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20073发布日期:2021-03-26 21:5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开关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开关钮(包括旋钮、钥匙钮等)是适用于交流电或直流电的数控机床、机械、电力、电讯、船舶、冶金、化工等行业的电气控制电路中作控制信号联锁使用的基本电器。一般开关钮由开关钮操作器、触点模块、以及连接支架组成。
3.目前行业内对于同类产品的开关钮操作器与连接支架之间一般采用传统的锁定方式或螺钉紧固方式连接。采用螺钉紧固方式连接的缺点是连接繁琐,拆装不便,后期需要检修或更换等操作时极其浪费人工工时;采用传统的锁定方式是通过塑料变形来达到锁紧和松开的效果,该结构受材料的强度及韧性等因素影响,易发生锁紧结构断裂现象;并且连接不可靠,稍有外力,连接便会松懈,使接触不可靠,影响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开关钮操作器与连接支架之间连接方式上较为繁琐、拆装不便且连接不牢靠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通过设计机械结构将钮头与触点模块牢靠衔接,拆装时只需一把螺丝刀通过相应位置的杠杆撬动,则可以轻松拆卸更换;在不具备作为其他零件的挡块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操作者意料之外的外力作用导致的杆误操作引起的仪器的工作不良、以及由于掉落等的冲击作用导致的破损。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为∏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端部和平行设置的两侧端部,衔接结构的上端部中部设置有一个与钮头下端部大小相匹配的通孔,沿该通孔的周向边沿向上垂直延伸出有一个自下而上端口逐渐扩大的弹性导向部,扭头下端沿该弹性导向部滑动插入并固定在衔接结构的中间通孔内,衔接结构两侧端部之间形成匹配触点模块上端部形状的型腔,触点模块上端部设置于该型腔内并与该型腔内壁过盈连接;
7.弹性导向部的内周面至少设置有两个对称式的凹槽,扭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扭头向下插入衔接结构上的通孔时,凸起扣合在凹槽内形成倒扣紧固。
8.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
9.如上所述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触点模块上端设置有若干垂直于触点模块上端面固定的凸起,所述钮头的下端部底面设置有与该凸起配合的槽孔,当扭头插入衔接结构中间通孔时所述凸起插入所述槽孔。
10.如上所述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与所述触点模块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一对一或一对多。
11.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的侧端部
底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触点模块的侧端面上设置有梯形凸起,装配时所述触点模块的梯形凸起插入所述衔接结构的卡槽内。
12.如上所述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上的卡槽的数量为3个,沿衔接结构侧端部平行等距排列。
13.如上所述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梯形凸起为直角梯形凸起,且该梯形凸起朝向衔接结构与触点模块装配方向的边为斜边。
14.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通过设计机械结构将钮头与触点模块牢靠衔接,拆装时只需一把螺丝刀通过相应位置的杠杆撬动,则可以轻松拆卸更换,便于后期需要检修或更换,省时省力;同时,在不具备作为其他零件的挡块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操作者意料之外的外力作用导致的杆误操作引起的仪器工作不良、掉落等冲击作用对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弹簧开口卡圈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衔接结构;11-上端部;12-侧端部;13-通孔;14-导向部;15-卡槽;16-凹槽;17-挤压板;2-扭头;21-凸起;3-触点模块;31-凸起;32-梯形凸起; 4-弹簧开口卡圈。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衔接钮头与触点模块的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1为∏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端部11和平行设置的两侧端部12,衔接结构1的上端部中部设置有一个与钮头2下端部大小相匹配的通孔13,沿该通孔的周向边沿向上垂直延伸出有一个自下而上端口逐渐扩大的弹性导向部 14;扭头2下端沿该弹性导向部14滑动插入并固定在衔接结构的中间通孔13 内,衔接结构两侧端部12之间形成匹配触点模块3上端部形状的型腔,触点模块3上端部设置于该型腔内并与该型腔内壁过盈连接;
23.如图3所示,为了使衔接结构1与扭头2之间连接更加紧固,弹性导向部 14的内周面至少设置有两个对称式的凹槽16,相应地,扭头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凹槽16相匹配的凸起21,当扭头2向下插入衔接结构1上的通孔13时,弹性导向部14与钮头2紧密配合,凸起21扣合在凹槽16内,形成倒扣紧固。
24.沿弹性导向部14的外周设置有一圈用于向内收紧弹性导向部14的弹簧开口卡圈4,同样起到扭头2与衔接结构1连接紧固的作用,其中弹簧开口卡圈4的结构如图4所示。
25.为了便于扭头2从衔接结构1上拆卸,衔接结构1的两侧端部12与上端部 11衔接处
设置有一个弹性凹槽,该弹性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挤压板17,挤压板17 的弹性作用有利于扭头2的拆卸。
26.所述触点模块3上端设置有若干垂直于触点模块上端面固定的凸起31,所述钮头2的下端部底面设置有与该凸起配合的槽孔(图中未示出),当扭头2插入衔接结构中间通孔13时所述凸起插入所述槽孔,凸起31与槽孔之间的配合能够防止触点模块3的脱落。
27.更具体地,凸起31的侧面成型有阻挡凸起31从槽孔抽出的防脱落凸棱。
28.所述衔接结构的侧端部12底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15,所述触点模块的侧端面上设置有梯形凸起32,装配时所述触点模块的梯形凸起32插入所述衔接结构的卡槽内。
29.所述衔接结构1与所述触点模块3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一对一或一对多。即,所述衔接结构1的下方可以装配多个触点模块3。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衔接结构上的卡槽15的数量为3个,沿衔接结构侧端部平行等距排列;所述梯形凸起32为直角梯形凸起,且该梯形凸起朝向衔接结构与触点模块装配方向的边为斜边。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加强衔接结构1与触点模块3之间的连接关系,防止触点模块3脱落。
30.安装时,通过导向部14的导向作用将钮头2安装在衔接结构的中间通孔13 内,再将触点模块3对应装配即可;
31.拆卸时,可用螺丝刀或坚硬的细圆柱物体撬动挤压板17,即可将钮头2从衔接结构1上拆卸下来;左右晃动触点模块3即可从卡槽15上取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