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电池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10482发布日期:2020-12-25 08:1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液冷板、电池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强度可调的均温液冷板,该均温板为沿程换热强度可调的流道设计,加强了液冷板后半段的换热强度,主要考虑的是液冷板出水口处液体温度偏高,通过调节扰流柱面积以增强换热面积以及流体流速,从而流道出水口处换热能力。

上述的均温液冷板虽然能够提高双层模组连接处的换热能力,但整个流道内全都存在翅片,存在整体重量较大、流阻液大及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均温液冷板存在的整体重量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第一层散热板、第二层散热板、进水管接头、出水管接头及翅片,所述第一层散热板与第二层散热板叠层连接以在二者之间限定出流道,所述进水管接头连接在所述流道的入口上,所述出水管接头连接在所述流道的出口上,所述第一层散热板上设置并排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流道被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分界分割成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层散热板的多个凸筋,所述凸筋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散热板具有向背离所述二层散热板的方向凹陷的凹坑,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盖住所述凹坑的开口以限定出所述流道,所述凸筋位于所述凹坑中;

所述凹坑位于所述流道的入口处形成入口凹坑,所述凹坑位于所述流道的出口处形成出口凹坑,所述流道的入口及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上,所述进水管接头与所述入口凹坑连通,所述出水管接头与所述出口凹坑连通。

可选地,所述流道的入口及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同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筋,所述第一流道被所述分隔筋分隔成第一子流道及第二子流道,多个所述凸筋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流道中,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流道中;

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出口及第二子流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相通,所述流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入口相通,所述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的出口相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的相对的两表面为平整表面;

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表面为平整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散热板为冲压铝板,所述第二层散热板为平铝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第一层电池模组、第二层电池模组及上述的液冷板,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的背离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分别粘接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及第一层散热板。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分别粘接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及第二层散热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及电池包,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固定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的背离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固定在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表面。翅片设置在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第二流道内,保证第一层电池模组与第二层模组的连接处相对于其余位置具有较强的换热系数,从而保证两层电池模组的电芯温度一致性。

此外,只在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第二流道内设置翅片,相当于只是在流道的一部分设置翅片,所以翅片整体重量较小,从而降低液冷板的重量。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液冷板或上述的电池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分解图;

图3是的另一视角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侧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层电池模组;2、第二层电池模组;3、液冷板;31、第一层散热板;311、第一部分;3111、凸筋;312、第二部分;32、第二层散热板;313、凹坑;314、分隔筋;33、进水管接头;34、出水管接头;35、翅片;36、流道;361、入口;362、出口;363、第一流道;3631、第一子流道;3632、第二子流道;364、第二流道;365、入口凹坑;366、出口凹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包括第一层电池模组1、第二层电池模组2及液冷板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液冷板3包括第一层散热板31、第二层散热板32、进水管接头33、出水管接头34及翅片35,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与第二层散热板32叠层连接以在二者之间限定出流道36,所述进水管接头33连接在所述流道36的入口361上,所述出水管接头34连接在所述流道36的出口362上,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上设置并排的第一部分311及第二部分312,所述流道36被所述第一部分311与第二部分312的分界分割成第一流道363及第二流道364,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第一部分311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层散热板32的多个凸筋3111,所述凸筋3111位于所述第一流道363内,所述翅片35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364内。

设置多个凸筋3111能够增大第一流道363的换热面积,提高电池包的换热能力。

翅片35不限于矩形翅片、锯齿形翅片及波纹翅片等。翅片35与第一层散热板31及第二层散热板32的至少一个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具有向背离所述二层散热板32的方向凹陷的凹坑313,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盖住所述凹坑313的开口以在限定出所述流道36,所述凸筋3111位于所述凹坑313中。所述凹坑313的开口边缘位置为平板形式,以与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的在边缘处连接,形成密封。

所述凹坑313位于所述流道36的入口361处形成入口凹坑365,所述凹坑313位于所述流道36的出口362处形成出口凹坑366,所述流道36的入口361及出口362开设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上,所述进水管接头33与所述入口凹坑365连通,所述出水管接头34与所述出口凹坑366连通。通过设置入口凹坑365,以便于实现进水管接头33与流道36连通,通过设置出口凹坑366,以便于实现出水管接头34与流道36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道36的入口361及出口362开设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同侧。

然而,流道36的入口与出口可以不同侧,流道36的入口与出口的位置适应流道的结构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第一部分311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筋314,所述第一流道363被所述分隔筋314分隔成第一子流道3631及第二子流道3632,多个所述凸筋3111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流道3631中,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流道3632中。所述第一子流道3631的出口及第二子流道3632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364相通,所述流道36的入口361与所述第一子流道3631的入口相通,所述流道36的出口362与所述第二子流道3632的出口相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第二部分312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表面为平整表面,即第二部分312为平板。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表面为平整表面。即,第二层散热板32整体为平板。有利于实现两个电池模组与第一层散热板31及第二层散热板32贴合固定,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为冲压铝板,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为平铝板。第一层散热板31为冲压铝板,冲压铝板的第二部分312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表面为平整表面,能够降低冲压模具复杂性。第一层散热板31与凸筋3111一体冲压成型,加工工艺比较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1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第二部分312的背离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的表面,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2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层散热板32的背离所述第一层散热板31的表面。第一层电池模组1的长度小于第二层电池模组2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分别粘接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1及第一层散热板31(第二部分312)。以实现第一层电池模组1与液冷板3良好的固定及导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分别粘接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2及第二层散热板32。以实现第二层电池模组2与液冷板3良好的固定及导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及电池包,所述第一层电池模组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的背离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层电池模组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层散热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层散热板的表面。翅片设置在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第二流道内,保证第一层电池模组与第二层模组的连接处相对于其余位置具有较强的换热系数,从而保证两层电池模组的电芯温度一致性。

双层电池模组与液冷板均是贴合固定,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此外,只在第一层散热板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第二流道内设置翅片,相当于只是在流道的一部分设置翅片,所以翅片整体重量较小,从而降低液冷板的重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液冷板3或电池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