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7431发布日期:2021-12-22 13:2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接地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接地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各类建筑施工中,需要在墙壁上布设大量的接地线或接地扁钢以供与电器的接地端连接。目前的接地线或接地扁钢多采用焊接和/或固定螺栓的方式固定在墙壁上,这样不仅会大面积损坏墙壁,也会损坏接电线或接地扁钢本身,同时接地线或接地扁钢难以拆除。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地固定装置,解决了目前接地线或接地扁钢在安装过程中,容易损坏接地线或接地扁钢,以及损坏墙壁的问题,也解决了接地线或接地扁钢难以拆除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安装在墙壁上,所述固定机构具有容纳区域;以及接地机构,部分地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容纳区域中,并且所述接地机构部分接地。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墙组件,固定在所述墙壁上;以及支架组件,固定在所述上墙组件上,所述容纳区域位于所述支架组件和所述上墙组件之间。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墙组件包括:直板,具有第一螺栓孔;以及膨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将所述直板固定在所述墙壁上。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弯板,具有相互呈指定角度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与所述直板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分体的表面与所述直板的表面平行;其中,所述接地机构架在所述第二分体和所述直板之间。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分体具有第二螺栓孔;其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固定螺栓,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螺栓孔后与所述接地机构抵接。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距离调节机构,与所述直板和所述弯板分别连接,所述距离调节机构构造为:调节所述第二分体和所述直板之间的距离。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块,与所述直板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块具有第一固定孔;第二调节块,与所述弯板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块具有第一调节螺孔;以及第一调节螺杆,具有第一螺纹部分和第一固定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孔中,所述第一螺纹部分旋合在所述第一调节螺孔中。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容纳区域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容纳区域中,所述容纳区域调节机构构造为:调节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墙壁的距离。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弯板具有第二固定孔;其中,所述
容纳区域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板,位于所述容纳区域中,所述调节板的板面与所述直板的表面平行,所述调节板具有第二调节螺孔;以及第二调节螺杆,具有第二螺纹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孔中,所述第二螺纹部分旋合在所述第二调节螺孔中;其中,所述接地机构部分地安装在所述调节板和所述第二分体之间。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区域中与所述墙壁的距离为10mm至15mm中的任一值;所述容纳区域中与所述墙壁下方地面的距离为250mm至300mm中的任一值。
14.本技术通过固定在墙壁上的固定机构来容纳接地机构,这样便可以使得接地机构更加稳定地固定在墙壁上。并且固定机构本体具有一定厚度,使得接地机构与墙壁能够相隔一定距离。同时也无需将接地机构焊接在墙壁上,不会大范围伤害墙壁,也不会损坏接地机构本身,接地机构也可以随时从容纳区域中拆下。
附图说明
15.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中的上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所示为图4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6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容纳区域调节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申请概述
23.在各类建筑施工中,需要在墙壁上布设大量的接地线或接地扁钢以供与电器的接地端连接。目前的接地线或接地扁钢多采用焊接和/或固定螺栓的方式固定在墙壁上,在固定时可能需要大面积地在墙上进行施工,这样不仅会大面积损坏墙壁,也会损坏接电线或接地扁钢本身,同时接地线或接地扁钢难以拆除。
2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地固定装置,该接地固定装置在使用时,既可以保护墙壁不会受到大面积损伤,也会保护接地线或接地扁钢本体不会受到焊接、贯穿等损伤。
25.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地固定装置可适用于各种施工场景,本技术对该接地固定装置所适用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不做严格限定。
26.示例性接地固定装置
27.实施例1:
28.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
一种接地固定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接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机构1和接地机构2。固定机构1安装在墙壁上,固定机构1具有容纳区域11。接地机构2部分地可拆卸安装在容纳区域11中,并且接地机构2部分接地。
29.本实施例通过固定在墙壁上的固定机构1来容纳接地机构2,这样便可以使得接地机构2更加稳定地固定在墙壁上。并且固定机构1本体具有一定厚度,使得接地机构2与墙壁能够相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同时也无需将接地机构2焊接在墙壁上,不会大范围伤害墙壁,也不会损坏接地机构2本身,接地机构2也可以随时从容纳区域中拆下。
30.具体的,可以在墙壁上沿着接地机构2的走线路径设置多个固定机构1,再将接地机构2放置在容纳区域11中并固定。接地机构2具体可以是接地线、接地扁钢等,接地线、接地扁钢的多个部位架在容纳区域11中,接地线、接地扁钢的一端接地。多个固定机构1可以与墙壁下方的地面距离相等,当一些电器需要接地时,电器的接地端与各个固定机构1上的接地机构2连接即可。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机构1包括:上墙组件12和支架组件13。上墙组件12固定在墙壁上。支架组件13固定在上墙组件12上,容纳区域11位于支架组件13和上墙组件12之间。本实施例中,由上墙组件12和支架组件13构成容纳区域11,上墙组件12起到将固定机构1固定在墙上的作用。
32.实施例2:
33.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中的上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墙组件12包括:直板121和膨胀螺栓122。直板121具有第一螺栓孔1210。膨胀螺栓122穿过第一螺栓孔1210将直板121固定在墙壁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膨胀螺栓122能够牢固地将直板121固定在墙壁上,从而为固定机构1提供足够的支撑。并且直板121具有一定厚度,使得接地机构2与墙壁能够相隔一定距离,可以选用合适厚度的直板121来调整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从而使得接地机构2与墙壁不会互相接触,避免接地机构2与墙壁之间导电,也能够符合一些接地机构2与墙壁距离的安装标准。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架组件13包括:弯板131。弯板131具有相互呈指定角度的第一分体1311和第二分体1312。第一分体1311与直板121的表面连接,第二分体1312的表面与直板121的表面平行。其中,接地机构架在第二分体1312和直板121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分体1312与直板121之间形成托叉结构,接地机构架在第二分体1312与直板121之间的容纳区域中,第一分体1311上表面支撑接地机构。具体的,接地机构可以采用接地扁钢,接地扁钢架在第二分体1312与直板121之间的容纳区域中。具体的,第一分体1311和第二分体1312所呈的指定角度可以设置为90
°
或90
°
左右,从而使得第一分体1311上表面水平,以更好地支撑接地机构。
35.实施例3:
36.图3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分体1312具有第二螺栓孔1313。其中,该支架组件13还包括:固定螺栓132,固定螺栓132一端穿过第二螺栓孔1313后与接地机构抵接。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接地机构架在第二分体1312与直板121之间后,从第二螺栓孔1313旋入固定螺栓132,固定螺栓132旋入后顶住接地机构,从而将接地机构固定在容纳区域中。当需要将接地机构拆除时,将固定螺栓132旋出松开接地机构即可取出接地机构。
37.实施例4:
38.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地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中接地机构2、第一调节块31和第二调节块32剖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接地固定装置还包括:距离调节机构3,与直板121和弯板131分别连接,距离调节机构3构造为:调节第二分体1312和直板121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可以方便地调节第二分体1312和直板121之间的距离,即能够方便地调节容纳区域的区域大小,使得容纳区域可以匹配不同尺寸的接地机构2。当接地机构2较薄时,可以缩小容纳区域的区域大小,当接地机构2较厚时,可以增大容纳区域的区域大小。合适大小的容纳区域,可以更紧密地装入接地机构2。第二分体1312的第二螺栓孔1313和距离调节机构3可以相互错开,即固定螺栓132旋入第二螺栓孔1313时不会接触距离调节机构3,从而使得距离调节机构3不影响固定螺栓132抵住接地机构2的功能。
39.实施例5:
40.图5所示为图4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中第一调节块31和第二调节块32剖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距离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调节块31、第二调节块32和第一调节螺杆33。第一调节块31与直板121连接,第一调节块31具有第一固定孔311。第二调节块32与弯板131连接,第二调节块32具有第一调节螺孔321。第一调节螺杆33具有第一螺纹部分331和第一固定部分332,第一固定部分332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孔311中,第一螺纹部分331旋合在第一调节螺孔321中。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第一调节螺杆33转动时,第一固定部分332在第一固定孔311中转动,但第一调节螺杆33的转动不会带动第一调节块31运动。第一调节螺杆33的第一螺纹部分331会带动第二调节块32运动,从而可以调节第一调节块31和第二调节块3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直板121和弯板131之间的距离,使得容纳区域的区域大小可调化,从而适配不同尺寸的接地机构2。避免了接地机构2装入过大的容纳区域中容易出现晃动的问题。在将容纳区域调整为合适的大小后,接地机构2与弯板131和直板121之间可能仍然存在间隙,再拧动固定螺栓132抵住接地机构2进一步加固接地机构2。
41.具体的,第一固定部分332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螺纹部分331的直径。并且第一固定孔311为变径孔,第一固定孔311的入口直径和出口直径与第一螺纹部分331匹配,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第一固定孔311内部空间的直径分别大于入口直径和出口直径,并且第一固定孔311的内部空间与第一固定部分332的直径匹配,即第一固定部分332套装在第一固定孔331的内部空间中。
42.实施例6:
43.图6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容纳区域调节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中接地机构2剖开,第二分体1312部分剖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接地固定装置还包括:容纳区域调节机构4,安装在容纳区域11中,容纳区域调节机构4构造为:调节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需要增大或减小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时,容纳区域调节机构4能够实现该调节,使得在一些特殊场合下,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能够满足所需要的数值。
44.在一些实施中,如图6所示,弯板131具有第二固定孔1314。其中,容纳区域调节机构4包括:调节板41和第二调节螺杆42。调节板41位于容纳区域11中,调节板41的板面与直板121的表面平行,调节板41具有第二调节螺孔411。第二调节螺杆42具有第二螺纹部分421
和第二固定部分422,第二固定部分422转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孔1314中,第二螺纹部分421旋合在第二调节螺孔411中。其中,接地机构2部分地安装在调节板41和第二分体1312之间。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第二调节螺杆42转动时,第二固定部分422在第二固定孔1314中转动,第二螺纹部分421在转动过程中带动调节板41运动,从而可以改变调节板41与第二分体1312之间的距离。当需要增大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时,首先拧动第二调节螺杆42,使得调节板41朝向第二分体1312运动,然后再将接地机构2放入第二分体1312和调节板41之间,再拧动固定螺栓132抵住接地机构2即可完成接地机构2的安装。当需要减小接地机构2与墙壁的距离时,首先拧动第二调节螺杆42,使得调节板41朝向直板121运动,然后再将接地机构2放入第二分体1312和调节板41之间,再拧动固定螺栓132抵住接地机构2即可完成接地机构2的安装。
45.具体的,第二固定孔1314的孔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调节螺杆42的第二螺纹部分421,并且第二固定部分422的尺寸与第二固定孔1314匹配,从而使得第二固定部分422转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孔1314中不会脱出。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区域中与墙壁的距离为10mm至15mm中的任一值;容纳区域中与墙壁下方地面的距离为250mm至300mm中的任一值。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容纳区域与墙壁和地面距离的限定,从而限定了接地机构分别与墙壁和地面的距离。使得接地机构与墙壁距离为10mm至15mm中的任一值时,接地机构不会与墙壁之间导电,并且也不会距离墙壁过远而与其他物体发生接触。接地机构与地面距离为250mm至300mm中的任一值时,架在容纳区域中的接地机构也不会与地面导电,并且如果地面需要铺设地板,该距离也留出了铺设地板的空间。
4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48.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49.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50.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发明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