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6288发布日期:2021-11-17 22:5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套管电接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套管是换流站中连接换流变压器及换流阀的唯一通道,长期承载着换流变压器的全电压和全电流,内部电、热、力耦合特性复杂,而套管电连接结构作为套管内部的关键连接节点,连接着套管根部载流底板与接线端子,实现了换流站中各类电气设备电流的传导与运输,其可靠性对换流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3.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套管电连接结构载流失效事故,进而导致套管产生过热故障、放电故障等异常现象,并且对于大容量换流变压器,套管具有负荷电流大、谐波分量高、机械振动强、运行温度高等特点,其负荷电流达5000a以上,远高于普通电力变压器的负荷电流。套管在大电流的载流情况下运行,当套管电连接结构失效时,很可能会导致大容量换流变压器起火燃爆。
4.现有的面面压接型的套管电连接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其在拉杆拉力作用下,套管电连接结构中的接线端子板受力区域集中在中间部分,并加之限位环的作用,极易造成接线端子板发生翘曲,导致接线端子的破坏,使电连接结构失效,从而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限位环的设置减小了接线座与接线端子的接触面积,而接线座与接线端子之间仅通过限位环进行电流的传导,更增大了电连接结构失效的概率。因此有必要对面面压接型电连接结构的结构形式及接线端子板的翘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以解决传统的面面压接型的套管电连接结构中的接线端子板容易发生翘曲的问题。
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包括:拉杆、接线座、接线端子、传力组件;
8.所述接线座包括接线底座,所述接线底座的接线底座第一端设置有接线底座中心通孔,所述接线底座的接线底座第二端设置有中心圆槽;
9.所述拉杆穿过所述接线底座中心通孔和所述中心圆槽与所述接线座滑动连接;
10.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拉杆的拉杆第一端的接线端子板;
11.所述传力组件套设在所述拉杆上,且设置在所述接线座和所述接线端子之间。
12.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拉杆上且位于所述中心圆槽中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设置在所述中心圆槽和所述活动板之间的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接线端子板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的限位板,与所述凹槽相向且位置相对应的设置在所述限位板上的凸起体,所述活动板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下穿入或穿出所述中心圆
槽。
13.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包括若干呈环形分布的圆柱凹槽,所述凸起体包括与所述圆柱凹槽相对应的凸起长圆柱。
14.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包括环形凹槽,所述凸起体包括与所述环形凹槽相对应的凸起长圆环。
15.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包括若干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一螺旋弹簧呈环形均匀分布在所述中心圆槽中。
16.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旋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上,且位于所述中心圆槽中。
17.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线底座第二端的第一限位环,所述传力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环。
18.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环相对应的设置在所述接线端子板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的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外径一致。
1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0.本技术提供的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包括:拉杆、接线座、接线端子、传力组件;接线座包括接线底座,接线底座的接线底座第一端设置有接线底座中心通孔,接线底座的接线底座第二端设置有中心圆槽;拉杆穿过接线底座中心通孔和中心圆槽与接线座滑动连接;接线端子包括固定设置在拉杆的拉杆第一端的接线端子板;传力组件套设在拉杆上,且设置在接线底座和接线端子板之间。本技术提供的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在使用时,当拉杆受到拉力时,带动接线端子板向接线底座移动,两者通过传力组件相接触,传力组件将接线底座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接线端子板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接线端子板的第一端受到一反作用力,此时,接线端子板的接线端子板第二端受到的翘曲力与接线端子板第一端受到的反作用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使接线端子板的两端受力达到平衡,因此接线端子板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变形,保证了电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其使用寿命;设置在接线底座与接线端子板之间的传力组件同时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传递电流,进而增大了套管电连接结构的电流承载能力,进一步的确保了电连接结构的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座与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底座及第一螺旋弹簧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底座及第一螺旋弹簧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活动板、第一螺旋弹簧及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及接线端子板结
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接线底座及第二螺旋弹簧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活动板、第二螺旋弹簧及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

拉杆,2

接线座,3

接线端子,11

拉杆第一端,21

接线底座,22

接线底座第一端,23

接线底座第二端,24

接线底座中心通孔,25

中心圆槽,26

第一限位环,31

接线端子板,32

第二限位环,33

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4

接线端子板第二端,41

活动板,42

第一螺旋弹簧,43

圆柱凹槽,44

限位板,45

凸起长圆柱,46

第二螺旋弹簧,47

环形凹槽,48

凸起长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便于对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和理解,以下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33.参见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该电连接结构包括接线座2、贯穿接线座2的拉杆1、固定设置在拉杆1的拉杆第一端11的接线端子3、传力组件。
34.具体的,如图1中所示,接线端子3包括固定设置在拉杆1的拉杆第一端11的接线端子板31,设置在接线端子板31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3的第二限位环32;再参加图2、图3和图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座2与接线端子3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底座21及第一螺旋弹簧42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接线底座21及第一螺旋弹簧42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的,接线座2包括接线底座21和第一限位环26,接线底座21的接线底座第一端22设置有接线底座中心通孔24,接线底座21的接线底座第二端23设置有中心圆槽25,接线底座中心通孔24和中心圆槽25的轴线均与接线底座21的轴线重合,拉杆1从接线底座中心通孔24和中心圆槽25中穿过,且可以沿接线底座中心通孔24自由移动;参加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活动板41、第一螺旋弹簧42及限位板44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传力组件包括活动板41、若干第一螺旋弹簧42、限位板44和凸起长圆柱45,活动板41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若干圆柱凹槽43,凸起长圆柱45与圆柱凹槽43相向设置、且与圆柱凹槽43相对应的设置在限位板44上,活动板41设置在中心圆槽25中,8个第一螺旋弹簧42呈环形设置在活动板41和中心圆槽25之间,并且活动板41在第一螺旋弹簧42的作用下可以穿入或穿出中心圆槽25和第一限位环26;参加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第一限位环26、第二限位环32及接线端子板31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第二限位环32的位置与第一限位环26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二限位环32的内径与第一限位环26的外径相同,而第一限位环26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环32的长度。
35.参见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在进入工作状态时,拉杆1受到拉力,带动接线端子板31、限位板44及凸起长圆柱45向接线底座21移动,接线端子板31的接线端子板第二端34受到向上的翘曲力,在移动过程中,凸起长圆柱45首先与对应设置在活动板41上的圆柱凹槽43相接触,接线端子板31继续向接线底座21移动时,在凸起长圆柱45的作用力下,活动板41向接线底座第一端22移动,呈环形分布在中心圆槽25中的8个第一螺旋弹簧42被压缩,活动板41同时受到第一螺旋弹簧42产生的作用方向向拉杆第一端11的弹簧压力,并通过凸起长圆柱45将弹簧压力传递到限位板44上,限位板44又将受到的弹簧压力均匀的传递到接线端子板31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3上,此时,接线端子板31的两端同时受到翘曲力和弹簧压力,而这两个作用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使接线端子板31的两端受力达到平衡,从而使其不会因为仅在接线端子板第二端34受到向上的翘曲力而受力不均匀,进而发生变形。
36.参加图8、图9、图1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接线底座21及第二螺旋弹簧46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活动板41、第二螺旋弹簧46及限位板44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不同的是:作为弹性元件的第二螺旋弹簧46、设置在活动板41的端面上作为凹槽的环形凹槽47、与环形凹槽47相对应的设置在限位板44上的凸起长圆环48,第二螺旋弹簧46的内径大于拉杆1的直径,套设在拉杆1上,且位于活动板41和中心圆槽25中间,凸起长圆环48可以插入环形凹槽47中。
37.参见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在进入工作状态时,同样的拉杆1受到拉力,带动接线端子板31、限位板44及凸起长圆环48向接线底座21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凸起长圆环48首先与环形凹槽47相接触,接线端子板31继续向接线底座21移动时,在凸起长圆环48的作用力下,活动板41向接线底座第一端22移动,设置在中心圆槽25中的第二螺旋弹簧46被压缩,活动板41同时受到第二螺旋弹簧46产生的作用方向向拉杆第一端11的弹簧压力,并将弹簧压力通过凸起长圆环48传递到限位板44上,限位板44又将受到的弹簧压力均匀的传递到接线端子板31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3上,同样的,接线端子板31的两端同时受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翘曲力和弹簧压力,使接线端子板31的两端受力达到平衡,从而使其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变形。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抵抗接线端子板翘曲的电连接结构,通过在接线座2和接线端子3之间增加包括弹性元件、活动板41、限位板44、凸起体的传力组件,在使用时,将弹性元件产生的弹簧压力通过活动板41、限位板44、凸起体施加到接线端子板31的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3,接线端子板第一端33受到的弹簧压力以抵消拉杆1的拉力所引起的接线端子板31上的向上翘曲力,从而保证了接线端子板31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损坏,进而保证了电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并且设置的活动板41、限位板44和设置在活动板41上的凹槽与设置在限位板44上的凸起体同时增加了接线底座21与接线端子板31之间的接触面积,
使两者之间可以传递更大的电流,进而增大了套管电连接结构的电流承载能力,使接线底座21与接线端子板31之间的电流传导不再仅仅依靠第一限位环26和第二限位环32的相互接触,避免了因第一限位环26或第二限位环32的损坏而造成电连接结构无法传导电流,进一步的提高了电连接结构的可靠性,降低了电连接结构的失效概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