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2586发布日期:2020-07-29 02:5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两个端子模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公告号cn2624445y及中国实用新型公告号cn209016319u各自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端子模组,每一端子模组具有一绝缘块体,所述两个端子模组的绝缘块体彼此凹凸配合地相结合,并通过所述凹凸配合的结构防止所述两个端子模组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彼此脱离,然而,由于此种凹凸配合的结构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地延伸形成,故其无法防止所述两个端子模组在上下方向上彼此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改善上述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缺点的连接器。

于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些实施方式,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端子模组,以及一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块体,以及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块体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块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开口朝下的一内腔,以及凸出该侧面的一凸部。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块体,以及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块体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绝缘块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朝上延伸的一插板,以及自该侧面凹入的一凹部。其中,当该第一端子模组与该第二端子模组彼此结合时,该插板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该内腔,且该凸部对应容置于该凹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部位于该第一绝缘块体的底部,该凹部位于该第二绝缘块体的底部且朝下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块体的底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部位于该第一绝缘块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该凹部位于该第二绝缘块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部具有朝上的一挡止面,该凹部具有用以与该挡止面彼此靠抵的一内顶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部为球状凸部,该凹部为球状凹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还包含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自该上表面朝下形成的一对接空间、以及自该下表面朝上形成且与该对接空间相连通的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绝缘块体与该第二绝缘块体容置于该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外的一第一尾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的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外的一第二尾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含一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一组装空间,该绝缘本体连同该第一端子模组与该第二端子模组设置于该组装空间。

于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些实施方式,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端子模组,以及一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块体,以及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块体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块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开口朝下的一内腔。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块体,以及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块体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绝缘块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朝上延伸的一插板。其中,该第一绝缘块体与该第二绝缘块体其中一者的侧面形成有朝下地延伸至底面的一槽道,该第一绝缘块体与该第二绝缘块体其中另一者的侧面形成上下延伸地形成的一凸肋,当该第一端子模组与该第二端子模组彼此结合时,该插板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该内腔,且该凸肋紧配合地容置于该槽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绝缘块体的侧面形成有该槽道,该第二绝缘块体的侧面形成有该凸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槽道连通于该内腔,该凸肋形成于该插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插板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该内腔后,该凸肋的顶部部分与该槽道的顶部部分呈紧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肋形成有上下延伸地形成且与该槽道紧配合的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还包含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自该上表面朝下形成的一对接空间,以及自该下表面朝上形成且与该对接空间相连通的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绝缘块体与该第二绝缘块体容置于该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外的一第一尾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的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外的一第二尾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还包含一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一组装空间,该绝缘本体连同该第一端子模组与该第二端子模组设置于该组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内腔与插板以及凸部与凹部的彼此配合,使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彼此结合后不容易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彼此脱离,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内腔与插板以及槽道与凸肋的彼此配合,使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彼此结合后不容易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彼此脱离。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7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由底部观看的一立体图;

图8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剖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内腔与第二端子模组的插板之间的组合关系;

图9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剖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凹部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部之间的组合关系;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1是该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2是该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剖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凹部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部之间的组合关系;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该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5是该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剖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凹部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部之间的组合关系;

图1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7是该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8是该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仰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槽道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肋之间的组合关系;

图19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五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20是该第五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21是该第五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仰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槽道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

图2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六实施例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一仰视图,说明第一端子模组的槽道与第二端子模组的凸肋之间的组合关系。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端子模组

11···第一绝缘块体

111··内腔

112··凸部

112a·挡止面

113··第一扣块

114··槽道

12···第一端子

121··第一固定部

122··第一接触部

123··第一尾部

2·····第二端子模组

21···第二绝缘块体

211··插板

212··凹部

212a·内顶面

213··第二扣块

214··凸肋

214a·尖部

22···第二端子

221··第二固定部

222··第二接触部

223··第二尾部

3·····绝缘本体

31···上表面

32···下表面

33···对接空间

34···收容空间

35···卡槽

36···扣孔

4·····金属壳体

41···组装空间

42···定位槽

43···锁扣孔

5·····卡块

100··连接器

d1···前后方向

d2···上下方向

d3···左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0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第一端子模组1、一第二端子模组2、一绝缘本体3,以及一金属壳体4。

参阅图3及图5至图9,该第一端子模组1包括沿一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一第一绝缘块体11,以及沿该前后方向d1并排且沿一上下方向d2延伸地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多个第一端子12,该第一绝缘块体11在一左右方向d3上朝向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一侧面上形成有开口朝下的多个内腔111,以及凸出该侧面的多个凸部112。该第二端子模组2包括沿该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一第二绝缘块体21,以及沿该前后方向d1并排且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地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第二端子22,该第二绝缘块体21在该左右方向d3上朝向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一侧面上形成有朝上延伸且对应于这些内腔111的多个插板211,以及自该侧面凹入且对应于这些凸部112的多个凹部212。这些第一端子12与这些第二端子22举例来说可以是通过插入模制的方式埋入地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绝缘块体21。其中,当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彼此结合时,是将该第二端子模组2由下而上地组装于该第一端子模组1,以使这些插板211分别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这些内腔111,且使这些凸部112分别对应容置于这些凹部212。通过内腔111与插板211以及凸部112与凹部212的彼此配合,使第一端子模组1与第二端子模组2彼此结合后不容易在前后方向d1、左右方向d3及上下方向d2上彼此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第二端子模组2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端子12及多个第二端子22,但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第二端子模组2也可以分别仅具有一个第一端子12及一个第二端子22。另外,所述内腔111、凸部112、插板211及凹部212的数量也可以仅各为一个,不以本第一实施例中的多个为限制。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这些凸部112位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底部,这些凹部212位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底部且朝下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底面。此外,每一凸部112具有朝上的一挡止面112a,每一凹部212具有用以与对应的凸部112的挡止面112a彼此靠抵的一内顶面212a。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这些插板211分别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这些内腔111,能使该第二端子模组2不容易沿该前后方向d1及左右方向d3地自该第一端子模组1脱离,且能使该第二端子模组2不容易沿该上下方向d2朝上地自该第一端子模组1脱离。而通过这些凸部112与这些凹部212,能使该第二端子模组2不容易沿该前后方向d1地自该第一端子模组1脱离,且通过这些凸部112的挡止面112a与这些凹部212的内顶面212a,能更进一步地使该第二端子模组2不容易沿该上下方向d2朝下地自该第一端子模组1脱离。

参阅图1至图4及图8,该绝缘本体3具有一上表面31及一下表面32、自该上表面31朝下形成的一对接空间33,以及自该下表面32朝上形成且与该对接空间33相连通的一收容空间34,该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绝缘块体21容置于该收容空间34。每一第一端子12具有固定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一第一固定部121、自该第一固定部121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33的一第一接触部122,以及自该第一固定部121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34外的一第一尾部123。每一第二端子22具有固定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一第二固定部221、自该第二固定部221朝上延伸至该对接空间33的一第二接触部222,以及自该第二固定部221朝下延伸出该收容空间34外的一第二尾部223。详细来说,该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绝缘块体21在该前后方向d1上的两侧共同地形成有两个卡块5,该绝缘本体3自底面朝上地形成有连通于该收容空间34且分别对应容置这两个卡块5的两个卡槽35。并且,该第一绝缘块体11在该左右方向d3上背对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另一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扣块113,该第二绝缘块体21在该左右方向d3上背对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另一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扣块213,该绝缘本体3还形成有连通于该收容空间34且对应扣合于这些第一扣块113与这些第二扣块213的多个扣孔36。藉此使该第一端子模组1的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的第二绝缘块体21能稳固地容置于该绝缘本体3的收容空间34。

该金属壳体4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一组装空间41,该绝缘本体3连同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设置于该组装空间41。详细来说,该金属壳体4与该绝缘本体3共同界定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一定位槽42,且该金属壳体4形成有两个连通于该定位槽42的锁扣孔43。当一对接连接器(图未示)对接于该连接器100时,该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电路板插设于该绝缘本体3的对接空间33并电性且机械性地接触于这些第一端子12与这些第二端子22,该对接连接器的一定位板插设于该定位槽42,而该定位板上设置有卡入该两锁扣孔43的两个锁扣块,以使该对接连接器与该连接器100彼此锁扣地相互对接。

参阅图10至图12,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这些凸部112位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这些凹部212位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也就是说,这些凸部112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底部之间间隔有一距离,且这些凹部212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底部之间间隔有一距离。

参阅图13至图15,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三实施例与该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第三实施例中,这些凸部112为球状凸部,这些凹部212为球状凹部,详细来说,这些凸部112及这些凹部212举例来说可以是为半球体状。通过呈球状的这些凸部112与这些凹部212的相互配合能防止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在该上下方向d2上彼此脱离。

参阅图16至图18,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四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第四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块体11在该左右方向d3上朝向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侧面上还形成有朝下地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底面且分别连通于这些内腔111的多个槽道114。该第二绝缘块体21在该左右方向d3上朝向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侧面上还形成有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地分别形成于这些插板211的在该前后方向d1上的一侧的多个凸肋214。当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彼此结合时,这些凸肋214紧配合地容置于这些槽道114。通过彼此紧配合的这些凸肋214与这些槽道114,能防止该第一端子模组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在该上下方向d2上彼此脱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凸肋214与所述插板211(所述槽道114与所述内腔111)的数量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并不相等,但所述凸肋214与所述插板211(所述槽道114与所述内腔111)的数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彼此相等。另外,虽然所述内腔111、槽道114、插板211及凸肋214的数量在本第四实施例中为多个,但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所述内腔111、槽道114、插板211及凸肋214的数量也可以仅各为一个。此外,这些槽道11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连通于这些内腔111,而这些凸肋214也可以是不形成于这些插板211,不应以本第四实施例为限制。

再者,尽管在本第四实施例中,这些槽道114是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侧面,这些凸肋214是形成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侧面,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这些槽道114也可以是形成于该第二绝缘块体21的侧面,而这些凸肋214也可以是对应地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块体11的侧面,不以此为限制。

详细来说,在本第四实施例中,这些槽道114呈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三角柱状,而这些凸肋214呈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半圆柱状,这些凸肋214的圆柱表面紧配合地靠抵于这些槽道114的壁面。另外,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当这些插板211由下而上地插设于这些内腔111后,仅有这些凸肋214的顶部部分与该槽道114的顶部部分呈紧配合。也就是说,当这些插板211尚未完全地插设于这些内腔111时且这些凸肋214的顶部部分尚未进入该槽道114的顶部部分时,这些凸肋214与这些槽道114并未呈紧配合,藉此使该第一端子模组1的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的第二绝缘块体21在组装时能够较为省力。

参阅图19至图21,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五实施例与该第四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凸肋214形成有上下延伸地形成且与该槽道114的壁面紧配合的尖部214a。详细来说,这些凸肋214呈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矩形柱状,而所述尖部214a为这些凸肋214的一边角处。通过与槽道114紧配合的尖部214a,能减少凸肋214与槽道114的接触面积,以降低摩擦阻力,使该第一端子模组1的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端子模组2的第二绝缘块体21在组装过程中更为省力。再者,矩形柱状的凸肋214在制造成型上也更为容易。另外,在本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凸肋214与所述槽道114举例来说不是仅有顶部部分紧配合而是为整体地紧配合,但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22,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一第六实施例与该第四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凸肋214之中的位于中间者形成有上下延伸地形成且与该槽道114紧配合的尖部214a。详细来说,这些槽道114之中的位于中间者呈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矩形柱状,这些凸肋214之中的位于中间者呈形状大致与该槽道114相对应配合的且沿该上下方向d2延伸的矩形柱状,所述尖部214a共有两个且分别形成于该凸肋214面对该槽道114的壁面的两个面上,通过形状大致与该槽道114相对应配合的该凸肋214,能进一步加强该第一绝缘块体11与该第二绝缘块体21之间的固持力。

另外,通过该第四实施例、该第五实施例与该第六实施例可以理解,所述槽道114与所述凸肋214的结构可以依照需求作对应调整。并且,该第四实施例、该第五实施例与该第六实施例仅为是示例性的举例方式,而非穷举性的举例方式,因此,所述槽道114与所述凸肋214的实际结构不应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示例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内腔111与插板211以及凸部112与凹部212的彼此配合,使第一端子模组1与第二端子模组2彼此结合后不容易在前后方向d1、左右方向d3及上下方向d2上彼此脱离,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内腔111与插板211以及槽道114与凸肋214的彼此配合,使第一端子模组1与第二端子模组2彼此结合后不容易在前后方向d1、左右方向d3及上下方向d2上彼此脱离。

然而,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