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2308发布日期:2020-10-23 12:3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里移动用户的飞速增加以及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话务密度和覆盖要求也不断上升。这些建筑物规模大、质量好,对移动电话信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在一些密闭的场所,如宾馆、酒店等,由于建筑物材料固有的屏蔽作用,增加了无线信号的穿透损耗,容易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和阴影区,严重影响了网络的信号接收和通话质量。如隔墙的阻挡5~20db、楼层的阻挡20db以上、家具及其它障碍物的阻挡2~15db。因此,为了增强无线信号的室内覆盖,人们通常会使用各种室内天线。室内天线是各种移动通信对密闭空间进行无线信号覆盖的关键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其中的吸顶天线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为了满足移动通信不断发展的需求,两极化天线成为了一种趋势。两极化吸顶天线主要用于室内电信号较弱或被屏蔽的建筑内,用于补充基站天线的覆盖面不足的缺点。

现有公告号为cn206806501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超宽频全向吸顶天线(相当于本申请的两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天线罩、设置在天线罩底部的天线端盖、设置在天线端盖上的铝底板、设置在天线罩内部的辐射单元、设置在辐射单元底部的馈电座、与馈电座连接的同轴连接器以及设置在辐射单元外沿的寄生片,所述辐射单元的上部为圆筒状结构,辐射单元的下部为锥形结构,辐射单元的下部端口与天线端盖中部对应;所述寄生片的底部设置有与铝底板连接的至少一个支撑柱,寄生片的底部设置有与铝底板连接的金属片;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设置在天线端盖外端;所述的馈电座与同轴连接器之间设置有铜板;所述的铜板设置在铝底板上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两极化吸顶天线的水平极化单元直接安装在天线罩内,当两极化吸顶天线产生轻微的振动时,天线罩与水平极化单元产生碰撞,会影响信号的稳定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具有对天线罩内部的水平极化单元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信号的传递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天线罩、垂直极化单元、水平极化单元以及外罩底板,所述垂直极化单元包括垂直极化上锥振子和垂直极化下锥振子,所述垂直极化上锥振子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通过绝缘座连接;所述水平极化单元包括水平极化高频振子和水平极化低频振子;所述水平极化高频振子和水平极化低频振子分别设置在两个pcb板上,所述水平极化高频振子位于垂直极化上锥振子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之间,所述水平极化低频振子位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远离垂直极化上锥振子的一侧;所述天线罩内侧环设有用于对水平极化高频振子限位的限位槽,所述外罩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对水平极化低频振子限位的限位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线罩内侧环设的限位槽能对pcb板进行限位,减少pcb板的振动,从而减少了水平极化高频振子的振动;限位结构能对水平极化低频振子进行限位,因此与天线罩接触的水平极化单元能够在天线罩内进行固定,从而对天线罩内部的水平极化单元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信号的传递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罩底板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远离外罩底板的一端开设有限位螺孔;印刷有所述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上开设有与限位柱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柱贯穿于限位孔,且限位螺孔中螺纹连接有限位螺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柱穿过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进行限位的方式限制了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在天线罩内部的移动,因此使得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不易在两极化吸顶天线产生振动时产生晃动,因而增强了信号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柱远离外罩底板的一端外沿设置有限位边沿,所述外罩底板与限位边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边沿的设置能限制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沿着pcb板的厚度方向滑动,因而增强了两极化吸顶天线内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天线罩沿限位槽的槽底分离设置有顶层罩以及底层罩,所述顶层罩的内侧边沿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底层罩之间的外边沿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底层罩与顶层罩之间通过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线罩可以分离成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两部分,并且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两部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因此在装配两极化天线时,可以先将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的pcb板与外罩底板相固定,并且将底层罩与外罩底板固定;再安装垂直极化下锥振子以及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的pcb板,最后再安装垂直极化上锥振子,并且将顶层罩与底层罩固定,使得装配的过程更合理,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的pcb板在天线罩的限位槽中安装得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层罩在内螺纹的位置开设有注胶孔,所述顶层罩的内螺纹与底罩层的外螺纹之间通过胶水粘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胶水粘合的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安装完毕后不易松脱,因此天线罩的连接结构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天线罩在顶部的内侧设置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与垂直极化上锥振子过盈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柱能够减少垂直极化上锥振子的晃动,使得两极化吸顶天线的高频信号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垂直极化单元与天线罩之间有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垂直极化单元与天线罩之间的间距能够减少垂直极化单元与天线罩之间的碰撞,因此能够使得两极化吸顶天线输出的信号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垂直极化上锥振子与天线罩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抗振的缓冲垫层,所述缓冲垫层固定于天线罩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层能够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能够增强信号的稳定性,同时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的保护也更全面;所述缓冲垫层固定于天线罩上,便于两极化吸顶天线的装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天线罩内侧环设的限位槽能对水平极化高频振子进行限位,限位结构能对水平极化低频振子进行限位,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对天线罩内部的水平极化单元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信号的传递更稳定;

天线罩可以分离成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两部分,并且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两部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使得装配的过程更合理,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的pcb板在天线罩的限位槽中安装得更牢固;

通过胶水粘合的顶层罩以及底层罩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安装完毕后不易松脱,因此天线罩的连接结构更牢固;

垂直极化上锥振子与天线罩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抗振的缓冲垫层,缓冲垫层能够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能够增强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垂直极化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天线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天线罩;101、限位槽;11、顶层罩;111、注胶孔;112、缓冲柱;113、缓冲垫层;12、底层罩;3、垂直极化单元;31、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1、辐射板;32、垂直极化下锥振子;4、水平极化单元;41、pcb板;42、限位孔;43、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4、水平极化低频振子;5、外罩底板;51、限位结构;52、限位柱;521、限位边沿;522、限位螺丝;6、绝缘座;61、盲孔;611、圆形弹簧;62、环形槽;621、置入槽;7、连接头;71、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两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天线罩1、垂直极化单元3、水平极化单元4以及外罩底板5。

参照图1、图2,垂直极化单元3包括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和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作为主辐射体,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是一种由铝合金冲压成型的中空结构,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的上部通过四块辐射板311组成的自补振子形成对数周期天线结构辐射面,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下部呈倒圆锥状,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下部的底面设置有过孔。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能有效提高辐射角度和提升振子宽带性。

参照图2,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是一种由铝合金冲压成型的中空结构,并呈圆锥状,圆锥状的顶面设置有穿孔。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和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组成双锥型对称振子,实现垂直极化波的辐射,当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和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之间的尺寸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时便可提高两极化吸顶天线方向的辐射角度,增加两极化吸顶天线水平覆盖距离。

继续参照图2,上述的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通过绝缘座6连接。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的下部的底面粘接固定有连接头7,连接头7呈圆盘状,并且连接头7的周侧相对设置有限位杆71,限位杆71的长度方向与连接头7的轴心方向相垂直,限位杆71与连接头7通过粘接固定或一体成型。绝缘座6呈圆柱状,绝缘座6的一端设置有盲孔61,盲孔61在靠近绝缘座6端面的内侧壁上还环形设置有环形槽62,绝缘座6靠近环形槽62的端面开设有置入槽621,置入槽621在盲孔61的相对两侧设置,并且置入槽621与环形槽62连通。限位杆71能够从置入槽621放入,并且当连接头7转动时,限位杆71位于环形槽62中,在环形槽62的内侧壁的限制下实现连接头7与绝缘座6连接。进一步地,盲孔61中放置有圆形弹簧611,圆形弹簧611的一端与盲孔61的底端抵接,圆形弹簧611的另一端与连接头7抵接。绝缘座6固定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的顶面,绝缘座6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顶面的穿孔过盈配合,并且还可以使用粘接剂将绝缘座6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的连接处粘合,以提升绝缘座6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因此,绝缘座6一个作用是连接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和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还有一个作用是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起支撑作用。

参照图1,上述的水平极化单元4包括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和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和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分别设置在两个pcb板41上;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位于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之间,并且pcb上开设有圆孔,圆孔与绝缘座6过盈配合。因此,绝缘座6还有将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的pcb板41固定在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的顶部的作用。

继续参照图1,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的pcb板41位于垂直极化下锥振子32远离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的一侧。上述的外罩底板5上设置有用于对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限位的限位结构51。限位结构51包括设置在外罩底板5的限位柱52,限位柱52远离外罩底板5的一端开设有限位螺孔;印刷有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的pcb板41上开设有与限位柱52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孔42,限位柱52贯穿于限位孔42,且限位螺孔中螺纹连接有限位螺丝522。进一步地,限位柱52远离外罩底板5的一端外沿还一体设置有限位边沿521,外罩底板5与限位边沿521抵接。限位边沿521起到限位的作用,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在限位边沿521、限位螺丝522以及限位柱52的限位下固定在外罩底板5上,因此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不易在两极化吸顶天线的内部偏移。

继续参照图1,进一步地,天线罩1内侧环设有用于对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限位的限位槽101。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的pcb板41卡接在限位槽101中,因此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不易在天线罩1内部产生位置较大的偏移。天线罩1沿限位槽101的槽底分离设置有顶层罩11以及底层罩12,顶层罩11的内侧边沿设置有内螺纹,底层罩12之间的外边沿设置有外螺纹,底层罩12与顶层罩11之间通过螺纹配合。如此设置,便于天线罩1与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之间的装配。

参照图3,进一步地,顶层罩11在内螺纹的位置开设有注胶孔111,顶层罩11的内螺纹与底罩层的外螺纹之间通过胶水粘合。因此,当印刷有水平极化高频振子43的pcb板41与天线罩1的限位槽101安装完毕后,顶层罩11与底层罩12之间通过胶水连接为一体,连接牢固,不易松脱。

继续参照图1,为了减少天线罩1与垂直极化单元3之间的碰撞,垂直极化单元3与天线罩1之间有间距。进一步地,天线罩1在顶部的内侧通过胶水粘接有缓冲柱112,缓冲柱112采用疏松多孔的海绵或具有良好弹性的硅胶、橡胶或塑料泡沫制成,并且缓冲柱112与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过盈配合,以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与天线罩1之间还通过胶水粘接有缓冲垫层113,缓冲垫层113固定于顶层罩11的内壁上,缓冲垫层113可以是海绵、硅胶、橡胶或塑料泡沫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缓冲垫层113用于对垂直极化上锥振子31抗振。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天线罩1、垂直极化单元3、水平极化单元4以及外罩底板5,天线罩1可分离设置成顶层罩11以及底层罩12,并且顶层罩11中设置有缓冲垫层113以及缓冲柱112,顶层罩11与底层罩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且还可以在其连接处使用胶水粘接加固;底层罩12与水平极化低频振子44固定,起到减振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对天线罩1内部的水平极化单元4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信号的传递更稳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