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9885发布日期:2022-02-08 12:30阅读:81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不同终端的快充电池均采用双电芯串联形式,可有效减小电芯内阻,提升充电电压和电流,达到快充目的。双电芯电池在结构设计上,主要采用肩并肩并排设计,考虑到电池在一些场景中(如手机高处跌落)整机会发生形变,同时双电芯会向左右窜动,导致双电芯互相冲击碰撞,影响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双电芯容易窜动碰撞影响电子设备安全性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靠近所述第二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电池靠近所述第一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6.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一电池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弯折部插设于所述第一间隙中。
7.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设置有粘接层。
8.其中,还包括:
9.主板和框体,所述框体设置于主板上,所述框体形成有电池仓;
10.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内,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沿所述电池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分布。
11.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的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极耳位于所述电池仓同一侧的边缘区域。
12.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的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极耳分别位于所述电池仓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
13.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均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分别位于所述电池仓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
14.其中,所述第一电池远离所述第二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二电池远离所述第一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分别与所述电池仓的两个侧壁抵接。
15.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设置有缓冲层。
16.其中,还包括:
17.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两端沿着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表面延伸且包裹在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表面。
18.其中,还包括:
19.拉手部,所述包覆层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拉手部。
20.在本技术的电子设备中,第一电池靠近所述第二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电池靠近所述第一电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一电池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弯折部插设于所述第一间隙中。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并将所述第二弯折部插设于所述第一间隙中,使得第一电池与第二电池实现卡接连接,防止电池发生窜动,避免电池之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提升电池连接的可靠性和可拆卸性,不需要在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增加额外的连接部件,减少空间占用,提高电池的容量。
附图说明
21.图1a为包覆层包覆电芯的一个工艺流程示意图;
22.图1b为图1a中线a-a的一个剖视图;
23.图2a为包覆层包覆电芯的另一个工艺流程示意图;
24.图2b为图2a中线b-b的一个剖视图;
25.图3a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26.图3b为图3a中线c-c的一个剖视图;
27.图3c为图3b中局部d的一个放大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29.图5a为包覆层包覆电芯的又一个工艺流程示意图;
30.图5b为图5a中线e-e的一个剖视图;
31.图6a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32.图6b为图6a中线f-f的一个剖视图;
33.图6c为图6b中局部g的一个放大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第一电池10;第一间隙11;
37.第二电池20;
38.电芯21;包覆膜22;凹槽23;
39.第一弯折部31;第二弯折部32;第三弯折部33;第四弯折部34;
40.包覆层40;
41.粘接层50;
42.拉手部60;
43.框体70。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6.下面结合附图1a至图7所示,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47.如图1a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其中,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可以沿着第一电池10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第一电池10靠近第二电池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折部31,第二电池20靠近第一电池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折部32,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一弯折部31和第一电池10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1,第二弯折部32与第二电池20本体之间可以具有第二间隙,第二弯折部32可以插设于第一间隙11中,以便于将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卡接在一起,防止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窜动,避免电池之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提升电池连接的可靠性和可拆卸性。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可以分别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上的包覆层,包覆层可以为铝塑膜,第一弯折部31可以位于第一电池10的包覆层上,第二弯折部32可以位于第二电池20的包覆层上。
48.在应用过程中,第一弯折部31与第二弯折部32可以分别呈l型,第一弯折部3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电池10的本体连接,第一弯折部3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电池10的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1,第一弯折部31的另一端可以沿着第一电池1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弯折部3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电池20的本体连接,第二弯折部32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电池20的本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弯折部32的另一端可以沿着第二电池2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弯折部31的另一端可以插设在第二间隙中,第二弯折部32的另一端可以插设在第一间隙11中,以使得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可以卡接在一起,防止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窜动,避免电池之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不需要额外的连接部件,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不易出现窜动,避免电池之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避免形成集中应力,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在电池窜动场景中,嵌入间隙中的弯折部相互上下摩擦,进一步锁紧结构,使双电池的整体性更好,提升双电池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可拆卸性。
49.在本技术的电子设备中,第一电池10靠近第二电池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折部31,第二电池20靠近第一电池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折部32,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一弯折部31和第一电池10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1,第二弯折部32插设于第一间隙11中。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31与第二弯折部32并将第二弯折部32插设于所述第一间隙11中,使得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实现卡接连接,防止电池发生窜动,避免电池之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提升电池连接的可靠性和可拆卸性,不需要在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增加额外的连接部件,减少空间占用,提高电池的容量。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c和图6c所示,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之间设置有粘接层50,粘接层50可以为胶层,通过粘接层50可以将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粘接,增强连接强度。
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4、图6a和图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主板和框体70,框体70设置于主板上,框体70形成有电池仓,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可以设置于电池仓内,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沿电池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分布,将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设置于电池仓中可以减小整体厚度,有效利用框体70上的空间,可以防止电池在框体70上出现窜动。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电池10的极耳与第二电池20的极耳可以位于电池仓同一侧的边缘区域,便于将电池上的极耳通过导线连接。比如,第一电池10的正极耳、第一电池10的负极耳、第二电池20的正极耳、第二电池20的负极耳依次间隔排列。
53.可选地,第一电池10的极耳与第二电池20的极耳可以分别位于电池仓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将极耳分开设置,可以避免极耳集中布置,可以通过导线将相应的极耳连接,将第一电池10的极耳与第二电池20的极耳设置于电池仓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以适应不同的电池布置情况,便于极耳的连接。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可以均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位于电池仓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将极耳分开设置,可以避免极耳集中布置,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导线将不同的极耳连接。
5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6b所示,第一电池10远离第二电池2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三弯折部33,第二电池20远离第一电池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四弯折部34,第三弯折部33和第四弯折部34分别与电池仓的两个侧壁抵接,通过第三弯折部33和第四弯折部34可以增加电池与电池仓的侧壁之间的作用力,使得电池可以稳定地设置于电池仓中。第一电池10上的第三弯折部33的弯折方向和形状可以与第一弯折部31相同,第四弯折部34的弯折方向和形状可以与第二弯折部32相同,以便于加工时可以在电池上同时形成弯折部。
56.可选地,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之间可以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可以为橡胶层,具有缓冲作用,降低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之间的刚性碰撞,防止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之间的碰撞或摩擦损坏。
5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3a、图4、图6a和图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包覆层40,包覆层40的两端沿着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的表面延伸且包裹在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的表面。包覆层40可以为涤纶树脂,包覆层40沿着至少两个电池的排布方向延伸,包覆层40完全覆盖电池的表面,包覆层40也可以不完全覆盖电池的表面,通过包覆层40可以对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进行包裹,可以对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对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具有限定作用,防止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20窜动。
58.在应用过程中,包覆层40的中间部分可以位于框体70和第一电池10之间以及框体70和第二电池20之间,包覆层40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一电池10的远离框体70的一侧表面,包覆层40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二电池20的远离框体70的一侧表面,包覆层40的两端的端部之间可以间隔开设置,以便于拆卸包覆层40。包覆层40与第一电池1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层连接,包覆层40与第二电池2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层连接,使得电池可以稳定地被包裹在包覆层40中。包覆层40与框体7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层连接,以使得包覆层40与框体70之间稳定牢固地连接,使得电池可以稳定地设置于框体70上。
59.可选地,如图3a、图4、图6a和图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拉手部60,包覆层40
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拉手部60。拉手部60可以为涤纶树脂,包覆层40的两端可以间隔开设置,包覆层4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拉手部60,通过拉手部60便于拆卸电池。
60.在应用过程中,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20可以分别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上的包覆层,第一弯折部31可以位于第一电池10的包覆层上,第二弯折部32可以位于第二电池20的包覆层上。电池的制备过程可以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包覆膜22(铝塑膜)中冲坑成型形成电芯放置凹槽23,凹槽23向内,卷绕好的电芯21放置凹槽23中,沿虚线位置对折,然后,沿着左侧的竖直虚线向外对折,沿着右侧的竖直虚线向内对折,再对侧边和顶部进行封边处理,分别形成侧封边和顶封边,电芯21上的正极耳a和负极耳b可以部分露出包覆层,以便于连接,形成的电芯的包覆层上的侧封边均朝上,弯折部的一端可以向上延伸,弯折部的一端与电池的本体之间具有间隙。
61.电池的制备过程可以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包覆膜22(铝塑膜)中冲坑成型形成电芯放置凹槽23,凹槽23向内,卷绕好的电芯21放置凹槽23中,沿虚线位置对折,然后,可以沿着左侧的竖直虚线向内对折,沿着右侧的竖直虚线向外对折,再对侧边和顶部进行封边处理,分别形成侧封边和顶封边,电芯21上的正极耳a和负极耳b可以部分露出包覆层,以便于连接,形成的电芯的包覆层上的侧封边均朝下,弯折部的一端可以向下延伸。
62.将图1a至图2b中制备的电池进行组装,可以取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方法制备的电池作为第一电池10,可以取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方法制备的电池作为第二电池20。如图3a至图3b所示,第二弯折部32可以卡接在第一间隙11中,第一弯折部31可以卡接在第二间隙中,通过将弯折部卡接在间隙中,可以实现相邻的两个电池的卡接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连接部件,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不易出现窜动,避免双电池中间反复互相冲击碰撞,避免形成集中应力,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在电池窜动场景中,嵌入间隙中的弯折部相互上下摩擦,进一步锁紧结构,使双电池的整体性更好,提升双电池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可拆卸性。在此状态下,双电池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位置一致,可以通过导线连接极耳,保护板中的电流方向可以如图4所示。在电池上可以连接有连接器,以便通过连接器将电池与其他器件连接。
63.电池的制备过程可以如图5a和图5b所示,可以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电芯结构,在包覆膜22(铝塑膜)中冲坑成型形成电芯放置凹槽23,凹槽23向内,卷绕好的电芯21放置凹槽23中,沿虚线位置对折,然后,沿着左侧的竖直虚线向外对折,沿着右侧的竖直虚线向内对折,再对侧边和顶部进行封边处理,分别形成侧封边和顶封边,电芯21上的正极耳a和负极耳b可以部分露出包覆层,以便于连接,形成的电芯的包覆层上的侧封边均朝上,弯折部的一端可以向上延伸。如图6a至图6c所示,在电池安装过程中,通过上述方法得到两个电池,其中一个电池可以作为第一电池10,另一个电池可以作为第二电池20。可以将其中一个电池正反面对调,对调之后,与另一个电池进行卡接固定,第一个电池上的弯折部卡接在第二个电池上的间隙中,第二个电池上的弯折部卡接在第一个电池上的间隙中,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不易出现窜动。在此状态下,双电池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位置相反,可以通过导线连接极耳,可以通过保护板中的走线调整电流方向,具体电流走向可以如图7所示。无需调整电池的封装成型工艺,仅需调整保护板走线,可以达到相同的设计目的,电池的状态统一,不需要再对电池进行区分,提升生产效率。
6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