,火线安装位的一端与电路板14电连接,火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火线横向弹片83的一端连接且使火线横向弹片83向下倾斜,所述火线横向弹片83的另一端设有火线动触点84,所述火线动触点84可与火线静触点51触碰电连接;所述零线动触片结构10包括零线安装位及零线横向弹片103,所述零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13的另一侧上,零线安装位的一端与电路板14电连接,零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零线横向弹片103的一端连接且使零线横向弹片103向下倾斜,在所述零线横向弹片103的另一端设有零线动触点104,所述零线动触点104可与零线静触点71触碰电连接;所述地线动触片结构9包括地线安装位及地线横向弹片92,所述地线安装位设在安装架13上,所述地线安装位的一端与地线连接,地线安装位的另一端与地线横向弹片92的一端连接并使地线横向弹片92向下倾斜,所述地线横向弹片92的长度大于火线横向弹片83及零线横向弹片103的长度,在所述地线横向弹片92的另一端设有地线动触点93,所述地线动触点93可与地线静触点61触碰电连接;

压臂12;所述压臂12上部一侧设有纵向滑槽123,压臂12上部的另一侧设有凸起的锁扣122,压臂12的下部设有承担臂121,所述压臂12设在第二安装室132内并可前后扭动,所述承担臂121分别位于对应的纵向槽133中并可上下移动,所述火线横向弹片83承担在承担臂121的右侧上,所述零线横向弹片103承担在承担臂121的左侧上,地线横向弹片92承担在承担臂121的中部,所述锁扣122与复位按钮4卡钩配合,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插装在压臂12的纵向滑槽123内,所述铁芯112可拉动压臂12的纵向滑槽123以承担臂121为轴心向后扭动,所述压臂12另一侧的锁扣122脱离复位按钮4,所述地线安装位、火线安装位及零线安装位分别使地线横向弹片92、火线横向弹片83及零线横向弹片103向下倾斜从而推动压臂12沿着纵向槽133向下滑动;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相互脱离断开,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相互脱离断开及地线动触点92与地线静触点61相互脱离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三极漏电保护插头的其它部件不动的情况下,只需不安装地线动触片结构9,即可实现普通两极漏电保护插头的功能。

工作时,所述压臂12的锁扣122与复位按钮4卡钩配合使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触碰电连接、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触碰电连接及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触碰电连接;漏电保护时,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拉动压臂12向后扭动从而使锁扣122脱离复位按钮4,所述复位按钮4向上移动,所述火线横向弹片83、地线横向弹片92及零线横向弹片103向下倾斜从而带动承担臂121在纵向槽133内向下移动,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分开、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分开及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分开;复位时,按下复位按钮4,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推动压臂12向前扭动,所述压臂12的锁扣122重新与复位按钮4扣接,松开复位按钮4,复位按钮4向上移动带动压臂12向上移动,所述承担臂121在纵向槽133内向上移动,所述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触碰电连接、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触碰电连接及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触碰电连接。

所述压臂12代替普通压臂及锁扣片,所以本专利可以比普通脱扣机构省略锁扣片,且锁扣片制造工艺复杂,加工精度高,因此导致不良率高,产品不稳定,使用本专利的压臂既节约了材料和制造成本,又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所述三极漏电保护插头的火线横向弹片83承担在承担臂121的右侧上,零线横向弹片103承担在承担臂121的左侧上,地线横向弹片92承担在承担臂121的中部上,全部受力点都在压臂的同一条轴线上,受力均匀,动作协调一致,所以比一般常用的三极漏电保护脱扣机构工作更可靠,性能更稳定,且装配容易,成本更低。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安装室132旁设有滑槽137,所述复位按钮4包括复位杆41、按钮42及复位弹簧43,所述复位杆41设在电路板14上方并位于滑槽137内上下移动,所述按钮42设在复位杆41的上端并伸出外壳1,所述复位弹簧43套设在复位杆41上并位于电路板14与复位按钮42之间,在所述复位杆41的下端设有卡钩411及设在卡钩411下部的导斜面412;所述压臂12的锁扣122可锁扣在复位按钮4的卡钩411上,所述复位按钮4在复位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可带动压臂12、零线横向弹片103、地线横向弹片92及火线横向弹片83向上移动,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地线动触点94与地线静触点61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及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相互对应触碰电连接。所述设在卡钩411下部的导斜面412用于复位按钮向下按压时更顺畅。

正常工作时,所述压臂12的锁扣122扣接在卡钩411上使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触碰电连接、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触碰电连接及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触碰电连接;漏电保护时,脱口线圈组件11铁芯112拉动纵向滑槽123向后扭动从而使锁扣122脱离卡钩411,所述复位按钮4向上移动;复位时,按下复位按钮42,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推动纵向滑槽123向前扭动,锁扣122扣接在卡钩411上,松开复位按钮42,复位杆41向上移动并带动承担臂121在纵向槽133中向上移动,所述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触碰电连接及触碰电连接及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触碰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扣线圈组件11还包括线圈111及弹簧113;所述线圈111设在第一安装室131内并与电路板14电连接,所述弹簧113及铁芯112分别位于线圈111内,弹簧113位于铁芯112后部,铁芯112在线圈111内可前后移动,在铁芯112的伸出端设有环形槽114,所述环形槽114卡设在纵向滑槽123上,可使压臂12的纵向滑槽123沿着环形槽114上下滑动。

正常工作时,线圈111无感应,弹簧113推动铁芯112伸出;出现漏电故障时,线圈111的脱扣电流产生强大磁力带动铁芯112伸入,所述铁芯112拉动压臂12向后扭动的同时纵向滑槽113沿着环形槽114向下滑动;复位时,按下复位按钮4,弹簧113推动铁芯112伸出,所述铁芯112推动压臂12向前扭动,所述压臂12的锁扣122重新与复位按钮4扣接,松开复位按钮4,复位按钮4向上移动,所述压臂12的纵向滑槽123沿着环形槽114向上滑动。

工作时,按下复位按钮4,复位弹簧43向下收缩,复位杆41顺着安装架的滑槽137向下移动,当复位杆41下部的卡勾411超过压臂12上部一侧的锁扣122时,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在弹簧113的弹力作用下,插装在铁芯112头部的环形滑槽114推着压臂12上部另一侧的纵向滑槽123向前扭转,锁扣122滑进卡勾411,将复位按钮4和压臂12锁成一体,松开复位按钮4,在复位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杆41顺着安装架的滑槽137向上移动,压臂12的承担臂121承托火线横向弹片83、零线横向弹片103及地线横向弹片92沿着安装架13的纵向槽133一并向上移动,压臂12上部一侧的纵向滑槽123在铁芯112头部的环形滑槽114内同步向上滑动,直到火线横向弹片83、零线横向弹片103及地线横向弹片92另一端的火线动触点84、零线动触点104及地线动触点93分别对应碰触到火线静触点51、零线静触点71及地线静触点61,三个极分别接通电源开始工作;因为地线插脚的高度分别低于火线插脚及零线插脚的高度,所以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早于零线动触点103与零线静触点71及火线动触点83与火线静触点51接通;当出现漏电故障时,漏电保护电路立即向脱扣线圈111输出强大的脱扣电流,脱扣线圈组件11的铁芯112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强磁场,拉动插装在铁芯112头部环形滑槽114内的压臂12上的纵向滑槽123向后扭动,锁扣122滑动脱离复位按钮的卡勾411,复位按钮4通过复位弹簧43的弹力向上移动,零线横向弹片103、火线横向弹片83及地线横向弹片92带动压臂12沿着安装架13的纵向滑槽133向下移动,压臂12上部一侧的纵向滑槽123在铁芯112头部的环形滑槽114内同步向下滑动,零线动触点104与零线静触点71、火线动触点84与火线静触点51及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三个极分别相互脱离切断电源,因为地线插脚的高度分别低于火线插脚及零线插脚的高度,所以地线动触点93与地线静触点61迟于其它零、火两极后脱离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线安装位包括火线纵向插片81及火线弯曲片82,火线纵向插片81的一端与电路板14电连接,火线纵向插片81的另一端与火线弯曲片82的一端连接,所述火线弯曲片82的另一端与火线横向弹片83的一端连接且使火线横向弹片83向下倾斜;所述零线安装位包括零线纵向插片101及零线弯曲片102,零线纵向插片101的一端与电路板14电连接,零线纵向插片101的另一端与零线弯曲片102的一端连接,所述零线弯曲片102的另一端与零线横向弹片103的一端连接且使零线横向弹片103向下倾斜;在所述安装架13的两侧分别设有纵片插接位133及弯曲片安装柱135;所述火线纵向插片81及零线纵向插片101分别插接在对应的纵片插接位133上,所述火线弯曲片82及零线弯曲片102分别套设在对应的弯曲片安装柱135上;所述地线安装位包括地线弯曲片91,所述地线弹性片设在安装架13,所述地线弯曲片91的一端与地线电连接,地线弯曲片91的另一端与地线横向弹片92连接且使地线横向弹片92向下倾斜。

所述火线弯曲片82及零线弹片102分别套设在对应的弯曲片安装柱135上使火线动触片结构8及零线动触片结构10更好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压臂12上还设有开孔124,所述开孔124位于承担臂121中部的上方,地线横向弹片92位于开孔124内承担在中部的承担臂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1内分别设有火线插脚插接位1a、地线插脚插接位1b及零线插脚插接位1c,所述火线插脚5插接在火线插脚插接位1a上,所述地线插脚6插接在地线插脚插接位1b上,所述零线插脚7插接在零线插脚插接位1c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14上还设有试验按钮3及透光罩2;所述试验按钮3及透光罩的顶部伸出外壳1。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