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式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93331发布日期:2021-09-10 21:3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式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冷式交换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乘用车空间和成本的压缩,电子模块趋于高度集成化,导致热源高度集中,电子芯片出现过热风险越来越大,设计结构紧凑且对电子模块快速冷却的热交换器很有必要。
3.专利cn112524986a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模组和车辆,该热交换器包括:进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换热管分为第一段、中间段和第二段,每个换热管的第一段与进口集流管相连且第二段与出口集流管相连,相邻换热管的第一段之间限定出第一电子模块容纳空间,相邻换热管的第二段之间限定出第二电子模块容纳空间;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管为单面换热管,位于两个单面换热管之间的换热管为双面换热管,双面换热管的第一段内和第二段内均构造有双层流道,双面换热管的中间段内构造有均温混合流道。
4.但上述及其它传统的热交换器,采用整体式蜂窝状或板式等结构,其热交换功率固定,无法满足不同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液冷式交换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本交换器可调节热交换功率,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
6.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液冷式交换器,所述交换器包括基座以及若干个热交换模块,所述热交换模块可拆卸设置于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所述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出液管二均与各热交换模块相连通。
8.其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进液管一和进液管二可分别输入热水和冷水,而由于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出液管二均与各热交换模块相连通,因此,可在各热交换模块中实现热交换,即,使得进去的热水变冷,冷水变热,最后由出液管一、出液管二流出。由于上述热交换模块与基座间是可拆卸设置的,因此,上述热交换模块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拼接,从而实现热交换功率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且可实现100%的热交换面积,达到最大的热交换效率。而热水和冷水均在热交换模块中循环,其外部无液体,可实现内置保温的效果。
9.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基座包括平行设置的座体一和座体二,所述进液管一和出液管一设置于所述座体一上,所述进液管二和出液管二设置于所述座体二上,所述热交换模块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座体一和/或座体二上。
10.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进液管一和进液管二的开口均位于左端,所述进液管一和进液管二的右端均设置有堵盖;所述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的开口均位于右
端,所述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的左端均设置有堵盖。上述设计,使得本交换器整体同侧进、同侧出,并且冷热水可在热交换模块中得到充分的交换。
11.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模块包括上下两组,所述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均位于两组所述热交换模块间,且与所述热交换模块相连通。设计有上下两组热交换模块,可在有限的整体空间内,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功率。
12.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一、连接管路二、连接管路三、连接管路四与所述热交换模块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路一与连接管路三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管路二与连接管道四间隔设置。如上设计,可保证进液管一、进液管二、出液管一和出液管二中的液体能够快速且均匀地在热交换模块中进行热交换。
13.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连接管路一、连接管路二、连接管路三、连接管路四均倾斜设置。
14.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盒体的上、下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凸筋,相邻两根凸筋之间形成凹槽。设计有凸筋和凹槽后,可对冷热水的流速进行调节,使冷热水更好地混合,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15.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座体一和/或座体二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盒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
16.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各热交换模块间相互并联。热交换模块采取并联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水阻。
17.在上述的一种液冷式交换器中,所述液冷式交换器整体不含铜质材料,且铝材采用钝化处理。整体机构中不含有铜质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导电率;铝材均钝化处理,可以形成多种外观要求的产品。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9.1、由于上述热交换模块与基座间是可拆卸设置的,因此,上述热交换模块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拼接,从而实现热交换功率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20.2、本液冷式交换器可实100%的热交换面积,达到最大的热交换效率;
21.3、热水和冷水均在热交换模块中循环,其外部无液体,可实现内置保温的效果;
22.4、因每个热交换模块体积较小,重量轻,所以组合后整体热交换器体积就小,重量就轻;达到小体积,轻量化的要求;
23.5、热交换模块采取并联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水阻
24.6、整体机构中不含有铜质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导电率;
25.7、铝才均钝化处理,可以形成多种外观要求的产品。
附图说明
26.图1是实施例一中本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一中本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实施例二中本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实施例中本交换器的俯视图。
30.图5是图4的a

a剖视图。
31.图6是图4的b

b剖视图。
32.图7是图4的c

c剖视图。
33.图中,1、热交换模块;2、进液管一;3、进液管二;4、出液管一;5、出液管二;6、座体一;7、座体二;8、盒体;9、堵盖;10、凸筋;11、凹槽;1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5.实施例一:
36.如图1、图2所示,本交换器包括基座以及若干个热交换模块1,热交换模块1可拆卸设置于基座上,基座上还设置有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出液管二5均与各热交换模块1相连通。
37.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基座包括平行设置的座体一6和座体二7,进液管一2和出液管一4设置于座体一6上,进液管二3和出液管二5设置于座体二7上,热交换模块1包括盒体8,盒体8可拆卸设置于座体一6和/或座体二7上。
38.作为优选,座体一6和/或座体二7上设置有用于与盒体8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12。
39.作为优选,热交换模块1的功率可为20kw,组合方式则为n*20kw。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基座既可以设计为包括座体一6和座体二7的方式,也可设计为单个或其它多个,其数量或者形状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记载的模式。同样的,用于连接的连接件12可同时设计于座体一6和座体二7上,也可设计于座体一6或座体二7上。
40.作为进一步优选,盒体8的上、下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凸筋10,相邻两根凸筋10之间形成凹槽11。
41.如图1、图2所示,作为优选,进液管一2和进液管二3的开口均位于左端,进液管一2和进液管二3的右端均设置有堵盖9;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的开口均位于右端,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的左端均设置有堵盖9。
42.作为进一步优选,热交换模块1包括上下两组,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均位于两组热交换模块1间,且与热交换模块1相连通。
43.本实施例中,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一、连接管路二、连接管路三、连接管路四与热交换模块1相连通,连接管路一与连接管路三间隔设置,连接管路二与连接管道四间隔设置。作为优选,连接管路一、连接管路二、连接管路三、连接管路四均倾斜设置。
4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进液管一2和进液管二3可分别输入热水和冷水,而由于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出液管二5均与各热交换模块1相连通,因此,可在各热交换模块1中实现热交换,即,使得进去的热水变冷,冷水变热,最后由出液管一4、出液管二5流出。
45.实施例二:
4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进液管一2、进液管二3、出液管一4和出液管二5的位置和朝向作了改变,但不影响其与各热交换模块1的连通。
47.具体来讲,如图4、图5、图6所示,连接管路一、连接管路二、连接管路三、连接管路
四及连接件1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连接件12可采用卡接等方式来实现。
48.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