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3054发布日期:2022-07-02 04:5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20-115409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中,保持器被插入到外壳的保持器配置部。在插入保持器时,保持器的正式卡定爪越过并卡定于外壳的左右的侧壁部上的开口部的卡定部,从而保持器被配置于配置位置。
3.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保持器的侧壁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设为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在保持器的侧壁沿着长孔(贯通孔)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形成有梁部。梁部在上下方向的两端被两侧支承,在梁部的外侧突出形成有正式卡定爪。
4.然而,应力集中于被两侧支承的梁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因此,作用于保持器的应力变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缓和作用于保持器的应力的连接器。
6.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连接器,具有:壳体,设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为正交3方向,所述壳体形成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嵌合孔,在所述嵌合孔的内周壁中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内壁面上,分别设置有卡定部;以及保持器,其被从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并嵌合于所述嵌合孔中。所述保持器包括:一对第一外表面,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二外表面,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三外表面,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对置;以及长孔,其接近各所述第二外表面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贯通所述一对第三外表面,而且以所述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并且,所述保持器包括:梁部,其形成于所述长孔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以所述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在一对长边方向端部被进行两侧支承;卡定突起,其从所述梁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向外突出,并卡定于对应的所述卡定部;以及应力缓和构造,其使作用于所述梁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中间部的应力缓和。所述应力缓和构造包括孔扩张部,所述孔扩张部使所述长孔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短边方向上扩张。
7.根据该结构,在长孔的通过孔扩张部(应力缓和构造)进行了扩张的长边方向端部的周边部,梁部的长边方向端部以及对其进行支承的部分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因此,能够缓和作用于保持器的应力。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应力缓和构造包括:掏空部,其相对于所述长孔的所述一对长边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距规定距离,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贯通所述一对第三外表面;以及腿部,其形成于所述掏空部与所述长孔的所述一对长边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之间,从所述梁部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沿短边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梁部,所述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通过所述规定距离来调整。
9.根据该结构,通过设定长孔的长边方向端部与掏空部相距的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即
所述规定距离,来对从梁部的长边方向端部沿短边方向延伸的腿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使腿部容易变形而使应力分散,能够缓和梁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掏空部包括端子贯插用的引导孔37。根据该结构,作为掏空部,使用在保持器原本存在的引导孔,因此,能够简化构造。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掏空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外表面上的凹槽。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用凹槽作为掏空部的简单的构造来缓和梁部的应力集中。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长孔的通过所述孔扩张部而被扩张的所述长边方向端部与由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形成的拐角部接近地配置。所述应力缓和构造包括腿部,所述腿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长孔的通过所述孔扩张部而扩张的所述长边方向端部之间,从所述梁部的对应的所述长边方向端部沿短边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梁部。
13.根据该结构,通过与拐角部接近地配置长孔的由孔扩张部进行了扩张的长边方向端部的简单的构造,能够使从梁部的长边方向端部沿短边方向延伸的腿部容易变形,能够使应力分散从而缓和梁部的应力集中。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外表面形成有缺口凹部,所述缺口凹部与所述梁部的第三方向侧相邻,与所述长孔连通,且调整所述梁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缺口凹部的简单的构造,能够容易地调整梁部的挠曲容易度,能够容易地调整将保持器插入嵌合孔所需的力(插入力)。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16.图2的(a)以及(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壳体的立体图。
17.图3中,(a)是壳体的正视图,(b)是壳体的后视图。
18.图4中,(a)是壳体的俯视图,(b)是壳体的右视图。
19.图5中,(a)以及(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保持器的立体图。
20.图6中,(a)是保持器的正视图,(b)是保持器的后视图。
21.图7中,(a)是保持器的左视图,(b)是保持器的右视图。
22.图8的中,(a)以及(b)是正式卡定状态的左侧的梁部以及右侧的梁部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23.图9中,(a)以及(b)是安装有保持器的壳体的剖视图。图9中,(a)表示保持器的临时卡定状态,(b)表示保持器的正式卡定状态。
24.图10中,(a)以及(b)是变形例的保持器的长孔周边的概略图。
25.标号说明
26.1:连接器;
27.2:壳体;
28.3:保持器;
29.4:嵌合孔;
30.5:长孔;
31.6:长孔;
32.7:梁部;
33.8:梁部;
34.10a:长孔;
35.10b:长孔;
36.11、12、13、14:腿部;
37.31:上表面(第一外表面);
38.32:下表面(第一外表面);
39.33:左侧面(第二外表面);
40.34:右侧面(第二外表面);
41.35:前表面(第三外表面);
42.36:后表面(第三外表面);
43.43:左内侧壁面;
44.44:右内侧壁面;
45.45l(45):卡定部;
46.45r(45):卡定部;
47.51:长边方向端部;
48.52:长边方向端部;
49.53:孔扩张部;
50.54:孔扩张部;
51.61:长边方向端部;
52.62:长边方向端部;
53.63:孔扩张部;
54.64:孔扩张部;
55.71:长边方向端部;
56.72:长边方向端部;
57.73:卡定突起;
58.81:长边方向端部;
59.82:长边方向端部;
60.83:卡定突起;
61.101:长边方向端部;
62.102:长边方向端部;
63.103:孔扩张部;
64.104:孔扩张部;
65.c:拐角部;
66.l:长边方向;
67.m7:应力缓和构造;
68.m8:应力缓和构造;
69.s:短边方向;
70.s1:一侧;
71.s2:另一侧;
72.x:上下方向(第一方向);
73.y:左右方向(第二方向);
74.z:前后方向(第三方向);
75.t1、t2、t3、t4: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76.以下,按照附图对使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77.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1具备壳体2和保持器3。
78.下文中,将上下方向x(第一方向)、左右方向y(第二方向)以及前后方向z(第三方向)作为正交3方向进行说明。但是,在将本连接器1安装于对象装置时,作为正交3方向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能够设定为所希望的方向。
79.接着,对壳体2进行说明。
80.图2的(a)以及图2的(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壳体2的立体图。图3的(a)是壳体2的正视图,图3的(b)是壳体2的后视图。图4的(a)是壳体2的俯视图,图4的(b)是壳体2的右视图。
81.参照图2的(a)、图2的(b)、图3的(a)、图3的(b)、图4的(a)以及图4的(b),壳体2是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块体。壳体2包括:上表面21、下表面22、左侧面23、右侧面24、前表面25、后表面26、前端子插入孔27、后端子插入孔28以及嵌合孔4。前表面25由相对于上表面21、下表面22、左侧面23及右侧面24向四方伸出的板状部的前表面形成。
82.嵌合孔4是在上表面21以开口部4a开口,且深度方向为上下方向x的大致矩形截面的孔。嵌合孔4经由上表面21的开口部4a向作为上下方向x中的一方的上方x1开放。保持器3从上方x1朝向下方x2穿过开口部4a插入到嵌合孔4中而嵌合(参照图1)。
83.如图4的(a)所示,嵌合孔4的内周壁包括在前后方向z上对置的前内壁面41和后内壁面42、以及在左右方向y上对置的左内侧壁面43和右内侧壁面44。在左内侧壁面43及右内侧壁面44分别突出形成有卡定保持器3的卡定部45l及卡定部45r。
84.设置于左内侧壁面43的卡定部45l(参照图2的(a)、图8的(a)以及图9的(a))与开口部4a接近地配置。设置于右内侧壁面44的卡定部45r(参照图8的(a))配置于嵌合孔4的深度方向(上下方向x)的中央部附近。各卡定部45l、45r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呈山形形状的突起。以下,在统称卡定部45l、45r时,简称为卡定部45。
85.如图2的(a)、图2的(b)、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前端子插入孔27形成于前部分2f,所述前部分2f在壳体2中配置于比嵌合孔4靠前方的位置。前端子插入孔27以在前表面25和嵌合孔4的前内壁面41开口的方式在前后方向z上贯通前部分2f。多个前端子插入孔27在左右方向y上排列而构成列,该列例如上下排列成4列。
86.后端子插入孔28形成于后部分2b,所述后部分2b在壳体2中配置于比嵌合孔4靠后方z2的位置。后端子插入孔28以在后表面26及嵌合孔4的后内壁面42开口的方式在前后方向z上贯通后部分2b。多个后端子插入孔28在左右方向y上排列而构成列,该列例如上下排
列成4列。各后端子插入孔28在沿前后方向z观察时,关于上下方向x及左右方向y的位置,配置在与对应的前端子插入孔27相同的位置。
87.接着,对保持器3进行说明。
88.图5的(a)以及图5的(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保持器3的立体图。图6的(a)是保持器3的正视图,图6的(b)是保持器3的后视图。图7的(a)是保持器3的左视图,图7的(b)是保持器3的右视图。
89.参照图5的(a)、图5的(b)、图6的(a)、图6的(b)、图7的(a)以及图7的(b),保持器3是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块体。保持器3包括:上表面31和下表面32(相当于在上下方向x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外表面)、左侧面33和右侧面34(相当于在左右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外表面)、前表面35和后表面36(相当于在前后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第三外表面)、以及多列引导孔37。
90.以与壳体2的前端子插入孔27及后端子插入孔28相同的排列来配置引导孔37。在保持器3插入嵌合于嵌合孔4中的状态下,壳体2的前端子插入孔27与后端子插入孔28经由保持器3的引导孔37而连通。
91.在引导孔37的内表面突出形成有卡定部(未图示),所述卡定部对贯插到引导孔37中的端子(未图示)进行卡定。在保持器3的正式卡定状态(参照图9的(b))下,所述卡定部对所述端子进行卡定,在保持器3的临时卡定状态(参照图9的(a))下,所述卡定部解除针对所述端子的卡定。
92.另外,保持器3包括:作为一对贯通孔的一对长孔5、6、一对梁部7、8、以及缓和作用于各梁部7、8的应力的应力缓和构造m7、m8。
93.首先,对左侧的梁部7的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
94.图8的(a)是正式卡定状态的左侧的梁部7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如图8的(a)所示,左侧的长孔5是与左侧面33(第二外表面)接近且在前后方向z上贯通前表面35和后表面36(一对第三外表面)的贯通孔,是以上下方向x为长边方向l较长地延伸的长孔。
95.长孔5具有在长边方向l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51、52。另外,长孔5具有将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向短边方向s上的一侧s1(长孔5所接近的左侧面33侧的相反侧)扩张的孔扩张部53、和将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向短边方向s上的另一侧s2(长孔5所接近的左侧面33侧)扩张的孔扩张部54。即,长孔5形成为t字形形状。
96.左侧的梁部7以沿着左侧的长孔5的方式形成在长孔5与左侧面33之间。梁部7以上下方向x为长边方向l而较长地延伸。梁部7具有在长边方向l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71、72,梁部7在一对长边方向端部71、72处被两侧支承。形成有从梁部7的长边方向l的中间部向外突出的一对卡定突起73。
97.使作用于左侧的梁部7的应力缓和的应力缓和构造m7包括所述的孔扩张部53、54以及进行了厚度调整的腿部11、12。
98.具体而言,由孔扩张部53、54进行了扩张的长孔5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与由上表面31(第一外表面)及左侧面33(第二外表面)形成的拐角部c接近地配置。在上表面31与长孔5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之间,形成有从梁部7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71向短边方向s的两侧s1、s2延伸而支承梁部7的腿部11。
99.腿部11的厚度t1通过上表面31与长孔5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相距的上下方向x
上的距离来进行调整。通过以腿部11的厚度t1变薄的方式进行调整,腿部11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7的应力被分散,梁部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
100.在长孔5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2的下方x2接近地配置有引导孔37。在该引导孔37与长孔5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2之间,形成有腿部12,该腿部12从梁部7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72沿短边方向s延伸,并经由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72而支承梁部7。
101.腿部12的厚度t2通过长孔5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2和与其接近的引导孔37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来进行调整。通过以厚度t2变薄的方式进行调整,腿部12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7的应力被分散,梁部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
102.关于各腿部11、12的厚度t1、t2,相对于梁部7的基准厚度t7(没有卡定突起73的部分的左右方向y上的厚度),存在被设定为80%~15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80%~12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90%~11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95%~105%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同等的厚度的情况。
103.梁部7的一对卡定突起73是在前后方向z上延伸的截面呈山形形状的突起,在上下方向x上相邻地配置。如图9的(a)所示,下侧的卡定突起73越过并卡定于卡定部45l,由此,保持器3成为临时卡定状态。另外,如图8的(a)以及图9的(b)所示,上侧的卡定突起73越过并卡定于卡定部45l,由此,保持器3成为正式卡定状态。在所述越过时,梁部7挠曲。
104.如图5的(b)以及图7的(a)所示,在左侧面33上,与梁部7的前后方向z上的后方z2相邻地形成有缺口凹部91。缺口凹部91与长孔5连通,发挥对梁部7的前后方向z上的宽度w7进行调整的功能。
105.接着,对右侧的梁部8的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
106.图8的(b)是正式卡定状态的右侧的梁部8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如图8的(b)所示,右侧的长孔6是与右侧面34(第二外表面)接近且在前后方向z上贯通前表面35和后表面36(一对第三外表面)的贯通孔,是以上下方向x为长边方向l而较长地延伸的长孔。
107.长孔6具有在长边方向l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61、62。另外,长孔6具有将一对长边方向端部61、62分别向短边方向s上的一侧s1(长孔6所接近的右侧面34侧的相反侧)扩张的一对孔扩张部63、64。即,长孔6形成为槽形形状。
108.右侧的梁部8以沿着右侧的长孔5的方式形成在长孔5与右侧面34之间。梁部8以上下方向x为长边方向l而较长地延伸。梁部8具有在长边方向l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端部81、82,梁部8在一对长边方向端部81、82处被两侧支承。形成有从梁部8的长边方向l的中间部向外突出的一对卡定突起83。
109.使作用于右侧的梁部8的应力缓和的应力缓和构造m8包括:所述的孔扩张部63、64、作为掏空部的引导孔37及凹槽38、以及进行了厚度调整的腿部13、14。
110.具体而言,与长孔6的通过孔扩张部63进行了扩张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1的上方x1接近地配置有引导孔37(掏空部)和形成于右侧面34的凹槽38(掏空部)。
111.在长孔6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1与掏空部(引导孔37、凹槽38)之间,形成有腿部13,腿部13从梁部8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81向短边方向s的一侧s1延伸,并经由长边方向端部81而支承梁部8。
112.腿部13的厚度t3通过长孔6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和与其上方x1接近的掏空部(引导孔37及凹槽38)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来进行调整。通过以腿部13的厚度t3变薄
的方式进行调整,腿部13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8的应力被分散,梁部8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
113.在长孔6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2的下方x2接近地配置有引导孔37(掏空部)。在该引导孔37与长孔6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2之间,形成有腿部14,腿部14从梁部8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82向短边方向s上的一侧s1延伸,并经由长边方向端部82而支承梁部8。
114.腿部14的厚度t4通过长孔6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2和与其接近的引导孔37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来进行调整。通过以厚度t4变薄的方式进行调整,腿部14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8的应力被分散,梁部8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
115.关于各腿部13、14的厚度t3、t4,相对于梁部8的基准厚度t8(没有卡定突起83的部分的左右方向y的厚度),存在被设定为80%~15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80%~12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90%~110%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95%~105%的范围内的规定厚度的情况、被设定为同等的厚度的情况。
116.梁部8的一对卡定突起83是在前后方向z上延伸的截面呈山形形状的突起,在上下方向x上相邻地配置。下侧的卡定突起83越过并卡定于卡定部45r,由此,如图9的(a)所示,保持器3成为临时卡定状态。另外,上侧的卡定突起83越过并卡定于卡定部45r,由此,如图8的(b)以及图9的(b)所示,保持器3成为正式卡定状态。
117.如图5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在右侧面34上,与梁部8的前后方向z上的后方z2相邻地形成有缺口凹部92。缺口凹部92与长孔6连通,发挥对梁部8的前后方向z上的宽度w8进行调整的功能。
118.在本实施方式中,获得下述的作用效果。
119.即,如图8的(a)以及图8的(b)所示,在长孔5、6的通过孔扩张部53、54;63、64(应力缓和构造m7、m8)进行了扩张的长边方向端部51;61、62的周边部,梁部7、8的长边方向端部71;81、82以及对其进行支承的部分变得容易变形。由此,梁部7、8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处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因此,能够实现使作用于保持器3的应力缓和的连接器1。
120.另外,关于针对梁部8的应力缓和构造m8,通过设定长孔6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1和与其接近的掏空部(引导孔37以及凹槽38)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对从梁部8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81沿短边方向s延伸的腿部13的厚度t3进行调整。另外,通过设定长孔6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62和与其接近的掏空部(引导孔37)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对从梁部8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82沿短边方向s延伸的腿部14的厚度t4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使腿部13、14容易变形,能够使梁部8的应力分散从而缓和应力集中。
121.同样地,关于针对梁部7的应力缓和构造m7,通过设定长孔5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2和与其接近的掏空部(引导孔37)相距的上下方向x上的距离,对从梁部7的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72沿短边方向s延伸的腿部12的厚度t2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使腿部12容易变形,能够使梁部7的应力分散从而缓和应力集中。
122.另外,作为所述掏空部,通过在保持器3使用原本存在的引导孔37,能够简化构造。另外,通过使用形成于右侧面34的凹槽38作为掏空部的简单的构造,能够有助于缓和梁部8的应力集中。
123.另外,关于针对梁部7的应力缓和构造m7,通过与拐角部c接近地配置长孔5的由孔扩张部53、54进行了扩张的一个长边方向端部51的简单的构造,能够使从梁部7的一个长边
方向端部71沿短边方向s延伸的腿部11容易变形,能够使梁部7的应力分散从而缓和应力集中。
124.如图5的(a)和图5的(b)以及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在左侧面33和右侧面34上形成有与对应的梁部7、8的后方z2相邻且与对应的长孔5、6连通的缺口凹部91、92。通过各缺口凹部91、92,能够调整对应的梁部7、8的前后方向z上的宽度w7、w8(参照图7的(a)以及图7的(b))。因此,通过设置缺口凹部91、92的简单的构造,能够容易地调整梁部7、8的挠曲容易度,从而能够容易地调整将保持器3插入嵌合于嵌合孔4所需的力(插入力)。
125.另外,作为长孔,示出了t字状的例子(参照图8的(a)的长孔5)和槽形状的例子(参照图8的(b)的长孔6),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与梁部7或8相邻的长孔,也可以使用角状的长孔10a、角状的长孔10b,所述角状的长孔10a如作为概略图的图10的(a)所示,具有一对长边方向端部101、102,通过孔扩张部103将一个长边方向端部101(也可以是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102)仅向短边方向s上的一侧s1扩张,所述角状的长孔10b如作为概略图的图10的(b)所示,通过孔扩张部104将一个长边方向端部101(也可以是另一个长边方向端部102)仅向短边方向s上的另一侧s2扩张。
126.总之,关于长孔,只要至少一个长边方向端部被向短边方向上的至少一方扩张即可,除了所述的t字状、槽形状、角状之外,也可以呈i字状(未图示)。另外,左右的长孔可以使用不同形状的长孔,也可以使用左右对称的形状的长孔。另外,左右的长孔,在上下方向上,既可以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127.以上,通过具体的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理解了上述的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考虑其变更、改变以及等同物。因此,本发明应该设为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