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6572发布日期:2021-12-15 11:5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属于电连接器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及信息产品的应用愈趋广泛,电脑系统及其相关周边产业的进步更是一日千里,电脑的大量普及,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经由网络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还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电脑网络的发展提供人类更为便捷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3.rj45插头连接器和rj45插座连接器是实现网络连接的重要对接设备,rj45插头连接器用于配合rj45插座连接器进行信号输出。随着多元化多功能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rj45插头连接器和rj45插座连接器的8根端子均并排排列,因此只能实现单一方向的插拔。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功能连接器出现及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需求的提高,正反插式的连接器越来越亟需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正反插的插座连接器,能够解决传统rj45连接器只能实现单一方向插拔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座、安装至所述绝缘座的插座端子模块、包覆所述绝缘座的金属壳及插座电路板,所述绝缘座包括收容空间及自所述收容空间延伸的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贯穿所述绝缘座形成对接口,所述插座端子模块包括第一端子模块和第二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对接空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插座电路板。
6.进一步地,所述对接空间包括插接空间及分别自所述插接空间的相对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扣槽和第二卡扣槽,所述第一卡扣槽和所述第二卡扣槽结构相同并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空间的相对两侧。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包括第一端子座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座的若干第一插座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包括第二端子座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座的若干第二插座端子,所述若干第一插座端子和所述若干第二插座端子的结构和数量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插接空间的相对两侧。
8.进一步地,所述对接空间的相对两内侧壁分别设有朝向所述对接空间的中部凸出的第座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端子座和所述第二端子座分别与所述第座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抵接。
9.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座还包括隔板与两个穿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和所述对接空间之间,所述两个穿孔对称设置在所述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所述第一端子座和所述第二端子座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穿孔中。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座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自所述第一插接部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二插座端子包括第二插接部、自所述第二插接部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焊接脚,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插接空间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埋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座和所述第二端子座内,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分别自所述第一端子座和所述第二端子座延伸出来,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朝彼此的方向弯折。
12.进一步地,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插座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转接模块,所述转接模块包括转接座及安装于所述转接座的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的一端焊接至所述插座电路板、另一端向下延伸凸出所述转接座。
13.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电路板和所述转接模块容纳在所述绝缘座的所述收容空间内。
14.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具有朝向所述转接座的方向贯通的限位槽,所述转接座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块。
15.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和第二端子模块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对接空间的相对两侧,使得与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不需要人为区分插接方向,可以实现盲插,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18.图3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19.图4是图3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20.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1.图6是图5的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22.图7是图6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固持体的立体示意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去除金属壳的立体示意图。
26.图11是图1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7.图12是图10的立体分解图。
28.图13是图12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29.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去除绝缘座和金属壳的立体分解图。
30.图15是图1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文描述中所述的“连接”、“安装”、“固定”等词,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连接、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安装、固定,即允
许有第三方物质介入。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此术语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
32.请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连接器组合500,其包括插头连接器100和与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对接的插座连接器200。
33.参照图3至图4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1、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插头端子模块12、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围的绝缘壳体13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1一侧的固持体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固持体14一侧的插头电路板15及应力释放部16。参照图7所示,所述插头端子模块12包括若干第一插头端子121和若干第二插头端子122,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结构、数量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1的相对两侧。
34.为了本技术的描述准确性,本技术中所有涉及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方向的描述一律以图4为参照,其中x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组件的左右方向,并约定x轴正向为右;y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组件的前后方向(也就是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并约定y轴正向为后;z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组件的上下方向,并约定z轴正向为上。
35.参照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第一水平部111和自所述第一水平部111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部112。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部112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水平部11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尺寸。
36.结合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壳体13套设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12外围并部分向前延伸覆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顶面。所述绝缘壳体13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二水平部112外围的收容部131、自所述收容部131的顶部向前延伸的所平板部132及自所述收容部131向后延伸的容纳部133。
37.所述平板部132覆盖在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顶面,所述收容部131和所述容纳部133为中空的长方体状,其内部分别具有在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一通道1311和第二通道1331,所述第一通道1311的横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通道1331的横截面,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12容纳在所述第一通道1311内。
38.参照图4至图8所示,所述固持体14包括定位部141和自所述定位部141向后延伸的限位部142,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所述限位部142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均凸出所述定位部141,即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所述限位部142的尺寸大于所述定位部141的尺寸。其中,所述定位部141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12,所述限位部142容纳在所述绝缘壳体13的所述容纳部133内。
39.具体的,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12包括顶壁1121、分别自所述顶壁1121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1123、第二侧壁1124及自所述顶壁1121向下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23和所述第二侧壁1124之间的第一导向件1125。对应的,所述固持体14的所述定位部141包括底壁1411及自所述底壁1411向上延伸的与所述第二水平部112的所述第一导向件1125配合的第二导向件1412。
40.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导向件1125包括自所述顶壁112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凸条1126、自第一凸条1126底面向上凹陷而成的若干第一导槽1127及自所述顶壁1121向下凸出
而成的若干第一导轨1128,所述第一导槽1127位于所述第一导轨1128中间;所述第二导向件1412包括自所述底壁1411向上凸出形成的若干第二导轨1415、自所述底壁1411向上延伸形成的若干第二凸条1416及自所述第二凸条1416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导槽1417,所述第二导轨1415位于所述第二导槽1417之间。所述第一导槽1127、所述第一导轨1128、所述第二导槽1417及所述第二导轨1415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导槽1417与所述第一导轨1128对接、所述第二导轨1415与所述第一导槽1127对接,从而确保所述固持体14能够准确的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
41.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槽1127、所述第一导轨1128、所述第二导槽1417及所述第二导轨1415的数量均为2、所述第一导轨1128位于所述第一导槽1127的两侧、所述第二导槽1417位于所述第二导轨1415的两侧,,所述两个第二导轨1415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导槽1127对接,所述两个第二导槽1417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导轨1128对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轨、导槽的位置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定,只需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将所述固持体14准确的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即可。
42.所述插头电路板15安装至所述固持体14的后端面,为便于安装和防止安装方向错误,所述固持体14的所述限位部142的后端面设有防呆凸起1421,所述插头电路板15设有与所述防呆凸起1421配合的防呆缺口151。
43.参照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能够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之间能够稳固连接在一起的卡扣件17。具体的,所述卡扣件17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第一卡扣件171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13的第二卡扣件172,所述第一卡扣件171连接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卡扣件172连接所述绝缘壳体13。
44.所述第一卡扣件171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11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711和自所述第一固定部1711向后并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卡扣部1712。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711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前端面和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1712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下方。
45.所述第二卡扣件172包括与所述绝缘壳体13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1721、自所述第二固定部1721向后并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二卡扣部1722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1721向后延伸的抵接部1723。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部1721与所述绝缘壳体13的所述平板部132的上端面和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扣部1722位于所述平板部132的上方、所述抵接部1723位于所述平板部132的下方,所述平板部132夹持在所述第二固定部1721和所述抵接部1723之间。对应的,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具有向上和向前贯穿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抵接槽1112,所述抵接部1723与所述抵接槽1112配合以阻止所述绝缘壳体13相对所述绝缘本体11向后移动。
46.在本技术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件171与所述绝缘本体1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扣部1722与所述绝缘壳体13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件171可以与所述绝缘本体11分开成型之后通过卡扣、过盈配合等连接方式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卡扣件172可以与所述绝缘壳体13分开成型之后通过卡扣、过盈配合等连接方式安装至所述绝缘壳体13。
47.参照图4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的结构和数量相同并沿上下方向各排成一排,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对称设置在
所述绝缘本体11与所述绝缘壳体13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与所述绝缘壳体13之间。
4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包括第一对接部1211、自所述第一对接部1211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一安装部1213及自所述第一安装部1213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一焊接部1214。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包括第二对接部1221、自所述第二对接部1221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二安装部1223及自所述第二安装部1223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二焊接部1224。
49.对应的,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若干第一端子槽1113和若干第二端子槽1114;所述绝缘壳体13的所述第一通道1311的左右两内侧壁分别设有若干第一安装槽1312和第二安装槽1314;所述固持体14的所述限位部142设有分别用于供第一安装部1213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223穿设的第一通孔1423和第二通孔1424;所述插头电路板15设有分别供所述第一焊接部1214和所述第二焊接部1224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区153和所述第二焊接区154。所述第一对接部121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1221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端子槽11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114内,第一安装部1213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223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314内,所述第一焊接部1214和所述第二焊接部1224自所述限位部142向后延伸并焊接至插头电路板15。
50.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整体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与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的结构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113、所述第一安装槽1312、所述第一通孔1423、所述第一焊接区15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第二端子槽1114、所述第二安装槽1314、所述第二通孔1424、所述第二焊接区15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
51.本实用新型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所述插头端子模块12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其次,将所述绝缘壳体13向前套接在所述绝缘本体11的外围形成所述插接头10,所述第一卡扣部1712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722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头10的上下两侧,所述绝缘壳体13的所述收容部131的前端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11的后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卡扣件172的所述抵接部1723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抵接槽1112抵接,从而阻止所述绝缘壳体13与所述绝缘本体11之间相互移动;然后,将所述固持体14向前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12,所述固持体14的所述限位部142的前端面与所述绝缘壳体13的所述收容部131的后端面抵接,以阻止所述固持体14继续向前移动;接下来,将所述插头端子模块12与所述插头电路板15焊接到一起;最后,将所述应力释放部16安装至所述插头电路板15。
52.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13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1外围形成所述插接头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述绝缘本体11和绝缘壳体1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卡扣件171和所述第二卡扣件172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头10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头10的左右两侧。
53.参照图8至图12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座21、安装至所述绝缘座21的插座端子模块23、包覆所述绝缘座21的金属壳24、插座电路板25、与所述插座电路板25电性连接的转接模块26及电子元器件27。
54.为了本技术的描述准确性,本技术中所有涉及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方向的描述一律以图12为参照,其中x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组件的左右方向,并约定x轴正
向为右;y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组件的前后方向(也就是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并约定y轴正向为后;z轴延伸方向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组件的上下方向,并约定z轴正向为上。
55.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座21包括自后向前凹陷形成的收容空间212及自所述收容空间212向前延伸的对接空间213,所述对接空间213贯穿所述绝缘座21的前表面形成对接口。所述对接空间213包括插接空间216及分别自所述插接空间216的上下两侧延伸的与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所述卡扣件17扣合的卡扣槽217。所述卡扣槽217包括自所述插接空间216的下侧向下延伸的第一卡扣槽2171和自所述插接空间216的上侧向上延伸的第二卡扣槽2172,所述第一卡扣槽2171和所述第二卡扣槽2172结构相同并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空间216的上下两侧。
56.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插座端子模块23包括第一端子模块231和第二端子模块232,所述第一端子模块23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232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插接空间216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端子模块23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232电性连接所述插座电路板25。
57.所述第一端子模块231包括第一端子座2312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的若干第一插座端子2313,所述第二端子模块232包括第二端子座23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的若干第二插座端子2324。
58.所述绝缘座21还包括隔板218与两个穿孔2181,所述隔板218位于所述收容空间212和所述对接空间213之间,所述隔板218例如但不限于是一体成型在所述绝缘座21的内部,所述两个穿孔2181对称设置在所述隔板218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和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穿孔2181中。
59.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313包括弧形第一插接部2315、自所述第一插接部2315向后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未图示)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焊接脚2317。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324包括弧形第二插接部2325、自所述第二插接部2325向后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未图示)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后延伸的第二焊接脚2327。所述第一插接部2315和所述第二插接部2325为弧形并位于所述对接空间213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埋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和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内,所述第一焊接脚2317和所述第二焊接脚2327焊接在所述插座电路板25的焊接区域。所述第一插接部2315和所述第二插接部2325分别自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和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延伸出来,所述第一插接部2315和所述第二插接部2325朝彼此的方向弯折。
60.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313与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埋入成型、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324与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埋入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二者可以分开成型之后组装在一起。
61.所述转接模块26包括转接座261及安装于所述转接座261的输出端子262,所述输出端子262的一端焊接至所述插座电路板25、另一端向下延伸凸出所述转接座261。所述输出端子262与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313、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324之间通过所述插座电路板25电性连接。
62.参照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插座端子模块23和所述转接模块26焊接至所述插座电路板25后形成一个端子模组,端子模组自后向前安装至所述绝缘座21内,其中,所述插座端
子模块23容纳在所述绝缘座21的所述对接空间213内,所述第一端子模块23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232对称设置在所述对接空间213的左右两侧;所述插座电路板25和所述转接模块26容纳在所述绝缘座21的所述收容空间212内。
63.进一步地,所述对接空间213的左右两内侧壁分别设有朝向所述对接空间213的中部凸出的第一凸出部2131和第二凸出部2132,所述插座端子模块23安装到位后,所述第一端子座2312和所述第二端子座2321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131和所述第二凸出部2132抵接,从而阻止所述插座端子模块23进一步向前移动。
64.更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21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分别具有向后贯通的限位槽2121,对应的,所述转接座261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限位块2611,安装过程中,所述限位块2611和所述限位槽2121配合,对所述插座电路板25和所述转接模块26的安装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
65.所述金属壳24套设在所述绝缘座21外围,其具有容纳所述绝缘座21的容纳腔和与所述对接口形状、尺寸对应的插接口。所述金属壳24的具体结构和与所述绝缘座21之间的固定方式为常规的结构和常规的卡扣等固定方式,在此不做更具体的描述。
66.本实用新型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所述插座端子模块23和所述转接模块26焊接至所述插座电路板25后形成一个端子模组;其次,将端子模组安装至所述绝缘座21;最后,将所述金属壳24套接在所述绝缘座21的外围。
67.本实用新型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所述插接头10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所述对接空间213内,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卡扣件171的所述第一卡扣部1712和所述第二卡扣件172的所述第二卡扣部1722分别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所述第一卡扣槽2171和所述第二卡扣槽2172卡扣在一起,从而确保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和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之间稳固连接。
68.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件17包括所述第一卡扣件171和所述第二卡扣件17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卡扣件17,但是所述卡扣槽217仍然必须设置为对称布置的两个。
69.本实用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1的相对两侧,对应的,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所述第一端子模块23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块232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所述插接空间216的左右两侧,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反向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所述对接空间213内,不需要人为区分插接方向,可以实现盲插,且端子分散排布,能够提升传输速度;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卡扣件171的所述第一卡扣部1712和所述第二卡扣件172的所述第二卡扣部1722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头10的上下两侧,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所述对接空间213内的所述第一卡扣槽2171和所述第二卡扣槽2172结构相同并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空间216的上下两侧,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100正向和反向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200时均可以将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和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之间进行锁定。
70.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为rj45所述插头连接器100,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为rj45所述插座连接器200,所述第一插头端子12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122均设有4根并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头10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313和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324均设置为4跟并对称布置在所述插接空间216的左右两侧。
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2.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