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8300发布日期:2022-07-01 22:5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1.本技术是申请号为“201910693159.9”、申请日为2019年07月18日、发明名称为“电连接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小谐振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3.习知一电连接器,其具有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槽用以收容一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上具有多个信号触头和多个接地触头,所述绝缘本体固定有多个接地端子和多对信号端子,多个接地端子和多对信号端子交替间隔呈排设置。每一所述接地端子与每一接地触头在对接槽内导通,每一所述信号端子与每一所述信号触头在对接槽内导通,一金属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金属件具有多个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对应接触一个所述接地触头。
4.但是弹性臂与所述接地端子与对应的所述接触触头的接触位置在同一平面上,容易使得所述弹性臂的电磁波与所述接地端子的电磁波在对接槽内发生谐振,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
5.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接地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调整电连接器的谐振的电连接器。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对接所述第一电性元件的一对接槽,所述对接槽具有上下彼此面对的一第一内壁和一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具有面朝所述第二内壁的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面靠近所述第二内壁;一接地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第一面;一接地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和一第三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二内壁,于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对接槽内接地导通所述第一电性元件形成一第一接地回路,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地回路导通,所述第三接触部在所述对接槽内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接地导通形成一第二接地回路。
8.进一步,所述对接槽向前对接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所述第一面设于所述第二面的前方,所述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依次前后间隔设置。
9.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第四接触部,设于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四接触部与所述第三接触部在对接槽内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
10.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接地件具有向后延伸的一第二接触臂,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前方,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
11.进一步,所述接地件具有向前延伸的一第三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所述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长度。
12.进一步,所述接地件具有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自所述连接部向后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延伸第三接触臂,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上下贯穿设置的一通槽且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内壁,所述通槽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穿过所述通槽显露于所述第二面。
13.进一步,所述接地件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弹性部,每一所述弹性部由一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一个所述第三接触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一个所述连接部形成,进一步具有一排端子,具有多对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弹性部的后方具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两个所述弹性部之间具有所述信号端子向前延伸的延长线。
14.进一步,所述接地件为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所述接地件具有一上壁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上壁具有上下贯穿的一凹腔,一排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凹腔内,自所述凹腔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多个间隔部,多个所述弹性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交替设置且每一所述间隔部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
15.进一步,每一所述间隔部覆盖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上方,两个相邻的所述间隔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对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
16.本发明采用如下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元件,包括:
17.一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开口的一对接槽,收容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所述对接槽具有一第一内壁;
18.一接地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具有一第一接触臂,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接地导通;
19.一接地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一第二接触臂和一第三接触臂,均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接地导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臂靠前设置,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长度不同。
20.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二接触部和一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接地导通,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不同水平面上。
21.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于上下方向彼此面朝设置,所述第一内壁具有面朝所述第二内壁的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内壁的距离等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内壁的距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二内
壁。
22.进一步,所述接地件一第四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接地导通,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
23.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长度。
24.进一步,所述接地件具有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自所述连接部向后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延伸第三接触臂,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上下贯穿且贯穿所述第一内壁的一通槽,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穿过所述通槽显露于所述第一内壁。
25.进一步,所述接地件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弹性部,每一所述弹性部由一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一个所述第三接触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一个所述连接部形成,进一步具有一排端子,具有多对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具有一对所述信号端子,每两个所述弹性部之间具有所述信号端子向前延伸的延长线。
26.进一步,所述接地件为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所述接地件具有一上壁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上壁具有上下贯穿的一凹腔,一排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凹腔内,自所述凹腔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多个间隔部,多个所述弹性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左右交替设置且每一所述间隔部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
27.进一步,每一所述间隔部覆盖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上方,两个相邻的所述间隔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对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第一面和高于所述第一面的一第二面,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第一面,所述接地件的第二接触部、第三接触部显露于第二面,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在对接槽内形成一第一接地回路,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地回路电性导通,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形成一第二接地回路,由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远离所述第二内壁,使得所述第一电性元件在插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接触的部分不会在插入的过程中接触到第三接触部,从而减少了插入力,同时,也使得所述第一接地回路、和所述第二接地回路在所述对接槽在位于不同的高度上,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接地回路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所述第二接地回路的电磁波的波峰相互不发生叠加,从而减小接地谐振;且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地回路导通,可以使得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电荷通过所述第一接地回路传递至所述接地件上,从而减小所述接地端子在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对接时,在对接槽内产生的接地谐振。
29.在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中,接地件具有显露于所述对接槽内的一第二接触臂和一第三接触臂,用以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接地导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三接触臂的长度不一样,使得所述第二接触臂上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所述第三接触臂上的电磁波的波峰不会发生叠加,从而减小在对接槽内的接地谐振。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31.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32.图3为图2中沿着a-a剖切的平面剖视图;
33.图4为图2中沿着b-b剖切的平面剖视图;
34.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剖视图。
35.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36.电连接器
ꢀꢀꢀ
100
37.绝缘本体
ꢀꢀꢀ1ꢀꢀꢀꢀꢀꢀꢀꢀ
对接槽
ꢀꢀꢀꢀ
10
ꢀꢀꢀꢀꢀꢀꢀꢀ
上板
ꢀꢀꢀꢀꢀꢀꢀ
11
38.下板
ꢀꢀꢀꢀꢀꢀꢀ
12
ꢀꢀꢀꢀꢀꢀꢀ
侧板
ꢀꢀꢀꢀꢀꢀ
13
ꢀꢀꢀꢀꢀꢀꢀꢀ
第一内壁
ꢀꢀꢀ
110
39.第一面
ꢀꢀꢀꢀꢀ
1101
ꢀꢀꢀꢀꢀ
第二面
ꢀꢀꢀꢀ
1102
ꢀꢀꢀꢀꢀꢀ
第二内壁
ꢀꢀꢀ
120
40.端子槽
ꢀꢀꢀꢀꢀ
14
ꢀꢀꢀꢀꢀꢀꢀ
通槽
ꢀꢀꢀꢀꢀꢀꢀ
15
ꢀꢀꢀꢀꢀꢀꢀꢀ
肋部
ꢀꢀꢀꢀꢀꢀ
16
41.缺口
ꢀꢀꢀꢀꢀꢀꢀ
17
42.端子
ꢀꢀꢀꢀꢀꢀꢀ2ꢀꢀꢀꢀꢀꢀꢀꢀ
信号端子
ꢀꢀꢀsꢀꢀꢀꢀꢀꢀꢀꢀꢀ
接地端子
ꢀꢀꢀg43.固定部
ꢀꢀꢀꢀꢀ
21
ꢀꢀꢀꢀꢀꢀꢀ
第一接触臂 22
ꢀꢀꢀꢀꢀꢀꢀꢀ
第一接触部 220
44.焊接部
ꢀꢀꢀꢀꢀ
23
ꢀꢀꢀꢀꢀꢀꢀ
延长线
ꢀꢀꢀꢀꢀ
x
45.金属壳
ꢀꢀꢀꢀꢀ3ꢀꢀꢀꢀꢀꢀꢀꢀ
上壁
ꢀꢀꢀꢀꢀꢀꢀ
31
ꢀꢀꢀꢀꢀꢀꢀꢀ
下壁
ꢀꢀꢀꢀꢀꢀꢀ
32
46.侧壁
ꢀꢀꢀꢀꢀꢀꢀ
33
ꢀꢀꢀꢀꢀꢀꢀ
凹腔
ꢀꢀꢀꢀꢀꢀꢀ
310
ꢀꢀꢀꢀꢀꢀꢀ
弹性部
ꢀꢀꢀꢀꢀf47.连接部
ꢀꢀꢀꢀꢀ
311
ꢀꢀꢀꢀꢀꢀ
第二接触臂 312
ꢀꢀꢀꢀꢀꢀꢀ
第二接触部 3120
48.第一接地回 c1
ꢀꢀꢀꢀꢀꢀꢀ
第三接触臂 313
ꢀꢀꢀꢀꢀꢀꢀ
第三接触部 3130
49.第二接地回 c2
ꢀꢀꢀꢀꢀꢀꢀ
间隔部
ꢀꢀꢀꢀꢀ
314
ꢀꢀꢀꢀꢀꢀꢀ
第四接触臂 321
50.第四接触部 3210
ꢀꢀꢀꢀꢀ
接脚
ꢀꢀꢀꢀꢀꢀꢀ
330
51.电子卡
ꢀꢀꢀꢀꢀ
200
ꢀꢀꢀꢀꢀꢀ
插入端
ꢀꢀꢀꢀꢀ
201
ꢀꢀꢀꢀꢀꢀꢀ
对接触头
ꢀꢀꢀ
202
52.信号触头
ꢀꢀꢀ
202a
ꢀꢀꢀꢀꢀ
接地触头
ꢀꢀꢀ
202b
ꢀꢀꢀꢀꢀꢀ
第一屏蔽片 203
53.第二屏蔽片 204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55.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此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绝缘本体1,具有向前开口的一对接槽10,用以收容一电子卡200,一排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每一所述端子2的部分显露于所述对接槽10内与所述电子卡200电性接触,每一所述端子2的另一部分向后延长出所述绝缘本体1与一电路板(未图示)电性导通,从而使得所述端子2可以传输所述电子卡200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实现信号传输的作用,一金属壳3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用以屏蔽。
56.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电子卡200具有收容于所述对接槽10内的一插入端201和一排对接触头202,一排所述对接触头202具有多对信号触头202a和多个接地触头202b,每对所述信号触头202a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接地触头202b,每一所述对接触头202的部分显露于所述插入端201与对应的所述端子2电性接触,所述电子卡200进一步具有一第一屏
蔽片203和一第二屏蔽片204,一排所述对接触头202位于所述第一屏蔽片203和所述第二屏蔽片204之间,所述第一屏蔽片203间隔位于一排所述对接触头202的上方,所述第二屏蔽片204间隔位于一排所述对接触头202的下方。
57.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对接槽10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表面凹设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上板11和一下板12以及连接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2的两个侧板13,所述上板11、所述下板12以及两个所述侧板13环绕所述对接槽10。所述上板11面朝所述对接槽10的一面形成一第一内壁110,所述下板12面朝所述对接槽10的一面形成一第二内壁120,所述第一内壁110和所述第二内壁120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内壁110具有一第一面1101和一第二面1102,所述第一面1101低于所述第二面1102,从而更加靠近所述第二内壁120。当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对接槽10后,所述对接触头202与所述第一面1101上下相对,所述第一屏蔽片203收容于所述第一面1101与所述第二面1102形成的台阶状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二面1102上下相对,所述第二屏蔽片204与所述第二内壁120上下相对。所述第一面1101上具有多个端子槽14在左右方向上成排设置,所述第一面1101上具有多个通槽15,所述通槽15上下贯穿所述上板11且向前贯穿所述上板11的前表面。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肋部16,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槽15之间具有一个所述肋部16。
58.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第二内壁120上具有一缺口17,所述缺口17上下贯穿所述下板12且向前贯穿所述下板12的前表面,所述缺口17位于一排所述通槽15和一排所述肋部16的下方。
59.请参阅图2,图3和图4,一排所述端子2具有多对信号端子s和多个接地端子g,每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两侧均具有一接地端子g。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水平设置的一固定部2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自所述固定部21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22,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4内,所述第一接触臂22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20凸伸进所述对接槽10内与所述对接触头202电性接触。自所述固定部21向后延伸一焊接部23,所述焊接部23向下弯折后向后弯折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表面焊接。
60.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金属壳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所述金属壳3具有上下平行的一上壁31和一下壁32,以及连接所述上壁31和所述下壁32的两个侧壁33。所述上壁31覆盖于所述上板11的上表面,所上壁31具有自前向后凹设的一凹腔310和位于所述凹腔310内的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一排弹性部f,凹设位于一排所述通槽15的上方,每一所述弹性部f的部分对应收容于每一所述通槽15内。每一所述弹性部f具有一连接部311,每一所述连接部311位于每一所述通槽15上方,自所述连接部311向后延伸一第二接触臂312,所述第二接触臂312自上而下穿过所述通槽15进入所述对接槽10内,凸伸出所述第二面1102形成一第二接触部3120与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触头202b接触,在所述对接槽10内形成一第一接地回路c1,所述接地触头202b上的电荷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传输至所述金属壳3上,从而减小对应的所述接地触头202b上的电荷,即所述第一接地回路c1上的电荷通过所述第一接触臂22传递出所述对接槽10外,避免所述第一接地回路c1上的电荷形成干扰电磁波,影响信号的传输。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312间隔位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接触臂22的前方,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3120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2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共同抵接同一个所述接地触头202b,使得对应的所述接地触头202b自所述第二接触部3120到所述第一接触部220之间的电势差为0,从而减小所述接地触头202b在
对接槽10内与所述端子2对接时产生的谐振。
6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排所述弹性部f左右间隔设置,从而一排所述第二接触臂312左右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前方,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臂312的长度,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之间具有一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向前延伸的两个延长线x,一对所述信号触头202a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之间且向后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s接触,从而使得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接触臂312可以屏蔽位于其中间的一对所述信号触头202a,有利于高频性能。
62.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自所述连接部311向前延伸一第三接触臂313,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312的前方,所述第三接触臂313自上而下穿过对应的所述通槽15进入所述对接槽10内,凸出所述第二面1102形成一第三接触部3130与所述第一屏蔽片203电性接触,所述第三接触臂313和所述第一屏蔽片203在所述对接槽10内形成一第二接地回路c2,所述第二屏蔽片204上的电荷通过所述第三接触臂313传输出所述对接槽10外,避免所述第一屏蔽片203上的电荷形成干扰电磁波,影响在所述对接槽10内的信号传输。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高于所述第二接触部3120的高度,所述第三接触臂31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臂312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接地回路c1的电磁波和所述第二接地回路c2的电磁波在所述对接槽10内不会发生波峰叠加的现象,从而减小对接槽10内的接地谐振,从而来减小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子卡200对接时的信号损失,同时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0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120的高度,使得所述电子卡200在插入的过程中,所述插入端201在插入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第三接触部3130,从而减少了插入力,也使得显露于所述插入端201上的所述信号触头202a不会与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发生电性接触,避免了所述信号触头202a的短路,由于短路会产生瞬间的极大电流,足以损坏所述信号触头202a的性能,所以避免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与所述信号触头202a接触,可以更好地保护所述信号触头202a。
63.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多个所述弹性部f在所述凹腔310内沿着左右方向以相同的间隔成排设置,自所述凹腔310的后壁面向前延伸平板状的多个间隔部314,每一所述间隔部314向前延伸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弹性部f之间且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部f,使得多个所述弹性部f之间保持相同的电势,从而避免多个所述弹性部f之间产生电势差而形成干扰电磁波,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且每一所述肋部16向上支撑每一所述间隔部314,从而使得所述间隔部314固定效果良好,有利于多个所述间隔部314保持在相同的水平面上,且也增加了所述金属壳3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效果。每一所述间隔部314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上方,且两个相邻的所述间隔部314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对所述信号端子s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一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上方没有屏蔽而导致的信号泄露,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64.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下壁32覆盖于所述下板12的下表面,其具有一第四接触臂321,所述第四接触臂321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缺口17凸出于所述第二内壁120,形成一第四接触部3210,与所述第二屏蔽片204接地导通,所述第二屏蔽片204上的电荷通过所述第四接触臂321传递至所述对接槽10外的金属壳3上,从而减少所述对接槽10内的干扰电磁波。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210上下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与所述第四接触部3210的距离l2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0与所述第二内壁120之间的距离l1,从而使得所述插入端201在插入所述对接槽10的过程中,所述插入端201上的所述信号触头
202a不会和所述第三接触部3130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210发生接触,造成所述信号触头202a的短路。
65.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每一所述侧壁33撕裂形成一接脚330,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接地导通,将所述金属壳3上的电荷传递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有利于所述金属壳3的屏蔽作用。
66.请参阅图5,此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仅仅不同在于: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不是抵接所述接地触头202b,而是抵接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接触臂22上,将所述第一接触臂22上的电荷通过所述第二接触臂312传递出对接槽10外,避免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接触臂22形成干扰电磁波。
67.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68.1、第三接触部3130的高于第二接触部3120的高度,第三接触臂313的长度大于第二接触臂312的长度,使得第一接地回路c1的电磁波和第二接地回路c2的电磁波在对接槽10内不会发生波峰叠加的现象,从而减小对接槽10内的接地谐振,从而来减小电连接器100与电子卡200对接时的信号损失,同时第三接触部3130的高度大于第一接触部220和第二接触部3120的高度,使得电子卡200在插入的过程中,插入端201在插入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第三接触部3130,从而减少了插入力,也使得显露于插入端201上的信号触头202a不会与第三接触部3130发生电性接触,避免了信号触头202a的短路,由于短路会产生瞬间的极大电流,足以损坏信号触头202a的性能,所以避免第三接触部3130与信号触头202a接触,可以更好地保护信号触头202a。
69.2、第二接触臂312自上而下穿过通槽15进入对接槽10内,凸伸出第二面1102形成一第二接触部3120与对应的一个接地触头202b接触,在对接槽10内形成一第一接地回路c1,接地触头202b上的电荷可以通过第二接触臂312传输至金属壳3上,从而减小对应的接地触头202b上的电荷,即第一接地回路c1上的电荷通过第一接触臂22传递出对接槽10外,避免第一接地回路c1上的电荷形成干扰电磁波,影响信号的传输。
70.3、每一第二接触臂312间隔位于一个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臂22的前方,每一第二接触部3120与一个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2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共同抵接同一个接地触头202b,使得对应的接地触头202b自第二接触部3120到第一接触部220之间的电势差为0,从而减小接地触头202b在对接槽10内与端子2对接时产生的谐振。
71.4、下壁32具有一第四接触臂321,第四接触臂321自下而上穿过缺口17凸出于第二内壁120,形成一第四接触部3210,与第二屏蔽片204接地导通,第二屏蔽片204上的电荷通过第四接触臂321传递至对接槽10外的金属壳3上,从而减少对接槽10内的干扰电磁波。第三接触部3130和第四接触部3210上下相对设置,且第三接触部3130与第四接触部3210的距离l2小于第一接触部220与第二内壁120之间的距离l1,从而使得插入端201在插入对接槽10的过程中,插入端201上的信号触头202a不会和第三接触部3130和第四接触部3210发生接触,造成信号触头202a的短路。
72.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