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7077发布日期:2021-11-17 23:0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拆装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槽,所述绝缘本体的顶面还凹设有一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多个所述收容槽相互连通,多个端子沿前后方向插入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有扣合结构,一固定件固持于所述固定槽内,且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凸块伸入所述收容槽内用以挡止所述端子,防止所述端子脱离所述收容槽,一金属壳具有一容纳腔,所述金属壳为一体式,且所述金属壳上设有卡扣结构,当所述端子和所述固定件完全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之后,所述绝缘本体沿前后方向插入且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金属壳通过所述扣合结构和所述卡扣结构相扣合固定。
3.但是,当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因损坏需要更换新的所述端子时,由于所述固定件挡止所述端子,且所述固定件固持于所述固定槽内,取出所述端子必须先将所述固定件从所述固定槽中脱离出来。但是由于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固定件是固定在一体式的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金属壳还通过所述卡勾结构和所述扣合结构相扣合固定。故在将所述固定件从所述固定槽中脱离出来之前,必须要先解开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卡扣结构和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扣合结构之间的扣合,之后再将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固持件从所述容纳腔中取出,在此之后才能将所述固定件从所述固定槽中取出,最后才能取出所述端子。由此使得所述端子的拆卸工序变为复杂,而且在解开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卡扣结构和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扣合结构之间的扣合时,容易使得所述金属壳或所述绝缘本体受到损坏,从而影响所述金属壳或所述绝缘本体的使用寿命。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翻转金属壳的翻转部使固定件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穿过所述金属壳的开口,使所述导电端子容易从收容槽中脱离,进而无需将所述固定件从绝缘内壳中脱离以及无需将绝缘内壳从所述金属壳中脱离,节省拆装工序的电连接器。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导电端子;一绝缘内壳,具有至少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前后贯穿所述绝缘内壳,所述导电端子沿前后方向组装于所述收容槽内,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绝缘内壳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自所述第一侧壁朝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凹设一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收容槽相连通;一固定件插入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凸块,所述固定件可沿左右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凸块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一金属壳,具有一主体部和一翻转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容纳
腔,所述容纳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所述绝缘内壳与所述固定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翻转部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上方,所述主体部沿左右方向上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设有一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开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固定槽相连通,所述开口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固定件的尺寸,所述固定件显露于所述开口,所述翻转部对应所述开口设有一遮盖面;当所述翻转部向下翻转时,所述遮盖面遮盖所述开口,用以挡止所述固定件沿左右方向移动,当所述翻转部向上翻转时,所述固定件可沿左右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开口,以脱离所述固定槽。
7.进一步,所述固定件沿前后方向凸设有至少一定位块,所述固定槽对应于所述定位块分别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及一第二定位槽,沿着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槽较所述第二定位槽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定位块可选择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或所述第二定位槽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凸块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
8.进一步,所述固定件的下表面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向下凸设有所述第一凸块,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低于所述固定件的下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所述导电端子从后向前插入所述收容槽,当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时,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固定槽的前方,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限位部的后方以挡止所述限位部向后移动,当所述定位块自所述第二定位槽退出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时,所述第一凸块退出所述收容槽使所述限位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
9.进一步,所述限位部的后端连接有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上端向下凹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用以供所述第一凸块提供让位。
10.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定位弹片,所述定位弹片自前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绝缘内壳的上壁对应于所述定位弹片凹设一通槽,所述通槽上下贯穿所述绝缘内壳的上壁,且所述通槽与所述收容槽相连通,所述通槽位于所述翻转部的正下方,所述定位弹片卡持于所述通槽以限位所述导电端子沿前后方向上移动。
11.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具有一第一收容槽和一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侧壁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一第一防转槽,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防转槽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防转槽的前方,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呈圆筒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朝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弯折延伸具有一第一防转片,所述第一凸块挡止于所述第一防转片的前方,所述第一防转槽的上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防转槽的下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向下移动。
12.进一步,所述第二侧壁沿前后方向设有一第二防转槽,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防转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一挡止面,所述挡止面位于所述第二防转槽前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呈圆筒状,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朝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弯折延伸具有一第二防转片,所述第二防转槽的上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防转槽的下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向下移动。
13.进一步,所述固定件的下表面向下凸设有所述第一凸块和一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较所述第二凸块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且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凸块之间设有一让位槽,当所述定位块完全收容于所述固定槽时,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限位部的后方以挡止所述第一导电
端子向后移动,所述让位槽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所述第二凸块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限位部的后方以挡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向后移动,当部分所述定位块伸出所述固定槽时,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外,所述让位槽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限位部的正后方,所述第二凸块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
14.进一步,一绝缘外壳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外侧壁及位于两个所述外侧壁之间一对接腔,所述金属壳收容于所述对接腔内,每一所述外侧壁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第一凹槽和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正下方,所述对接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绝缘外壳沿上下方向贯穿其上壁或下壁以形成一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对接腔相连通,一扣持件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配合以挡止或让位所述金属壳。
15.进一步,自所述绝缘外壳的下壁向上凹设形成所述第三凹槽,所述扣持件对应于所述第三凹槽设有一横板部,自所述横板部左右两端向上延伸两个卡持臂,每一所述卡持臂朝远离所述横板部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一勾部,所述金属壳的下表面向下凸设一凸出部,所述横板部的上表面对应于所述凸出部向上凸设一凸起部,当所述勾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时,所述凸起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且位于所述凸出部的后方以挡止所述凸出部向后移动,当所述勾部自所述第二凹槽退出且向下移动进入所述第一凹槽时,所述横板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正下方,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对接腔外,所述金属壳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退出所述对接腔。
16.进一步,所述翻转部具有一枢接部,所述枢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绝缘内壳的上表面设有一逃料槽,所述逃料槽位于所述固定槽的前方且所述逃料槽的底面向上凸设一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枢接部的正下方,所述凸台用以供所述翻转部的翻转提供支撑。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件插入所述固定槽内,且所述固定件可沿左右方向移动以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且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固定槽相连通,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开口与所述固定件相对齐且所述开口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固定件的尺寸,当所述翻转部向下翻转时,所述遮盖面遮盖所述开口,用以挡止所述固定件沿左右方向移动,当所述翻转部向上翻转时,所述固定件可沿左右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开口,以脱离所述固定槽。因此,如果需要更换新的所述端子时,仅需要把所述翻转部向上翻转,之后再将所述固定件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就可以释放所述导电端子。如此,不需要将所述绝缘内壳从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容纳腔取出,更不需要将所述固定件从所述绝缘内壳的固定槽中脱离出来就可以把所述导电端子从所述收容槽内取出。如此简化了所述导电端子拆卸工序,而且还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绝缘内壳从所述金属壳的所述容纳腔取出时导致所述金属壳或所述绝缘内壳发生损坏的状况发生,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的扣持孔与绝缘内壳的扣持块相扣合时的立体组合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的扣持孔与绝缘内壳的扣持块相扣合时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的扣持孔与绝缘内壳的扣持块相扣合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的翻转部向上翻转时的立体组合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的翻转部向上翻转时的剖视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时的立体组合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去除固定件时的剖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扣持件的勾部位于第二凹槽时的剖视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扣持件的勾部位于第一凹槽时的剖视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扣持件未插入绝缘外壳时的示意图;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固定件的立体图。
32.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33.34.【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6.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定义有一前后方向(电连接器100 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左右方向(导电端子2排列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37.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下同)对接,即所述电连接器100沿着x轴的正方向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下同),所
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下同)具有两个对接端子(未图示,下同)。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内壳1,两个导电端子2(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等)沿前后方向上组装于所述绝缘内壳1,且所述导电端子2的前端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相对接,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端用以与一线缆7相导接。一固定件3可拆卸的组装至所述绝缘内壳1且所述固定件3可以沿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2,一金属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内壳1外,一绝缘外壳5,包覆于所述金属壳4外,一扣持件6沿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所述绝缘外壳5,且所述扣持件6可沿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挡止或让位所述金属壳4。
38.如图1、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内壳1为纵长设置,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绝缘内壳1具有相对设置一第一侧壁11和一第二侧壁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 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一上侧壁13及一下侧壁14。所述第二侧壁12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左侧,所述上侧壁13位于所述下侧壁14的上方。所述绝缘内壳1还设有一第一收容槽15和一第二收容槽16,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沿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5较所述第二收容槽16更加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一收容槽15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6均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与所述第二侧壁12 之间,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均前后贯穿所述绝缘内壳1。
39.如图2、图8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内壳1自所述第一侧壁11朝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一侧还凹设一固定槽17,且所述固定槽17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相连通。即所述固定槽17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5相连通,所述固定槽17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相连通。所述固定槽17向上贯穿所述上侧壁13,且所述固定槽17 未向左贯穿所述第二侧壁12和向下贯穿所述下侧壁14。所述固定槽17分别向前及向后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171、一第二定位槽172及一第三定位槽173,即所述固定槽17向前凹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71、一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72及一个所述第三定位槽 173。所述固定槽17向后也凹设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71、一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72及一个所述第三定位槽173。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槽171、所述第二定位槽172及所述第三定位槽173三者为间隔设置。从左向右三者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所述第二定位槽 172、所述第一定位槽171及所述第三定位槽173。即沿着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槽 171较所述第二定位槽172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三定位槽173较所述第一定位槽171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一定位槽171与所述第二定位槽172形状及尺寸相同,且所述第一定位槽171与所述第二定位槽172均为弧形槽。
40.如图2、图4、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1沿前后方向上还设有一第一防转槽111,所述第一防转槽111自所述绝缘内壳1的后端面向前凹设形成。沿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防转槽111与所述固定槽17相连通,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防转槽111 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5相连通。所述第二侧壁12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一第二防转槽121,所述第二防转槽121自后向前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二侧壁12还设有一挡止面122位于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的前方,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防转槽121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6 相连通。所述第一侧壁11及所述第二侧壁12均设有一扣持块18,所述第一侧壁11的所述扣持块18自所述第一侧壁11朝远离所述第一收容槽15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侧壁12的所述扣持块18自所述第二侧壁12朝远离所述第二收容槽16的一侧凸出,所述扣持块18用以与所述金属壳4相扣持。
41.如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所述上侧壁13向下凹设有一通槽131,所述通槽 131沿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上侧壁13,且所述通槽131分别于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
容槽16相连通,所述通槽131中间设有一肋条1311,所述肋条1311沿前后方向上延伸,且所述肋条1311的上表面低于所述上侧壁13的上表面,所述肋条1311 用以供操作者(未图示,下同)在取出所述导电端子2时提供定位基准从而方便操作者取出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通槽131位于所述固定槽17的前方,且沿前后方向上所述通槽131与所述固定槽17为间隔设置。所述上侧壁13的上表面还向下凹设有一逃料槽132,所述逃料槽132未贯穿所述上侧壁13,即在上下方向上所述逃料槽132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均为间隔设置。所述逃料槽132位于所述通槽131 的前方,且所述逃料槽132的底壁向上凸设一凸台1321,所述凸台1321的上表面与所述上侧壁13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上侧壁13的后端还向上凸设有一限位块133,所述限位块133用以限位所述金属壳4,防止所述金属壳4向后移动,且所述限位块133还可以与所述绝缘外壳5相配合,从而防止所述绝缘内壳1在所述绝缘外壳5内过度向前移动。所述下侧壁14凹设有一限位槽141,所述限位槽141与所述金属壳4的限位结构相匹配用以防止所述金属壳4相对于所述绝缘内壳1过度向前或向后移动。
42.如图2、图4、图7和图9所示,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21和一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呈圆筒状,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一第一对接部211,一第一筒体部212、一第一连接部213及一第一导接部214,所述第一对接部211具有两个第一弹性对接臂2111,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对接臂2111沿着左右方向上间隔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对接臂2111为弧形设置,且,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对接端子(未图示,下同)插入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对接臂2111之间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对接。所述第一筒体部212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对接臂2111的后端,所述第一筒体部212设有一定位弹片23,所述定位弹片23自前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定位弹片23卡持于所述通槽131以挡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沿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筒体部212还设有一限位部24,所述限位部24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定位弹片23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部213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212的所述限位部24的后方,且与所述第一筒体部212相连接。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3的上端向下凹设有一缺口2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缺口25用以供所述固定件3提供让位。所述第一连接部213上端朝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侧弯折且延伸具有一第一防转片2131,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 插入所述第一防转槽111内。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的上壁面位于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 的上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的下壁面位于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的下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导接部 214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3的后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接部214用以夹持所述线缆7的其中一个线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与所述线缆7相导接。
43.如图2、图4、图7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呈圆筒状,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6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一第二对接部221,一第二筒体部222、一第二连接部223及一第二导接部224,所述第二对接部221具有两个第二弹性对接臂2211,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对接臂2211沿着左右方向上间隔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弹性对接臂2211为弧形设置,且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对接端子(未图示,下同)插入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对接臂2211之间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对接。所述第二筒体部222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对接臂2211的后端,所述第二筒体部222设有所述定位弹片23
卡持于所述通槽131以挡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沿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筒体部222还设有所述限位部2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部24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定位弹片23的后方。所述第二连接部223位于所述第二筒体部222的所述限位部24的后方,且与所述第二筒体部222相连接。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的上端向下凹设有所述缺口25,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缺口25用以供所述固定件3提供让位。所述第二连接部223上端朝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一侧弯折且延伸具有一第二防转片2231,所述第二防转片 2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插入所述第二防转槽121内,且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的上壁面位于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的上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的下壁面位于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的下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导接部224 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的后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导接部224用以夹持所述线缆7的另一个线芯,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与所述线缆7相导接。
44.如图2、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13所示,所述固定件3插入所述固定槽17内,且所述固定件3可沿左右方向上移动以挡止或让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固定件3向上凸设有一定位肋31,所述定位肋3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定位肋31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端沿前后方向上分别凸设有一固定块311,两个所述固定块311沿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所述定位肋31 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端可以仅设有一个所述固定块311,或者两个所述固定块 311沿前后方向上为不对称设置等),即两个所述固定块311沿y轴对称设置,且所述固定块311可选择地收容或脱离所述第三定位槽173。所述定位肋31沿前后方向凸设有两个定位块312,两个所述定位块312沿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3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一个所述定位块312可以自所述定位肋31向前或者向后凸设形成,或者两个所述定位块312沿前后方向上未不对称设置),即两个所述定位块312沿y轴对称设置。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定位块312位于所述固定块311的的左方,即所述定位块312较所述固定块311更加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定位块312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71或所述第二定位槽172相配合使得所述固定件3挡止或让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
45.如图2、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13所示,所述固定件3的下表面还向下凸设有一第一凸块32和一第二凸块33,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凸块32与所述第二凸块33为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凸块32与所述第二凸块33之间具有一让位槽34。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凸块32较所述第二凸块33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且所述第一凸块3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块33的长度。所述第一凸块32的位于所述第一防转槽111 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向前移动。所述第一凸块32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所述第二凸块24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 的所述限位部24,所述让位槽34的上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
46.如图2、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13所示,当所述定位块312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72时,所述固定块311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槽173,所述让位槽34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5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6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定位弹片23卡持于所述通槽131内,所述第一筒体部212的所述限位部24位于所述固定槽17的前方。所述第一凸块3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内,且所述第一凸块32位于所
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的后方以挡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向后移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6,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定位弹片23卡持于所述通槽131内,所述第二筒体部222的所述限位部24位于所述固定槽17的前方。所述第二凸块33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6内,且所述第二凸块33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部 24的后方以挡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部24向后移动。当所述定位块312 自所述第二定位槽172退出且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171内时,所述固定块311自所述第三定位槽173退出且向右移动伸出所述金属壳4外。所述第一凸块32向右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让位槽34向右移动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的正后方,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第二凸块 33向右移动退出所述第二收容槽16,且所述第二凸块33向右移动至所述第一收容槽15 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6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退出所述第二收容槽16。
47.如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金属壳4包覆所述绝缘内壳1 和所述固定件3,所述金属壳4具有一主体部41和一翻转部42。所述主体部41沿左右方向上分别设有一第三侧壁411和一第四侧壁412。所述第三侧壁411与所述第一侧壁 11相对应,所述第三侧壁411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左侧。所述第四侧壁412与所述第二侧壁12相对应,所述第四侧壁412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右侧。所述主体部41 具有一容纳腔413,所述容纳腔413位于所述第三侧壁411和所述第四侧壁412之间,且所述容纳腔413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金属壳4。所述绝缘内壳1与所述固定件3收容于所述容纳腔413内,所述翻转部42位于所述容纳腔413的上方。所述主体部41的下壁对应于所述限位槽141向上凸设有一卡位块414,所述卡位块414收容于所述限位槽 141内使得所述绝缘内壳1固定于所述容纳腔413内。所述主体部41的下壁还向下凸设有一凸出部415,所述凸出部415位于所述卡位块414的前方,且所述凸出部415的凸出方向与所述卡位块414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侧壁411与所述第四侧壁412上均设有一开口416,所述开口416与所述固定槽17相连通,且所述开口416的尺寸大于所述固定件3的尺寸(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开口416的尺寸也可以等于所述固定件3 的尺寸)。所述翻转部42的前端具有一枢接部421,所述枢接部421的前端与所述主体部41相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42的左端(所述翻转部42靠近所述第四侧壁412的一端)或者后端具有所述枢接部421与所述主体部41相连接),所述固定件3显露于所述开口416,且所述枢接部421位于所述凸台1321的正上方,如此所述凸台1321可以对所述主体部41与所述翻转部42的连接处提供支撑。所述翻转部42位于所述通槽131正上方,从而方便所述操作者将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定位弹片23从所述通槽131中退出。所述翻转部4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扣持孔422,所述扣持孔 422用以与所述扣持块18相扣合。所述翻转部42可以向上或向下翻转,且所述翻转部 42的左右两侧还分别向下弯折且延伸有两个遮盖面423,所述遮盖面423对应于所述开口416设置用以挡止所述开口416。当所述翻转部42向下翻转时,所述遮盖面423随着所述翻转部42向下移动遮盖所述开口416,使得所述遮盖面423可以挡止所述固定件3 沿左右方向移动。当所述翻转部42向上翻转时,所述遮盖面423随着所述翻转部42向上移动,所述固定件3可沿左右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开口416,以脱离所述固定槽17。
48.如图1、图2、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绝缘外壳5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外侧壁51及位于两个所述外侧壁51之间一对接腔52,所述金属壳4收容于所述对接腔 52内。每一所
述外侧壁5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第一凹槽511和一第二凹槽512,所述第一凹槽5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512的正下方,所述对接腔52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511及所述第二凹槽512相连通,即所述对接腔52与所述第一凹槽511相连通,所述对接腔52与所述第二凹槽512相连通。所述绝缘外壳5还具有一第三凹槽53,所述第三凹槽53自所述绝缘外壳5的下壁向上凹设形成(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凹槽53也可以自所述绝缘外壳5的上壁向下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三凹槽53向上贯穿所述绝缘外壳5的上壁,所述第三凹槽53与所述对接腔52相连通。所述绝缘外壳5的下壁还向上凸设有一挡止块54,所述挡止块54位于所述对接腔52内,且所述挡止块54 位于所述第三凹槽53的前方。沿上下方向上所述挡止块54的顶面高于所述凸出部415 的底面,所述挡止块54用以向前挡止所述金属壳4的所述凸出部415,以防止所述金属壳4过度向前移动。
49.如图1、图2、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扣持件6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凹槽511或所述第二凹槽512配合以挡止或让位所述金属壳4。所述扣持件6对应于所述第三凹槽53设有一横板部61,自所述横板部61左右两端向上延伸两个卡持臂 62,每一所述卡持臂62朝远离所述横板部6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一勾部621,所述横板部61的上表面对应于所述凸出部415向上凸设一凸起部611,当所述勾部621伸入所述第二凹槽512时,所述横板部61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3,所述凸起部611伸入所述对接腔52内,且所述凸起部611位于所述凸出部415的后方以挡止所述凸出部415向后移动,当所述勾部621自所述第二凹槽512退出且向下移动进入所述第一凹槽511时,所述横板部61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三凹槽53的正下方,所述凸起部611随着所述横板部 61向下移动至所述对接腔52外,所述金属壳4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退出所述对接腔52。
50.所述导电端子2的拆装过程为:首先将所述扣持件6向下拉动,使得所述勾部621 自所述第二凹槽512退出且向下移动进入所述第一凹槽511,所述横板部61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三凹槽53的正下方,所述凸起部611也向下移出所述对接腔52。之后再将所述金属壳4和所述绝缘内壳1向后移动,使得所述金属壳4和所述绝缘内壳1退出所述对接腔52。然后,再解开所述扣持块18与所述扣持孔422的扣持。在此之后再向上翻转所述翻转部42,使得所述遮盖面423向上移动。然后再将所述固定件3向右扳动,使得所述定位块312自所述第二定位槽172退出且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171内,所述第一凸块32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第二凸块33退出所述第二收容槽16。之后再向下推挤所述定位弹片23,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定位弹片23自所述通槽131 退出且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定位弹片23自所述通槽 131退出且进入所述第二收容槽16。最后,再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向后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向后移动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向后移动退出所述第二收容槽16。
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2.(1)所述固定件3插入所述固定槽17内,且所述固定件3可沿左右移动以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2,且所述金属壳4的所述开口416与所述固定槽17相连通,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开口416与所述固定件3相对齐且所述开口416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固定件3的尺寸,当所述翻转部42向下翻转时,所述遮盖面422遮盖所述开口416,用以挡止所述固定件3沿左右方向移动,当所述翻转部42向上翻转时,所述固定件3可沿左右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开口416,以脱离所述固定槽17。因此,如果需要更换新的所述端子时,仅需要把所述翻转部42向上翻
转,之后再将所述固定件3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就可以释放所述导电端子2。如此,不需要将所述绝缘内壳1从所述金属壳4的所述容纳腔413取出,更不需要将所述固定件3从所述绝缘内壳1的固定槽17中脱离出来就可以把所述导电端子2从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内取出。如此简化了所述导电端子2拆卸工序,而且还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绝缘内壳1从所述金属壳4的所述容纳腔413取出时导致所述金属壳4或所述绝缘内壳1发生损坏的状况发生,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结构的稳定性。
53.(2)所述固定槽17对应于所述定位块312分别凹设有所述第一定位槽171及所述第二定位槽172,沿着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槽171较所述第二定位槽172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定位块312可选择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71或所述第二定位槽172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凸块32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第一定位槽171及所述第二定位槽172还可以使得所述固定件3在挡止或让位所述导电端子2的状态下都能使得所述固定件3能够稳定的定位在所述固定槽17中,从而避免所述固定件3在移动过程中产生脱落。
54.(3)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所述限位部24,所述限位部24低于所述固定件3的下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凸块32和所述第二凸块33的底面,如此当所述定位块312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72时,能够保证所述第一凸块32能向后挡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从而避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向后移动,所述第二凸块33能向后挡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部24,从而避免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向后移动。
55.(4)所述第一连接部21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的上端均向下凹设有所述缺口25,如此当所述第一凸块32向后挡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所述限位部24,所述第二凸块33向后挡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部24时,所述缺口25用以供所述第一凸块32和所述第二凸块33提供让位,从而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
56.(5)所述定位弹片23卡持于所述通槽131,且所述通槽131位于所述翻转部42 的正下方,如此,所述定位弹片23能够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向后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且所述通槽131位于所述翻转部42的正下方,如此当需要取出所述导电端子2时,仅需要向上翻转所述翻转部 42然后将所述定位弹片23下压退出所述通槽131就可以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向后移动以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5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6。从而无需要将所述绝缘内壳1从所述金属壳4的所述容纳腔413内取出,避免损坏所述金属壳4或所述绝缘内壳1。
57.(6)所述第一凸块32位于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的前方且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高于所述第一凸块32的底面,故所述第一凸块32可以向前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从而避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过度向前移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呈圆筒状且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的上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的下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防转片2131向下移动,如此可以避免圆筒状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5内旋转。
58.(7)所述挡止面122位于所述第二防转槽121前方,故所述挡止面122可以向前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从而避免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过度向前移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呈圆筒状,且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的上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的下壁面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防转片2231向下移动,如此可以避免圆筒状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6内旋转。
59.(8)当所述勾部621伸入所述第二凹槽512时,所述横板部61的所述凸起部611 可伸入所述对接腔52内且位于所述凸出部415的后方,所述凸起部611可以防止所述金属壳4向后移动退出所述对接腔52。当所述勾部621自所述第二凹槽512退出且向下移动进入所述第一凹槽511时,所述凸起部611位于所述对接腔52外,所述金属壳4 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退出所述对接腔52。通过所述扣持件6的移动使得所述金属壳4可定位或退出所述对接腔52,相比于所述金属壳4仅通过本身的干涉结构与所述绝缘外壳5 固定配合,简化了所述金属壳4的拆装工序,而且拆装时不会损坏所述金属壳4。
60.(9)所述绝缘内壳1设置所述逃料槽132,可以减小所述绝缘内壳1的壁厚,从而节省材料,而且所述凸台1321位于所述枢接部421的下方,如此所述凸台1321用以供所述翻转部42的翻转提供支撑,避免所述枢接部421由于所述翻转部42的多次翻转产生变形。
61.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