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4184发布日期:2021-09-25 12:1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通信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等无线通讯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人们乘坐交通工具时也会通过无线通讯设备进行娱乐或工作,但是在日常乘坐轨道交通时,轨道交通在穿过地下隧道时,在车辆内部经常会出现无信号的情况,此时无线通讯设备不能使用,给人们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可以设置在隧道的顶部,为隧道内部提供稳定的通讯信号,解决背景技术中隧道内部无信号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包括弧形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弧形固定板为虚拟圆筒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虚拟圆筒的外侧面的半径与隧道弧形顶部的半径相等,所述弧形固定板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虚拟圆筒的内部且沿所述虚拟圆筒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天线支撑架,所述天线支撑架包括分设于所述固定杆两侧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沿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通讯天线。
5.具体的,在使用时,可以在通过固定板固定在隧道的弧形顶部,与隧道的形状相贴合,保证固定的稳定性,且能够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的空间,然后通过设置固定杆连接天线支撑架,然后在天线支撑架上设置通讯天线,然后通过信号线将位于隧道外的通讯设备与通讯天线相连接,从而实现对隧道内部提供稳定信号的目的。
6.进一步的,所述天线支撑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杆上的套筒,所述套筒能够沿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上滑动,所述套筒与所述固定杆之间还设置有位置保持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设置在所述套筒上。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方便对弧形固定板和天线支撑架分离,一方面方便运输;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先对弧形固定板进行固定,然后再将天线支撑架设置在固定杆上,方便安装;还可以通过将天线支撑架在固定杆上滑动方便调整天线支撑架的高度,在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后通过位置保持装置将天线支撑架固定在固定杆上。
7.进一步的,所述位置保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筒上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固定杆上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调节孔、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调节孔的第一固定螺杆。
8.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凸耳,且两个所述凸耳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均设置在两所述凸耳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通孔,两所述凸耳上均对应设
置有第三通孔;还包括穿设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内的第二固定螺杆,所述第二固定螺杆的端部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水平面上转动,从而可以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角度进行微调。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螺杆和所述第二固定螺杆分设于所述固定杆的不同侧且为垂直设置。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在设置第一固定螺杆和第二固定螺杆时相互干扰,便于调节。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的横截面包括椭圆形、矩形、正六边形,所述套筒的内侧壁的横截面包括与所述固定杆相适配的椭圆形、矩形、正六边形。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套筒与固定杆相互转动,保证固定杆和天线支撑架的连接可靠性。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沿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槽,每个所述固定槽上均设置有压板,所述通讯天线设置在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压板之间。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通过固定板固定在隧道的弧形顶部,与隧道的形状相贴合,保证固定的稳定性,且能够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的空间,然后通过设置固定杆连接天线支撑架,然后在天线支撑架上设置通讯天线,然后通过信号线将位于隧道外的通讯设备与通讯天线相连接,从而实现对隧道内部提供稳定信号的目的。
14.2、通过设置套筒,并在套筒与固定杆之间设置位置保持装置,可以方便对弧形固定板和天线支撑架分离,一方面方便运输;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先对弧形固定板进行固定,然后再将天线支撑架设置在固定杆上,方便安装;还可以通过将天线支撑架在固定杆上滑动方便调整天线支撑架的高度,在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后通过位置保持装置将天线支撑架固定在固定杆上。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中弧形固定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中c

c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弧形固定板在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轨道隧道里的通信天线,参考图1

图5,作为一种具体的
实施方式,其包括弧形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所述弧形固定板1为虚拟圆筒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虚拟圆筒的外侧面的半径与隧道弧形顶部的半径相等,所述弧形固定板1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位于所述虚拟圆筒的内部且沿所述虚拟圆筒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杆2上设置有天线支撑架3,所述天线支撑架3包括分设于所述固定杆2两侧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所述第一支撑杆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2上沿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通讯天线33。
24.具体的,在使用时,可以在通过固定板固定在隧道的弧形顶部,与隧道的形状相贴合,保证固定的稳定性,且能够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的空间,然后通过设置固定杆连接天线支撑架,然后在天线支撑架上设置通讯天线,然后通过信号线将位于隧道外的通讯设备与通讯天线相连接,从而实现对隧道内部提供稳定信号的目的,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5,在弧形固定板上还设置有加强杆10,通过设置加强杆对规定杆进行加强,提高固定杆的强度。
25.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天线支撑架3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杆2上的套筒30,所述套筒30能够沿所述固定杆2的长度方向上滑动,所述套筒30与所述固定杆2之间还设置有位置保持装置4;所述第一支撑杆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2均设置在所述套筒30上。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方便对弧形固定板和天线支撑架分离,一方面方便运输;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先对弧形固定板进行固定,然后再将天线支撑架设置在固定杆上,方便安装;还可以通过将天线支撑架在固定杆上滑动方便调整天线支撑架的高度,在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后通过位置保持装置将天线支撑架固定在固定杆上。
26.进一步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位置保持装置4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筒30上的至少一个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固定杆2上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调节孔41、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调节孔41的第一固定螺杆42。
27.其调节方式为:先将第一固定螺杆取出,可以使套筒30在支撑杆2上上下滑动,在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通过将套筒上的通孔与调节孔41对准,将第一固定螺杆43插入,然后将螺母43锁紧在第一固定螺杆43上即可。
28.进一步的,参考图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套筒3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凸耳301,且两个所述凸耳301沿所述套筒3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端部均设置在两所述凸耳301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通孔,两所述凸耳301上均对应设置有第三通孔;还包括穿设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内的第二固定螺杆5,所述第二固定螺杆5的端部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51。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水平面上转动,从而可以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角度进行微调。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螺杆42和所述第二固定螺杆5分设于所述固定杆2的不同侧且为垂直设置。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在设置第一固定螺杆和第二固定螺杆时相互干扰,便于调节。
3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2的横截面包括椭圆形、矩形、正六边形,所述套筒的内侧壁的横截面包括与所述固定杆相适配的椭圆形、矩形、正六边形。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套筒与固定杆相互转动,保证固定杆和天线支撑架的连接可靠性。
31.具体的,参考品图1、图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杆2的横截面优选为正四边形,固定杆的相邻两侧均设置有贯通固定杆的调节孔41,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方便调整
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指向,可以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也可以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垂直于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
32.进一步的,参考图4,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沿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槽300,每个所述固定槽300上均设置有压板303,所述通讯天线33设置在所述固定槽300与所述压板303之间,其工作方式为,首先将通讯天线33放置在固定槽300中,然后将压板303压在通讯天线上,然后通过螺丝302将压板303进行固定即可。
33.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