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21443发布日期:2022-06-07 23:01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


背景技术:

2.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用电场合,需要一常一备双路供电,有一个公共的电流输出端,以供同一负载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通过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对采样电压进行判断,其电压值不在规定的域值范围内,而备用电源电压正常时,控制器触发机构从故障电源切换到正常电源,以保证负载连续供电。传统自动转换开关磨合台一般由人工将采样线固定到各触头上,并用螺纹副紧固,安装工作量很大;有时为了简化装夹,用鳄鱼夹住各触头,由于自动转换开关在切换过程中,触头有振动,常使鳄鱼夹跌落,使磨合过程中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自动转换开关磨合台的安装工作量较大且安装时易出现电路中断等情况的问题,现提供具有可降低工人工作量和安装后的连接强度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包括支架,所述的支架左侧设有开关安装架,所述的开关安装架上活动连接有转换开关,所述的开关安装架上方设有上磨合组件,所述的开关安装架下方设有下磨合组件,所述的上磨合组件与开关安装架间设有上触发组件,所述的下磨合组件与开关安装架间设有下触发组件,所述的上磨合组件和下磨合组件分别架设于支架上。
5.作为优选,所述的上磨合组件包括位于支架左端的中磨合板,所述的中磨合板右端与支架间设有上加强筋,所述的中磨合板竖直架设有上磨合汽缸,所述的上磨合汽缸尾端上架设有上磨合板,所述的上磨合汽缸的活塞杆端部上架设有下磨合板,所述的上磨合板与下磨合板间设有贯穿中磨合板的上限位杆,所述的下磨合板下端右侧固定有上安装板,所述的下磨合板下端左侧固定有左支座,位于左支座与上安装板间的下磨合板下端设有右支座,所述的上安装板上固定有上触发电机,所述的左支座与右支座间架设有与上触发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的上丝杆,所述的上丝杆上设有2块呈左右对称分布分上滑动板,所述的上滑动板下端与开关安装架的上端活动连接。
6.作为优选,位于上滑动板左端的上丝杆上装有上反牙螺母,位于上滑动板右端的上丝杆上装有与上反牙螺母配合使用的上正牙螺母。
7.作为优选,所述的上触发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上端左右两侧且呈左右对称分布的上挡板,所述的上挡板左端中心固定有上弹簧销,所述的上弹簧销贯穿上滑动板,所述的上弹簧销左端设有用于对上滑动板进行限位的上限位螺栓,位于上滑动板与上挡板间的上弹簧销上绕装有设有用于对上滑动板进行弹性复位的上复位弹簧。
8.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关安装架上固定有双轴汽缸,所述的双轴汽缸的输出轴上架设有用于推动转换开关的推板,所述的转换开关通过螺钉固定于推板上端面。
9.作为优选,所述的下磨合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下方的中支撑板,所述的中支撑板与支架间设有下加强筋,所述的中支撑板上架固定架设有下磨合汽缸,所述的下磨合汽缸尾端上架设有下支撑板,所述的下磨合汽缸的活塞杆端部上架设有上支撑板,所述的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间设有贯穿中支撑板的下限位杆,所述的上支撑板上端右侧固定有下安装板,所述的上支撑板上端左侧固定有左支块,位于左支块与下安装板间的上支撑板上端设有右支块,所述的下安装板上固定有下触发电机,所述的左支块与右支块间架设有与下触发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的下丝杆,所述的下丝杆上设有下滑动板,所述的下滑动板上端与开关安装架的下端活动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的位于下滑动板右侧的丝杆上装有下反牙螺母,位于下滑动板左端的下丝杆上装有与下反牙螺母配合使用的下正牙螺母。
11.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触发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下端的下挡板,所述的下挡板右端中心固定有下弹簧销,所述的下弹簧销贯穿下滑动板,所述的下弹簧销右端设有用于对下滑动板进行限位的下限位螺栓,位于下滑动板与下挡板间的下弹簧销上绕装有设有用于对下滑动板进行弹性复位的下复位弹簧。
12.工作时,先由工人将转换开关右固定于推板上,之后启动双轴气缸,调节转换开关至合适工作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的各个汽缸和电机节均由plc控制器电性控制,plc控制器会分别控制上磨合气缸分别驱动下磨合板和上磨合板向自动转换开关触头靠拢,到位后,分别启动上触发电机,分别使上丝杆旋转,上滑动板分别在水平方向趋近上挡板,上挡板的端面与转换开关触头紧密接触,上挡板的一端的螺母处通过导线采样线将电源电压引入开关,产品即可进行磨合,转换开关的下方部分的结构动作与上述相似,下正牙螺母带动下滑动板趋近转换开关下部触头,使下挡板与触头紧密接触。
13.产品磨合完成后,plc分别控制上触发电机反转,上丝杆带动上滑动板水平方向滑动,使上挡板与触头分离;再驱动上磨合气缸活塞杆收缩,使下磨合板远离自动转换开关触头;同时驱动双轴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带动推板将自动转换开关复位,位于转换开关下方的部件的工作原理与转换开关上方的部件的工作原理相同,最后由人工将转换开关从推板上取下即可。
14.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的触头可在plc控制器的控制下自动贴紧,且可通过螺母调节贴紧程度,不会在转换开关转换时振动失电,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稳定性较高,且较以前螺纹副紧固的安装速度快,较以前鳄鱼夹装夹可靠性高。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工作稳定性高,安装速度快。
附图说明
16.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开关安装架1,转换开关2,支架3,中磨合板4,上加强筋5,上磨合汽缸6,上磨合板7,下磨合板8,上限位杆9,上安装板10,左支座11,右支座12,上触发电机13,上丝杆14,上滑动板15,上反牙螺母16,上正牙螺母17,上挡板18,上弹簧销19,上复位弹簧20,双轴汽缸21,推板22,中支撑板23,下加强筋24,下磨合汽缸25,下支撑板26,上支撑板27,下限位杆28,下
安装板29,左支块30,右支块31,下触发电机32,下丝杆33,下滑动板34,下反牙螺母35,下正牙螺母36,下挡板37,下弹簧销38,下复位弹簧39。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9.实施例:根据附图1进行进一步说明,本例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自动磨合台,包括支架3,所述的支架3左侧设有开关安装架1,所述的开关安装架1上活动连接有转换开关2,所述的开关安装架1上方设有上磨合组件,所述的开关安装架1下方设有下磨合组件,所述的上磨合组件与开关安装架1间设有上触发组件,所述的下磨合组件与开关安装架1间设有下触发组件,所述的上磨合组件和下磨合组件分别架设于支架3上。
20.所述的上磨合组件包括位于支架3左端的中磨合板4,所述的中磨合板4右端与支架3间设有上加强筋5,所述的中磨合板4竖直架设有上磨合汽缸6,所述的上磨合汽缸6尾端上架设有上磨合板7,所述的上磨合汽缸6的活塞杆端部上架设有下磨合板8,所述的上磨合板7与下磨合板8间设有贯穿中磨合板4的上限位杆9,所述的下磨合板8下端右侧固定有上安装板10,所述的下磨合板8下端左侧固定有左支座11,位于左支座11与上安装板10间的下磨合板8下端设有右支座12,所述的上安装板10上固定有上触发电机13,所述的左支座11与右支座12间架设有与上触发电机1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的上丝杆14,所述的上丝杆14上设有2块呈左右对称分布分上滑动板15,所述的上滑动板15下端与开关安装架1的上端活动连接。
21.位于上滑动板15左端的上丝杆14上装有上反牙螺母16,位于上滑动板15右端的上丝杆14上装有与上反牙螺母16配合使用的上正牙螺母17。
22.所述的上触发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1上端左右两侧且呈左右对称分布的上挡板18,所述的上挡板18左端中心固定有上弹簧销19,所述的上弹簧销19贯穿上滑动板15,所述的上弹簧销19左端设有用于对上滑动板15进行限位的上限位螺栓,位于上滑动板15与上挡板18间的上弹簧销19上绕装有设有用于对上滑动板15进行弹性复位的上复位弹簧20。
23.所述的开关安装架1上固定有双轴汽缸21,所述的双轴汽缸21的输出轴上架设有用于推动转换开关2的推板22,所述的转换开关2通过螺钉固定于推板22上端面。
24.所述的下磨合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1下方的中支撑板23,所述的中支撑板23与支架3间设有下加强筋24,所述的中支撑板23上架固定架设有下磨合汽缸25,所述的下磨合汽缸25尾端上架设有下支撑板26,所述的下磨合汽缸25的活塞杆端部上架设有上支撑板27,所述的上支撑板27与下支撑板26间设有贯穿中支撑板23的下限位杆28,所述的上支撑板27上端右侧固定有下安装板29,所述的上支撑板27上端左侧固定有左支块30,位于左支块30与下安装板29间的上支撑板27上端设有右支块31,所述的下安装板29上固定有下触发电机32,所述的左支块30与右支块31间架设有与下触发电机3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的下丝杆33,所述的下丝杆33上设有下滑动板34,所述的下滑动板34上端与开关安装架1的下端活动连接。
25.所述的位于下滑动板34右侧的丝杆上装有下反牙螺母35,位于下滑动板34左端的下丝杆33上装有与下反牙螺母35配合使用的下正牙螺母36。
26.所述的下触发组件包括位于开关安装架1下端的下挡板37,所述的下挡板37右端
中心固定有下弹簧销38,所述的下弹簧销38贯穿下滑动板34,所述的下弹簧销38右端设有用于对下滑动板34进行限位的下限位螺栓,位于下滑动板34与下挡板37间的下弹簧销38上绕装有设有用于对下滑动板34进行弹性复位的下复位弹簧39。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