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4601发布日期:2021-11-22 16:4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防止外部信号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cn110265823a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静端子和动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静端子及动端子的焊接部完全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在使用过程中,外部一些波长较长的低频信号容易经由所述焊接部对电连接器产生干扰,影响电连接器的性能。
3.是以,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该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电连接器的焊接部的被干扰的情况发生的电连接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供一外部顶针顶入的贯通孔的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静端子及在常态下与所述静端子保持接触的具有露出于所述贯通孔的抵压部的动端子以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静端子包括与所述动端子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固持部、自所述第一固持部的下端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边的第一焊接部,所述动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下端的第二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固持部及自所述第二固持部的下端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的第二焊接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覆盖所述第一侧边的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外的第一屏蔽部及覆盖所述第二侧边的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外的第二屏蔽部。
6.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持所述静端子及所述动端子的绝缘座体及位于所述绝缘座体上方的具有所述贯通孔的绝缘筒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的具有套设于所述贯通孔的筒状部的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周侧的连接臂部,所述基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侧边设置的第一侧部、对应所述第二侧边设置的第二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的第三侧部及第四侧部,所述连接臂部位于所述第三侧部及第四侧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及所述第二屏蔽部自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的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
7.进一步,所述第一屏蔽部呈“h”形设置,并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的边缘向下延伸设置的一对竖直延伸部及连接一对所述竖直延伸部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下端高于一对所述竖直延伸部的下端以形成一检视窗。
8.进一步,所述第一屏蔽部呈“a”形设置,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的边缘向下延伸设置的一竖直部及自所述竖直部的自由端交叉反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倾斜延伸部,一对所述倾斜延伸部的下端形成一检视窗。
9.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持所述静端子及所述动端子的绝缘座体及位于所述
绝缘座体上方的具有所述贯通孔的绝缘筒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的具有套设于所述贯通孔的筒状部的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周侧的连接臂部,所述基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侧边设置的第一侧部、对应所述第二侧边设置的第二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的第三侧部及第四侧部,所述连接臂部位于所述第三侧部及第四侧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及所述第二屏蔽部自所述连接臂部弯折延伸形成。
10.进一步,所述第一屏蔽部呈平板状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部自所述连接臂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部的边缘弯折延伸形成。
11.进一步,所述屏蔽部自所述金属外壳一体延伸形成。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第二屏蔽部的结构相同或者不同。
13.进一步,所述第一屏蔽部及所述第二屏蔽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且焊接于同一外部电路板。
14.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焊接于一外部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内的信号采用里层走线的方式以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的距离。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焊接部的外侧设有第一屏蔽部及第二屏蔽部,对外部的低频信号有屏蔽的效果,使得所述电连接器不受外部低频信号的干扰,保证了电连接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是图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20.图5是图4自另一方向看的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立体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屏蔽部与第二屏蔽部不同时所述金属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24.【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25.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
26.收容空间10绝缘座体11
27.第一侧边111第二侧边112
28.开口113凹槽114
29.第三侧边115第四侧边116
30.突出部117抵持槽118
31.固持孔119绝缘筒部12
32.固持柱121贯通孔122
33.静端子2第一接触部21
34.第一固持部22固持臂221
35.第一焊接部23动端子3
36.第二接触部31第二固持部32
37.第二焊接部33抵压部34
38.抵持臂35金属外壳4/4’/4”39.基部41第一侧部411/411’/411”40.第二侧部412/412’/412”第三侧部413
41.第四侧部414筒状部42
42.贯通开口421扣持部43
43.连接臂部431缺口432
44.第一屏蔽部44/44’/44”竖直延伸部441
45.连接臂442检视窗443/443’46.竖直部441’倾斜延伸部442’47.第二屏蔽部45/45’/45”4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49.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图6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中三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下文所述的第一屏蔽部44或者第二屏蔽部45自不同的位置延伸形成且形成形状也不相同。在三种实施方式中,部件相同的位置标号一致。
50.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具有供一外部顶针插入的贯通孔122的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静端子2及与所述静端子2在常态下保持接触的动端子3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外壳4。
51.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固持于所述静端子2及所述动端子3的绝缘座体11及位于所述绝缘座体11上方的具有所述贯通孔122的以与所述绝缘座体11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10的绝缘筒部1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11及第二侧边112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111及第二侧边112的第三侧边115及第四侧边116。所述第一侧边111及所述第二侧边112均设有一供所述绝缘筒部12架设的开口113及位于所述开口113下方的凹槽114。所述第三侧边115及所述第四侧边116设有突出两侧设置的突出部117及位于所述突出部117内侧的抵持槽118。所述绝缘座体11还包括内部设置的固持孔119。所述绝缘筒部12呈圆筒状,并包括与所述固持孔119固持的固持柱121及所述贯通孔122。
52.所述静端子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0并包括与所述动端子3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固持部22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22的下端伸出所述第一侧边111的第一焊接部23。所述第一固持部22还包括一对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竖直部分之间呈角度设置的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持臂221。所述固持臂221的设置使得所述静端子2更好地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
53.所述动端子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0并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常态下保持接触的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下方的第二接触部31、露出所述贯通孔122的抵压部34、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固持部32及自所述第二固持部32的下端延伸出所述第二侧边112的第
二焊接部33、自所述抵压部 34的两侧延伸出所述第三侧边115及所述第四侧边116的一对固持于所述抵持槽118的抵持臂35。所述抵压部34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0并具有弹性,可在外部压力顶抵时实现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在常态下保持接触,当外部顶针从所述贯通孔122插入并抵压所述抵压部34,使得所述动端子3向下弹性变形,此时静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 21与动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1分离。实现电连接器100的开关功能。所述第一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3统称为焊接部。
54.所述金属外壳4包括覆盖所述第一侧边111的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3外的第一屏蔽部44及覆盖所述第二侧边112的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33外的第二屏蔽部4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的结构与第二屏蔽部45 的结构优先选择相同,在成型时,只需要一套模具,当然也可选择第一屏蔽部44与第二屏蔽部45结构不同设置。所述第一屏蔽部44及所述第二屏蔽部 45位于所述静端子2和所述动端子3的所述第一焊接部23及所述第二焊接部33的外侧,使得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3及所述第二焊接部33外侧的波长较长的低频信号不会影响到第一焊接部23及所述第二焊接部33,防止了静端子2及动端子3被外部干扰,保证了电连接器的性能。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屏蔽部44/44’/44”自所述金属外壳4/4’/4”一体延伸形成。所述金属外壳 4/4’/4”还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方的具有套设于所述贯通孔122的筒状部42的基部41、自所述基部41向下延伸的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的扣持部43及连接所述基部41与所述扣持部43的在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臂部 431。所述连接臂部431自所述基部41向下延伸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周侧。所述基部41包括对应所述第一侧边111设置的第一侧部411/411’/411”、对应所述第二侧边112设置的第二侧部412/412’/412”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部 411/411’/411”及所述第二侧部412/412’/412”的第三侧部413及第四侧部414。
5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及所述第二屏蔽部45自第一侧部411及所述第二侧部412分别向下一体弯折延伸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是呈“h”形设置,所述第一屏蔽部44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411的边缘向下延伸设置的一对竖直延伸部441及连接一对所述竖直延伸部441的连接臂442,所述连接臂442的下端高于一对所述竖直延伸部441 的下端以形成一检视窗443以查看所述第一焊接部23的焊接情况。设置检视窗443之后可以减少金属外壳4的占板面积,节省材料,同时能从所述检视窗443观察所述焊接部的焊接情况。所述第二屏蔽部45的设置与第一屏蔽部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5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自所述第一侧部411’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屏蔽部44’大致呈“a”形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部411’的边缘向下延伸设置的一竖直部441’及自所述竖直部441’的自由端交叉反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倾斜延伸部442’,一对所述倾斜延伸部442’的下端形成一检视窗443’以查看所述第一焊接部23的焊接情况。所述第二屏蔽部45’自所述第二侧部421’向下延伸形成,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57.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自所述连接臂部431一体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屏蔽部44”呈平板状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部411”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部44”自所述连接臂部431靠近所述第一侧部411”的边缘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屏蔽部45”亦自所述连接臂部431一体弯折延伸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臂部431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一屏蔽部44”可以从任一个所述连接臂部431向邻近的一所述焊接部设置。
58.以上三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屏蔽部44的构造,可以任意选择,而第二屏蔽部45的
构造亦可以为以上三种结构的任一组,进而两个屏蔽部的构造可以任意组合,只要其实现屏蔽功能即可。
5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屏蔽部44及第二屏蔽部45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3及第二焊接部33的底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且焊接于同一外部电路板。在与电连接器100焊接的电路板的线路采用里层走线方式以增大焊接于所述电路板表面的第一焊接部23和第二焊接部33与里层线路的距离,如此可以使得电路板中的线路受到外部的信号干扰也比较小。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静端子2的第一焊接部23和动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3外侧设置由金属外壳4一体延伸形成的第一屏蔽部44及第二屏蔽部45,使得静端子3和动端子4不易受到外部信号的干扰,保证了电连接器的性能。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