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4376发布日期:2022-07-29 23:3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内5g频谱的划分完毕,各运营商已经开始了5g网络的试点运行,其中,中国移动的5g频段为2515mhz~2675mhz和4800mhz~4900mhz,中国电信的5g频段为3400mhz~3500mhz,中国联通的5g频段为3500mhz~3600mhz。
3.吸顶天线,主要用于室内信号覆盖,具有成本低和体积小的优点,外形美观,不影响室内观瞻。现有4g双极化吸顶天线,其垂直极化频段为806mhz~960mhz和1710mhz~2690mhz,水平极化频段为1880mhz~2690mhz,已经不能满足新的5g频段要求。因此,需要研发出一种5g双极化吸顶天线,可覆盖5g频段的同时具备体积小、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可覆盖国内各运营商的5g频段,具备结构简单、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点。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壳体、反射底板、两组振子、连接件和引向片;所述反射底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反射底板为轴对称结构,两组振子对称设于所述反射底板上;所述振子包括第一辐射片和第二辐射片,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反射底板相垂直,所述第二辐射片与所述第一辐射片连接并与所述反射底板相平行,所述引向片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辐射片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辐射片相平行。
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辐射片包括第一主片体、第一延长片和第二延长片;所述第一主片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片和第二延长片均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片由所述第一主片体的前宽边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延长片由所述第一主片体的后宽边向外水平延伸形成。
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辐射片包括第二主片体和第三延长片;所述第二主片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主片体上设有镂空孔,所述第二主片体的前端两角设有缺失部;所述第三延长板为之字形结构,所述第三延长板设于所述第二主片体上并位于靠近另外一组振子的缺失部的上方。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主片体、第一延长片、第二延长片和第二主片体一体成型。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引向片的外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辐射片的外形尺寸。
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多块第一耦合片,所述第一耦合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耦合片垂直设于所述反射底板上并与所述振子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耦合片的其中一面朝向所述振子。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第二耦合片,所述第
二耦合片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为凸字形结构,所述第二片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耦合片设于所述反射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反射底板的对称轴上;其中,所述第一片体垂直设于所述反射底板上,所述第一片体的其中一面朝向所述振子,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第一片体连接并朝靠近所述振子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反射底板相平行。
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两组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振子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导管,所述导管上设有两个排线孔,所述导线穿过所述排线孔。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连接板和连接柱;所述反射底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辐射片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有凸体,所述凸体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连接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辐射片和反射底板连接。
14.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本实用新型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中,仅包括壳体、反射底板、第一辐射片、第二辐射片、连接件和引向片等部件,结构简单;其次,由于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反射底板相垂直和所述第二辐射片与所述反射底板相平行,该吸顶天线采用线极化形式,通过左、右两组振子与所述反射底板耦合馈电,并通过所述引向片拓宽带宽、降低驻波比和提高辐射增益,使得所述振子重量更轻、尺寸更薄、成本更低,实现覆盖的频段为690mhz~960mhz和1710mhz~3800mhz,达到了超宽频的带宽,能够覆盖国内各运营商的相应5g频段,隔离度好,满足全频段驻波比<1.5。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的爆炸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反射底板、振子和引向片的立体示意图;
18.图3是图1中反射底板、振子和引向片的爆炸示意图;
19.图4是图3中第一主片体的主视图;
20.图5是图3中第二主片体的主视图;
21.图6是图1中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23.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包括壳体1、反射底板2、两组振子3、连接件4和引向片5;所述反射底板2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反射底板2为轴对称结构,两组振子3对称设于所述反射底板2上;所述振子3包括第一辐射片31和第二辐射片32,所述第一辐射片31与所述反射底板2相垂直,所述第二辐射片32与所述第一辐射片31连接并与所述反射底板2相平行,所述引向片5通过所述连接件4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相平行。其中,所述引向片5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之间存在间距,可通过调整所述引向片5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之间的间距来调整调整带宽和驻波
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优选为柱状结构;所述壳体1的高度优选为52mm,所述壳体的宽度优选为208mm,具备体积小的优点。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中,仅包括壳体1、反射底板2、第一辐射片31、第二辐射片32、连接件4和引向片5等部件,结构简单;其次,由于所述第一辐射片31与所述反射底板2相垂直和所述第二辐射片32与所述反射底板2相平行,该吸顶天线采用线极化形式,通过左、右两组振子3与所述反射底板2耦合馈电,并通过所述引向片5拓宽带宽、降低驻波比和提高辐射增益,使得所述振子2重量更轻、尺寸更薄、成本更低,实现覆盖的频段为690mhz~960mhz和1710mhz~3800mhz,达到了超宽频的带宽,能够覆盖国内各运营商的相应5g频段,隔离度好,满足全频段驻波比<1.5。
25.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提升垂直极化频段范围,所述第一辐射片31包括第一主片体311、第一延长片312和第二延长片313;所述第一主片体311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片312和第二延长片313均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片312由所述第一主片体311的前宽边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延长片313由所述第一主片体311的后宽边向外水平延伸形成。
26.结合图3和图5所示,为了提升水平极化频段范围,所述第二辐射片32包括第二主片体321和第三延长片322;所述第二主片体321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主片体321上设有镂空孔321a,所述第二主片体321的前端两角设有缺失部321b;所述第三延长板322为之字形结构,所述第三延长板322设于所述第二主片体上并位于靠近另外一组振子的缺失部321b的上方。其中,所述镂空孔321a用于进一步减少所述振子3的重量,所述镂空孔321a的数量、形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27.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主片体311、第一延长片312、第二延长片313和第二主片体321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所述振子3的结构稳定性。
28.相应地,为了保证天线的性能,所述引向片5的外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辐射片32的外形尺寸。
29.结合图2和图3所示,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多块第一耦合片6,所述第一耦合片6用于降低驻波比、加宽天线带宽和改善隔离度。其中,所述第一耦合片6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耦合片6垂直设于所述反射底板2上并与所述振子3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耦合片6的其中一面朝向所述振子。
30.进一步,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第二耦合片7,所述第二耦合片7用于进一步降低驻波比、加宽天线带宽和改善隔离度。其中,所述第二耦合片7包括第一片体71和第二片体72,所述第一片体71为凸字形结构,所述第二片体72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耦合片7设于所述反射底板2上并位于所述反射底板2的对称轴上;其中,所述第一片体71垂直设于所述反射底板2上,所述第一片体71的其中一面朝向所述振子3,所述第二片体72与所述第一片体71连接并朝靠近所述振子3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片体72与所述反射底板2相平行。
31.结合图1和图6所示,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两组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振子2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壳体1上设有导管11,所述导管11上设有两个排线孔111,所述导线穿过所述排线孔111,其中,所述导管11用于保护所述导线,所述排线孔111是为了利于用户分辨两根所述导线的对应关系。
32.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天线内部结构稳固,所述超宽频5g双极化吸顶天线还包括连接板8和连接柱9;所述反射底板2上设有定位孔21,所述连接板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连接,所述连接板8的下端设有凸体,所述凸体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连接柱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辐射片32和反射底板2连接,从而避免所述振子3从所述反射底板2上脱离。
33.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可覆盖国内各运营商的5g频段,具备结构简单、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点。
3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