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8838发布日期:2022-01-05 12:3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2.车载铅酸蓄电池的电解液是稀硫酸溶液,用水加浓硫酸配制而成。注液塞的作用是在电池充电时,无需打开盖子就能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排出,同时可以通过注液塞对应的孔位对蓄电池进行补液,打开注液塞就能够测量电解液的比重和温度,为了防止电池内部充电时产生的气体夹带内部电解液形成的酸雾直接溢出,带走大量电解液内部水分,注液塞上多设有冷凝回流的结构,减少水体的流失。
3.但是目前一般的注液塞上冷凝回流结构由于注液塞本身尺寸的限制,回流效率低,因此,针对这类问题需要一种既可以完成排气又可以大大提高酸雾冷凝回流的电池盖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中国专利号为cn202020463544.2,公告日为2020.11.13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蓄电池的双层迷宫式防酸盖,包括中盖,所述中盖盖设在蓄电池开口上,所述中盖的顶部盖合有上盖,所述中盖和上盖盖合形成密封的冷凝内腔,冷凝内腔中设有多个相互隔离的电池单元格,所述电池单元格内垂直设有多块迷宫式挡板,多块迷宫式挡板将电池单元格内部分隔成蜿蜒的迷宫式导气冷凝通道,所述冷凝内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汇流腔,两个汇流腔之间通过导气通道互通,每个电池单元格均开设有一个与导气通道相通的仓排气口,所述汇流腔内设有外侧开口设在上盖侧壁的排气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双盖设计构建了与电池单元相对的多个独立的迷宫式导气冷凝通道,提高了冷凝回流的效率,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5.根据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在中盖和上盖盖合形成密封的冷凝内腔中,通过将气体排入导气通道,而导气通道内径向设有多个阻隔气体径向直线流动的导气挡板,所述导气挡板分别交错垂直固定在中盖的顶面和上盖的底面上,导气挡板分别与导气通道的内底面和内底面预留有连通的间隙,使得气体流动方向呈现上下翻越式。
6.但是,导气挡板间隙设置,会出现电解液在上侧导气挡板和下侧导气挡板之间形成积液,形成积液后冷凝内腔内的气压升高,而积液也难以翻越下侧导气挡板,冷凝内腔内的气压不断升高,当气压能够推动积液翻越下侧导气挡板,电解液在越过下侧导气挡板后就无法回流;同时,当蓄电池由于晃动或倾倒等原因导致电解液进入冷凝内腔并越过下侧导气挡板,此时电解液在越过下侧导气挡板后同样无法回流;这样会造成电解液的流失,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同时,该方案中的导气通道是通过上盖和下盖上的导气挡板交错扣合设置,使得导气通道内空间不足,冷凝效果不好;另外,上盖中的左右两侧是各自独立的,若一侧的排气口堵塞,则该侧的气体就无法排除,并由于气压过高导致该侧上盖凸起,这样,会导致上盖与中盖连接不稳,从而存在泄漏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易流失电解液,气液分离效果好。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包括蓄电池箱体、电池箱盖和电池上盖,电池箱盖该设在蓄电池箱体开口上,蓄电池箱体内部设有多个单元格设置的电池单元,电池箱盖上预留有用于向单元格注射电解液的注射通孔,所述电池箱盖的顶部盖合有上盖。
9.所述电池箱盖与上盖之间扣合形成分离内腔,所述分离内腔内设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分离单元格,分离单元格与蓄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单元位置对应设置。
10.所述电池箱盖上设有与蓄电池箱体内连通的注射通孔,注射通孔自电池箱盖向上延伸形成,所述上盖上设有与注射通孔对应设有盖孔,注射通孔侧壁的顶面与盖孔侧壁的顶面相抵接,注射通孔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缓冲口。
11.所述注射通孔包括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第一圆弧部位于两缓冲口的上侧,第二圆弧位于两缓冲口的下侧;所述盖孔对应第一圆弧部设置;所述上盖在盖孔对应第二圆弧部处形成回流开口。
12.所述电池箱盖一侧的分离单元格在对应同一电池单元的一侧设有第一闭合腔,分离单元格在电池箱盖上的侧壁和第二圆弧部形成第一闭合腔;第一闭合腔内设有一个以上的连通蓄电池箱体的缓冲通孔。
13.所述电池箱盖在分离单元格的一侧设有多块下汇流板,上盖上对应下汇流板设有多块上汇流板,电池箱盖与上盖之间通过上汇流板的顶面和下汇流板的顶面相抵接形成迂回设置的汇流通道,所述分离单元格在上盖的一侧设有分流排气口;在上盖一侧的汇流通道通过分流排气口与在上盖另一侧的分离单元格连通;在电池箱盖一侧的汇流通道与在电池箱盖远离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相互隔离;所述下汇流板在靠近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一侧设有液体回流口,靠近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通过液体回流口与回流汇流通道相连通。
14.在电池箱盖上的汇流通道的一侧和在上盖上的在汇流通道的一侧分别设有外围挡板,所述上盖在汇流通道的两侧分别设有排气阀,所述上盖和电池箱盖分别通过上汇流板、下汇流板以及外围挡板在分流腔体的两侧分别形成排气腔体;排气腔体与汇流通道远离分离单元格一侧的开口连通;所述电池箱盖远离注射通孔的一侧的底面高度高于电池箱盖靠近注射通孔一侧的底面的高度且电池箱盖远离注射通孔的一侧底面的高度向靠近注射通孔一侧逐渐降低,汇流通道出口端的底面的高度高于进入端底面的高度。
15.蓄电池箱体内的气体依次经过注射通孔、分离单元格、汇流通道、排气腔后从排气阀排出分离内腔。
16.以上设置,当完成对蓄电池箱体内部的注液后,蓄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单元产生的酸雾通过注射通孔和缓冲通孔进入分离内腔进行冷凝;从缓冲通孔进入第一闭合腔的酸雾,从第一闭合腔通过回流开口进入盖孔内,随后进入注射通孔,与注射通孔内产生的酸雾一同从缓冲口离开注射通孔,随后在分离单元格内通过上汇流板上的分流排气口进入蜿蜒设置的迷宫状汇流通道,使得酸雾在冷凝内腔的行程增加,提高酸雾冷凝的效率;最后气体从汇流通道进入排气腔经排气阀排出冷凝内腔;这样,分流单元格内的酸雾只能通过上汇
流板上的分流排气口进入汇流通道,若部分电解液留在了电池箱盖一侧的分离单元格和汇流通道中,并且由于电池箱盖底面远离注射通孔的一侧的高度要高于靠近注射通孔一侧的高度,汇流通道的出口端底面的高度高度进入端底面的高度,从而在电池箱盖一侧的分离单元格和汇流通道中的电解液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汇流通道中的电解液经过下汇流板的回流口进入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中,最后回流进入到注射孔;电解液从汇流通道回流效果更好;这样,由于汇流通道是由上汇流板和下汇流板相抵接形成的,使得汇流通道具有较大空间,且整个汇流通道形成一个通道结构,而并非是一个交错设置的间隙结构,从而通过上侧汇流通道排出气体,通过下侧汇流通道将电解液回流,提高了气液分离效果,提高了电解液冷凝回流的效率,从而减少了电解液的流失;同时由于上盖一侧的汇流通道与上盖另一侧的分离单元连通,而电池箱盖一侧的汇流通道与电池箱盖远离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相互隔离,从而酸雾只能在上汇流板一侧的汇流通道流动,电解液则不易从电池箱盖一侧的分离单元格进入汇流通道,电解液溢出后气液分离效果好。
17.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箱盖的分离单元格在靠近一侧缓冲口的侧壁上设有向注射通孔方向延伸形成的下闭合挡板,上盖对应下闭合挡板设有上闭合挡板,分离单元格在电池箱盖和上盖上的侧壁、上闭合挡板、下闭合挡板、注射通孔的侧壁形成第二闭合腔,第二闭合腔通过缓冲口连通注射通孔;以上设置,第二闭合腔为电解液溢出提供了缓冲空间,并且溢出后的电解液能够从缓冲口进入注射通孔,快速回流到电池单元。
18.进一步地,在上盖上汇流通道的气体流动方向上的出口与排气腔体之间设有阻流通道,阻流通道由外围挡板、上汇流板以及下汇流板之间的间隔形成,阻流通道的入口连通汇流通道的出口且迂回设置,阻流通道出口连通排气腔体;阻流通道内设有阻流挡板,阻流挡板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在阻流通道两相对的侧壁上,两侧壁上的阻流挡板相互错位设置;电池箱盖上与上盖上的阻流通道对应设置有阻流通道,且电池箱盖上阻流通道内对应设置有外围挡板,电池箱盖对应上汇流板设置有下汇流板,电池箱盖上阻流通道内也对应设有阻流挡板,阻流挡板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在阻流通道两相对的侧壁上,两侧壁上的阻流挡板相互错位设置;以上设置,由于阻流挡板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使得阻流挡板与阻流通道之间形成夹角,夹角开口方向与酸雾在阻流通道内流动方向相反,从而阻流挡板能够对从汇流通道流出电解液起到较好的阻挡作用。
19.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口自注射通孔的上侧开口沿侧壁向下凹陷形成;所述注射通孔的下侧开口设有缓冲斜面,所述缓冲斜面自注射通孔的侧面向内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缓冲口的最下端高于缓冲斜面;这样,电解液不易从注射通孔内溢出。
20.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箱盖底面一侧对应电池单元的侧壁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导向件,两导向件分别自底部向加强筋方向逐渐倾斜且对应电池单元的侧壁设置;以上设置,在装配蓄电池过程中,将电池箱盖扣合在蓄电池箱盖开口上时,由于两导向件分别自底部向加强筋方向逐渐倾斜且对应电池单元的侧壁设置,导向件能够对电池单元的侧壁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同时扣合后电池箱盖不易左右晃动。
21.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箱盖上预留有用于设置端子的端子通孔;端子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正负极的电池正负极接口,端子的底端设置在端子通孔内,且端子在电池箱盖的上侧固定连接端子通孔;端子的底部伸出端子通孔的底部后向外向上延伸设有铆接部,铆接
部铆接在端子通孔底部外侧壁上;这样,端子的上侧通过热熔固定连接电池箱盖,端子下侧通过铆接部铆接在端子通孔底部外侧壁上,端子通过上侧和下侧分别固定连接电池箱盖,从而使得端子与电池箱盖连接更加稳固。
22.进一步地,所述外围挡板顶面的高度分别与上汇流板的顶面高度相等,外围挡板顶面的高度与、下汇流板的顶面高度相等,所述阻流挡板顶面的高度分别低于外围挡板顶面高度,阻流挡板顶面的高度低于、上汇流板顶面高度、,阻流挡板顶面的高度低于下汇流板顶面的高度;以上设置,由于阻流挡板的顶面分别与外围挡板、上汇流板、下汇流板的顶面形成间隙,气体能够从该间隙往排气腔体方向流动,而电解液不易从该间隙往排气腔体方向流动,进一步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果。
23.进一步地,阻流通道出口的底面高度高于阻流通道入口底面的高度且阻流通道出口的底面高度逐渐向阻流通道入口方向逐渐降低;以上设置,阻流通道出口的底面高度高于阻流通道入口的底面高度,进一步提高了气液分离效果以及回流效率。
24.进一步地,上盖上设有两条汇流通道,上盖的中间位置设有分隔板,且两个汇流通道之间设置有分隔板,两个汇流通道关于分隔板对称设置,且分隔板上设置有气体分流口,气体分流口与分流排气口以及汇流通道连通以上设置,由于在上盖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气体分流口,从而使得从盖孔通过气体排气口的酸雾通过气体分流口进行分流,气流分流效果好。
25.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单元内对应设有极群组,极群组由多个极板和焊接在极板上的汇流排组成,每个极组群对应设有正、负极汇流排,相邻电池单元之间的侧壁上预留有用于相邻电池单元内的正、负极汇流排焊接的穿壁孔,相邻电池单元内的正、负极汇流排通过压合后在穿壁孔进行电连接;在压合汇流排时,在汇流排远离穿壁孔的一侧向穿壁孔方向挤压,使得两汇流排向穿壁孔方向发生变形,直至两汇流排接触电连;这样,极群组与极群组之间的电联效果好,同时相邻的电池单元内的电解液不易相互接触从而导致短路。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盖和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盖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端子设置在端子通孔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端子设置在端子通孔内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分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箱盖扣合在蓄电池箱体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盖中阻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盖和电池箱盖扣合时上汇流板和下汇流板的局部连接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两相邻电池单元中的汇流排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图9中c

c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0037]1‑
电池箱盖、11

分离单元格、12

注射通孔、121

第一圆弧部、122

第二圆弧部、123

缓冲口、124

缓冲斜面、13

第一闭合腔、131

缓冲通孔、14

下汇流板、141

液体回流
口、15

分流排气口、16

下闭合挡板、17

加强筋、171

导向件、18

端子通孔。
[0038]2‑
上盖、21

盖孔、211

回流开口、22

上汇流板、23

排气阀、24

上闭合挡板、25

分隔板、26

气体分流口。
[0039]3‑
隔板、30

电池单元、31

极群组、32

极汇流排、33

穿壁孔。
[0040]
41

汇流通道、42

排气腔体、43

第二闭合腔、44

阻流通道、441

阻流挡板。
[0041]5‑
外围挡板。
[0042]6‑
端子、61

铆接部、62

电池正负极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4]
如图1

图10所示,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包括蓄电池箱体、电池箱盖1和电池上盖2,电池箱盖1该设在蓄电池箱体开口上,蓄电池箱体内部设有多个单元格设置的电池单元30,电池箱盖1上预留有用于引出电池正负极接口和用于向单元格注射电解液的注射通孔12,所述电池箱盖1的顶部盖合有上盖2;其中,a为气体在上盖中的流动方向;b为电解液在电池箱盖上的回流方向。
[0045]
所述电池箱盖1与上盖2之间扣合形成分离内腔,所述分离内腔内设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分离单元格11,分离单元格11与蓄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单元30位置对应设置。
[0046]
所述电池箱盖1上设有与蓄电池箱体内连通的注射通孔12,注射通孔12自电池箱盖1向上延伸形成,所述上盖2上设有与注射通孔12对应设有盖孔21,注射通孔12侧壁的顶面与盖孔21侧壁的顶面相抵接,注射通孔12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缓冲口123。
[0047]
所述注射通孔12包括第一圆弧部121和第二圆弧部122,第一圆弧部121位于两缓冲口123的上侧,第二圆弧位于两缓冲口123的下侧;所述盖孔21对应第一圆弧部121设置;所述上盖2在盖孔21对应第二圆弧部122处形成回流开口211。
[0048]
所述电池箱盖1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在对应同一电池单元30的一侧设有第一闭合腔13,分离单元格11在电池箱盖1上的侧壁和第二圆弧部122形成第一闭合腔13;第一闭合腔13内设有一个以上的连通蓄电池箱体的缓冲通孔131。
[0049]
所述电池箱盖1在分离单元格11的一侧设有多块下汇流板14,上盖2上对应下汇流板14设有多块上汇流板22,电池箱盖1与上盖2之间通过上汇流板22的顶面和下汇流板14的顶面相抵接形成迂回设置的的汇流通道41,所述分离单元格11在上盖2的一侧设有分流排气口15;在上盖2一侧的汇流通道41通过分流排气口15与在上盖2另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连通;在电池箱盖1一侧的汇流通道41与在电池箱盖1远离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11相互隔离;所述下汇流板14在靠近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11一侧设有液体回流口141,靠近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11通过液体回流口141与汇流通道41相连通。
[0050]
在电池箱盖1上的汇流通道41的一侧和在上盖2上的汇流通道41的一侧分别设有外围挡板5,所述上盖2在汇流通道41的两侧分别设有排气阀23,所述上盖2和电池箱盖1分别通过上汇流板22、下汇流板14以及外围挡板5在分流腔体的两侧分别形成排气腔体42;排气腔体42与汇流通道41远离分离单元格11一侧的开口连通;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电池箱盖1远离注射通孔12的一侧底面的高度高于电池箱盖靠近注射通孔12一侧的底面的高度且电池箱盖1远离注射通孔12的一侧底面的高度向靠近注射通孔12一侧逐渐降低,汇流通道
41出口端的底面的高度低高于进入端底面的高度。
[0051]
蓄电池箱体内的气体依次经过注射通孔12、分离单元格11、汇流通道41、排气腔后从排气阀23排出分离内腔。
[0052]
以上设置,当完成对蓄电池箱体内部的注液后,蓄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单元30产生的酸雾通过注射通孔12和缓冲通孔131进入分离内腔进行冷凝;从缓冲通孔131进入第一闭合腔13的酸雾,从第一闭合腔13内通过回流开口211进入盖孔21内,随后进入注射通孔12,与注射通孔12内产生的酸雾一同从缓冲口123离开注射通孔12,随后在分离单元格11内通过上汇流板22上的分流排气口15进入蜿蜒设置的迷宫状汇流通道41,使得酸雾在冷凝内腔的行程增加,提高酸雾冷凝的效率;最后气体从汇流通道41进入排气腔经排气阀23排出冷凝内腔;这样,分流单元格内的酸雾只能通过上汇流板22上的分流排气口15进入汇流通道41,若部分电解液留在电池箱盖1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和汇流通道41中,并且由于电池箱盖1底面远离注射通孔12的一侧的高度要高于靠近注射通孔12一侧底面的高度,汇流通道41的出口端底面的高度高度进入端底面的高度,从而在电池箱盖1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和汇流通道41中的电解液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汇流通道41中的电解液经过下汇流板的回流口141进入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11中,最后回流进入到注射孔12;,本实施例中,同一直线上汇流通道41是指左右方向上同一直线上的汇流通道,由于电池箱盖远离注射通孔的一侧底面的高度高于电池箱盖靠近注射通孔一侧的底面的高度且电池箱盖远离注射通孔的一侧底面的高度向靠近注射通孔一侧逐渐降低,且汇流通道的出口端的底面高度要高于汇流通道进入端的底面高度,电解液从汇流通道41回流效果更好;这样,由于汇流通道41是由上汇流板22和下汇流板14相抵接形成的,使得汇流通道41具有较大空间,且整个汇流通道41形成一个通道结构,而并非是一个交错设置的间隙结构,从而,通过上侧汇流通道41排出气体,通过下侧汇流通道41将电解液回流,提高了气液分离效果,提高了电解液冷凝回流的效率,从而减少了电解液的流失;同时由于上盖2一侧的汇流通道与上盖2另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连通,而电池箱盖1一侧的汇流通道41与电池箱盖1远离中间位置的分离单元格11相互隔离,从而酸雾只能在上汇流板22一侧的汇流通道41流动,电解液则不易从电池箱盖1一侧的分离单元格11进入汇流通道41,电解液溢出后气液分离效果好。
[0053]
所述电池箱盖1的分离单元格11在靠近一侧缓冲口123的侧壁上设有向注射通孔12方向延伸形成的下闭合挡板16,上盖2对应下闭合挡板16设有上闭合挡板24,分离单元格11在电池箱盖1和上盖2上的侧壁、上闭合挡板24、下闭合挡板16、注射通孔12的侧壁形成第二闭合腔43,第二闭合腔43通过缓冲口123连通注射通孔12;以上设置,第二闭合腔43为电解液溢出提供了缓冲空间,并且溢出后的电解液能够从缓冲口123进入注射通孔12,快速回流到电池单元30。
[0054]
在上盖上汇流通道41的气体流动方向上的出口与排气腔体42之间设有阻流通道44,阻流通道44由外围挡板5、上汇流板22以及下汇流板14之间的间隔形成,阻流通道44的入口连通汇流通道41的出口且迂回设置,阻流通道44出口连通排气腔体42;阻流通道44内设有阻流挡板441,阻流挡板441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在阻流通道44两相对的侧壁上,两侧壁上的阻流挡板441相互错位设置,电池箱盖1上与上盖2上的阻流通道44对应设置有阻流通道44,且电池箱盖1上阻流通道44内对应设置有外围挡板5,电池箱盖1对应上汇流板22设置有下汇流14板,电池箱盖1上阻流通道44内也对应设有阻流挡板441,阻流
挡板441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在阻流通道44两相对的侧壁上,两侧壁上的阻流挡板441相互错位设置;以上设置,由于阻流挡板441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使得阻流挡板441与阻流通道44之间形成夹角,上盖上的阻流挡板441与上盖上阻流通道44内酸雾流动方向所成的角大于90度,从而使得阻流挡板441倾斜方向与阻流通道44内的酸雾流动方向相反,从而阻流挡板441能够对从汇流通道41流出电解液起到较好的阻挡作用。
[0055]
箱盖上对应上盖的阻流通道44对应设置有阻流通道,箱盖上的阻流通道阻流通道44由外围挡板5、上汇流板22以及下汇流板14之间的间隔形成,阻流通道44的入口连通汇流通道41的出口且迂回设置,阻流通道44出口连通排气腔体42;阻流通道44内设有阻流挡板441,阻流挡板441分别向分离内腔的中间位置倾斜设置在阻流通道44两相对的侧壁上,两侧壁上的阻流挡板441相互错位设置,箱盖上的阻流挡板441与上盖上的阻流挡板441对应设置,即箱盖上的阻流挡板441与箱盖上阻流通道44内电解液回流方向所成的角小于90度,从而方便电解液的回流;将上盖盖在箱盖上后,上盖上外围挡板5的顶面与箱盖上的外围挡板5的顶面相抵接。
[0056]
所述缓冲口123自注射通孔12的上侧开口沿侧壁向下凹陷形成;所述注射通孔12的下侧开口设有缓冲斜面124,所述缓冲斜面124自注射通孔12的侧面向内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缓冲口123的最下端高于缓冲斜面124;这样,电解液不易从注射通孔12内溢出。
[0057]
所述电池箱盖1底面一侧对应电池单元30的侧壁设有加强筋17,加强筋17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导向件171,两导向件171分别自底部向加强筋17方向逐渐倾斜且对应电池单元30的侧壁设置;相邻的电池单元30之间通过隔板3相互隔离,如图6所示,为电池箱盖扣合在蓄电池箱体时,两导向件171与隔板3对应设置;以上设置,在装配蓄电池过程中,将电池箱盖1扣合在蓄电池箱盖1开口上时,由于两导向件171分别自底部向加强筋17方向逐渐倾斜且对应电池单元30的侧壁设置,导向件171能够对电池单元30的侧壁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同时扣合后电池箱盖1不易左右晃动。
[0058]
所述电池箱盖1上预留有用于设置端子的端子通孔18;端子6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正负极的电池正负极接口62;端子6的底端设置在端子通孔18内,且端子6在电池箱盖1的上侧固定连接端子通孔18;端子6的底部伸出端子通孔18的底部后向外向上延伸设有铆接部61,铆接部61铆接在端子通孔18底部外侧壁上;这样,端子6的上侧通过热熔固定连接电池箱盖1,端子6下侧通过铆接部61铆接在端子通孔18底部外侧壁上,端子6通过上侧和下侧分别固定连接电池箱盖1,从而使得端子6与电池箱盖1连接更加稳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6在电池箱盖1的上侧通过热融固定连接端子通孔18。
[0059]
所述外围挡板5顶面的高度与上汇流板22的顶面高度相等,外围挡板5顶面的高度与下汇流板14的顶面高度相等,所述阻流挡板441顶面的高度低于外围挡板5顶面高度,阻流挡板441顶面的高度低于上汇流板22顶面高度,阻流挡板顶面的高度低于下汇流板14顶面的高度;以上设置,由于阻流挡板441的顶面分别与外围挡板5、上汇流板22、下汇流板14的顶面形成间隙,气体能够从该间隙往排气腔体42方向流动,而电解液不易从该间隙往排气腔体42方向流动,进一步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果。
[0060]
如图1和图7所示,阻流通道44出口的底面高度高于阻流通道44入口底面的高度且阻流通道44出口的底面高度逐渐向阻流通道44入口方向逐渐降低;以上设置,阻流通道44
出口的底面高度高于阻流通道44入口的底面高度,进一步提高了气液分离效果以及回流效率。
[0061]
如图1所示,上盖2上设有两条汇流通道41,上盖的中间位置设有分隔板,且两个汇流通道4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25,两个汇流通道41关于分隔板25对称设置,且分隔板25上设置有气体分流口26,气体分流口26与分流排气口15以及汇流通道41连通,以上设置,由于在上盖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气体分流口26,从而使得从盖孔21通过气体排气口15的酸雾通过气体分流口进行分流,气流分流效果好。
[0062]
如图9

10所示,所述电池单元30内对应设有极群组31,极群组由多个极板310和焊接在极板上的汇流排32组成,每个极组群31对应设有正、负极汇流排32,相邻电池单元30之间的侧壁上预留有用于相邻电池单元30内的正、负极汇流排32焊接的穿壁孔33,相邻电池单元30内的正、负极汇流排32通过压合后在穿壁孔33进行电连;在压合汇流排32时,在汇流排32远离穿壁孔33的一侧向穿壁孔33方向挤压,使得两汇流排32向穿壁孔33方向发生变形,直至两汇流排32接触电连;这样,极群组31与极群组之31间的电联效果好,同时相邻的电池单元30内的电解液不易相互接触从而导致短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