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26616发布日期:2021-08-27 11:0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精密的电子元器件,当继电器制造完成后,需要对继电器进行各种检测,例如,需要对继电器的触头进行检测,现有技术中继电器的构造设计不合理,继电器的触头常常会因为不能准确照明而导致检测错误,不利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借助自动化检测设备对继电器进行检测,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光线射入透孔内,实现对触头的准确照明,提升继电器的检测准确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包括绝缘体、设置于绝缘体的电磁铁及触头单元,电磁铁借助磁性力驱动触头单元导通或断开;绝缘体设有支撑板,触头单元包括动端子、设置于动端子的动触头、设置于支撑板的静端子、设置于静端子的静触头,电磁铁用于驱动动端子移动以使得动触头接触导通静触头或与静触头分离断开;支撑板设有贯穿支撑板的透孔,透孔用于显露动触头或/和静触头。

其中,支撑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板平行设置,静端子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撑板,静触头、动触头均位于两个支撑板之间。

其中,静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静端子均设有静触头,静触头位于两个静端子彼此靠近的一侧;动触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触头分别设置于动端子彼此远离的两侧,两个动触头均位于两个静端子的静触头之间,动端子用于导通一个静端子,两个动触头用于导通两个静端子的静触头。

其中,两个静端子分别为常闭端子、常开端子,常闭端子的静触头的外径大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的外径;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导通的动触头的外径大于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导通的动触头的外径;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导通的动触头的构造、常闭端子的静触头的构造相同;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导通的动触头的构造、常开端子的静触头的构造相同。

其中,透孔的数量为两个,一个透孔用于显露一个静触头与一个动触头,另一个透孔用于显露另一个静触头与另一个动触头。

其中,电磁铁还包括设置于绝缘体的轭铁、设置于轭铁的焊脚,动端子的一端设置于轭铁,动触头设置于动端子的另一端,动端子的中部设有衔铁,电磁铁的磁性力吸引衔铁以使得动端子带动动触头移动。

其中,还包括用于罩设绝缘体的绝缘壳,电磁铁具有电磁线圈,绝缘壳具有容置盲槽及位于容置盲槽内的绝缘隔片,容置盲槽用于容设电磁铁及触头单元,电磁线圈、轭铁分别位于绝缘隔片的两侧,绝缘隔片用于隔离电磁线圈及轭铁。

其中,绝缘体设有两个卡槽,绝缘隔片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继电器制造完成之后,借助自动化检测设备对继电器进行检测,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光线射入透孔内,实现对触头的准确照明,提升继电器的检测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壳与绝缘体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电磁铁及触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触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绝缘体2—电磁铁3—触头单元

4—支撑板5—动端子6—动触头

7—静端子8—静触头9—透孔

11—轭铁12—焊脚13—衔铁

14—绝缘壳15—电磁线圈16—绝缘隔片

1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触头自动检测的继电器,包括绝缘体1、安装设置在绝缘体1上的电磁铁2及触头单元3,电磁铁2借助磁性力驱动触头6单元3导通或断开。

绝缘体1设置有支撑板4,支撑板4大致为矩形平板,触头单元3包括动端子5、设置在动端子5上的动触头6、设置在支撑板4上的静端子7、设置在静端子7上的静触头8,电磁铁2用于驱动动端子5移动以使得动触头6接触导通静触头8或与静触头8分离断开。

支撑板4设有贯穿支撑板4的透孔9,透孔9沿支撑板4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板4,透孔9用于显露动触头6或/和静触头8。

当继电器制造完成之后,借助自动化检测设备对继电器进行检测,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光线射入透孔9内,实现对触头的准确照明,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摄像单元对照明后的触头拍摄图像,借助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机芯对摄像单元的拍摄图形分析检测,提升继电器的检测准确率。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板4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静端子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板4上,静触头8、动触头6均位于两个支撑板4之间。借助两个支撑板4的设置,实现对静端子7两端的稳固定位,确保静端子7稳固安装在绝缘体1上,降低因动触头6碰撞静端子7而导致静端子7发生位置变动所引起的使用不良。

静端子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静端子7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静端子7均设置有静触头8,根据实际需要,静触头8铆接在静端子7上,静触头8位于两个静端子7彼此靠近的一侧。

动触头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触头6分别设置在动端子5彼此远离的两侧上,两个动触头6均位于两个静端子7的静触头8之间,动端子5用于导通一个静端子7,两个动触头6用于导通两个静端子7的静触头8。

在继电器的使用过程中,电磁铁2得电后,电磁铁2的磁性力驱动动端子5使得动端子5移动,移动的动端子5发生弹性形变,移动的动端子5的一个动触头6导通一个静端子7的静触头8。当电磁铁2失电后,电磁铁2失去磁性力,动端子5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驱动动端子5复位,复位后的动端子5的另一个动触头6接触导通另一个静端子7的静触头8。

两个静端子7分别为常闭端子、常开端子,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的外径大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8的外径;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的外径大于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的外径;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的构造、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的构造相同;与常开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的构造、常开端子的静触头8的构造相同。

由于常闭端子需要与动端子5长时间处于接触导通状态,增大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的外径、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的外径,增大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与常闭端子的静触头8导通的动触头6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常闭端子与动端子5的接触导通稳定性。

透孔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透孔9之间形成加强肋,借助加强肋增强支撑板4的强度,延长支撑板4的使用寿命,保证支撑板4固定静端子7的稳定性。一个透孔9用于显露一个静触头8与一个动触头6,另一个透孔9用于显露另一个静触头8与另一个动触头6。实际使用时,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光线逐个射入两个透孔9内,从而实现对两个透孔9所显露的触头的稳定准确照明。

电磁铁2还包括安装设置在绝缘体1上的轭铁11、设置在轭铁11上的焊脚12,动端子5的一端安装设置在轭铁11上,动触头6设置在动端子5的另一端上,动端子5的中部设有衔铁13,电磁铁2的磁性力吸引衔铁13以使得动端子5带动动触头6移动。

电磁铁2得电之后,电磁铁2的磁性力吸引衔铁13,使得衔铁13移动,衔铁13移动时带动动端子5移动,使得移动的动端子5发生弹性形变,移动的动端子5即可带动动触头6接触导通静端子7的静触头8或者与静触头8分离断开。

还包括用于罩设绝缘体1的绝缘壳14,电磁铁2具有电磁线圈15,绝缘壳14具有容置盲槽及位于容置盲槽内的绝缘隔片16,绝缘壳14经由注塑模具注塑成型,绝缘壳14、绝缘隔片16为一体式构造,容置盲槽用于容设电磁铁2及触头单元3,电磁线圈15、轭铁11分别位于绝缘隔片16的两侧,绝缘隔片16用于隔离电磁线圈15及轭铁11。

借助绝缘隔片16隔离分开轭铁11与电磁线圈15,增大轭铁11与电磁线圈15之间的爬电距离,一方面避免两者使用时发生干扰,另一方面避免电流击穿而导致短路,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提升继电器使用性能的稳定性。

绝缘体1设有两个卡槽17,绝缘隔片16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卡槽17内。卡槽17的内槽面挡止抵触绝缘隔片16,借助两个卡槽17分别限位住绝缘隔片16彼此远离的两端,从而保证绝缘隔片16稳定安装在绝缘体1上,避免绝缘隔片16相对绝缘体1移动而导致对轭铁11与电磁线圈15的隔离失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