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2906发布日期:2021-03-30 20:0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开关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形成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其外部有驱动杆的一种开关,因为其开关的触电间距比较小,故名微动开关,又叫灵敏开关。

如公告号为cn21106262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无声微动开关,其包括底座、连接在底座上部的盖片、设置在底座和盖片围闭腔室内的按钮、弹片、端子,弹片为按钮提供按压手感并使按钮回位,弹片卡套在端子上,弹片一端部为固定端且固定在端子上、另一端部为活动端且悬置于底座和盖片围闭腔室内,活动端设置为缓冲弧形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对微动开关的改进通常都是围绕着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等,其功能始终为传统的断开或接通电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拓宽微动开关的应用市场,本申请提供一种微动开关,具有改变输出电流大小的作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微动开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微动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接触组件、输入件和输出件,所述接触组件和输入件始终相连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控制接触组件和输出件连接或断开的按压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和输入件、输出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有两根分别输入和输出电流的连接线,所述电路板上电连接有电阻件,所述接触组件和输出件连接或断开时输出的电流大小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电路板,将输入和输出电流的连接线电连接在电路板上,当接触组件和输出件断开时,电流直接通过电路板和电阻件进行传输,从而输出了较小的电流;当接触组件和输出件连接时,电流则通过接触组件、输出件以及电路板直接进行传输,由于没有经过电阻件,从而输出了较大的电流。通过控制开关上的按压件,实现输出电流的大小变化,为微动开关带来了更多的应用思路,扩宽了微动开关的应用市场。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导热片,所述接触组件和输出件断开时与导热片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接触组件和输出件长时间连通导电时,难免会发烫,此时切换通电状态,通过导热片和接触组件相抵触有利于导热,同时避免接触组件直接和壳体相接触导致接触点熔融变粘,避免了接触组件被壳体的熔融部分冷却硬化而固定无法活动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输入件包括设置于电路板一端的输入板,所述输入板的两侧均弯折设置有朝向接触组件伸出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端部背离电路板方向弯折设置有抵接板,两块所述抵接板朝向接触组件的端面均开设有活动槽。

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一侧设置有两活动板,两所述活动板的端部插设于相应活动槽内并能够进行摆动,所述接触板和输入板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将接触板进行连接,而接触板通过活动板和活动槽的配合而能够进行摆动,按压件挤压弹性件即可带动接触板进行摆动,进而实现接触板和输出件的连接和断开。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设置为拉簧,所述输入板和接触板上均贯穿有通孔,所述拉簧两端的挂钩分别钩于两通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簧对输入板和接触板进行连接,能够长时间提供有效的拉紧力,使得拉簧在受到按压件的作用时能够快速带动接触板进行摆动。

优选的,所述活动槽在接触板侧壁的开口呈“v”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活动槽在接触板侧壁的开口设置为“v”型,有利于提高活动板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两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呈弯曲设置,所述加固板朝背离弹性件方向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板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连接板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保证活动板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加固板的弯曲设置也为拉簧的形变提供了让位空间。

优选的,所述按压件包括贯穿壳体上端面的按压杆,所述按压杆位于弹性件的正上方,所述按压杆上套设有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呈内径逐渐变大设置,所述按压杆的外侧壁和防水套的上端开口相抵触,所述防水套的下端面和壳体上端面相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套的上端开口对按压杆的外侧壁进行抵紧,为微动开关提供一定的防水、防尘性能。

优选的,所述防水套的下端面设置有环状的凸沿,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供凸沿嵌入的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防水套在壳体上的安装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防水套上端开口的内壁上设置有圆环状的密封唇,所述密封唇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密封唇的弧形面和按压杆的外侧壁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密封唇,能够有效提高防水套和按压杆之间的抵紧效果,并进一步提高防水套的防水、防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微动开关对壳体进行半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微动开关去除壳体和防水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防水套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接触组件;21、接触板;22、活动板;23、拉簧;3、输入件;31、输入板;32、连接板;33、抵接板;34、加固板;4、输出件;41、输出板;42、连通板;5、按压件;51、按压杆;52、稳定块;53、防水套;6、电路板;7、连接线;8、电阻件;81、第一电阻;82、第二电阻;9、活动槽;10、通孔;11、导热片;12、稳定槽;13、凸沿;14、安装槽;15、环形槽;16、密封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微动开关,主要应用于汽车充电枪内。参照图1、图2,微动开关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由铜镀银材料制成的接触组件2、输入件3和输出件4,接触组件2和输入件3始终相连接,壳体1上设置有控制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连接或断开的按压件5。

壳体1内固定连接有电路板6,电路板6和输入件3、输出件4电连接,且输入件3和输出件4分别位于电路板6两端的两侧,电路板6电连接有两根分别输入和输出电流的连接线7,两根连接线7贯穿至壳体1外侧。电路板6上电连接有电阻件8,电阻件8包括第一电阻81和第二电阻82。

当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断开时,电流经过输入的连接线7、电路板6及第一电阻81、第二电阻82、输出的连接线7进行传输;

当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连接时,电流经过输入的连接线7、输入件3、接触组件2、输出件4、电路板6以及第一电阻81进行传输。

由于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断开时电路中的电阻值大于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连接时的电阻值,因此当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连接时的输出电流大于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连接时输出的电流大小,即通过控制按压件5即可调节微动开关的输出电流大小。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检测输出电流的大小也能够判断接触组件2和输出件4处于断开还是连接状态,对控制按压件5的机构发出命令。

参照图2、图3,输入件3包括固定插设于电路板6一端的输入板31,输入板31的两侧分别一体连接有连接板32,两块连接板32均呈朝向接触组件2方向弯折伸出设置。两块连接板32的端部均一体连接有抵接板33,两块抵接板33均呈背离电路板6方向弯折设置,两块抵接板33朝向接触组件2的端面均开设有活动槽9。为提高连接板32的结构稳定性,两连接板32之间一体连接有加固板34,该加固板34呈弯曲设置并朝向电路板6方向弯曲。

接触组件2包括接触板21,接触板21朝向抵接板33的一侧一体连接有两活动板22,两活动板22的端部呈朝向电路板6方向弯折设置,两活动板22的端部与相应活动槽9的槽底相抵触,且活动槽9在接触板21侧壁的开口呈“v”型设置。

输入板31和接触板21上均贯穿有通孔10,接触组件2还包括拉簧23,拉簧23两端的挂钩分别钩于两通孔10内。通过拉簧23的拉力,使得两活动板22紧紧抵触于相应抵接板33上,配合活动槽9的开设,当拉簧23在受到竖直方向上的按压力时,能够带动接触板21进行上下摆动,从而实现接触板21和输出件4的断开或连接。

参照图1、图2,输出件4包括固定插设于电路板6一端的输出板41,输出板41的上端面一体连接有连通板42,该连通板42朝向接触板21的一侧弯折设置,且连通板42位于接触板21端部的正上方。

壳体1内还固定连接有金属材质的导热片11,接触板21在向上摆动时与连通板42相抵触,当接触板21向下摆动时与导热片11相抵触。接触板21和连通板42长时间连通导电时会发烫,如果在此时切换通电状态,通过导热片11和接触组件2相抵触有利于导热与散热。

参照图1、图2,按压件5包括贯穿壳体1上端面的按压杆51,按压杆51位于拉簧23的正上方,按压杆51朝向拉簧23的一端一体连接有稳定块52,加固块朝向拉簧23的端面开设有稳定槽12,拉簧23的两侧分别与稳定槽12的两相对内壁相抵接,以保证按压杆51在伸缩按压拉簧23的过程中,拉簧23不会发生跑偏。

按压杆51的外侧套设有橡胶材质的防水套53,防水套53朝向壳体1的一侧呈内径逐渐变大设置,按压杆51的外侧壁和防水套53的上端开口相抵触,防水套53的下端面和壳体1上端面相固定。

防水套53的下端面一体连接有环状的凸沿13,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供凸沿13嵌入的安装槽14,凸沿13的下端面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安装槽14的槽底。

参照图2、图4,按压杆51的外侧壁开设有环形槽15,防水套53上端开口的内壁与环形槽15内壁相抵触,且按压杆51在伸缩活动的过程中,防水套53的上端始终位于环形槽15内。防水套53上端开口的内壁上还一体成型有圆环状的密封唇16,密封唇1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密封唇16的弧形面和环形槽15的槽底相抵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