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组件、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627179发布日期:2021-09-14 21:5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锂离子电池组件、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由于人们对续航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而镍基正极材料相对于磷酸铁锂和锰酸锂等材料有较大的的能量密度优势,已经成为现在300wh/kg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
3.然而,随着采用高比能量的高镍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出现了安全性差这一严峻问题,譬如高镍正极材料相变释氧及表层ni4+极易和电解液产生的自由集团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及气体诱发电池热失控。目前,表面包覆技术是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改善电池热失控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安全材料包覆在正负级表面,从而阻止电极的副反应,保护基底,减少电池发热量,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及稳定性,常用的包覆物包括单质碳,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氟化物。
4.但是,传统的表面包覆技术一般包覆层厚度不一,阻抗较高,在降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同时增加了制备成本。并且,这种包覆式的表面改性,虽然可能在物理上阻隔电极和电解液直接接触,但是并不能有效地增加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制备方法,在不影响电池电化学性能前提下,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6.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包括正极电极及锂离子电解液,所述锂离子电解液包括添加剂;所述正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包括镍基正极材料;其中,所述添加剂用于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期间,触发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所述界面保护层用于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氧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
7.在锂离子电池中,镍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四价镍和氧气,易与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反应生成气体,使电池鼓包,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诱发电池热失控,降低了电池的整体性能并带来了安全隐患。本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少量的添加剂,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利用电化学一步法直接在镍基正极表面原位引入致密高界面兼容性的正极电解液界面保护层,去稳定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抑制镍基正极表面相变释氧以及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阻断活性氧和高氧化性金属离子与电池电解液和负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本发明改性方法不需改变正负极制备工艺和电池组装工艺,不需改变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电压,可在原有的生产条件下生产,不用增加包覆工艺流程,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优点。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还包括负极,其中,所述添加剂还用于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化成期间,触发所述负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包括lidfob、lidfbop、libob、lipf2o2、tppo、pes、mmds、磷酸三甲酯及磷酸三乙酯中至少一种。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镍基正极材料包括镍酸锂、lini
0.8
co
0.15
al
0.05
o2及lini1‑
x

y
co
x
mn
y
o2(0≤x+y≤0.5且x≥0,y≥0)中至少一种。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解液还包括锂盐及有机溶剂。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盐包括lipf6、lifsi、litfsi、lifsa、libf4、liasf6及liclo4中至少一种。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亚乙烯酯、1,1,2,2

四氟乙基

2,2,2

三氟乙基醚、己二腈、丁二腈及乙酸乙酯中至少一种。
14.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包括:若干个锂离子电池,其中,至少一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若干个串联及/或并联的如任一本技术是实例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组件。
15.上述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包中,通过将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分容处理,具体地,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得到每一个检测点的数据,从而分析出这些电池容量的大小和内阻等数据,确定锂电池的质量等级,并对电池进行分类组编,筛选出单体的内阻和容量相同的单体进行组合,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形成锂离子电池包,在实际生活中,动力电池组为满足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往往需要数十支到数千支电池组成,而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可以在不改变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包生产效率,并大大优化锂离子电池包安全性能。
16.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7.将锂盐与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
18.将添加剂溶解到所述混合液中,得到锂离子电解液;
19.将所述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中,得到初始锂离子电池组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正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包括镍基正极材料;
20.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化成,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得到锂离子电池组件,所述界面保护层用于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氧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
21.上述方法中,锂盐用于提供锂离子,有机溶剂组成电解液的主体部分,将锂盐与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锂离子通过混合液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混合液中加入添加剂得到锂离子电解液,该添加剂可以是成膜添加剂或和其他类型添加剂的组合,通过机械设备将该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便得到初始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对初始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化成作用,具体地,就是对电池第一次充电,让电池内的活性物质激活,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所述界面保护层用于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氧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在不影响电池电化学性能前提下,解决高镍正极动力电池安全问题。
22.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3.采用本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制备多个锂离子电池组件;
24.将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分容,确定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特征数据,所述特征数据包括电池容量、内阻及质量等级中至少一种;
25.根据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特征数据,选取第一预设数量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串联及/或并联,形成锂离子电池。
26.上述方法中,通过将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分容处理,具体地,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得到每一个检测点的数据,从而分析出这些电池容量的大小和内阻等数据,确定锂电池的质量等级,并对电池进行分类组编,筛选出单体的内阻和容量相同的单体进行组合,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形成锂离子电池包,在实际生活中,动力电池组为满足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往往需要数十支到数千支电池组成,而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可以在不改变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包生产效率,并大大优化锂离子电池包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28.图1为普通电解液和加入添加剂后电芯arc安全测试对比图;
2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包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
……
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34.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包括:正极电极及锂离子电解液,所述锂离子电解液包括添加剂;所述正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包括镍基正极材料;其中,所述添加剂用于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期间,触发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所述界面保护层用于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痒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
37.近几年出现的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火灾的案例中,都是由于电池的生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且热量大量累积而未及时散发出去所引起的。从本质上而言,“热失控”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系统变热后温度升高,又反过来让系统变得更热,因此电池热失控成为电池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上述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组件,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少量的添加剂,利用电化学一步法直接在镍基正极表面原位引入致密高界面兼容性的正极电解液界面保护层,去稳定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抑制镍基正极表面相变释氧以及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阻断活性氧和高氧化性金属离子与电池电解液和负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耐热能力。
38.作为示例,图1为普通的电解液和加入添加剂后的电解液电芯进行加速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arc)安全测试后的对比图,图1中的t2温度为热失控触发温度,由图可知,普通的电解液arc测试结果热失控触发温度为201℃,在加入添加剂后电芯的热失控触发温度变为220℃,在其他性能不变的情况下,热失控承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说明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还包括负极,其中,所述添加剂还用于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化成期间,触发所述负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
40.具体地,目前锂离子负极材料已经从单一的人造石墨发展了多种负极材料共存的局面,从种类上可分为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及合金材料,上述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中的添加剂用于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化成期间,触发所述负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作为示例,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时,可将石墨涂覆在铜做的负极集流体上作为负极,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活物质中脱出,进入电解液穿透隔膜再进入电解液,最后再嵌入负极碳材料的层状空隙中,锂离子完成一个完整的脱嵌行为。此时,电子从正极沿外端回路出来,进入负极碳材料中。电解液中少量极性非质子添加剂在得到部分电子后发生还原反应,与锂离子结合反应生成一种厚度约100

120nm的界面膜,这个膜就是固体电解质界面。随着膜厚度增大,直到电子无法穿透,则形成了钝化层,抑制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继续,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41.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离材料及正负极材料等。
42.具体地,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四大部分以及电池壳、电池盖等组成,其中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工作中,提供大量自由脱嵌的锂离子,对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比
能量、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储存锂的主体,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与脱出,主要影响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和循环性能;电解液作为带动锂离子流动的载体,对电池的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至关重要,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的保证,对锂离子电池的运行和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用途。电解液成本中电解质比重最大,也是电解液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隔膜在成本构成上仅次于正极材料,占20

30%,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包括lidfob、lidfbop、libob、lipf2o2、tppo、pes、mmds、磷酸三甲酯及磷酸三乙酯中至少一种。
44.具体地,所述添加剂可分为含硼添加剂、有机磷添加剂及含硫添加剂;含硼化合物经常作为添加剂应用到不同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中,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很多含硼化合物会在正极表面形成保护膜,来稳定电极/电解液之间的界面,从而提高电池性能;有机磷添加剂中的亚磷酸酯化合物的homo能量远高于溶剂分子,根据前线轨道能量与电化学稳定性的关系:分子的homo越高,轨道中的电子越不稳定,氧化性越好:分子的lumo越低,越容易得电子,还原性越好,表明亚磷酸酯类化合物比溶剂分子具有更高的氧化性,在正极表面能优先发生电化学氧化,形成sei膜覆盖在正极表面,除了亚磷酸酯类添加剂,目前所用的有机磷类添加剂还包括磷酸酯类化合物。而近年来,将有机磺酸酯作为添加剂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中的报道很多,其中,mmds添加剂对正极sei膜具有很好的修饰作用,即使在高压下也能显著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阻抗,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镍基正极材料包括镍酸锂、lini
0.8
co
0.15
al
0.05
o2及lini1‑
x

y
co
x
mn
y
o2(0≤x+y≤0.5且x≥0,y≥0)中至少一种。
46.具体地,镍酸锂linio2的晶体结构是α

nafeo2型层状结构,属于r3m空间群,作为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污染小、价格适中、与电解液匹配好等特点;lini
0.8
co
0.15
al
0.05
o2作为正极材料,有着比linio2高比容量,价格低廉的优点,同时co和al的加入又改善了其合成困难,阳离子混排严重的问题;镍基三元材料lini1‑
x

y
co
x
mn
y
o2(0≤x+y≤0.5且x≥0,y≥0)是在linio2的基础上引入少量的co和mn,其中ni、co、mn具有三元协同效应,co减少阳离子混合占位,稳定层状结构,ni提高材料的容量,mn降低材料成本,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镍基正极材料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采用镍酸锂、lini
0.8
co
0.15
al
0.05
o2及lini1‑
x

y
co
x
mn
y
o2(0≤x+y≤0.5且x≥0,y≥0)中至少一种。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解液还包括锂盐及有机溶剂。
48.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一般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电解液在锂电池的正、负级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锂盐是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提供者,有机溶剂是电解液的主体部分,与电解液的性能密切相关,一般用高介电常数溶剂与低粘度溶剂混合使用。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盐包括lipf6、lifsi、litfsi、lifsa、libf4、liasf6及liclo4中至少一种。
50.具体地,锂盐是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提供者,其中,lipf6具有溶解性好、离子传导能力高、离子解离度高等优点;lifsi电导率高、水敏感度低和热稳定性好;litfsi有较高的溶解度和电导率,热分解温度超过360℃,不易水解;libf4工作温度区间宽,高温稳定性好,低
温性能优,能增强电解液对电极的成膜能力,抑制ai箔腐蚀;liasf6具有与libf4同样的离子电导率,与此同时,该电解质锂盐对集流体ai没有腐蚀性,且具有远高于一般锂盐的电化学稳定性;liclo4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锂盐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采用lipf6、lifsi、litfsi、lifsa、libf4、liasf6及liclo4中至少一种。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亚乙烯酯、1,1,2,2

四氟乙基

2,2,2

三氟乙基醚、己二腈、丁二腈及乙酸乙酯中至少一种。
52.具体地,有机溶剂是电解液的主体组成部分,占电解液组分的90%以上,选择有机溶剂的要求为溶剂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性要好,即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不与正负级材料发生电化学反应,也不能被电极材料催化而发生分解反应;还应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及较小的粘度系数以降低离子迁移阻力,使电解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导电性;除此之外,有机溶剂应具有较高的沸点和较低的熔点,以使电池具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有机溶剂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采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亚乙烯酯、1,1,2,2

四氟乙基

2,2,2

三氟乙基醚、己二腈、丁二腈及乙酸乙酯中至少一种。
53.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包括若干个锂离子电池,其中,至少一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若干个串联及/或并联的如任一本技术是实例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组件。
54.具体地,通过将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分容处理,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得到每一个检测点的数据,从而分析出这些电池容量的大小和内阻等数据,确定锂电池的质量等级,并对电池进行分类组编,筛选出单体的内阻和容量相同的单体进行组合,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形成锂离子电池包,在实际生活中,动力电池组为满足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往往需要数十支到数千支电池组成,而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可以在不改变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包生产效率,并大大优化锂离子电池包安全性能。
55.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56.步骤s202:将锂盐与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
57.步骤s204:将添加剂溶解到所述混合液中,得到锂离子电解液;
58.步骤s206:将所述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中,得到初始锂离子电池组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正极电极靠近锂离子电解液的表面包括镍基正极材料;
59.步骤s208: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化成,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得到锂离子电池组件,所述界面保护层用于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氧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
60.具体地,作为示例1,制作一种提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选用材料分别为:正极电极为镍基正极材料镍酸锂,电解液的锂盐为lipf6,电解液的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其中,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配比范围为1:9

9:1,电解液的添加剂为lidfob。制作锂离子电池组件方法:首先将lipf6与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的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该混合液浓度为1摩尔/升

10摩尔/升,然后在混合液中加入少量lidfob,得到锂离子
电解液,将所述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中,得到初始锂离子电池组件,最后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化成,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得到锂离子电池组件。作为示例2,制作一种提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选用材料分别为:正极电极为镍基正极材料lini
0.8
co
0.15
al
0.05
o2,电解液的锂盐为lipf6,电解液的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电解液的添加剂为lipf2o2。制作锂离子电池组件方法:首先将lipf6与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的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然后在混合液中加入少量lipf2o2,得到锂离子电解液,将所述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中,得到初始锂离子电池组件,最后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化成,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得到锂离子电池组件。
61.上述方法中,锂盐用于提供锂离子,有机溶剂组成电解液的主体部分,将锂盐与有机溶剂融合,得到混合液,锂离子可在混合液中游走,混合液中加入添加剂得到锂离子电解液,该添加剂可以是成膜添加剂,通过机械设备将该锂离子电解液注入电池电芯,便得到初始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对初始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化成作用,具体地,就是对电池第一次充电,让电池内的活性物质激活,使得所述正极电极的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生成界面保护层,抑制所述镍基正极材料的表面相变释氧及过渡金属离子溶解,该方法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组件能在不影响电池电化学性能前提下,解决高镍正极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
62.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的制备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63.步骤s302:采用本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制备多个锂离子电池组件;
64.步骤s304:将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分容,确定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特征数据,所述特征数据包括电池容量、内阻及质量等级中至少一种;
65.步骤s306:根据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的特征数据,选取第一预设数量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串联及/或并联,形成锂离子电池。
66.上述方法中,通过将锂离子电池组件进行分容处理,具体地,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得到每一个检测点的数据,从而分析出这些电池组件的容量大小和内阻等数据,确定锂电池的质量等级,并对电池进行分类组编,筛选出单体的内阻和容量相同的单体进行组合,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形成锂离子电池包。在实际生活中,动力电池组为满足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往往需要数十支到数千支电池组成,而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组件,可以在不改变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包生产效率,并大大优化锂离子电池包安全性能。
67.应该理解的是,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所述的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所述的步骤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6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
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69.请注意,上述实施例仅出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意味对本发明的限制。
7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