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外护套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39997发布日期:2021-07-27 13:5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外护套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电缆外护套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生产过程中,当缆芯的表面包覆上外护套之后,需要进行降温,使外护套冷却成型,通常情况下,是将电缆通过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进行冷却,但此方式降温效率低,往往需要较长的水槽,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缆外护套冷却装置,通过风冷与水冷双重作用进行降温,提高降温效率,并且减短了装置的总长,节省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电缆外护套冷却装置,包括风冷装置以及设于风冷装置一侧的水冷装置,所述风冷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依次设有若干传送轮,所述传送轮的传送方向朝向水冷装置的方向,若干所述传送轮的上方设有若干风扇,所述风扇固定设于机架上,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冷却桶,所述冷却桶的上端设有导入轮,所述导入轮与传送轮相对应,所述冷却桶内设有第一转向轮以及第二转向轮,所述第一转向轮以及第二转向轮位于冷却桶的底部,所述第一转向轮与导入轮相对应,所述第二转向轮位于第一转向轮的一侧,所述冷却桶的上端设有导出轮,所述导出轮与第二转向轮对应,所述冷却桶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位于冷却桶的下部,所述第一出水管位于冷却桶的上部,所述冷却桶一侧设有降温桶,所述降温桶的底部为良导热材质,所述降温桶的底部的下表面固定设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降温桶的底部相贴,所述冷却桶的下部设有第二出水管,所述冷却桶的上部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通过输水管与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输水管设有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通过排水管与第一出水管连通。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包括风扇电机以及与风扇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风扇扇叶,所述风扇扇叶包括防护圈,所述防护圈的中心设有中心连接套,所述中心连接套与风扇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连接套与防护圈之间设有若干叶片,所述叶片呈弧形状倾斜设置,所述叶片的一端与中心连接套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叶片的另一端与防护圈的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叶片以中心连接套的轴心为基点呈圆周阵列排列。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的背风面沿着叶片的长度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超出叶片的两端,所述防护圈的内壁上具有供加强筋横向插入的插口,所述中心连接套的上端面具有供加强筋自上而下卡入的豁口,所述豁口的上端具有加强筋的固定结构。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片,固定片的两端分别具有安装孔,所述豁口的两侧分别具有螺纹孔,两个所述螺纹孔位于中心连接套的上端面,两个所述螺纹孔分别与两个安装孔对应,所述加强筋卡入豁口的部分的上端面与中心连接套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固定片通过穿过安装孔的螺栓与螺纹孔连接固定于中心连接套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入轮与第一转向轮之间设有若干第三转向轮,若干所述第三转向轮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三转向轮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导出轮与第二转向轮之间设有若干第四导向轮,若干所述第四导向轮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并且相邻的两个第四转向轮左右交错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先通过风冷装置对电缆进行初步降温,再讲过水冷装置进一步冷却,提高了电缆的降温效率,并且电缆在冷却桶中的行进方向是竖直方向,因此减短了装置的总长,大大节省了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风扇扇叶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强筋与中心连接套连接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传送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2、传送轮;201、导槽;3、风扇电机;4、风扇扇叶;401、防护圈;402、中心连接套;4021、豁口;403、叶片;5、冷却桶;6、导入轮;7、导出轮;8、第一转向轮;9、第二转向轮;10、第三转向轮;11、第四转向轮;12、降温桶;13、半导体制冷片;14、水泵;15、输水管;16、排水管;17、加强筋;18、固定片;180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一种电缆外护套冷却装置,包括风冷装置以及设于风冷装置一侧的水冷装置,所述风冷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依次设有若干传送轮2,所述传送轮2的传送方向朝向水冷装置的方向,若干所述传送轮2的上方设有若干风扇,所述风扇固定设于机架1上,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冷却桶5,所述冷却桶5的上端设有导入轮6,所述导入轮6与传送轮2相对应,所述冷却桶5内设有第一转向轮8以及第二转向轮9,所述第一转向轮8以及第二转向轮9位于冷却桶5的底部,所述第一转向轮8与导入轮6相对应,所述第二转向轮9位于第一转向轮8的一侧,所述冷却桶5的上端设有导出轮7,所述导出轮7与第二转向轮9对应,所述冷却桶5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位于冷却桶5的下部,所述第一出水管位于冷却桶5的上部,所述冷却桶5一侧设有降温桶12,所述降温桶12的底部为良导热材质,所述降温桶12的底部的下表面固定设有半导体制冷片13,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3的冷端与降温桶12的底部相贴,所述冷却桶5的下部设有第二出水管,所述冷却桶5的上部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通过输水管15与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输水管15设有水泵14,所述第二进水管通过排水管16与第一出水管连通。

先通过风扇给电缆初步降温,在通入冷却桶5中进行水冷,冷却水从排水管16进入降温桶12中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3进行降温,由于半导体制冷片13设于降温桶12的下端,因此在降温桶12中形成了由上至下温度逐渐降低的温度梯度,通过输水管15将降温桶12中下端的冷却水排到冷却桶5的下端,冷却水在冷却桶5中由于是由下向上扩散,因此在冷却桶5中形成了由上至下温度逐渐降低的温度梯度,因此电缆在冷却桶5中从上方向下方输送的过程中,收到的温度逐渐降低,避免电缆外护套突然遇冷而脆化。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包括风扇电机3以及与风扇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的风扇扇叶4,所述风扇扇叶4包括防护圈401,所述防护圈401的中心设有中心连接套402,所述中心连接套402与风扇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连接套402与防护圈401之间设有若干叶片403,所述叶片403呈弧形状倾斜设置(此设计为现有技术,现有技术中的叶片403通常呈弧形状倾斜设置),所述叶片403的一端与中心连接套40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叶片403的另一端与防护圈401的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叶片403以中心连接套402的轴心为基点呈圆周阵列排列。由于风扇裸露在外,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风扇的高度不高,将叶片403设于防护圈401内,避免扇叶高速旋转时伤害到附近操作的工作人员。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403的背风面沿着叶片403的长度设有加强筋17,所述加强筋17的两端分别超出叶片403的两端,所述防护圈401的内壁上具有供加强筋17横向插入的插口,所述中心连接套402的上端面具有供加强筋17自上而下卡入的豁口4021,所述豁口4021的上端具有加强筋17的固定结构,增强风扇与防护圈401以及中心连接套402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片18,固定片18的两端分别具有安装孔1801,所述豁口4021的两侧分别具有螺纹孔,两个所述螺纹孔位于中心连接套402的上端面,两个所述螺纹孔分别与两个安装孔1801对应,所述加强筋17卡入豁口4021的部分的上端面与中心连接套402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固定片18通过穿过安装孔1801的螺栓与螺纹孔连接固定于中心连接套402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入轮6与第一转向轮8之间设有若干第三转向轮10,若干所述第三转向轮10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三转向轮10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导出轮7与第二转向轮9之间设有若干第四导向轮,若干所述第四导向轮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并且相邻的两个第四转向轮11左右交错设置,延长电缆在冷却桶5中的冷却时间。

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轮2、导入轮6、导出轮7、第一转向轮8、第二转向轮9、第三转向轮10以及第四转向轮11的结构一致,其中传送轮2的表面环绕设有与电缆匹配的导槽201,电缆位于导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