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9591发布日期:2021-07-20 16:2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电容器。



背景技术:

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这就构成了电容器。电容器在调谐、旁路、耦合、滤波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容器的种类很多,如支撑电容器、滤波电容器,支撑电容器可以对整流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平滑滤波,并且吸收高幅值脉动电流,使母线上的电压波动保持在允许范围,在新能源、节能、电源、电力机车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滤波电容器是安装在整流电路两端用以降低交流脉动波纹系数,提升高效平滑直流输出的一种储能器件。二者为电路中常用的两种电子元器件,因功能不同,通常分立存在,需单独安装,导致实际应用中占用空间大,空间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电容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两种电容器占用空间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集成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芯子、第二电容芯子、第一共用电极、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所述第一共用电极、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均用于与外部接通;

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一母排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一母排固定所述第一电容芯子,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的两级电连接;

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母排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母排固定所述第二电容芯子,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两级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包括第一共用母排和第二共用母排;

所述第一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一母排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的两端,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的两级分别位于该两端,所述第一共用母排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电容芯子,所述第一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一母排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的两级电连接;

所述第二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两端,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两级分别位于该两端,所述第二共用母排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电容芯子,所述第二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两级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共用电极还包括第三共用母排,所述第一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二共用母排均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连接,所述第一共用母排、所述第二共用母排、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均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的同一侧。

可选地,集成电容器还包括第二共用电极,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均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共用电极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一侧,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通过所述第二共用电极与外部接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共用电极还包括三个第一交流电极,所述第一交流电极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一侧;

所述第二共用电极包括三个第二交流电极,所述第二交流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的一侧;

所述第一交流电极和所述第二交流电极间隔设置,均用于与外部交流电接通。

可选地,集成电容器还包括第一直流电极、第二直流电极、第三直流电极和第四直流电极,所述第一直流电极和所述第三直流电极均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直流电极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均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电极、所述第二直流电极、所述第三直流电极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均用于与外部直流电接通。

可选地,集成电容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电容芯子、所述第二电容芯子、所述第一共用电极、所述第二共用电极、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均封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共用电极用于与外部接通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外侧。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容芯子呈阵列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容芯子,或相邻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共用母排、所述第二共用母排、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均适于伸入对应所述间隙内,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容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呈三排设置,第一排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第二排设有四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第三排设有四个所述第二电容芯子,相邻两排的间隙、第一排远离所述第二排的一侧,以及第三排远离第二排的一侧用于设置对应的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母排、所述第一共用母排和所述第二共用母排。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容芯子为支撑电容芯子,所述第二电容芯子为滤波电容芯子。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容器,第一共用电极、第一电容芯子和第一母排与外部形成回路,第一共用电极、第二电容芯子和第二母排与外部形成回路,第一共用电极、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均用于固定和连接第一电容芯子和第二电容芯子,第一共用电极将第一电容芯子和第二电容芯子集成整合到一起,集成电容器同时具有第一电容芯子和第二电容芯子的功能,具有集成化和多功能化的特点,可以在更多的工况场合中应用;集成电容器安装到应用场合时,采用一体化安装,相对于分别安装具有第一电容芯子的电容器和具有第二电容芯子的电容器更节约工时,且较好的适用于结构局限的场所。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容器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集成电容器去掉壳体后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电容芯子;2-第二电容芯子;3-第一共用电极;31-第一共用母排;32-第二共用母排;33-第三共用母排;34-第一交流电极;4-第一母排;5-第二母排;6-第三母排;7-第二共用电极;71-第二交流电极;81-第一直流电极;82-第二直流电极;83-第三直流电极;84-第四直流电极;9-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成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芯子1、第二电容芯子2、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母排4和第二母排5,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所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均用于与外部接通;

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一母排4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一母排4固定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的两级电连接;

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二母排5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二母排5固定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两级电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均包括两个极板和位于两个极板之间的绝缘介质,上述中的两级分别与两个极板连接,为第一电容芯子1引出两级,第二电容芯子2引出两级。

第一母排4和第二母排5的表面有做绝缘处理,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母排4和第二母排5主要作用是做导线,均用于与外部接通。

集成电容器的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一母排4与外部形成回路,第一共用电极3、第二电容芯子2和第二母排5与外部形成回路,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母排4和第二母排5均用于固定和连接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第一共用电极3将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集成整合到一起,集成电容器同时具有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的功能,具有集成化和多功能化的特点,可以在更多的工况场合中应用;集成电容器安装到应用场合时,采用一体化安装,相对于分别安装具有第一电容芯子1的电容器和具有第二电容芯子2的电容器更节约工时,且较好的适用于结构局限的场所。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包括第一共用母排31和第二共用母排32;

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一母排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的两端,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的两级分别位于该两端,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一母排4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的两级电连接;

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和所述第二母排5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两端,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两级分别位于该两端,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和所述第二母排5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两级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一母排4固定连接,连接固定相对稳定,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一母排4均具有与第一电容芯子1固定和电连接的两个功能,能够减少集成电容器的部件数量。

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和所述第二母排5固定连接,连接固定相对稳定,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和所述第二母排5均具有与第二电容芯子2固定和电连接的两个功能,同样能够减少集成电容器的部件数量。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还包括第三共用母排33,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均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连接,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均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的同一侧。

第三共用母排33起到对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支撑和固定作用,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均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的同一侧,使第三共用母排33还具有保护第一共用母排31、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作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电容器还包括第二共用电极7,所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均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连接,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一侧,所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通过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与外部接通。

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将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集成连接,减少集成电容器与外部接通结构的数量,集成电容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包括三个第一交流电极34,所述第一交流电极34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共用母排33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一侧;

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包括三个第二交流电极71,所述第二交流电极71位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远离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的一侧;

所述第一交流电极34和所述第二交流电极71间隔设置,均用于与外部交流电接通。

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中至少一个为与交流电连接的电容芯子时,第一交流电极34、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一电容芯子1、第一母排4和第二共用电极7与外部交流电接通形成回路;第一交流电极34、第三共用母排33、第二共用母排32、第二电容芯子2、第二母排5和第二共用电极7与外部交流电接通形成回路。集成电容器适用于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中至少一个为与交流电连接的电容芯子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方便集成电容器与外部接通,以及适应集成电容器的应用,三个所述第一交流电极34和三个所述第二交流电极71间隔设置,且排列成一排。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电容器还包括第一直流电极81、第二直流电极82、第三直流电极83和第四直流电极84,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和所述第三直流电极83均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连接,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均与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所述第三直流电极83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均用于与外部直流电接通。

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三直流电极83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第二共用电极7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在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中至少一个为与直流电连接的电容芯子时,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一电容芯子1、第一母排4、第二共用电极7、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和/或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第二共用电极7、第二母排5、第二电容芯子2、第二共用母排32、第三共用母排33、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和/或所述第三直流电极83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集成电容器在设计时,通常电流流入和流出的方向相同,因此,上述的回路通常为,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一电容芯子1、第一母排4、第二共用电极7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第二共用电极7、第二母排5、第二电容芯子2、第二共用母排32、第三共用母排33和第三直流电极83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集成电容器适用于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中至少一个为与直流电连接的电容芯子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直流电极81与外部接通的端部和第二直流电极82与外部接通的端部平行设置,排列成一排,且与第一交流电极34和第二交流电极71平行。

如图1所示,第三直流电极83与外部接通的端部和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的端部平行设置。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电容器还包括壳体9,所述壳体9围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所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均封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二共用电极7用于与外部接通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外侧。

第一共用电极3用于与外部接通的部分包括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三直流电极83和第一交流电极34用于与外部接通的端部;第二共用电极7用于与外部接通的部分包括第二直流电极82、第四直流电极84和第二交流电极71用于与外部接通的端部。

将第一电容芯子1、第二电容芯子2、第一共用电极3、第二共用电极7、第一母排4和第二母排5均封装于安装空间内,使得集成电容器成为结构稳定的部件。第一直流电极81、第二直流电极82、第三直流电极83、第四直流电极84、第一交流电极34和第二交流电极71与外部接通的端部均位于安装空间的外侧,使得第一直流电极81、第二直流电极82、第三直流电极83、第四直流电极84、第一交流电极34和第二交流电极71能够与外部接通和方便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均安装在壳体9内,只需要一种模具来生产该壳体9,节约壳体成本,灌封工序所需的工时也相对更少,节约了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电容器的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中至少一个的介质为金属化聚丙烯薄膜,壳体9采用聚碳酸酯(pc)壳体9,集成电容器采用环氧树脂和聚氨酯进行灌封。

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9采用采用聚苯硫醚(pps)等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材料的壳体。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呈阵列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或相邻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所述第一母排4和所述第二母排5适于伸入对应所述间隙内,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连接。

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阵列排布的方式整齐,且适于规则组装。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和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呈三排设置,第一排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第二排设有四个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第三排设有四个第二电容芯子2,相邻两排的间隙、第一排远离所述第二排的一侧,以及第三排远离第二排的一侧用于设置对应的所述第一母排4、所述第二母排5、所述第一共用母排31和所述第二共用母排32。

同一间隙设置两个第一母排4或两个第二母排5或两个第一共用电极3。如图2所示,具有两个间隙,其中一个间隙设置两个第一母排4,其中另一个间隙设置一个第一共用母排31和一个第二共用母排32。

六个第一电容芯子1和四个第二电容芯子2的阵列排列方式如图3所示,且共同参阅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排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排电容芯子之间的间隙中适于伸入第一母排4,且第一母排4沿着y向延伸后向z负方向弯折,弯折后与第三母排6连接,第三母排6沿x方向延伸设置,第三母排6与第二共用电极7连接,也即第一母排4通过第三母排6与第二共用电极7连接。

第一母排4和第三母排6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有两个母排连接而成。

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工况、实际应用空间与需求进行增减等调整。

参阅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电容器根据使用需求,第二母排5为第二共用电极7向x负方向弯折形成,第二交流电极71为第二共用电极7向x正方向弯折形成。

两个第一共用母排31中的一个为第一共用电极3向x负方向弯折形成,另一个为l型结构,与第三共用母排33连接;第二共用母排32也为l型结构,与第三共用母排33连接;第一交流电极34为第三共用母排33向x正方向弯折形成。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容芯子1为支撑电容芯子,所述第二电容芯子2为滤波电容芯子。

支撑电容芯子可以对整流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平滑滤波,并且吸收高幅值脉动电流,使母线上的电压波动保持在允许范围,与交流电连接;滤波电容芯子是安装在整流电路两端用以降低交流脉动波纹系数,提升高效平滑直流输出的一种储能器件,与直流电连接。

因此,如图1至图3所示,集成电容器包括如下回路:

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一共用电极3和所述第三直流电极83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所述第二直流电极82、第二共用电极7和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所述第一直流电极81、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一电容芯子1、第一母排4、第二共用电极7、所述第四直流电极84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第一交流电极34、第三共用母排33、第二共用母排32、第二电容芯子2、第二母排5和第二共用电极7与外部接通形成回路。

集成电容器具有支撑电容器和滤波电容器的功能,且根据需求,第一电容芯子1和第二电容芯子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分时独立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中第一电容芯子1、第二电容芯子2、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二共用母排32、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交流电极34、第一母排4、第二母排5、第三母排6、第二共用电极7、第二交流电极71、第一直流电极81、第二直流电极82、第三直流电极83和第四直流电极84的连接方式均为锡焊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共用电极3、第一共用母排31、第二共用母排32、第三共用母排33、第一交流电极34、第一母排4、第二母排5、第三母排6、第二共用电极7、第二交流电极71、第一直流电极81、第二直流电极82、第三直流电极83和第四直流电极84至少一个为镀锡铜材,质或根据实际工况需求采用纯铜或铝等导电材料。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