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2663发布日期:2021-12-22 16:4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传输电缆。


背景技术:

2.七十年代,甘肃省地震地电台已开始对大地进行地电阻观测,采用三道测线,铅板电极,布极方式为对称四极,外线路为铜轴电缆。八十年代末开始大地电场观测,采用固体布极化电极,布极方式为三角形,目前实现了空间对地、垂直单孔电阻率与地面观测的对比观测。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建成与营运以来,已造成地震地电台地电阻率、地电场观测资料的严重干扰。为了保证地震观象台观测资料质量,确保资料的连续、完整、可靠,进一步提升资料的应用价值。由于监测电缆使用的场合较为特殊,对采用的电缆性能要求高,如高级别防水,防开裂,机械强度高、耐磨、耐寒,抗紫外线,防鼠害,环保等的要求。这对电缆的结构设计及材料的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申请人接到某地震局观象台的求助,因电缆使用场合特殊,采购周期短,电缆性能要求高,几次招标未果,给客户带来很大的困扰。客户希望申请人公司开发一种高级别防水,防开裂,机械强度高、耐磨、耐寒,抗电磁干扰、抗紫外线,防鼠害、环保的电缆,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申请人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研发此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包括若干主线导体,所述主线导体外重叠绕包双层环保陶瓷化硅橡胶云母带,双层环保陶瓷化硅橡胶云母带外挤包有辐照交联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料,线芯缝隙之间采用阻水纱填充,缆芯由阻水纱与线芯一起绞合而成,缆芯外绕包复膜阻水带,复膜阻水带外依次设有金属屏蔽层、防水隔离层、金属铠装层、防鼠防水内护套和防鼠防紫外线外护套。
5.优选地,所述主线导体为2根。
6.优选地,所述主线导体采用满足gb/t 3956

2008要求的第1种实心或第2种绞合圆形铜导体。
7.优选地,所述金属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结构。
8.优选地,防水隔离层采用黑色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
9.优选地,所述金属铠装层采用双层镀锌钢带左向间隙绕包,间隙宽度为带宽的40%~45%。
10.优选地,所述防鼠防水内护套采用黑色防鼠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
11.优选地,所述防鼠防紫外线外护套层采用黑色90℃防鼠防紫外线热塑性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料挤出。
1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传输电缆,适用于地震地阻、地电测量信号的传输及人工电场的电流传输等,电缆适用于埋设区域地形高差较大,较低处常年积
水,土质偏碱性,有鼠患的地区,电缆适用于环境温度最低可达零下40度的环境及紫外线强烈的地区。
13.本实用新型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有效地保证了电缆抗电磁干扰、抗紫外线,防鼠害、环保的性能,显著提高了电缆的防水、防开裂、机械强度和使用寿命,能完全适用特殊场合对监测电缆的要求。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15.1、主线导体 2、主线耐火层 3、主线绝缘层 4、阻水填充 5、阻水绕包 6、金属屏蔽层 7、防水隔离层 8、金属铠装层 9、防鼠防水内护套 10、防鼠防紫外线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为使电缆具有防水、防鼠性、防开裂,耐寒耐磨、抗电磁干扰性抗紫外线等特性,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7.1、导体:采用符合国标的无氧纯紫铜杆,拉制满足gb/t 3956

2008要求的第1类实心或第2种绞合圆形铜导体,保证20℃时导体最大电阻满足标准要求,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
18.2、耐火层:导体外采用纤维布薄膜金云母带右向重叠绕包,云母带的层数为两层,云母带的搭盖均匀。云母带具有较强的绝缘耐火功能,是耐火电缆最理想的首选材料。
19.3、绝缘层:采用90℃高电阻率辐照交联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料挤出,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绝缘性能以及优异的阻燃特性,不释放卤酸,离火即自熄,可大量减少有毒腐蚀性气体的排放和烟雾的产生,浸水后绝缘电阻变化小,使电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4、填充、绕包:采用阻水纱填充缆芯的缝隙,同时缆芯外绕包复膜阻水带,复膜阻水带绕包于缆芯表面既可起阻水作用又可防止水分渗入。
21.5、金属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结构,防止外界的电磁干扰,锡层可有效地防止铜丝氧化。
22.6、防水隔离层:采用黑色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该类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韧性、耐磨性和极优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和耐水性。
23.7、铠装层:采用双层镀锌钢带左向间隙绕包,间隙宽度为带宽的40%~45%,增强电缆的抗压性,防止缆芯被压扁。
24.8、防鼠内护套:采用黑色防鼠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该类材料在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中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环保型驱鼠剂,既可有效的驱逐鼠类的啃咬,又可以保证电缆的防水性能。
25.9、防鼠防紫外线外护套层:采用黑色90℃防鼠防紫外线热塑性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料挤出,可满足耐热、耐油、耐化学腐蚀、耐摩擦等要求,并增强了环境耐受性。
26.本实用新型防水、防鼠、抗干扰监测电缆的生产工艺:
27.1、导体:导体采用满足gb/t 3956

2008要求的第1种实心或第2种绞合圆形铜导
体。绞合的导体不应有缺丝、松股和断股的现象,导体绞合均匀、紧密,表面应光洁,不得有油污、毛刺、锐边、划伤和凸起等缺陷。
28.2、耐火层:导体外采用纤维布薄膜金云母带重叠绕包,云母带的层数为两层,绕包采用内层为左向,外层为右向,相邻层相反的重叠方式绕包,各层绕包搭盖应均匀,搭盖宽度为带宽的20%~30%,搭盖部分应相互错开,避免重叠部分周期性重合引起绝缘质量下降。各层绕包应调节绕包张力使云母带绕包平整紧密、无褶皱、毛边等缺陷。绕包后绝缘线芯应圆整紧密,外径均匀,不应出现褶皱,亦不应出现擦伤、磨损等机械损伤。
29.3、绝缘层挤出及绝缘层交联:采用90℃高电阻率辐照交联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料挤出,挤出后的绝缘层需交联。
30.3.1绝缘挤出:绝缘采用本色90℃高电阻率辐照交联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料,本色料中加入聚烯烃色母料着色标识线芯。绝缘层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值,最薄点不小于标称值
×
90%

0.1mm,偏心度≤10%。绝缘挤出线速为120~130m/min,挤出温度为90~160℃。绝缘线芯断面上无目力可见气泡和砂眼等缺陷,线芯表面应光滑,无明显绞线凸纹,不应有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线芯表面应光滑,无明显绞线凸纹,不应有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
31.3.2辐照交联:绝缘层挤出后必须进行交联,利用ab

2.5mev高频高压电子加速器辐射出的电子束提供的热源使线型聚烯烃聚合物交联成网状型,交联采用大束下排线,高压2.5mev,总流20ma,束流12ma,对应速度20~25,线速度40~50m/min。线型聚烯烃聚合物经适度交联后,其力学性能、弹性、尺寸稳定性、耐溶剂性等均有改善,绝缘层的抗老化寿命增强,提高使用年限,线芯浸水后绝缘电阻变化小,并且绝缘材料为环保型材料,当发生火灾时,不产生浓烟,不释放含卤素的有毒气体,达到既环保又健康的目的。
32.4、成缆:线芯缝隙之间采用阻水纱填充,将阻水填充绳与线芯一起右向绞合成缆,最大的成缆节距为缆芯外径的25倍,同时缆芯外绕包复膜阻水带,阻水带搭盖宽度为带材宽度的20%~30%,聚酯膜面在内,既可防止铜丝刺透,又可保证阻水性能。
33.5、金属屏蔽层:缆芯外采用镀锡铜丝并线编织屏蔽,铜线以左右两个方向进行交叉编织形成编织层。编织层的覆盖面积不小于85%。细密的屏蔽结构有效地防止外界电磁的干扰,可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铜丝表面的锡镀层有效地防止铜导体受潮氧化,可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34.6、防水隔离层:采用黑色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最薄点不小于标称值
×
80%

0.2mm,隔离层抗张强度不小于20.0mpa,拉伸屈服应力不小于16mpa,断裂拉伸应变不小于650%,耐环境应力开裂不小于500f0/h。隔离层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极优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和耐水性。
35.7、金属铠装层绕包:采用标称厚度为0.2mm的镀锌钢带双层左向螺旋间隙绕包方式,钢带的间隙率为带宽的40%~45%,外层钢带的中线大致在内层钢带间隙上方。铠装层可增强电缆径向承压力,也可提高电缆的防侵蚀能力。钢带绕包应平整、紧密、不得有喇叭口、松脱、露底、卷边等不良缺陷。
36.8、防鼠防水内护套层:采用黑色防鼠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挤出,最薄点不小于标称值
×
80%

0.2mm,挤出线速为80~100m/min,挤出温度为140~190℃。内护套抗张强度不小于20.0mpa,拉伸屈服应力不小于16mpa,炭黑含量为2.65%,较高的炭黑含量可有效增强
高密度聚乙烯护套耐候性能。防鼠性能试验期间大鼠饮食正常,活动自如,无中毒及死亡现象,电缆内护套表面仅有轻微齿痕,内护套既可有效的驱逐鼠类的啃咬,又可以保证电缆的防水性能。
37.9、防鼠防紫外线外护套层:采用黑色90℃防鼠防紫外线热塑性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料挤出,护套抗张强度不小于16.5mpa,200%伸长时拉伸应力不小于5.0mpa。外护套任一点的最小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
×
85%

0.1mm。外护套可满足耐化学腐蚀等要求,防鼠、防紫外线性能增强了电缆的环境耐受性。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