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54319发布日期:2021-07-27 15:3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继电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动簧片与静簧片相配合,即动簧片的动触点对应静簧片的静触点,而动触点的中心线与静触点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完全确保,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簧片的静触点完美接触,进而防止因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不良而导致继电器失灵。

目前,大多静簧片呈水平布置,而动簧片与静簧片呈预定角度,进而当继电器运作时,动簧片往靠近静触点的方向摆动预定角度,进而使得动簧片的动触点接触静簧片的静触点。而现有动簧片在冲压成型后无法保证装配完成后,动触点中心线和静触点的中心线在预定差值内,进而使得在当继电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不可控因素而导致静触点与动触点发生错位,从而导致继电器产生残次品。

因此提供一种能抗震性好、不易错位、接触良好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的需求是存在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簧片,其中,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其自身的结构配置实现抗震性好、不易错位的优势。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簧片的加工方法,其中,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能确保加工成型的动簧片与外部静簧片接触良好、不易错位。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其中,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不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易于推广和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簧片,其中所述动簧片包括:

一第一延伸部;

一折弯部;以及

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从所述折弯部的两侧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具有两相对设置的插入孔,两所述插入孔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两所述第一凸起分别对应两所述插入孔,且两所述第一凸起均位于所述插入孔靠近所述折弯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一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位于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凹槽,其中两所述凹槽均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第一凸起的一侧,且两所述凹槽与两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对应。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还具有一第一通槽,其中所述第一通槽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部,且所述第二通槽经过所述弯曲部。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角度一致。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还包括一动触点,所述动触点被铆接于所述安装孔内。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还具有一第二凸起和引脚,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背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且所述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上述动簧片的加工方法,其中所述动簧片的加工方法包括:

第一冲孔定位工序,将所述动簧片放置于冲压装置上,通过冲压成型两相对设置的盲孔,且所述盲孔的孔径为1.6mm,深度为0.24mm;

第一冲孔工序,通过冲压装置成贯穿两所述盲孔,进而形成两相对设置的所述插入孔,且所述插入孔的孔径为1mm;

凸包工序,通过冲压装置成型两第一凸起和分别对应两所述第一凸起的两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尺寸深度为0.26mm,宽度为3.9mm;

外型下料工序,通过冲压装置形成所述动簧片的外型轮廓,以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为10mm,且所述插入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凹槽均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第二冲孔工序,通过冲压装置形成孔径为2mm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以及

铆接工序;通过冲压装置铆接所述动触点,所述动触点靠近形成所述安装孔的壁面的一端的截面直径为3mm。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型下料包括第一外型下料和第二外型下料,所述第一外型下料在所述第一冲孔工序和所述凸包工序之间,且所述第一外型下料工序形成所述第一通槽、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轮廓,其中所述第二外型下料在所述铆接工序之后,所述第二外型下料工序形成所述引脚的轮廓。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加工方法还包括第一打叠工序,所述第一打叠工序在所述凸包工序和所述第二冲孔工序之间,且所述第一打叠工序对所述第一延伸部背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进行折叠加工,以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二凸起。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加工方法还包括折弯处理,所述折弯处理在所述第一打叠处理和所述第二冲孔工序之间,所述折弯处理为对所述折弯部的两端进行折弯处理,以使所述折弯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成呈35-55的角度。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加工方法还包括第二打叠工序,所述第二打叠处理在所述折弯处理和所述第二冲孔工序之间,所述第二打叠工序通过冲压装置对所述引脚进行叠压处理,以加厚所述引脚。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申请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图示了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词不限于字面的含义,而是仅由本发明人使用以使得能够清楚和一致地理解本申请。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很明显仅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如所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效物所定义的限制本申请的目的而提供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以下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虽然比如“第一”、“第二”等的序数将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在这里不限制那些组件。该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例如,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且同样地,第二组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而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教导。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关联的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在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实施例的目的且不意在限制。如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示例外。另外将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具有”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的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的存在或者附加。

申请概述

现有的动簧片与静簧片相配合,即动簧片的动触点对应静簧片的静触点,而动触点的中心线与静触点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完全确保,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簧片的静触点完美接触,进而防止因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不良而导致继电器失灵。

目前,大多静簧片呈水平布置,而动簧片与静簧片呈预定角度,进而当继电器运作时,动簧片往靠近静触点的方向摆动预定角度,进而使得动簧片的动触点接触静簧片的静触点。而现有动簧片在冲压成型后无法保证装配完成后,动触点中心线和静触点的中心线在预定差值内,进而使得在当继电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不可控因素而导致静触点与动触点发生错位,从而导致继电器产生残次品。

基于此,需要一种抗震性好、不易错位、接触良好的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其中,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不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易于生产,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进一步有利于产品推广和使用。

示意性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

参考图1为本发明的动簧片,下面对对所述动簧片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于理解本发明动簧片的结构。

具体地,所述动簧片具有一折弯部10、一第一延伸部20和一第二延伸部30,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0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0分别从所述折弯部10的两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10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0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折弯部1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0之间的角度一致。

进一步地,为提高所述动簧片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对所述动簧片进行改进,其中所述动簧片还具有一第一通槽100,其中所述第一通槽100的中段位于所述折弯部10,所述第一通槽100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0上,且所述第一通槽100的另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0,换句话说,所述第一通槽100从所述第二延伸部30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部20,且所述第二通槽经过所述弯曲部10。

需要说明地是,所述第一延伸部20背离所述折弯部10的一端与外部继电器的底座卡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具有两相对设置的插入孔301,其中两所述插入孔301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30背离所述折弯部10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伸部30还具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31,其中两所述第一凸起31分别对应两所述插入孔301,且两所述第一凸起31均位于所述插入孔301靠近所述折弯部10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伸部30铆接一动触点40,且所述动触点40位于两所述第一凸起3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延伸部30还具有一安装孔302,且所述安装孔302位于两所述第一凸起31之间,且所述动触点40与所述安装孔302铆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延伸部30还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凹槽(图中未表示),其中两所述凹槽均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0背离所述第一凸起31的一侧,且两所述凹槽与两所述第一凸起31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20还具有一第二凸起21和引脚22,且所述第二凸起21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0背离所述折弯部10的一端,且所述引脚22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0的一侧。

下面对本发明的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动簧片多次冲压成型,即所述动簧片通过外部模具多工位冲压成型,具体地,加工如图x所示的动簧片,下面对所述动簧片的加工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s1:选用铜合金材料来制造所述动簧片;

s2:将铜合金材料放置到预定的冲压装置上进行冲压。

s3:第一产品冲孔;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冲压装置的第一工位为冲压上述动簧片的两所述插入孔301。

s4:第一外型下料;

需要说明的是,外型下料即冲压所述第一通槽100、成型所述折弯部10的轮廓和成型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轮廓。

s5:向下打凸包;

需要说明的是,向下打凸包即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31,且另需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凸起31为挤压形成,依次冲压装置并没有贯穿所述第二延伸部30,进而使得当所述第一凸起31成型时,所述第二延伸部30背离所述第一凸起31的一侧形成对应所述第一凸起31的所述凹槽。

s6:向下打另一凸包;

需要说明的是,向下打凸包即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凸起31,且两所述第一凸起31相对设置,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凸起31为挤压形成,依次冲压装置并没有贯穿所述第二延伸部30,进而使得当所述第一凸起31成型时,所述第二延伸部30背离所述第一凸起31的一侧形成对应所述第一凸起31的所述凹槽。

s7:第一打叠处理;

即对所述第一延伸部20背离所述折弯部10的一端进行折叠加工,以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20的所述第二凸起21。

s8:折弯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s8折弯处理即对所述折弯部10的两端进行折弯处理,以使所述折弯部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0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0成预定角度,且角度为35~55°之间。

s9:第二打叠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s9第二打叠处理即对所述引脚22进行叠压处理,即对所引脚22进行加厚

s10:第二产品冲孔;

需要说明的是s10产品冲孔即冲压成型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所述安装孔302。

s11:铆接动触点40;

需要说明的是,铆接动触点40即通过冲压装置使得所述动触点40与所述安装孔302铆接连接。

s12第二外型下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s12即通过冲压装置成型所述引脚22的轮廓。

s13:角度修正;

即所述折弯部10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0的角度和所述折弯部1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角度调整至一致。

s14:产品吹出;

即通过冲压装置切断产品留边,以使产品从冲压装置掉落。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的动簧片与静簧片相配合,即动簧片的动触点40对应静簧片的静触点,而动触点40的中心线与静触点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完全确保,动簧片的动触点40与静簧片的静触点完美接触,进而防止因动触点40与静触点的接触不良而导致继电器失灵。值得一提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大多静簧片呈水平布置,而动簧片与静簧片呈预定角度,进而当继电器运作时,动簧片往靠近静触点的方向摆动预定角度,进而使得动簧片的动触点40接触静簧片的静触点。而现有动簧片在冲压成型后无法保证装配完成后,动触点40中心线和静触点的中心线在预定差值内,进而使得在当继电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不可控因素而导致静触点与动触点40发生错位,从而导致继电器产生残次品。而所述动簧片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长度即为控制动触点40中心线和静触点的中心线在预定差值内的关键。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动簧片与所述动触点40铆接后会导致第二延伸部30产生变形,即所述第二延伸部30整体变长,因此在铆接动触点40前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尺寸小于静簧片的设有静触点处的尺寸。下面对确保所述动簧片的第二延伸部30的长度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伸部30的长度为9.5mm~10.5mm之间。

进一步地,对两所述插入孔301进行定位,产生孔径为1.6mm,深度为0.24mm的两盲孔。

进一步地,贯穿两盲孔,以产生孔径为1mm的两所述插入孔301。

进一步地,冲压所述安装孔302,以产生直径为2mm的安装孔302。值得一提的是,当需要铆接动触点40时,所述动触点40靠近形成所述安装孔302的壁面的一端的截面直径为3mm。

进一步地,冲压成型两所述凸起,即产生深度为0.26mm,宽度为3.9mm的两相对设置的所述凹槽。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被阐明,其为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提供抗震性好、不易错位、接触良好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不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易于生产,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进一步有利于产品推广和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该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