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21487发布日期:2021-08-10 14:32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



背景技术:

在信息化装备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内外各个低频或者微矩形电连接器制造商针对通讯、铁路交通、宇航、医疗仪器、高端武器等领域所使用的连接器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了高密度、模块化、高可靠、高功率等方面,以满足系统传输的模块化、集成化、高功率等各种应用需求。但随着高速通讯时代的来临,对低频或者微矩形电连接器的结构、性能要求更加严苛,特别是尺寸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性能、可靠性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涉及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的研究较少,多个矩形电接器在集成时,普遍存在易插错、难分离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存在无法浮动的技术问题,对模块安装的结构体位置度要求高。现有多芯数模块化连接器是将多种绝缘模块自由混合排列封装固定在模块内的,不能实现浮动。此外,现有多芯数模块化连接器是将不同排列的绝缘体集成的模块内的,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在模块内。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不能对于问题部位及时进行维修或替换,影响较大,周期长,还有可能出现不可维修性,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通过导向柱、导向孔、螺纹锁紧分离孔、u型槽以及垫块等结构,能够实现微矩形电连接器模块的盲插与分离功能。与现有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500芯以上多个微矩形电连接器的盲插与分离,具有多芯数、多个数微矩形电连接器同时插合与分离的特点,可满足未来连接器集成化、模块化、小型化发展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上对称安装有多个插头连接器,所述下模块上对称安装有多个与插头连接器匹配的插座连接器,其中:所述上模块的中部对称设置有多个导向柱,上模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的末端开设有u型槽;所述下模块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一个与导向柱匹配的导向孔,下模块的两端设置有与上螺纹孔对应的下螺纹孔;还包括螺钉,所述螺钉一方面安装在上螺纹孔和下螺纹孔内、用于连接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螺钉另一方面安装在上螺纹孔,通过螺钉的径向移动抵触设置在u型槽内的垫块、用于分离上模块和下模块。

优选的,所述上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头连接器的上方形通孔,所述上方形通孔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螺孔。

优选的,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插头壳体安装在上方形通孔内,插头壳体的两侧设置有双孔法兰盘,所述双孔法兰盘的开孔处安装有浮动铆套,所述浮动铆套通过底部的卡圈限位。

优选的,所述浮动铆套的径向浮动距离为±0.2mm,浮动铆套的轴向浮动距离为±0.1mm。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内通过绝缘安装板对称安装有多个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头导线设置在上方形通孔内。

优选的,所述双孔法兰盘的开孔处设置有连接上模块用的安装螺丝。

优选的,所述下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座连接器的下方形通孔。

优选的,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座壳体焊接在下方形通孔上。

优选的,所述插座壳体内通过插座体对称安装有多个插座插孔接触件,所述插座接触件尾端键合部位设置在下方形通孔内。

优选的,所述垫块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的形状与u型槽的形状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多通路微矩形电连接器,方案中的微矩形电连接器都带有浮动功能,可以实现xy两个方向浮动量±0.2mm,z方向浮动量为±0.1mm,在连接器的多次盲插的情况下可以有效保护连接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柱和螺钉既可以实现模块上多个多芯数微矩形连接器(500芯以上)的自动盲插和锁紧,也可以实现模块上多个多芯数微矩形连接器(500芯以上)的自动分离。

3)本实用新型将多个多芯数连接器集成在模块上,通过螺钉固定在模块上。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更换连接器,可维修性好,影响性小了,周期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螺钉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对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头连接器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模块、101-导向柱、102-上螺纹孔、103-u型槽、104-上方形通孔、105-安装螺孔、2-下模块、201-导向孔、202-下螺纹孔、203-下方形通孔、3-插头连接器、301-插头壳体、302-双孔法兰盘、303-浮动铆套、304-卡圈、305-插针接触件、306-插头导线、307-安装螺丝、4-插座连接器、401-插座壳体、402-插座体、403-插座内导体、404-插座接触件、5-螺钉、6-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该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集成了多通路微矩形电连接器,其中,微矩形电连接器都带有浮动功能,在连接器的多次插拔的情况下可以有效保护连接器,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导向柱和螺钉既可以实现模块上多个多芯数微矩形连接器(500芯以上)的自动盲插和锁紧,也可以实现模块上多个多芯数微矩形连接器(500芯以上)的自动分离。图1中,该微矩形连接器集成模块包括上模块1和下模块2,上模块1上对称安装有多个插头连接器3,下模块2上对称安装有多个与插头连接器3匹配的插座连接器4,上模块1的中部对称设置有多个导向柱101,上模块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螺纹孔102,上螺纹孔102的末端开设有u型槽103;下模块2的中部对称设置有多个与导向柱101匹配的导向孔201,下模块2的两端设置有与上螺纹孔102对应的下螺纹孔202。

具体的,螺钉5一方面安装在上螺纹孔102和下螺纹孔202内、用于连接上模块1和下模块2;螺钉5另一方面安装在上螺纹孔102,通过螺钉5的径向移动抵触设置在u型槽103内的垫块6、用于分离上模块1和下模块2。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先将上模块的导向柱与下模块的导向孔进行插合,在连接器插合之前实现导向作用,如图5所示,再通过上模块的锁紧螺钉与下模块的螺纹孔进行旋合来实现连接器的对插和锁紧。连接器的分离是先松开锁紧螺钉,再将垫块装入上模块两侧的u型槽内,接着转动锁紧螺钉,使其借助垫块端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连接器实现分离,如图6所示,垫块6为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的形状与u型槽103的形状相适应。

需要说明的是,gjb2446a-2011《外壳定位微矩形电连接器通用规范》中有关于连接器插合力和分离力的规定为:“配对连接器的最小分离力为0.14×n,连接器的最大插合力为2.8×n(n为连接器芯数)。”通过计算得出36对15芯微矩形连接器(共540芯)的最小分离力为75.6n,最大插合力为1512n。本方案只需用两个螺钉轻松实现500芯以上多个微矩形连接器的自动插合与分离。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模块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头连接器3的上方形通孔104,上方形通孔10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螺孔105,下模块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座连接器4的下方形通孔203。

如图7至图9所示,插头连接器3的插头壳体301安装在上方形通孔104内,插头壳体301的两侧设置有双孔法兰盘302,双孔法兰盘302的开孔处安装有浮动铆套303,浮动铆套303通过底部的卡圈304限位。具体的,浮动功能主要利用垫圈与铆套进行收铆来将铆套固定在外壳的安装孔里。当外壳通过螺钉穿过铆套的内孔固定在模块体上,但整个连接器通过铆套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可以实现连接器的浮动功能。

本实施例中,浮动铆套303的径向浮动距离为0.2-0.5mm,浮动铆套303的侧向浮动距离为0.2-0.5mm。插头壳体301内通过绝缘安装板对称安装有多个插针接触件305,插头导线306设置在上方形通孔104内。双孔法兰盘302的开孔处设置有连接上模块1用的安装螺丝307。

如图10和图11所示,插座连接器4的插座壳体401焊接在下方形通孔203上,插座壳体401内通过插座体402对称安装有多个插座内导体403,插座接触件404设置在下方形通孔203内。具体的,气密式微矩形电连接器通过最大外腔与下模块焊接在一起,焊接后连接器与模块可以实现整体密封。该连接器尾端为键合金丝形式的出线方式,一般与tr组件利用尾部键合实现连接传输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