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93525发布日期:2022-08-20 00:02阅读:4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如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1072831y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排导电端子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若干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自基座突伸出的设置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的舌板及围设置于舌板周缘并与舌板之间形成环形插槽的环壁。然,该电连接器的两排导电端子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信号干扰问题。
3.是以,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该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效果可靠且便于制造的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周侧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自所述基座向上突伸形成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及自所述基座向上突伸形成的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端壁,一对所述侧壁与一对所述端壁围设形成插槽,所述导电端子呈两排排列且沿纵向分别配置于一对所述侧壁,所述遮蔽壳体一体连接有沿纵向延伸的在横向上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设有夹持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由金属片冲压弯折形成,所述遮蔽壳体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对应于一对所述侧壁的一对侧壁部及对应于一对所述端壁的一对端壁部,所述侧壁部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水平部,并由所述水平部向上弯折形成所述屏蔽件。
7.进一步地,所述屏蔽件包括在纵向上相对的一对夹持臂,一对所述夹持臂构成所述夹持结构。
8.进一步地,一对所述夹持臂分别向着对方所在方向倾斜延伸。
9.进一步地,一对所述夹持臂具有弹性,所述屏蔽件于所述夹持臂在纵向上的外侧设有提供所述夹持臂向外弹性形变的凹口。
10.进一步地,所述屏蔽件包括第一屏蔽部分及与所述第一屏蔽部分在纵向上分离设置的第二屏蔽部分,一对所述夹持臂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屏蔽部分与所述第二屏蔽部分。
11.进一步地,所述水平部包括自所述侧壁部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水平部及与所述第一水平部在纵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分自所述第一水平部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屏蔽部分自所述第二水平部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
12.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自所述基座向上突伸形成的舌板,一对所述侧壁
与一对所述端壁围设于所述舌板的周侧并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环形的所述插槽,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舌板内,所述舌板的上表面凹设形成令所述夹持结构暴露的插接槽。
13.进一步地,与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若干对接端子及对接金属件,所述绝缘体包括底座、自所述底座向上突伸形成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纵向壁及自所述底座向上突伸形成的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横向壁,一对所述纵向壁与一对所述横向壁围设形成对接槽,所述对接端子呈两排排列且沿纵向分别配置于一对所述纵向壁,所述对接金属件设有突伸入所述对接槽内的对接部,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时,一对所述纵向壁与一对所述横向壁插置于环形的所述插槽,所述对接槽容置所述舌板,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配接,所述对接部被所述夹持结构夹持,所述对接金属件与具有屏蔽件的遮蔽壳体至少之一者电性连接至一接地电位。
14.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金属件包括固持于底座的基体、自所述基体的纵向两端向上突伸形成的一对固持突部及自所述基体向上突伸形成的位于一对所述固持突部之间的所述对接部,一对所述固持突部分别固持于一对所述横向壁中。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件一体连接于遮蔽壳体,屏蔽件无需单独装配,可简化电连接器的生产制造,有效节约制造成本,而屏蔽件设有夹持结构,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夹持结构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金属件之对接部,从而能够稳定可靠地避免两排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分离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21.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立体图。
23.图8是图7沿a-a线的剖视图。
24.图9是图7沿b-b线的剖视图。
25.图10是图7沿c-c线的剖视图。
2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7.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分别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周缘的金属遮蔽壳体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4、固持于所述绝缘体4的若干对接端子5、固持于所述绝缘体4的对接金属件6及金属固定件7。
28.参阅图1-4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自所述基座11向上突伸形成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12及自所述基座11向上突伸形成的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延伸的一对端壁13,一对所述侧壁12与一对所述端壁13围设形成插槽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自所述基座11向上突伸形成的舌板14,一对所述侧壁12与一对所述端壁13围设于所述舌板14的周侧并与所述舌板14之间形成环形的所述插槽10。所述导电端子2呈两排排列且沿纵向分别配置于一对所述侧壁12,所述导电端子2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置所述侧壁12与舌板14之间的基座11的底部210、自所述底部210的横向外侧向上弯折形成的固定于所述侧壁12的倒u形固定部211、自所述底部210的横向内侧向上弯折形成的设置于所述舌板14的接触臂212及自所述固定部211横向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焊脚213。
29.所述遮蔽壳体3由金属片冲压弯折形成,所述遮蔽壳体3一体连接有沿纵向延伸的在横向上位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屏蔽件30,所述屏蔽件30设有夹持结构301,所述屏蔽件30设置于所述舌板14内,舌板14的上表面140凹设形成令所述屏蔽件30的夹持结构301暴露的插接槽14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遮蔽壳体3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对应于一对所述侧壁12的一对侧壁部31及对应一对所述端壁13的一对端壁部32,一对所述侧壁部31与一对所述端壁部32连续不间断的环设于绝缘本体1的周缘,所述侧壁部3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水平部310,所述屏蔽件30由所述水平部310向上弯折形成。所述侧壁部31设有焊接于一第一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的第一焊接部311,所述端壁部32设有焊接于第一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的第二焊接部321。所述侧壁部31的纵向两侧的上端分别向内弯折形成有暴露于所述侧壁12的内表面的第一露出部312,一对所述露出部312分别位于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纵向外侧。所述端壁部32的上端向内弯折形成有暴露于所述端壁13的内表面的第二露出部322。
30.所述屏蔽件30的所述夹持结构301包括在纵向上相对的具有弹性的一对夹持臂3011,优选的,一对所述夹持臂3011分别向着对方所在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屏蔽件30于所述夹持臂3011在纵向上的外侧设有提供所述夹持臂3011向外弹性形变的凹口302。
3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屏蔽件30包括第一屏蔽部分33及与所述第一屏蔽部分33在纵向上分离设置的第二屏蔽部分34,一所述夹持臂3011形成于所述第一屏蔽部分33,另一所述夹持臂3011形成于第二屏蔽部分34。所述水平部310包括自所述侧壁部3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水平部3101及与所述第一水平部3101在纵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水平部3102,所述第一屏蔽部分33自所述第一水平部3101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屏蔽部分34自所述第二水平部3102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
32.结合图5-6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绝缘体4包括底座41、自所述底座41向上突伸形成的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纵向壁42及自所述底座41向上突伸形成的一对横向壁43,一对所述纵向壁42与一对所述横向壁43围设形成对接槽44。所述对接端子5呈两排排列且沿纵向分别配置于一对所述纵向壁42。所述对接端子5包括暴露于所述纵向壁42的外侧面的第一抵接部51、自第一抵接部51的上端向内弯折的暴露于纵向壁42的顶面的连接部52、自所述连接部52向下弯折的暴露于所述纵向壁42的内侧面的第二抵接部53及自所述第二抵接部53的下端横向向外延伸出所述纵向壁42的第二焊脚54。所述对接金属件6设有突伸入所述对接槽44内的对接部61。所述金属固定件7固定于所述横向壁43,所述金属固定件7具有
设于所述横向壁43的顶面的顶面部71、位于所述顶面部71的横向两侧的对应于所述横向壁43的横向两侧面的侧面部72及位于所述顶面部71的纵向外侧的对应于所述纵向壁42的端面的端面部73,所述侧面部72设有焊接于一第二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的第三焊接部721,所述端面部73设有焊接于第二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的一对间隔设置的第四焊接部731。所述对接金属件6具体包括固持于所述底座41的基体62、自所述基体62的纵向两端向上突伸形成的一对固持突部63及自所述基体62向上突伸形成的位于一对所述固持突部63之间的所述对接部61。一对所述固持突部63分别向上延伸固定于一对所述横向壁43中,所述基体62的纵向末端621焊接于第二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且所述纵向末端621位于一对所述第四焊接部731之间。
33.结合图7-10所示,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时,一对所述纵向壁42与一对所述横向壁43插置于环形的所述插槽10内,所述对接槽44容置所述舌板14,所述对接端子5与所述导电端子2配接,所述对接部61被所述夹持结构301的一对夹持臂3011夹持,所述金属固定件7与所述遮蔽壳体3配接。所述对接端子5与所述导电端子2配接时,所述第一抵接部51与固定部211抵触,所述第二抵接部53与所述接触臂212抵触,所述连接部52与所述底部210抵触,对接端子5与导电端子2之间配接稳定可靠。所述金属固定件7与所述遮蔽壳体3配接时,所述侧面部72与所述第一露出部312抵触,所述端面部73与所述第二露出部322抵触,所述金属固定件7与所述遮蔽壳体3之间配接稳定可靠。
34.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100之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件30一体连接于遮蔽壳体3,屏蔽件30无需单独装配,从而可有效简化电连接器100的生产制造,有效节约制造成本,并且屏蔽件30设有夹持结构301,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夹持结构301的一对夹持臂3011夹持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金属件6之对接部61,从而能够稳定可靠地避免两排导电端子2及两排对接端子5之间的信号串扰。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100之具有屏蔽件30的遮蔽壳体3焊接于第一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金属件6焊接于第二电路板(未图示)的接地电位,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对接金属件6还可以其中之一者电性连接于接地电位,从而使得另一者连接于接地电位。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故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