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5144发布日期:2020-07-31 21:3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包含触头灭弧装置、脱扣装置、触头系统和操作机构等部件,其中,触头灭弧装置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断路器在切断电路的过程中,触头系统中会形成大量的电弧,电弧的产生会伴随着高温高压,有可能击穿或者烧毁断路器,触头灭弧装置则用来快速熄灭电弧,所以要求触头灭弧装置具有较高的分断能力和分断可靠性,针对此要求,现有塑壳断路器通过在静触头上设置磁铁组件能够较好的解决断路器的低分断能力和低分断可靠性的问题。但是,由于静触头自身体积小,在安装时很难对磁铁组件进行有效固定,给组装带来困难,装配效率低,增加人工成本,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致产量低。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其结构简单且稳固,生产装配方便,整体可靠性提高,延长了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包括框形静导杆、u型增磁块,所述的框形静导杆的一端向框体内延伸有静触点,所述的触头灭弧装置还包括绝缘罩,所述的绝缘罩具有罩体和卡接u型增磁块的定位卡脚,所述的绝缘罩由上而下安装至框形静导杆上,此时罩体覆盖在框形静导杆上,而所述的u型增磁块以u型开口朝向静触点的状态由下而上穿过框形静导杆,该静触点位于u型开口底部,限制u型增磁块向上运动,并且定位卡脚搭接在所述的u型增磁块上,限制u型增磁块向下运动,从而使绝缘罩与u型增磁块及框形静导杆形成一个整体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u型增磁块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端的连接底板,在所述连接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面,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接面;所述的绝缘罩具有限位缺口,当所述绝缘罩安装至框形静导杆上后,所述u型增磁块的第一卡接面被绝缘罩的定位卡脚钩住,所述u型增磁块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卡设在绝缘罩的限位缺口处,且所述第二卡接面搭接在框形静导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罩体为一内部开通可供u型增磁块、静触点通过的框体,具体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分别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两端的连接端和定位端,所述的连接端位于罩体的远离静触点的一端,所述的定位端位于罩体的靠近静触点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卡脚为钩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触头灭弧装置还包括整体式灭弧罩、灭弧栅片组,所述的整体式灭弧罩包括前绝缘壳体与后绝缘壳体,所述的灭弧栅片组插接在由前绝缘壳体与后绝缘壳体拼接构成的内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绝缘壳体的后侧即朝向后绝缘壳体的一侧以及前绝缘壳体的下端均形成敞口,具体包括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以及均用于连接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和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的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所述的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和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彼此对应且在相互面对面的一侧各构成有灭弧栅片安装槽,所述灭弧栅片安装槽的后端即朝向后绝缘壳体的一端构成为敞口端,而灭弧栅片安装槽的前端即远离后绝缘壳体的一端设有灭弧栅片止动面,所述灭弧栅片组安装在前绝缘壳体的灭弧栅片安装槽内,且其一端由灭弧栅片止动面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触头灭弧装置还包括一出气挡板,所述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之间具有开口,借由该开口构成为电弧气体排出口,所述出气挡板粘贴在整体式灭弧罩的出气口侧,将整体式灭弧罩上的电弧气体排出口挡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绝缘壳体开设有容纳u型增磁块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容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后绝缘壳体的前侧即朝向前绝缘壳体的一侧构成敞口,具体包括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以及均用于连接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和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的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和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在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上构成有栅片配合面,所述灭弧栅片组的另一端由栅片配合面限位;所述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上构成有一后绝缘壳体贯通孔,该后绝缘壳体贯通孔与静触头相对应,在对应于后绝缘壳体贯通孔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隔离壁和第二隔离壁,所述后绝缘壳体的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与第一隔离壁、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与第二隔离壁在靠近静触头处构成容纳u型增磁块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容腔。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第一、通过绝缘罩设有定位卡脚和限位缺口,实现u型增磁块的限位固定,并使u型增磁块装配到静触头后位置稳定,此结构简单且稳固;第二、断路器触头灭弧装置整体结构紧凑,装配更加方便快捷,灭弧栅片由整体式灭弧罩包裹,并利用设置在静触头后端的u型增磁块来引导电弧,进一步提高灭弧速度,提高灭弧效果,可实现触头灭弧装置的模块化灭弧管理,生产装配效率高,整体可靠性提高;第三、灭弧栅片和u型增磁块由整体式灭弧罩包裹,不易被电弧烧损,延长了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触头灭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触头灭弧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整体式灭弧罩的前绝缘壳体与后绝缘壳体及灭弧栅片组的一侧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整体式灭弧罩的前绝缘壳体与后绝缘壳体及灭弧栅片组的另一侧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整体式灭弧罩前绝缘壳体的气体排出口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气挡板将电弧气体排出口挡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整体式灭弧罩的后绝缘壳体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u型增磁块与绝缘罩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u型增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绝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静触头、u型增磁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静触头、11.接线端子、12.静触点、13.引弧板、14.框形静导杆;2.u型增磁块、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连接底板、24.第一卡接面、25.第二卡接面;3.整体式灭弧罩、31.前绝缘壳体、311.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312.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313.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314.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15.灭弧栅片安装槽、3151.灭弧栅片止动面、316.电弧气体排出口、317.前绝缘壳体后侧面、32.后绝缘壳体、321.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322.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323.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24.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3241.栅片配合面、325.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326.后绝缘壳体贯通孔、3261.第一隔离壁、3262.第二隔离壁、327.后绝缘壳体前侧面、328.容腔;4.灭弧栅片组、41.u型灭弧栅片、411.第一灭弧栅片腿、412.第二灭弧栅片腿;5.绝缘罩、51.定位卡脚、52.限位缺口、53.罩体、531.第一侧边、532.第二侧边、533.连接端、534.定位端、5341.第一定位板、5342.第二定位板;6.出气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6,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包括静触头1、u型增磁块2、整体式灭弧罩3、灭弧栅片组4、绝缘罩5、出气挡板6,所述的静触头1包括接线端子11、静触点12、从静触点12向灭弧栅片组4延伸的引弧板13、及连接接线端子11和静触点12的框形静导杆14。所述的u型增磁块2卡设在框形静导杆14上,且其u型开口朝向静触点12。所述的整体式灭弧罩3包括前绝缘壳体31与后绝缘壳体32。所述的灭弧栅片组4由数枚u型灭弧栅片41构成,数枚u型灭弧栅片41分别插接在由前绝缘壳体31与后绝缘壳体32拼接构成的内腔中,所述的u型灭弧栅片41包括第一灭弧栅片腿411和第二灭弧栅片腿412。所述的绝缘罩5固定设置在框形静导杆14上,并具有卡接u型增磁块2的定位卡脚51和限位缺口52,用于对框形静导杆14和灭弧栅片组4之间进行隔离。所述出气挡板6粘贴在整体式灭弧罩3的出气口侧,将整体式灭弧罩3上的电弧气体排出口316挡住。

请参见图3、图4、图5,所述整体式灭弧罩3的内部空间由前绝缘壳体31与后绝缘壳体32共同限定。所述前绝缘壳体31的后侧即朝向后绝缘壳体32的一侧以及前绝缘壳体31的下端均形成敞口,该前绝缘壳体31包括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311、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312、以及均用于连接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311和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312的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313、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14。所述的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311和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312彼此对应且在相互面对面的一侧各构成有灭弧栅片安装槽315,所述灭弧栅片安装槽315的后端即朝向后绝缘壳体32的一端构成为敞口端,而灭弧栅片安装槽315的前端即远离后绝缘壳体32的一端设有灭弧栅片止动面3151。所述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313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14之间具有开口,借由该开口构成为电弧气体排出口316。

如图6所示,所述出气挡板6将电弧气体排出口316挡住,并且所述出气挡板6位于电弧气体排出口316的部分可向外翻折,保证分断时排气顺畅。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311、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312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14的后开放端面共同组成前绝缘壳体31的前绝缘壳体后侧面317。

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所述后绝缘壳体32的前侧即朝向前绝缘壳体31的一侧构成敞口,所述后绝缘壳体32包括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321、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322、以及均用于连接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321和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322的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23、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324和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325,在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324上构成有栅片配合面3241,前述的u型灭弧栅片41以及引弧板13安装在前绝缘壳体31的灭弧栅片安装槽315内,其前端由灭弧栅片止动面3151限位,后端则由栅片配合面3241限位。所述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321、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322与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323的前开放端面共同组成后绝缘壳体32的后绝缘壳体前侧面327。所述前绝缘壳体31、后绝缘壳体32正是通过后绝缘壳体前侧面327与前绝缘壳体后侧面317的配合实现触头灭弧装置的密封。由此可知,这里所讲的后绝缘壳体前侧面327是指后绝缘壳体32朝向前绝缘壳体31一侧的面,同样的道理,所述的前绝缘壳体后侧面317即为前绝缘壳体31朝向后绝缘壳体32一侧的那个面。

如图4、图7所示,所述的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325上构成有一后绝缘壳体贯通孔326,该后绝缘壳体贯通孔326与所述的静触头1相对应。在对应于后绝缘壳体贯通孔326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隔离壁3261和第二隔离壁3262,所述的第一隔离壁3261、第二隔离壁3262安装在第一灭弧栅片腿411、第二灭弧栅片腿412之间,所述的第一隔离壁3261、第二隔离壁3262的一端分别与两侧的栅片配合面3241相连接,另一端向静触头1的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所述后绝缘壳体32的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321与第一隔离壁3261、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322与第二隔离壁3262在靠近静触头1处构成有容纳u型增磁块2的容腔328。

如图8至图11所示,所述的绝缘罩5还包括与框形静导杆14结构相似的罩体53,该罩体53重叠安装在框形静导杆14上,为一内部开通可供u型增磁块2、静触点12、引弧板13通过的框体,具体的,其包括第一侧边531、第二侧边532、及分别连接第一侧边531和第二侧边532两端的连接端533和定位端534,所述的连接端533位于罩体53的靠近接线端子11的一端,所述的定位端534位于罩体53的远离接线端子11的一端。所述的定位端534由两块成直角的第一定位板5341和第二定位板5342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定位板5341向内部静触点12方向延伸,并与罩体53的第一侧边531和第二侧边532之间留有空间,即构为所述的限位缺口52,所述第二定位板5342则向下延伸,所述定位端534便于绝缘罩5定位安装在框形静导杆14上。所述罩体53的第一侧边531和第二侧边532中部均向下延伸有所述的定位卡脚51。所述的定位卡脚51为钩状结构。所述u型增磁块2的截面成u形,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以及连接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底端的连接底板23,在所述连接底板23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面24,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接面25;所述的绝缘罩5由上而下安装至框形静导杆14上,此时罩体53覆盖在框形静导杆14上,而所述的u型增磁块2以u型开口朝向静触点12的状态由下而上穿过框形静导杆14,该静触点12位于u型开口底部,限制u型增磁块2向上运动,并且定位卡脚51搭接在所述的u型增磁块2上,限制u型增磁块2向下运动,从而使绝缘罩5与u型增磁块2及框形静导杆14形成一个整体模块。更优选的,所述的绝缘罩5具有限位缺口52,所述u型增磁块2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卡设在绝缘罩5的限位缺口52处;当所述绝缘罩5安装至框形静导杆14上后,所述u型增磁块2的第一卡接面24被绝缘罩5的定位卡脚51钩住,所述u型增磁块2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卡设在绝缘罩5的限位缺口52处,且所述第二卡接面25搭接在框形静导杆14上。并且所述整体式灭弧罩3安装到静触头1上时,所述u型增磁块2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插入灭弧室罩壳3的容腔328中。

参照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安装过程是:首先将所述灭弧栅片组4安装入前绝缘壳体31的栅片安装槽315内,接着将前绝缘壳体31与后绝缘壳体32拼装完成,至此,所述灭弧栅片组4由前绝缘壳体31和后绝缘壳体32包裹;再将绝缘罩5安装至静触头1上,接着将u型增磁块2装入绝缘罩5上,使绝缘罩5的定位卡脚51勾住u型增磁块2的第一卡接面24,使u型增磁块2的第二卡接面25挂靠在框形静导杆14上;最后将整体式灭弧罩3安装到静触头1上,使u型增磁块2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插入灭弧室罩壳3的容腔328中,使u型增磁块2、整体式灭弧罩3、绝缘罩5、静触头1形成一个整体模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