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4796发布日期:2021-05-14 16:2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锂电池具有体积小、容量大、使用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绿色环保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商用车、专用车、电动自行车、储能系统、医疗器械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应用推广,电池生产企业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且电池能量密度与国家补贴挂钩。为了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目前电池生产企业广泛采取的办法是提升正负极的压实密度、增加电池的尺寸等,以获得电芯在内部空间上的压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电芯材料本身物理作用力变化或由于电芯内部副反应产物堆积等原因,均会造成电芯极片厚度不断增加使电芯极片形成褶皱,褶皱严重时会影响电池的厚度和循环寿命;锂电企业使用的卷绕机一般是高速卷绕机,高速卷绕机需要较大的卷绕张力,大的卷绕张力会导致卷芯注液和浸润困难;涂布工序是锂电池生产的关键工序,当涂布机性能不稳定时容易出现析锂风险。本专利提供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可以改善注液浸润效果,同时可以为后续极片厚度反弹提供空间避免极片褶皱,当对负极极片进行压痕时可以增加负极的面积,可以降低析锂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包括钢珠带以及设置于所述钢珠带一侧的橡胶带,所述钢珠带、橡胶带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钢珠带或橡胶带上设有辊压轮,所述辊压轮将所述钢珠带或橡胶带向靠近橡胶带或钢珠带的方向挤压,所述钢珠带靠近所述辊压轮的位置与所述橡胶带挤压接触。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珠带两端分别设有钢珠带主动轮、钢珠带第二从动轮,钢珠带绕接在所述钢珠带主动轮、钢珠带第二从动轮上。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珠带主动轮一侧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钢珠带主动轮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橡胶带两端分别设有橡胶带主动轮,橡胶带从动轮,所述橡胶带绕接在所述胶带主动轮,橡胶带从动轮上。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橡胶带主动轮一侧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橡胶带主动轮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珠带位于所述橡胶带的上方,所述辊压轮为第一钢珠带从动轮,所述第一钢珠带从动轮位于所述钢珠带的中部,且所述第一钢珠带从动轮向靠近所述橡胶带的方向布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珠带绕接有钢珠带主动轮、第一钢珠带从动轮、第二钢珠带从动轮,所述橡胶带内绕接有橡胶带主动轮,橡胶带从动轮,所述钢珠带主动轮、第一钢珠带从动轮、第二钢珠带从动轮、橡胶带主动轮,橡胶带从动轮均通过支架固定设置。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珠带上设有均匀布置的钢珠。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处理装置通过在极片上压出一定深度凸起结构,极片上的凸起结构被压平,卷芯极片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可以提高注液效率和改善浸润效果,同时可以为后续极片厚度反弹提供空间避免极片褶皱,当对负极极片进行压痕时可以增加负极的面积,可以降低析锂风险,可以有效改善电池的注液难、浸润难、极片反弹起皱、析锂问题。而且本申请的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效果好、效率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施例主视图。
16.图中:1

第一伺服电机、2

第二伺服电机、3

橡胶带主动轮、4

钢珠带主动轮、5

橡胶带、6

第一钢珠带从动轮、7

橡胶带从动轮、8

第二钢珠带从动轮、9

极片、10

支架、 11

钢珠带、12

钢珠。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改善锂电池注液浸润效果的装置,包括钢珠带11以及设置于钢珠带11一侧的橡胶带5,钢珠带11、橡胶带5转动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钢珠带11位于橡胶带5的上方,钢珠带11或橡胶带5上设有辊压轮,辊压轮将钢珠带11或橡胶带5向靠近橡胶带5或钢珠带11的方向挤压,钢珠带11靠近辊压轮的位置与橡胶带5挤压接触,钢珠带11上设有均匀布置的钢珠12。
19.钢珠带11两端分别设有钢珠带主动轮4、第二钢珠带从动轮8,钢珠带11绕接在钢珠带主动轮4、第二钢珠带从动轮8上,钢珠带主动轮4一侧连接有用于带动钢珠带主动轮4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1,橡胶带5两端分别设有橡胶带主动轮3,橡胶带从动轮7,橡胶带5绕接在胶带主动轮3,橡胶带从动轮7上,橡胶带主动轮3一侧设有用于带动橡胶带主动轮3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2,辊压轮为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 位于钢珠带11的中部,因而,从钢珠带主动轮4到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之间为预辊压阶段,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的位置为辊压段,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到第二钢珠带从动轮8之间为后辊压段,且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向靠近橡胶带5的方向布置,钢珠带主动轮4、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第二钢珠带从动轮8、橡胶带主动轮3,橡胶带从动轮7均通过支架 10固定设置。
2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第一伺服电机1驱动钢珠带主动轮4转动,钢珠带主动轮4带动钢珠带11运动,钢珠带11带动第一钢珠带从动轮6和第二钢珠带从动轮8转动,第二伺服
电机2驱动橡胶带主动轮3转动,橡胶带主动轮3带动橡胶带5运动,橡胶带5带动橡胶带从动轮7转动,极片9进入装置的预辊段,即装入到钢珠带主动轮3与橡胶带主动轮3之间,进而使得极片9随着钢珠带11、橡胶带5的转动而向前运动,随着极片9向前运动,钢珠带11上的钢珠12与极片9接触,通过钢珠带11与橡胶带5的作用,钢珠12 在极片9上压出一定深度的凸起结构,随着极片9向前运动,凸起结构的深度逐渐增加,当极片9运动到装置的辊压段时,进极片9到达第二钢珠带从动轮6下方时,凸起结构的深度达到最大并开始保持不变,随后极片9随钢珠带11、橡胶带5继续向前运动并经过后辊压段后运动出装置,进而加工完成。
2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