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翘板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6782发布日期:2021-12-12 22:2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新型翘板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翘板开关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常用的家用电器上,经常会使用到翘板开关进行通断电控制。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翘板开关银点连接结构10,包括连接片11及位于连接片11两端的两个接触点12,可见,通过分别对连接片11两处的斜面结构13进行按压,从而使连接片11进行偏摆,进而实现分别对两个接触点12的连接。
3.然而,现有的翘板开关银点连接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4.1、在电路导通后,连接片11与接触点12的接触部位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由于连接片11与接触点12上均涂覆有银层,使得产生的热量会导致连接片11与接触点12的接触部位具有一定的粘性,从而导致现有翘板开关银点连接结构在进行通断电切换时,需要将摆动柱14转动到斜面结构13靠近对应的接触点12的位置处,此时,连接片11才具有足够的力与对应的接触点12分离,如此,不但不能够使电路迅速断开,而且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连接片11会发生一定的形变,由此降低开关产品的使用寿命;
5.2、现有的翘板开关银点连接结构为了包装连接片11能够与接触点12顺利断开,需要设置较长的斜面结构13,如此,不但会占用开关内部的空间,而且会提高整体的材料成本,使得整体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使开关接触点进行快速分断,且能够有效缩短对应连接结构的长度,使得整体材料成本减低的新型翘板开关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8.一种新型翘板开关结构,包括壳体、底座及翘板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翘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翘板组件包括导电翘板、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及摆动件,所述导电翘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接触块与所述第二接触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导电翘板的两端,所述摆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翘板相抵持,所述导电翘板上设置有两个抵持凸起部,所述摆动件位于两个所述抵持凸起部之间;所述摆动件相对所述壳体进行摆动时,所述抵持凸起部用于与所述摆动件进行抵持,以使所述导电翘板相对所述底座进行转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翘板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分别位于所述导电翘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块连接,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用于与所述第二接触块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块上设置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相对齐设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块上设置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相对齐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抵持凸起部分别位于所述导电翘板的两侧面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翘板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底座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动件包括摆杆及摆动触头,所述摆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触头连接,所述摆动触头与所述导电翘板相抵持。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动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置于所述摆杆内,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摆动触头连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杆上设置两个铰接凸起部,两个所述铰接凸起部分别位于所述摆杆的两侧面上,两个所述铰接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翘板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端子固定块及限位抵持片,所述端子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限位抵持片与所述端子固定块连接,所述限位抵持片上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导电翘板与所述限位凹槽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翘板开关结构通过在导电翘板上设置两个抵持凸起部,从而能够在摆动件的摆动过程中,通过抵持凸起部带动导电翘板进行转动,由此能够提高导电翘板的转动力,使得导电翘板能够快速与第一接触块或第二接触块进行分离,由此实现通电状态下导电翘板的快速分断操作,使得整体电路控制更加稳定;
20.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翘板开关结构通过设置抵持凸起部,能够有效提高导电翘板的结构强度,由此避免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导电翘板发生形变,使得整体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且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斜面结构控制的方式相比,采用在导电翘板上设置两个抵持凸起部的方式,能够有效缩短导电翘板的结构长度,使得整体材料成本降低,且能够减少对应的安装空间,由此使得整体开关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现有的翘板开关银点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新型翘板开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的新型翘板开关结构的翘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该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地和所有的组合。
28.结合图2与图3所示,一种新型翘板开关结构20,包括壳体100、底座200及翘板组件300,壳体100与底座200连接,翘板组件300设置于底座200内,翘板组件300包括导电翘板310、第一接触块320、第二接触块330及摆动件340,导电翘板310转动设置于底座200内,第一接触块320与第二接触块330分别设置于导电翘板310的两端,摆动件340的一端与壳体100铰接,摆动件340的另一端与导电翘板310相抵持,导电翘板310上设置有两个抵持凸起部311,摆动件340位于两个抵持凸起部311之间;摆动件340相对壳体100进行摆动时,抵持凸起部311用于与摆动件340进行抵持,以使导电翘板310相对底座进行转动。
29.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与底座200连接,从而形成翘板开关外壳,通过在底座200内设置翘板组件300,从而能够通过翘板组件300对电路进行通断电操作。具体的,翘板组件300包括导电翘板310、第一接触块320、第二接触块330及摆动件340,其中,导电翘板310用于分别与第一接触块320及第二接触块330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电控制,例如,导电翘板310与第一接触块320连接时,则电路为导通状态,导电翘板310与第二接触块330连接时,则电路为断电状态。
30.进一步地,导电翘板310转动设置于底座200内,且第一接触块320与第二接触块330分别设置于导电翘板310的两端,如此,能够通过导电翘板310在第一接触块320与第二接触块330进行往复转动,从而实现与第一接触块320或第二接触块330的连接操作;为了能够对导电翘板310的转动操作进行控制,通过设置摆动件340的一端与壳体100铰接,摆动件340的另一端与导电翘板310相抵持,如此,能够通过摆动件340的摆动操作来对导电翘板310进行转动控制。
31.再进一步地,导电翘板310上设置有两个抵持凸起部311,摆动件340位于两个抵持凸起部311之间,如此,当摆动件340向一侧进行摆动操作时,会与对应的抵持凸起部311进行抵持,从而能够通过抵持凸起部311带动导电翘板310进行转动,由此能够提高导电翘板310的转动力,使得导电翘板310能够快速与第一接触块320或第二接触块330进行分离,由此实现通电状态下导电翘板310的快速分断操作,使得整体电路控制更加稳定;同时,抵持凸起部311的设置,能够提高导电翘板310的结构强度,由此避免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导电翘板310发生形变,使得整体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且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斜面结构控制的方式相比,采用在导电翘板310上设置两个抵持凸起部311的方式,能够有效缩短导电翘板310的结构长度,使得整体材料成本降低,且能够减少对应的安装空间,由此使得整体开关结构更加紧凑。
32.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与图3所示,导电翘板310与第二接触块330连接,此时为电路导通状态,则导电翘板310与第二接触块330之间由于通电发热而产生一定的粘力,当需
要使导电翘板310与第二接触块330进行分离时,通过对壳体100上的按压建110进行按压,从而能够使摆动件340向第一接触块320的方向进行摆动;当摆动件340带动一定角度时,则会与靠近第一接触块320处的抵持凸起部311相抵持,此时,摆动件340继续进行摆动操作,从而能够通过相抵持的抵持凸起部311将力传递至导电翘板310靠近第一接触块320的一端上,如此,使得导电翘板310能够在摆动件340的摆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转动力向第一接触块320的方向进行转动,由此使得导电翘板310与第二接触块330能够快速分断。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抵持凸起部311分别位于导电翘板310的两侧面上,如此,能够提高摆动件340的摆动空间,使得摆动件340的摆动操作更加快速问题,且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33.结合图2与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中,导电翘板310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312与第二导电触点313,第一导电触点312与第二导电触点313分别位于导电翘板310的两端,第一导电触点312用于与第一接触块320连接,第二导电触点313用于与第二接触块330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接触块320上设置有第一导电部321,第一导电部321与第一导电触点312相对齐设置。第二接触块330上设置有第二导电部331,第二导电部331与第二导电触点313相对齐设置。
3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触点312、第二导电触点313、第一导电部321及第二导电部331的表面均涂覆有导电层,例如,导电层为金属银层,如此,当第一导电触点312与第一导电部321触碰时,或者第二导电触点313与第二导电部331触碰时,能够起到快速通断电操作,由此使得整体电路控制更加稳定。
35.请参阅图3,为了便于导电翘板310的安装操作,导电翘板310上设置有卡接部314,卡接部314用于与底座200连接。
3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导电翘板310需要在底座200内进行往复转动操作,因此,通过在导电翘板310上设置卡接部314,从而能够采用卡合安装的方式将导电翘板310安装在底座200上,且能够提高导电翘板310转动时的稳定性。例如,卡接部314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卡接部314分别位于导电翘板310的两侧面,此时,通过在底座200的对应位置处设置两个卡槽结构,使得导电翘板310安装至底座200内时,两个卡接部314分别位于两个卡槽结构内,如此,能够对导电翘板310进行快速安装操作,且能够提高导电翘板31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37.请继续参阅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导电翘板31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翘板组件300还包括固定件350,固定件350包括端子固定块351及限位抵持片352,端子固定块351设置于底座200内,限位抵持片352与端子固定块351连接,限位抵持片352上开设有限位凹槽352a,导电翘板310与限位凹槽352连接。
38.需要说明的是,端子固定块351可以通过螺丝或螺钉等固定件安装在底座200内,当端子固定块351安装完成后,限位抵持片352位于导电翘板310的正下方,此时,通过在限位抵持片352上开设限位凹槽352a,使得导电翘板310的底部能够位于限位凹槽352a内,且能够通过限位抵持片352作为导电翘板310的转动支撑点,如此,使得导电翘板310在转动时能够更加稳定,由此能够提高整体开关对电路通断电控制的稳定性。
39.请再次参阅图1,摆动件340包括摆杆341及摆动触头342,摆杆341的一端与壳体100铰接,摆杆341的另一端与摆动触头342连接,摆动触头342与导电翘板310相抵持。
40.进一步地,摆动件340还包括复位弹簧343,复位弹簧343套置于摆杆341内,且复位弹簧343的一端与摆动触头342连接。
41.需要说明的是,当摆杆341进行摆动时,通过设置复位弹簧343及摆动触头342,从而能够对导电翘板310进行压持固定,使得导电翘板310的转动操作更加稳定,且在摆杆341的摆动过程中,摆动触头342能够沿着导电翘板310形状结构进行移动,由此能够增加导电翘板310的转动力,使得导电翘板310的转动操作更加稳定快速。
42.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摆杆341上设置两个铰接凸起部341a,两个铰接凸起部341a分别位于摆杆341的两侧面上,两个铰接凸起部341a用于与壳体100连接。如此,通过设置两个铰接凸起部341a,由此能够实现摆杆341与壳体100的安装连接。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