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插塞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4215发布日期:2022-03-19 21:10阅读:80来源:国知局
电插塞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插塞式连接器,其具有壳体,在该壳体中布置有至少一个插入开口和用于具有至少一个电触针的互补插塞式连接器的至少一个引导件,其中能从触针在插入开口中的路径弹性地偏转出的至少一个扁平电接触元件被固定在壳体中并且当不存在互补插塞式连接器时至少部分地突出到插入开口中。


背景技术:

2.这种插塞式连接器通常用于音频应用,特别是作为扬声器插头,部分也作为用于电气装置的电源的插头。本发明特别涉及电插头连接件的插头接收部件,该插头接收部件被设计为与互补插头部件建立导电插头连接,其中电触头布置在两个插塞式连接器中。插头接收部件通常被设计为内置插入式插座(plug socket),也称为机箱插头(chassis plug)。例如从at387871b1已知,它们具有用于建立电插头连接的环形插入开口,在该环形插入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接触元件。该接触元件能够被插头连接的可插入配合插头的接触元件接触,该配合插头具有用于插入到插头接收部件的环形插入开口中的环形插头延伸部。
3.此外,已知一种机箱插入式插座,它除了具有环形插入开口外还具有中心插入开口,该中心插入开口也在侧壁上具有电接触元件。除了环形插头延伸部外,插头连接的对应的配合插头还具有用于插入中心插入开口的中心针形插头延伸部。这种插塞式连接器特别是被广泛用作扬声器插头。
4.此外,插头连接尤其已知还用于在放大器与扬声器之间建立电缆连接,该电缆连接的插头部件由带针插头(jack plug)形成。例如在us5911601a和us5527190a以及其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描述了带针插头。
5.因此,例如,为了连接扬声器和放大器,广泛使用要被插入扬声器(和/或放大器)中对应的机箱插入式插座中的两种标准的电缆插头,其中这些电缆插头中的一种类型如上所述具有中心针形插头延伸部以及围绕该中心针形插头延伸部的环形插头延伸部,并且在这些标准中的另一个标准中,提供带针插头作为电缆插头。为了避免与该组件以及还与使用这两个系统要执行的布线工作有关的额外工作和费用,at410865b1提出了一种切换装置,以便可以保持这些不同类型的插头的触头的通常极性。
6.另一方面,从ep1503463a1已知了一种具有插座壳体的电插头连接件的集成插座,其包括中心插入开口和围绕中心插入开口并相对于中心插入开口由分隔壁界定的环形插入开口。存在第一电接触元件和第二电接触元件,其中中心插头延伸部可插入中心插入开口中,配合插头的环形插头延伸部可插入环形插入开口中,并且布置在中心插头延伸部上的第一电配合接触元件可与第一接触元件接触,并且布置在环形插头延伸部上的第二电配合接触元件可与第二电接触元件接触。替代地,可以将带针插头作为配合插头插入到中心插入开口中,并且带针插头的轴和布置在轴的自由端处的带针插头的接触端头是可电接触的。
7.ep1401056a1公开了一种特别用于音频应用的电插头连接件的插头接收部件,其壳体具有中心接收空间,该中心接收空间由具有内侧面和外侧面的分隔壁界定,并且环形接收空间围绕隔壁,其中两个接收空间形成用于互补配合插头的插入开口。在分隔壁的内侧面和外侧面都布置有电插头触头,这些电插头触头具有金属条形主体,该金属条形主体具有紧固区域和自由臂,自由臂从紧固区域突出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处的接触区域以及位于接触区域与紧固区域之间的弹性区域。在这些用于音频应用的插头接收部件的通常应用领域中,特别是作为扬声器插头,部分也作为用于电气装置的电源的插头,必须能传递相对较高的电流,其中低传递电阻是重要的,因为一方面需要非常好的导电性,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弹簧特性,以便插头触头以足够的力压靠在其配合触头上。所提出的接触元件具有紧固区域和从紧固区域突出并具有接触区域和弹性区域的自由臂,其中接触区域被设计为是弯曲的。为了加强自由臂,形成有凸起并在带状主体的与该凸起相对的一侧上形成有对应的凹陷,其中带状主体的弹性区域被设计为在横截面中观察时在凸起和/或凹陷的区域中是弯曲的。因此,对弹簧性能有积极影响,并且凸起还保证了接触时在所有方向上的良好启动坡面(start-up slope)。
8.jph0878081a和us2001014560a1示出了一种插入式插座,其用于汽车充电器插头的圆形插头和/或用于具有圆形横截面的针的压接触点。
9.两种布置的接触元件都是近似圆柱形的,其中在中心套筒区域中布置有通过冲压部分隔开的多个细长腹板。腹板沿其纵向延伸旋转。
10.根据jph0878081a,腹板在它们的中心部分稍微加宽,从而在旋转时,接触边缘突出到用于插针的接收区域中。在被插入时,插针部分地使腹板逆着其初始旋转反向旋转,其中插针与腹板之间的接触始终由腹板的接触边缘保持。
11.然而,us2001014560a1公开了腹板,其沿其纵向延伸从纵向轴线侧向偏转,并且在接触元件完成时,突出到用于针的插入开口中并与针形成接触边缘。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插塞式连接器及其接触元件的更简单结构的良好电接触来实现良好的启动坡面和高电流的可传递性。
13.上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的装置实现。
14.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另外特征在于,接触元件被设计为舌形并且在接触元件的偏转方向上观察时,接触元件的面向触针的侧边缘在其面向触针的前部与触针在插入期间的路径围成锐角。在几何意义上,触针的路径和接触元件的接触点的切线是斜线,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在将触针插入到根据本发明的壳体中时,其通常被设计为圆形结构的前端首先与壳体的接触元件的侧边缘接触,并且在进一步插入并沿侧边缘滑动时,使接触元件从静止位置弹性地偏转。这种滑动的相对运动—类似于一把剪刀的切割刃的原理—发生,直到触针的前部已经移动到接触元件的平坦侧面上。然后,触针可以进一步被向前推动,或者通过互补插塞式连接器—例如作为插头连接的卡口式锁的一部分—横向于接触元件的纵向轴线的旋转,远离接触元件的侧边缘朝向其平坦表面移动。当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接触元件的平坦接触部分然后在横向方向上(即,横向于接触元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在侧边缘之后与触针接触并确保最佳电接触。
15.优选一种实施方式,其中接触元件具有逆着偏转方向的凸形弯曲部,这导致触针和接触元件之间的温和机械接触以及有利的力曲线和/或阻力曲线。
16.优选地,当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接触元件的弯曲部分的顶点区域位于触针的最前面部分的区域中。这提供了接触元件在触针上的最佳压紧效果以及在两个电触头之间最大可能的接触表面的存在。
17.另外优选的实施方式规定,接触元件具有在朝向触针的方向上的凸形弯曲部。在这方面,该第二弯曲是横向于接触元件的纵向轴线的弯曲并且只能影响与触针接触的侧边缘。然而,弯曲也可能影响两个侧边缘,然后这导致接触元件垂直于侧边缘之间的平面弯曲和/或呈月牙形。
18.同样有利的是,当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弯曲的顶点区域位于触针的最前面部分的区域中。即使在将触针沿直线路径插入到根据本发明的壳体中时,接触元件的接触部分也与触针的前部最佳接触。如果为了完成插头连接的建立,互补插塞式连接器抵抗接触元件的侧向弯曲发生旋转,例如用于牢固地锁定插头连接,则该优点被放大。
19.根据本发明的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与触针配合的接触元件的前部在朝向触针的方向上旋转。围绕接触元件的纵向轴线在圆周方向上和在朝向触针的路径的方向上的这种旋转一方面有利于在将触针插入到壳体中时接触元件的平滑和稳定的偏转,并且还有利于触针在接触元件的表面上的在接触元件的纵向方向上和/或在其横向方向上的滑动。此外,它确保了在任何时间点以及触针和接触元件的任何相对位置的最佳接触。
20.在这方面,优选一种变形,其中切向部分的旋转稳定地增加到就在接触元件的前端之前。
21.代替将与触针接触的接触元件的侧边缘设计为具有弯曲,具有旋转前部的接触元件也可以通过与平行于接触元件的纵向中心延伸的触针配合的侧边缘和在接触元件的偏转方向上观察到的、触针的路径与受接触元件的旋转的影响的侧边缘之间的锐角来实现相对于触针的路径的期望的弯曲。由此,可以更容易地制造接触元件,因为仅需要笔直的侧边缘,而在触针的插入和接触元件的偏转过程中的力曲线仍然是平滑的。
22.已借助基本形式说明的电插塞式连接器的结构的优选应用是用于连接扬声器和放大器的插塞式连接器的壳体以用于两种标准的插塞式连接器,这两种标准的插塞式连接器将被插入扬声器和/或放大器中对应的内置插入式插座。一种类型的电缆插头具有中心针形插头延伸部和围绕该中心针形插头延伸部的环形插头延伸部,而另一方面,可以将典型的带针插头提供作为电缆插头。
23.为此目的,规定壳体具有中心插入开口和外部环形插入开口,其中外部插入开口优选同轴地围绕中心插入开口并且由同样同轴的圆柱形的分隔壁从中心插入开口界定,分隔壁至少在插入开口的圆周的一部分上延伸,其中引导件确保互补插塞式连接器无旋转地插入环形插入开口中,并使得能够随后围绕插塞式连接器的中心轴线旋转。
24.根据本发明,这种类型的壳体的特征在于,第一接触元件以平行于插入开口的轴线延伸的方式布置在圆柱形的分隔壁的外侧区域中,在远离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呈凸形弯曲,并且在朝向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弹性地偏转。
25.在这方面,接触元件优选在其最靠近插入侧的端部处相对于插入方向同轴地被引
导,其中第一接触元件的接触表面位于其端部之间——即接触元件的在壳体上限定的端部和相对于壳体纵向轴线同轴地被引导的另一个端部。
26.这种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有利实施方式具有两个接触元件,它们布置在插塞式连接器的相对于插入开口的轴线的相对两侧上,在远离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呈凸形弯曲,并且在朝向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弹性地偏转。
27.为了能够接触第二类型的互补插塞式连接器,至少第二接触元件布置在中心插入开口中并且在远离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弹性地偏转。
28.材料和重量的节省以及具有小尺寸的结构允许插塞式连接器的变型,其特征在于,将中心插入开口和从其界定的环形插入开口隔开的分隔壁至少部分是中空的。作为对此的替代或补充,分隔壁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状凹部。在空腔和/或凹槽中,布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元件。优选地,设置有两个凹槽或空腔,每个凹槽或空腔接收一个接触元件。分隔壁也可以被设计为具有开口或凹槽的中空圆柱环,该开口或凹槽接收接触元件或在建立插头连接期间或之后允许它们突出到互补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或类似接触元件搁置的区域中。
29.优选地,这样的插塞式连接器被设计为如前面段落中描述的所谓的“机箱插座”,其中它们的壳体被设计为可插入板、壳体壁等中的插座形壳体,并在插入侧具有用于安装到板、壳体壁等上的突出的凸缘。电接触元件被限定在插座形壳体的基部上的后端,该后端与用于互补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入开口相对。
30.用于与带针插头一起使用的有利实施方式的特征也在于,中心插入开口被配置为接收带针插头,并且存在用于带针插头的轴和布置在轴的自由端处的带针插头的接触端头的接触元件,这些接触元件至少包括与第一接触元件电连接的第一接触凸耳和与第二接触元件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凸耳,通过第一接触凸耳能够与带针插头的接触端头接触,通过第二接触凸耳能够与带针插头的轴接触,其中存在与第一接触元件配合的推动元件,在插入配合插头时,该推动元件能从环形插头延伸部在朝向壳体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移位以使第一接触元件与配合插头的第一配合接触元件接触。
附图说明
31.下面借助在附图中表示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和细节。
32.这些附图分别以非常简化的示意图表示:
33.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插塞式连接器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机箱插入式插座,
34.图2是用于与图1的机箱插入式插座建立插头连接的电缆插头,
35.图3是用于与图1的机箱插入式插座建立替代的插头连接的带针插头,
36.图4是图1的插座的正视图
37.图5是穿过图1的插座的垂直纵向截面,
38.图6是垂直于图4的截面的在横向方向上穿过图1的插座的纵向截面,
39.图7是在vii-vii方向上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穿过图1的插座的截面,
40.图8是在viii-viii方向上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穿过图1的插座的截面,
41.图9是图1的机箱插入式插座的分解图,
42.图10是用于与电缆插头的插针建立电接触的接触元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43.图11是图10的接触元件的侧视图,
44.图12是图10的接触元件的俯视图,
45.图13是在图12的线xiii-xiii的高度处穿过图10的接触元件的截面,
46.图14是用于与电缆插头的插针建立电接触的接触元件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47.图15是图14的接触元件的侧视图,
48.图16是图14的接触元件的俯视图,
49.图17是在图16的线xvii-xvii的高度处穿过图14的接触元件的截面,
50.图18是在图16的线xvii-xvii的高度处穿过图14的接触元件的截面,
51.图19是在图16的线xvii-xvii的高度处穿过图14的接触元件的截面,并且
52.图20是在图16的线xvii-xvii的高度处穿过图14的接触元件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53.说明书中选择的诸如在顶部、在底部、在侧面的位置说明参照直接描述和描绘的图,并在位置改变时,这些位置说明应类似地换用到新位置上。
54.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了可能的实施方式变形,并且在这方面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具体示出的实施方式变形,而是各个实施方式变形的各种组合也是可能的,并且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教导,这种变形的可能性在本技术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能力范围内。最后,就形式而言,应当注意,为了便于理解结构,元件部分未按比例描绘和/或尺寸被放大和/或缩小。
55.本发明借助内置插入式插座(也称为机箱插座)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典型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表示。图1以立体图示出了该插座。它用于与图2所示的类型的配合插头以及替代地与图3所示的类型的带针插头建立电插头连接。
56.呈内置插入式插座形状的图1所示的电插塞式连接器具有壳体1,在壳体1中存在中心插入开口2和外部环形插入开口3。壳体1由电绝缘材料制成或对接触元件13、14电绝缘。在这方面,外部插入开口3优选同轴地围绕中心插入开口2,其中两个插入开口2、3通过同样优选同轴的圆柱形的分隔壁4彼此界定。分隔壁4在插入开口2、3的圆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优选在超过圆周的一半上延伸。以已知的方式,可以设置引导件31,其确保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参见图2)无旋转地插入到外部环形插入开口3中并且使得能够随后围绕插塞式连接器的中心轴线旋转,特别是以便机械锁定插头连接。例如,插塞式连接器的这种实施方式旨在用于连接具有两种类型的电缆插头的扬声器和放大器。一种类型的电缆插头(见图2)具有电缆插头壳体5和中心插头定位销6,其中至少一个触针9布置在定位销6的圆柱形外侧面上。该中心插头定位销6以一定距离被圆柱形和/或环形的插头延伸部7包围,在该插头延伸部7的内侧面上通常也布置有触针8。另一方面,与仅具有从壳体10突出的一个触针101的典型带针插头(见图3)的连接将是可能的。
57.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仅与一种类型的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连接可能性。在这方面,设置有用于互补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入开口和引导件,该互补电缆插
塞式连接器配备有至少一个电触针。下面说明的所有特征也以简化的方式类似地适用于这些基本形式。
58.借助具有安装孔12的接触凸缘11,可以将内置插塞式连接器安装并固定在控制面板、装置的壁部等中。
59.为了建立导电连接,针对每个插入开口2、3在壳体1中固定至少一个扁平的、带状或舌状的电接触元件13、14,电接触元件13、14可从相应的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10的路径弹性地偏转出,该路径是触针8、10在插入开口2、3中行进的路径。至少在缺少互补插塞式连接器的情况下,由导电材料、优选金属材料制成的该接触元件13、14至少部分地突出到相应的插入开口2、3中。在将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和/或其触针8、10插入到插入开口2、3中时,接触元件13、14在壳体1中是可接触的,由此建立电缆插塞式连接器和内置插塞式连接器之间的导电连接。在壳体1的与插入开口2、3相对的后侧,接触元件13、14被向外引导并且在后侧形成接触凸耳131、141。
60.图9的分解图示出,在与互补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入侧相对的一侧,壳体1是封闭的并优选还被后部的后壁15密封。从后壁15朝向壳体1突出的定位销或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元件151用于相对于壳体1引导并定向后壁15,并且在具有底切的相关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还用作用于将后壁15锁定到壳体1上的装置。替代地或补充地,后壁15也可以通过粘合、焊接(优选超声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与壳体连接。通过后壁15中的开口152,接触凸耳131、141被向外引导。
61.将中心插入开口2和从其界定的环形插入开口3隔开的分隔壁4被设计为至少部分是中空的。作为对此的替代或补充,分隔壁4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状凹部。在空腔和/或凹槽中,布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3、14,其中容纳在分隔壁4内的接触元件13、14穿过平行于壳体1的纵向轴线定向的凹部41、42突出到插入开口2、3中。优选地,设置两个凹槽或空腔,每个凹槽或空腔接收接触元件13、14中的一个。分隔壁4也可以被设计为具有开口41、42或凹槽的中空圆柱形环,开口41、42或凹槽容纳接触元件13、14或允许它们突出到互补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或类似接触元件在插头连接期间或已建立插头连接之后搁置的区域中。
62.突出到中心插入开口2中的接触元件13可以在远离壳体1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弹性地偏转,以容纳带针插头10的触针101。
63.然而,除了在朝向壳体1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也提供的弹性偏转性之外,从内部突出到外部环形插入开口2中的外部接触元件14另外以确保用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的良好启动坡面以及由于良好的电接触而产生的高电流传递能力的方式进行设计。为此,规定当在接触元件14的偏转方向上观察时,接触元件14的面向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的侧边缘142(为此参见图14至图20)在其面向触针8的前部143与触针8在插入期间的路径围成锐角。在几何意义上,触针8的路径和接触元件14的接触点的切线是斜线,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在将触针8插入到根据本发明的壳体1中时,其通常被设计为圆形结构的前端首先与壳体1的接触元件14的侧边缘142接触,并且在进一步插入并沿侧边缘142滑动时,使接触元件从静止位置弹性地偏转。这种滑动的相对运动—类似于一把剪刀的切割刃的原理—发生,直到触针8的前部已经移动到接触元件14的平坦侧面144上。然后,触针8可以进一步被向前推动,或者通过互补插塞式连接器—例如作为插头连接的卡口式锁的一部分—横向于接触元件14的纵向轴线的旋转,远离接触元件的侧边缘142朝向其平坦表面144
移动。当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接触元件14的平坦接触部分145在侧边缘142之后与触针8接触并确保最佳电接触。在这方面,接触元件14在其可偏转前部146具有逆着偏转方向的凸形弯曲部。
64.优选地,当互补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接触元件14的弯曲部分146的顶点区域位于触针的最前面部分的区域中,以确保最佳接触。这提供了接触元件14在触针8上的最佳压紧效果以及两个电触头之间的最大可能的接触表面的存在。接触元件14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具有在朝向触针8的方向上的凸形弯曲部,这对于插塞式连接器特别有利,其中在将电缆插塞式连接器插入到内置插塞式连接器中时,电缆插塞式连接器中的触针8最初位于弯曲且可弹性地偏转的部分146的纵向中心略靠外侧(在图16中,大致平行于接触元件14但略高于其纵向中心;在图17至图20中,垂直于绘图平面并且目前位于接触元件14的弯曲部分146的左侧)。在这方面,触针8首先沿着接触元件14的侧边缘143被引导,类似于一把剪刀的侧边,并且在这样做时,使弯曲部分146逆着弯曲越来越远地偏转,直到最后—并且通常在接触元件14的最大可能的偏转点处—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的前部移动到接触元件14的弯曲部分146的平坦表面144上。通常,之后,发生电缆插塞式连接器和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相对旋转,以实现插头连接的锁定。在图16中,发生这种运动,其中触针8大致平行于接触元件14,在绘图平面中向下朝向弯曲部分146的纵向中心;在图17至图20中,触针8将垂直于绘图平面并沿弧形截面从左向右移动到右侧的接触元件14的平坦表面144上,以最终停留在接触区域145中。
65.接触元件14的部分146的前部的朝向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的该第二弯曲(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平行于偏转方向弯曲)在这方面是横向于接触元件14的纵向轴线并垂直于部分146的偏转方向的弯曲。它也可能仅影响更靠近触针8的一个侧边缘142,该侧边缘142在建立插头连接时首先与电缆插头的触针8接触。然而,侧向的第二弯曲也可能影响两个侧边缘,这之后导致可偏转部分146横向于偏转方向的镰刀形状。
66.侧向弯曲的顶点区域147优选位于弯曲部分146的最前面部分中,在接触元件14的前端与弯曲部分146的区域145之间,当插塞式连接器完全插入时,触针8的最前面部分位于弯曲部分146的平坦表面上。因此,在插入电缆插塞式连接器时,触针8可以沿着侧边缘142滑动,其中触针8与接触元件14、特别是其弯曲部分146之间的接触点从距触针8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假想连接线的最大距离朝着该连接线不断地移位和迁移。在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相对于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壳体1旋转的过程中,接触元件14的接触区域145的纵向中心有利地迁移到连接线中,并且触针8和接触区域145在接触表面和接触力方面以最佳接触彼此抵接。
67.触针8在接触元件14上的平稳且剪刀状的滑动的上述优点也可以通过接触元件14的实施方式来实现,该接触元件14的首先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接触的前部围绕接触的弯曲部分146的纵向轴线旋转。这两个结构特征也可以一起在接触元件14中实现,并且接触元件14的对应实施方式也在附图中被示出。在图17至图20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在弯曲且可偏转的部分146的面向触针8的前部区域中的旋转。
68.与触针8接触的接触元件14的侧边缘142—在接触元件14的前部的偏转方向上的投影中—也可以被设计为相对于触针8的路径弯曲,因为前部被设计为围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旋转的程度也可以优选沿着接触元件14的可偏转部分146的长度而改变,其中最大的
旋转设置在最前面的区域中,该区域首先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接触。图17示出了接触元件17的就在该点之前的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沿图16的线xvii-xvii的截面,使得可以从触针8的方向看到接触元件的强烈旋转的部分。
69.接下来图18的截面是在距前端稍远的距离处沿图16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并且表明该位置的旋转已经明显不如图17中强。在接触元件14的偏转方向上的投影中,侧边缘142因此位于离纵向中心轴线稍远的位置,这将对应于接触元件的前部146的实际弯曲。
70.在接触元件14的弯曲部分146的顶点处,曲率已经非常小,如图19所示,该图示出了沿图16的线xix-xix的截面。紧接在其后面,接触元件15的该部分—在朝向接触凸耳141的方向上偏移—过渡到平坦并且不相对于在后壁15中限定的部分149旋转并因此平行的部分中。可偏转部分146的后面部分然后从弯曲的顶点进一步朝着用于在后壁15中紧固的平坦的板状部分149继续而不旋转,然后过渡到该部分149中。该点在图20的截面中示出,该截面是沿图16的xx-xx线截取的。总而言之,也可以说旋转从切向部分到就在接触元件的前端之前稳定地增加。
71.如上所述,可偏转部分146围绕其自身的纵向轴线的旋转产生插入壳体1中的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8的接触点的空间路径,当从触针8的径向外侧但在接触元件14的偏转方向上观察时,该路径从距触针8的纵向中心轴线较大的侧向距离到与连接线重合,该连接线平行于偏转方向延伸并与触针8的中心轴线相交。因此,在该投影中出现相对于触针8的路径的期望的弯曲。在沿着上述路径的每个接触点处,侧边缘142的切线相对于由部分149和/或接触凸耳141的纵向中心轴线给出的触针8的纵向中心轴线和/或接触元件14的纵向轴线倾斜延伸。
72.优选地,接触元件14的可偏转部分146的最前面部分148被配置为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被安装为可在壳体1的引导结构中、特别是在分隔壁4中平行于壳体1的纵向轴线移位。然而,接触元件14的最前端部分148横向于其纵向方向的运动被引导结构阻止,该引导结构通常是在分隔壁4的凹部的端部处或在分隔壁4中制作的并容纳接触元件14的凹槽的端部处的袋状凹部。在壳体1上的端部148的支撑点处,由于接触元件14被触针推开,也将存在沿壳体1的插入开口和/或可见表面的方向向前的纵向运动,即沿壳体1的主要纵向轴线的方向的运动。
73.对于建立其中两个电接触元件主要在它们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并且仅在横向于该纵向方向的小范围内移动的电接触,不一定需要如上所述的这种复杂的实施方式。因此,特别是在中心插入开口2中的接触可以通过具有更简单形状的接触元件13来实现,在该中心插入开口2中,设置有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中心定位销6,例如如图2所示,该中心定位销6在其外壁上安装有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至少一个触针9,优选安装有两个相对的触针9。用于中心插入开口2的这种接触元件13在图10至图13中详细示出。这里,还可以看出,接触表面135基本上位于接触元件13的呈凸形弯曲的部分136的最高点上。
74.接触元件13优选还具有可弹性地偏转的舌形部分136,舌形部分136也与接触元件14类似地逆着其偏转方向呈凸形弯曲,这可以在图11中清楚看出。在未插入电缆插塞式连接器时,至少该弯曲部分136从分隔壁4中的接收结构突出到插入开口中并进入要插入的触针9的路径中。接触元件13的端部138也优选平行于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纵向轴线被引导,并且在接触元件13的最前面部分,侧边缘132相对于接触元件13的纵向中心轴线倾斜地延
伸,并且在插入到插入开口2中时相对于触针9的路径倾斜地延伸。
75.基本操作和过程对应于到此为止说明的特征,只是由于横向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接触元件9和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接触元件13的纵向轴线的较小的相对运动,回弹部分136的旋转不是必需的。
76.还应说明的是,内置插塞式连接器的中心插入开口2也可被配置用于与传统的带针插头(如图3所示)的触针101建立插头连接。除了与触针101的轴的接触区域,接触元件13还配备有用于位于带针插头的触针101的自由端处的接触端头102的接触区域。为此目的,优选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凸耳和第二接触凸耳,第一接触凸耳与向外突出到插入开口3中的接触元件14电连接,通过该第一接触凸耳可以与带针插头的接触端头102接触,并且第二接触凸耳与突出到内部插入开口2内的接触元件13电连接,通过该第二接触凸耳可以与带针插头的接触元件101的轴接触。此外,有利地,存在与接触元件14配合的推动元件。在插入电缆插塞式连接器时,该推动元件通过环形插头延伸部在朝向壳体1的中心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移位以使接触元件14与电缆插塞式连接器的触针9接触。
77.附图标记列表
78.1 壳体
79.2 中心插入开口
80.3 外部插入开口
81.4 分隔壁
82.5 电缆连接器
83.6 定位销
84.7 圆柱形的插头延伸部
85.8 触针
86.9 触针
87.10 带针插头
88.11 安装凸缘
89.12 安装孔
90.13 接触元件
91.14 接触元件
92.15 后壁
93.31 引导件
94.41 开口
95.42 开口
96.101 触针
97.102 接触端头
98.131 接触凸耳
99.132 侧边缘
100.133 具有倾斜侧边缘的部分
101.135 与触针的接触区域
102.136 弯曲的弹性部分
103.138 被引导的端部
104.139 限定部分
105.141 接触凸耳
106.142 侧边缘
107.143 侧向弯曲部分
108.144 平坦上侧面
109.145 与触针的接触区域
110.146 弯曲的弹性区域
111.147 侧向弯曲的顶点区域
112.148 被引导的端部
113.149 限定部分
114.151 用于引导和锁定的元件
115.152 用于接触凸耳的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