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及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0172发布日期:2021-08-27 13:3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基站天线的移相器是电调天线的核心部件之一,移相器一般都有若干个输入输出端口,输入输出端口需要使用同轴电缆连接到天线的其他部件。

现有技术中,移相器腔体通常是由铝压铸腔体或者铝型材挤压工艺制成,需要对铝型材或者压铸腔体进行电镀,然后把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焊接在移相器导体壳上。对移相器腔体进行电增加了移相器成本及工艺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上设置有通孔;

微带线,所述微带线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馈电转换器,所述馈电转换器位于所述腔体的外侧,并与所述腔体连接,所述馈电转换器的外表面设置有电镀层;

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的外表面与所述馈电转换器连接,所述同轴电缆的内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微带线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移相器中,腔体内设置微带线,腔体外连接馈电转换器,同轴电缆的外表面与馈电转转换器连接,且同轴电缆的内芯通过通孔与微带线电连接。通过在腔体外设置具有电镀层的馈电转换器,可有效避免对腔体表面进行电镀,从而降低了移相器的制备成本,简化了工艺,降低了工艺所需时间。

并且,在腔体外设置馈电转换器,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对馈电转换器的形状和尺寸进行设置。通过根据需求设置该馈电转换器的尺寸、形状,达到腔体内微带线路与同轴电缆阻抗相配平的目的,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另外,调整馈电转换器的尺寸、形状改变腔体内部微带线与腔体的外部的同轴电缆的匹配关系可改变传输线在阻抗圆图的频率响应,合适的尺寸、形状可使微带线与同轴电缆间的转换阻抗特性更收敛,从而达到信号连续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馈电转换器包括用于与所述腔体连接的壳体和用于电连接所述同轴电缆的内芯和所述微带线的导电部件。

可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导电部件之间设置有绝缘部件。

可选地,所述导电部件包括金属导电杆和设置在所述金属导电杆一端的凸台,所述绝缘部件套设在所述金属导电杆的外侧,且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凸台配合的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凸台背离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同轴线缆的内芯配合的第一凹槽。

可选地,所述壳体和所述绝缘部件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同轴线缆的外表面配合的第二凹槽。

可选地,所述馈电转换器包括用于与所述腔体连接的壳体,所述壳体靠近所述通孔的一端设置有过孔,至少部分所述同轴线缆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同轴线缆的内芯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和所述通孔与所述微带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孔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腔体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腔体螺纹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上述移相器。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馈电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另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又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腔体;11-通孔;2-馈电转换器;21-壳体;22-绝缘部件;23-金属导电杆;24-凸台;25-第一凹槽;26-第二凹槽;27-过孔;3-同轴电缆;31-内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现有技术中,通常需对移相器腔体1进行电镀,然后把同轴线的外导体焊接在移相器导体壳上。现有设计的移相器腔体1大部分都是由铝压铸腔体1或者铝型材挤压工艺制成,需要对铝型材或者压铸腔体1进行电镀,导致了移相器成本及工艺时间增加。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和基站天线,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馈电转换器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另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又一种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包括:

腔体1,腔体1上设置有通孔11;

微带线,微带线设置于腔体1内;

馈电转换器2,馈电转换器2位于腔体1的外侧,并与腔体1连接,馈电转换器2的外表面设置有电镀层;

同轴电缆3,同轴电缆3的外表面与馈电转换器2连接,同轴电缆3的内芯31通过通孔11与微带线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中,腔体1内设置微带线,腔体1外连接馈电转换器2,同轴电缆3的外表面与馈电转转换器连接,且同轴电缆3的内芯31通过通孔11与微带线电连接。通过在腔体1外设置具有电镀层的馈电转换器2,可有效避免对腔体1表面进行电镀,从而降低了移相器的制备成本,简化了工艺,降低了工艺所需时间。

并且,在腔体1外设置馈电转换器2,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对馈电转换器2的形状和尺寸进行设置。通过根据需求设置该馈电转换器2的尺寸、形状,达到腔体1内微带线路与同轴电缆3阻抗相配平的目的,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另外,调整馈电转换器2的尺寸、形状改变腔体1内部微带线与腔体1的外部的同轴电缆3的匹配关系可改变传输线在阻抗圆图的频率响应,合适的尺寸、形状可使微带线与同轴电缆3间的转换阻抗特性更收敛,从而达到信号连续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馈电转换器2包括用于与腔体1连接的壳体21和用于电连接同轴电缆3的内芯31和微带线的导电部件。

上述馈电转换器2中包括导电部件,导电部件分别与同轴电缆3的内芯31和微带线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同轴电缆3与微带线之间的电连接。并且,通过壳体21与腔体1连接,壳体21对导电部件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导电部件与同轴电缆3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地,壳体21与导电部件之间设置有绝缘部件22。

本实施例中,壳体21包括金属材质,为了保证导电部件实现同轴电缆3与微带线之间的电连接,避免出现短路现象,在导电部件与壳体21之间设置了绝缘部件22。

具体地,导电部件包括金属导电杆23和设置在金属导电杆23一端的凸台24,绝缘部件22套设在金属导电杆23的外侧,且绝缘部件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凸台24配合的限位部。

本实施例中,金属导电杆23的轴线与通孔11的轴线平行,金属导电杆23的一端延伸至腔体1中,与微带线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绝缘部件22远离腔体1的一侧,与同轴电缆3电连接。

上述馈电转换器2中,为了防止导电部件与壳体21脱离,在金属导电杆23远离腔体1的一端设置有凸台24,绝缘部件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凸台24配合的限位部,通过限位部与凸台24配合,可有效防止导电部件靠近腔体1的方向产生位移,从而提高移相器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同轴电缆3放置的方向与导电部件的设置方向垂直,也就是说,同轴电缆3的轴线与导电部件的轴线垂直。为了便于同轴电缆3一端的内芯31与导电部件稳定配合,凸台24背离绝缘部件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同轴线缆的内芯31配合的第一凹槽25。

通过内芯31与凹槽配合,凹槽对内芯31的位置起到了限制作用,可防止内芯31产生偏移导致与导电部件分离。并且,通过内芯31与凹槽的配合,增加了内芯31与导电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内芯31与导电部件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同轴电缆3与导电部件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由于同轴电缆3的设置方向与导电部件的设置方向垂直,同轴电缆3的设置方向与馈电转换器2的设置方向也垂直,即,同轴电缆3的轴线与馈电转换器2的轴线方向垂直。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同轴电缆3的内芯31与导电部件的接触位置受外界的干扰,内芯31与导电部件连接的位置处低于壳体21和绝缘部件22的端面,故内芯31与导电部件连接时,壳体21易与壳体21和绝缘部件22之间产生干涉。为了避免发生干涉,壳体21和绝缘部件22上均设置有用于与同轴线缆的外表面配合的第二凹槽26,同轴电缆3上的第二凹槽26和壳体21上设置第二凹槽26对应设置,形成了避让槽,以保证同轴电缆3与导电部件的连接。

同时,通过同轴电缆3与第二凹槽26配合,第二凹槽26与同轴电缆3起到了限位做用,有效防止同轴电缆3发生偏移。在同轴电缆3安装时,同轴电缆3的外表面与壳体21焊接,通过将同轴电缆3和第二凹槽26配合,可有效避免焊接过程中同轴电缆3发生位移,保证移相器装配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馈电转换器2包括用于与腔体1连接的壳体21,壳体21靠近通孔11的一端设置有过孔27,至少部分同轴线缆位于壳体21内,同轴线缆的内芯31依次穿过过孔27和通孔11与微带线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壳体21包覆在同轴电缆3外侧,壳体21靠近通孔11的侧面设置过孔27,以便于内芯31穿过壳体21和腔体1与微带线电连接。

如图3所示,具体地,同轴电缆3的设置方向可以为与腔体1平行,即同轴电缆3的轴线与腔体1平行,同轴电缆3中内芯31对应的壳体21的一侧开设过孔27,以使内芯31可延伸至壳体21外。

如图4所示,具体地,同轴电缆3的设置方式还以为与腔体1垂直,即,同轴电缆3的轴线与腔体1垂直,将壳体21与内芯31对应的一侧设置过孔27,以便于内芯31延伸至壳体21外。

具体地,壳体21与内芯31对应的一侧与通孔11设置,内芯31可沿壳体21的轴线延伸至腔体1内。

具体地,通孔11位于壳体21在腔体1上的正投影内。并且,在壳体21与腔体1连接后,通孔11可被壳体21完全覆盖,从而防止外界杂质通过通孔11进入至腔体1中,导致微带线发生短路,保证了同轴电缆3与微带线电连接的稳定性,提高了移相器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与腔体1螺纹连接。腔体1表面电镀及后工序的焊接会增加不良风险,故,本实施例中,将壳体21与腔体1螺纹连接,以保证移相器的良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馈电转接器改变传输线在阻抗圆图的频率响应,归一化阻抗收敛于圆心。本公开实施例中馈电转换器及匹配方式可有效提升辐射单元的阻抗带宽,具有高效、简洁的优势,并且易于加工,成本低廉。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上述移相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