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9831发布日期:2022-03-02 05:43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能源、输变电、工业变频等领域的电器设备多为交流设备,由于各相电流的差异产生了有害的电感,因此,降低有害电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包括公端和母端,所述公端包括绝缘板和插排,所述绝缘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插排;所述母端包括塑壳主体、铜壳和复合柔性触指,所述塑壳主体上设置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铜壳,所述铜壳的上端与所述塑壳主体的安装槽的上端平齐,所述铜壳的下端向下延伸伸出所述安装槽;各所述铜壳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一复合柔性触指,两个复合柔性触指之间相距一定距离;所述公端的下端穿过两个复合柔性触指之间的缝隙伸出所述安装槽,各所述插排与相应侧的所述复合柔性触指接触。
6.优选的,所述插排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令所述插排呈l型;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绝缘板设置在所述绝缘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向外凸出延伸。
7.优选的,所述绝缘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向其相对侧凹陷形成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板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在所述固定槽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绝缘板的一侧伸出所述固定槽。
8.优选的,所述公端还包括用于将插排固定在绝缘板上的热缩管,所述热缩管套设在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外周,所述热缩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绝缘板对应贴合接触。
9.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包括平行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铜壳,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垂直于所述铜壳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二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宽度;所述公端的下端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绝缘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对应伸入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槽中。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垂直于所述铜壳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向远离其所在侧的方向凸出延伸的凸条,所述凸条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方向竖直延
伸,各所述第二安装槽分别位于与其同侧的两个凸条之间。
11.优选的,所述铜壳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令所述铜壳呈l型;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伸出所述安装槽的下端向外弯折延伸。
12.优选的,所述塑壳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有第二固定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部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对应伸入所述凸条与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之间,令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槽周向内壁凹陷的卡槽,所述复合柔性触指经所述卡槽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14.优选的,所述塑壳主体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端的周向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向远离第二安装部的方向凹陷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连接处对应贴合接触。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实现双路通道不同相载流一体安装,电路的快速断开与闭合,双路之间电流互不影响,交流电路时可有效减小和抑制电路中的电感,可同时安装双极或同极性双倍电流。2、完全一体的双路快插,使得不同相之间间距减小到极限,极大的抵消了电感。3、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可以安装在空间狭小的位置。4、公端插入容错能力大,第二安装槽上的倒角可导正未对正的公端。5、公端插入母端后,插排与复合柔性触指弹性连接,保证工作状态下能承受长时间的震动,不影响连接通电。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排与绝缘板的装配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排与绝缘板的另一视角装配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塑壳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铜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铜壳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铜壳与塑壳主体的装配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铜壳与塑壳主体的另一视角装配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母端的剖视图;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端与母端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27.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端与母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绝缘板;11、固定槽;2、插排;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一连接孔;3、热缩管;4、塑壳主体;41、第一安装槽;42、第二安装槽;43、凸条;44、第一固定孔;45、倒角;46、安装孔;47、避让槽;5、铜壳;51、第一安装部;52、第二安装部;53、第二连接孔;54、卡槽;55、第二固定孔;6、复合柔性触指。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包括公端和母端,所述公端包括绝缘板和插排2,所述绝缘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插排2;所述母端包括塑壳主体4、铜壳5和复合柔性触指6,所述塑壳主体4上设置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铜壳5,所述铜壳5的上端与所述塑壳主体4的安装槽的上端平齐,所述铜壳5的下端向下延伸伸出所述安装槽;各所述铜壳5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一复合柔性触指6,两个复合柔性触指6之间相距一定距离;所述公端的下端穿过两个复合柔性触指6之间的缝隙伸出所述安装槽,各所述插排2与相应侧的所述复合柔性触指6接触。
3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排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二连接部22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令所述插排2呈l型;所述第一连接部21平行于所述绝缘板设置在所述绝缘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22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向外凸出延伸。
32.所述插排2由导电性能优异且表面粗糙度较小的铜排加工而成,表面经过电镀处理以降低接触电阻且提高抗腐蚀性,与复合柔性触指6进行接触与断开,起到再留和电连接闭合与断开的作用。插排2的数量为两个,绝缘板将两个插排2隔开,从而形成双路通道。
33.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便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圆滑过渡,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设置有圆角,便于公端插入母端时降低插入力。
34.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3,所述第一连接孔23用于连接外部导电部件。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向其相对侧凹陷形成的固定槽11,所述固定槽11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板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部21对应设置在所述固定槽11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绝缘板的一侧伸出所述固定槽11。
36.绝缘板由适用于机加工的工程塑料机加工而成,绝缘板上的固定槽11可以进行插排2的安装与定位,对两个插排2起到绝缘分流作用。
37.绝缘板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同样设置有圆角,便于公端插入母端时降低插入力。
38.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公端还包括用于将插排2固定在绝缘板上的热缩管3,所述热缩管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2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的外周,热缩管3紧密贴合在第一连接部21的外表面,所述热缩管3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绝缘板对应贴合接触。热缩管3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将插排2与绝缘板固定在一起,避免两者之间发生位移。
39.如图5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塑壳主体4由强度和韧性优异的绝缘工程塑料加工而成,内部可以定位固定两个铜壳5,从而装配成为母端;使用时由公端插入母端。
40.塑壳主体4上沿其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行于所述安装槽的安装孔46,用于将塑
壳主体4固定在受电部位。
41.所述安装槽包括平行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槽41和第二安装槽42,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其的铜壳5,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垂直于所述铜壳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二安装槽42,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42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槽41的宽度;所述公端的下端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绝缘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对应伸入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槽42中。
42.第一安装槽41和第二安装槽42连通形成安装槽,第二安装槽42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限制公端在母端中的位置,将绝缘板限制在第二安装槽42中,避免公端在安装槽中发生转动或倾斜,提高两者配合精度。第一安装槽41的设置是为了安装铜壳5,且为了使公端插入。
43.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上端设置有倒角45,便于校正公端的插入角度,也便于公端顺利插入。
44.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垂直于所述铜壳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向远离其所在侧的方向凸出延伸的凸条43,所述凸条43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方向竖直延伸,各所述第二安装槽42分别位于与其同侧的两个凸条43之间。凸条43的作用是为了使铜壳5能够更好的安装在第一安装槽41中,凸条43能够限制铜壳5的位置,将铜壳5限制在其与第一安装槽41的内壁之间,防止铜壳5装配在第一安装槽41时发生偏离,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凸条43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第一安装部5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41时能够更为方便,不会发生倾斜。
45.本实施例中,所述铜壳5包括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所述第二安装部52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部51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51的一端,令所述铜壳5呈l型;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安装部51,所述第二安装部52伸出所述安装槽的下端向外弯折延伸。
46.铜壳5由导电性能和表面粗糙度极佳的铜排加工而成,表面进行电镀处理以降低接触电阻,抗腐蚀性显著提升,内部固定复合型柔性触指。
47.所述第一安装部51远离所述第二安装部52的一端设置有圆角,所述圆角便于铜壳5插入安装槽时降低插入力。
48.所述塑壳主体4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52的一端的周向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向远离第二安装部52的方向凹陷的避让槽47,所述避让槽47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的连接处对应贴合接触。避让槽47限制了铜壳5与塑壳主体4之间的位置,避免塑壳主体4与铜壳5之间由于震动而发生位置偏斜。
49.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53,所述第二连接孔53用于连接外部导电部件。
50.本实施例中,所述塑壳主体4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第一安装槽41连通的第一固定孔44,所述第一安装部51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44设置有第二固定孔55;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44和第二固定孔55,所述第一安装部51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对应伸入所述凸条43与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之间,令所述第一安装部51固定在第一安装槽41内。
5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51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槽41周向内壁凹陷的卡槽54,所述复合柔性触指6经所述卡槽54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部51上。卡槽54呈t型,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将复合柔性触指6稳定的卡
在铜壳5上。
52.本实施例中,复合柔性触指6使用现有技术(专利号zl201821954317.9)“用于导电插拔件的复合型柔性触指”;复合柔性触指6包括导电触点和导电弹片,导电触电由导电性极佳的铜带加工而成。导电弹片由强度高和弹性大的不锈钢带加工而成的,导电弹片经过热处理来提高强度和柔韧性,起到维持导电触点进行电连接接触后的接触力作用。复合柔性触指6表面进行电镀处理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抗腐蚀性,起到与插排2之间的导电作用。
53.该插拔连接件可安装于受电部位,给电部位的导电排配合其他开关机构形成闭合与开路。为保证与导电排的良好接触,该插拔连接件使用时有一定范围的滑动能力,同时允许有一定的安装误差,从而保证良好接触力和足够的导电接触力。
54.实施例二
55.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拔连接件的装配过程为:
56.首先将两个铜排分别装入绝缘板两侧的两个固定槽11中,铜排边缘与固定槽11边缘卡死再用胶固定,最后再用热缩管3套住装配好的铜排与绝缘板。
57.在两个铜壳5的卡槽54中分别压入复合柔性触指6,将装配好的铜壳5自下而上沿第一安装槽41推入塑壳主体4内,到位后经凸条43互相卡死,再用紧固件穿过第一固定孔44和第二固定孔55进行紧固定位。
58.公端沿着安装槽插入母端,装配成插拔连接件,公端中的插排2与母端中的复合柔性触指6接触形成闭合回路并导电。当未对正的公端由塑壳主体4上端插入时,第二安装槽42上端设置的倒角45可自动将其校准。
59.每个插拔连接件经至少两个螺栓通过安装孔46将其固定于受电部位,当公端拔出时回路断开,由于塑壳主体4固定在受电部位,公端的拔出不会带动塑壳主体4,塑壳与受电部位不会分离。
60.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6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电感的双电路快速插拔连接件,该插拔连接件可实现双路通道不同相载流一体安装,电路的快速断开与闭合,双路之间电流互不影响,交流电路时可有效减小和抑制电路中的电感,可同时安装双极或同极性双倍电流。完全一体的双路快插,使得不同相之间间距减小到极限,极大的抵消了电感。该插拔连接件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可以安装在空间狭小的位置。公端插入容错能力大,第二安装槽上的倒角可导正未对正的公端。公端插入母端后,插排与复合柔性触指弹性连接,保证工作状态下能承受长时间的震动,不影响连接通电。
6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