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及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45583发布日期:2022-01-19 15:02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及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及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无线充电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用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均是使用丝包线或洛伦兹线制成的,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先通过绕线机将丝包线或洛伦兹线绕制成相应的形状及绕制出相应的圈数,然后再进行剪线、烫锡等加工工序。但是上述无线充电线圈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产能较低,导致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制造过程需通过绕线机将丝包线或洛伦兹线绕制成相应的形状及绕制出相应的圈数,然后再进行剪线、烫锡等加工工序,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产能较低,导致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线路板基板、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
5.所述第一导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正面,所述第二导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背面,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连接以形成线圈;
6.所述第一导线的其中一端为所述线圈的首端,所述第二导线的其中一端为所述线圈的末端;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均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上,且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第二引线与所述线圈的末端连接。
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的旋向和所述第二导线的旋向相同,且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线路板基板上的投影相互重合。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外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
9.所述第二导线的位于内端和外端之间的每圈导线均设置有缺口,且任一个所述缺口处的导线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过孔方式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
10.所述第一引线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正面,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其中一端连接;
11.所述第二引线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背面,所述第二导线的内端与所述第二引线的其中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引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导线的每圈导线的缺口后,伸出于所述第二导线之外。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的旋向和所述第二导线的旋向相反。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线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正面,所述第二引
线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背面;
14.所述第一导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引线的其中一端连接。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多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分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包括多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分导线。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背面的第三引线,所述第三引线通过过孔方式与所述第一引线并联连接。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蚀刻于所述线路板基板的正面的第四引线,所述第四引线通过过孔方式与所述第二引线并联连接。
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的线宽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线宽均为0.1-3mm。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为0.1-3mm,所述第二导线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为0.1-3mm。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线路板基板、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第一导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线路板基板的正面,第二导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线路板基板的背面,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连接以形成线圈;第一导线的其中一端为线圈的首端,第二导线的其中一端为线圈的末端;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上,且第一引线与线圈的首端连接,第二引线与线圈的末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中,用于形成线圈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以及便于连接线圈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上,不需使用丝包线或洛伦兹线依次经历绕线、剪线、烫锡等步骤制成线圈,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减少加工工序。并且,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可以同其他电子元器件集成于同一线路板基板上,可以进一步减少线路板后续加工工序,从而大幅降低加工成本。
21.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通过将线圈以及将便于连接线圈的引线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上即可制成无线充电线圈,不需进行绕线、剪线、烫锡等加工工序,既节约了材料又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上述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主视透视图;
25.图2为图1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一导线的主视图;
26.图3为图1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二导线的主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主视透视图;
28.图5为图4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一导线的主视图;
29.图6为图4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二导线的主视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主视透视图;
31.图8为图7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一导线的主视图;
32.图9为图7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第二导线的主视图。
33.图标:1-线路板基板;10-正面;11-背面;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30-缺口;4-第一引线;5-第二引线;6-第三引线;7-第四引线;8-分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实施例一:
38.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线路板基板1、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第一导线2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正面10,第二导线3呈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背面11,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之间连接以形成线圈。第一导线2的其中一端为线圈的首端,第二导线3的其中一端为线圈的末端;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上,且第一引线4与线圈的首端连接,第二引线5与线圈的末端连接。
39.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中,用于形成线圈的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以及便于连接线圈的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上,不需使用丝包线或洛伦兹线依次经历绕线、剪线、烫锡等步骤制成线圈,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减少加工工序。并且,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可以同其他电子元器件集成于同一线路板基板1上,可以进一步减少线路板后续加工工序,从而大幅降低加工成本。
40.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通过将线圈以及将便于连接线圈的引线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上即可制成无线充电线圈,不需进行绕线、剪线、烫锡等加工工序,既节约了材料又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
41.为保证线圈能够正常使用,在蚀刻过程中,需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延伸的第一导线2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具有间隙,以及需使呈平面螺旋形轨迹延伸的第二导线3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也具有间隙。
42.需要说明的是,仅在线路板基板1的其中一个侧面沿平面螺旋形轨迹蚀刻一条导线也可以形成线圈,但该线圈的其中一端位于螺旋形轨迹内部,无法通过蚀刻方法从线圈的该端朝外引出引线,仍旧需要焊接、烫锡等方式朝外引出引线,导致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
加工步骤仍旧较为复杂。
43.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通过过孔方式将分别位于线路板基板1的正面10和反面的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连接形成线圈,从而便于从线圈的两端向线圈外分别引出并蚀刻出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进而实现了引线的蚀刻过程,使得该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各部分均可以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上,进一步的简化了加工步骤以及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
44.在实际应用中,线路板基板1可以为现有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简写为pcb)基板。
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与第二导线3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过孔连接方式实现,过孔连接方式是一种现有工艺,因而在此不再赘述过孔连接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
46.其中,第一导线2与第二导线3之间可以通过过孔连接方式并联或串联连接,第一导线2与第二导线3之间的连接形式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4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线2的旋向和第二导线3的旋向相同,且第二导线3和第一导线2在线路板基板1上的投影相互重合。
48.第二导线3和第一导线2在线路板基板1上的投影相互重合时,不需区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的延伸方向,从而可以简化该无线充电结构的制造过程。
49.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2的内端和第二导线3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第一导线2的外端和第二导线3的外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导线3的位于内端和外端之间的每圈导线均设置有缺口30,且任一个缺口30处的导线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过孔方式与第一导线2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引线4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正面10,第一导线2的外端与第一引线4的其中一端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引线5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背面11,第二导线3的内端与第二引线5的其中一端连接,且与第二引线5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导线3的每圈导线的缺口30后,伸出于第二导线3之外。
50.其中,内端指导线的位于螺旋形轨迹内部的端部,外端指导线的位于螺旋形轨迹外部的端部。此时第一导线2的外端为线圈的首端或末端,第二导线3的内端为线圈的末端或首端。
51.第二导线3的任一个缺口30处的导线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过孔方式与第一导线2连接时,每圈第二导线3均会与第一导线2并联,且多圈第二导线3会沿第一导线2中的电流流通方向依次与第一导线2并联,此时第二导线3与第一导线2会增加整体线圈的线宽,提升整个线圈的攒流能力。
52.对于上述第二导线3与第一导线2并联连接的情况,第二导线3的多个缺口30可以形成连通第二导线3内部和外部的通道,该通道不仅不会干扰第二导线3的正常分布且可以为蚀刻第二引线5提供空间。
5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还包括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背面11的第三引线6,第三引线6通过过孔方式与第一引线4并联连接。
54.第三引线6用于增加第一引线4处的引线的线宽,提升第一引线4的攒流能力,以及,第三引线6可以提升第一引线4处的引线与其他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灵活性,即,其他电子元器件与第一引线4或第三引线6连接,均可以与该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其中一个引线连接。
5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还包括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正面10的第四引线7,第四引线7通过过孔方式与第二引线5并联连接。
56.第四引线7用于增加第二引线5处的引线的线宽,提升第二引线5的攒流能力,以及,第四引线7可以提升第二引线5处的引线与其他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灵活性,即,其他电子元器件与第二引线5或第四引线7连接,均可以与该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另一个引线连接。
5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线2的线宽和第二导线3的线宽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的线宽和第二导线3的线宽均可以为0.1-3mm,进一步的,第一导线2的线宽和第二导线3的线宽均可以为1mm。
59.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线2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二导线3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也均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为0.1-3mm,第二导线3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为0.1-3mm。进一步的,第一导线2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二导线3的相邻两圈导线之间的间距均可以为0.2mm。
61.第一导线2的蚀刻圈数和第二导线3的蚀刻圈数也均没有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的蚀刻圈数和第二导线3的蚀刻圈数均可以为10圈。
62.实施例二:
63.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同样包括线路板基板1、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其安装方式和功能与实施例一中大致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由于在实施例一中已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就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展开描述。
64.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线2的旋向和第二导线3的旋向相反。
65.第一导线2的旋向和第二导线3的旋向相反时,便于将第一导线2与第二导线3串联连接在一起,从而便于增加线圈的长度。
66.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引线4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正面10,第二引线5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的背面11。如图4所示,第一导线2的内端和第二导线3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且第一导线2的外端与第一引线4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二导线3的外端与第二引线5的其中一端连接。
67.此时,第一导线2的外端为线圈的首端或末端,第二导线3的外端为线圈的末端或首端。
68.第一导线2的内端和第二导线3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时,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串联连接,此时线圈的整体长度增加。
69.由于第一导线2的内端和第二导线3的内端通过过孔方式连接,因而第一导线2的外端和第二导线3的外端均可以连接有一根引线,与第一导线2的外端连接的引线为第一引线4,与第二导线3的外端连接的引线为第二引线5,由于引线均需与导线的外端连接,因而第一引线4与第二引线5均可以通过蚀刻方式固定于线路板基板1上。
70.实施例三:
71.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同样包括线路板基板1、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其安装方式和功能与实施例二中大致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相同之处,由于在实施例二中已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就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之处展开描述。
72.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线2包括多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分导线8,第二导线3包括多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分导线8。
73.其中,每根分导线8也均通过蚀刻方式固定于线路板基板1上,且相邻两根分导线8之间应具有间隙。
74.第一导线2的分导线8的数量和第二导线3的分导线8的数量均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线2的分导线8的数量和第二导线3的分导线8的数量均可以为三个。
75.需要说明的是,相互平行设置的分导线8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并联连接方式,通过多根分导线8并联连接形成的第一导线2或第二导线3,其线宽也均可以增加,对应的,导线的攒流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7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该无线充电器包括上述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因而该无线充电器同样可以通过将线圈以及将便于连接线圈的引线均蚀刻于线路板基板1上而制成无线充电线圈,从而不需进行绕线、剪线、烫锡等加工工序,既节约了材料又减少了加工工序,进而可以降低加工成本。
7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