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22189发布日期:2022-08-13 01:4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开关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小微动型开关,其弹片采用匚形结构或近似匚形,弹片具有两个明显的折角,通过该弹片来驱动切换片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这种结构微动开关缺点在于,转换不灵敏,存在死点的风险,且寿命普遍较低,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动开关,弹片的弯曲角度控制在3
°‑
20
°
,采用弧度平滑过渡的弧形状的弹片来驱动切换片作动,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具有零件模具制作方便、成本低、零件成型简单、易组装、开关行程大、弹片承受弯曲应力低、产品超长寿命等优点。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微动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导通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弹性导通件、驱使弹性导通件作动的按钮,所述弹性导通件包括与第一端子活动连接的摆动件、与摆动件活动连接的切换片、以及驱使切换片复位的弹片,所述弹片具有弹性,所述按钮驱使摆动件相对于第一端子转动,所述弹片处于弯曲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弹片的弯曲角度在3
°‑
20
°

5.本微动开关不同于传统微动开关,弹片的弯曲角度控制在3
°‑
20
°
,采用弧度平滑过渡的弧形状的弹片来驱动切换片作动,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具有零件模具制作方便的优点,寿命长、且成本低、零件成型简单,其组装比传统的弹簧动片结构的微动开关更简易。
6.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半u卡槽,所述弹片的左端部顶在半u卡槽处,所述第一端子呈倒置的“z”字形,包括第一纵向片、横向片和第二纵向片,所述半u卡槽位于横向片的上表面。
7.弹片的左端部顶在半u卡槽处,弹片对第一端子的作用力的作用点在半u卡槽,而半u卡槽主要位于横向片的上表面,半u卡槽内部具有一定的斜度,故使得弹片的作用力主要分布在横向片上,传统结构的微动开关,其弹片的作用力是完全作用在第二纵向片上的,弹片作用力的改变,使得微动开关结构更合理,力学结构布置更均衡,产品操作力及转换位置等参数更稳定。
8.传统的微动开关仅有100万次的寿命,而本微动开关的寿命由于弹片的优化设计,能够达到1000万次。
9.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纵向片和横向片的连接区域为第一折角,所述横向片和第二纵向片的连接区域为第二折角,所述半u卡槽的左端与第二折角相接,所述弹片的右端部顶在切换片处,所述弹片的中部向上或向下或向下弯曲。
10.半u卡槽仅左端部与第二折角相接,半u卡槽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处在横向片上,有效确保弹片在弯曲过程中,其对第一端子的作用力始终作用在横向片处。
11.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的右端部与第一折角转动连接,所述摆动件的左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切换片的左端部卡在凹槽中,所述摆动件的左端部与按钮抵触,所述切换片可相对于凹槽进行摆动。
12.摆动件的右端部深入到第一折角处,并可相对于第一折角做一定角度的转动,转动包括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实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导通与断开,摆动件转动时,切换片的左端部由于卡在摆动件的凹槽处,因此切换片的该端部随摆动件的转动而进行移动,切换片的该端部移动时,切换片的整体随之摆动,摆动件和切换片的作动更平滑稳定,可靠性好,寿命也比传统微动开关更长。
13.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片的中部挖有开窗,所述切换片的两侧部分别是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搭设在凹槽中,所述第二挡块设置有倾斜卡槽,所述弹片的右端部顶在倾斜卡槽。所述第二挡块设置有导电触片,所述第二端子上设置有与导电触片相对应的导电触点。
14.第一端子从开窗处穿过,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分别位于第一端子的左右两侧,弹片处在第一端子的右侧,弹片顶在第一端子与第二挡块之间并且弹片处于弹性弯曲状态,当按钮按下后,弹片被弯曲的程度加大,弹片对第二挡块的作用力也会增大,使得第二挡块下行并通过导电触片与第二端子直接接触。导电触点与导电触片相向设置,确保第二挡块与第二端子接触时,两者的导电稳定可靠。
15.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切换片、弹片由导电材料制成。
16.当切换片与第二端子接触后,第二端子则通过摆动件、切换片、弹片实现与第一端子的电性导通。
17.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的左端部与按钮抵触,所述按钮的下部设置有弧形接触面,所述按钮通过弧形接触面与摆动件抵触。
18.设置在按钮下部的弧形接触面与摆动件的左端部相接触,摆动件的左端部也具有平滑的弧度,按钮和摆动件通过平滑的过渡面进行接触,从而使得两者的接触更平滑稳定,按钮下行时,驱使摆动件转动,由于两者的接触面具有弧度,因此摆动件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按钮下部保持平滑的接触,保证外部力量作用在按钮上,能够切实地传递到摆动件处,按钮的行程更长,同时按钮的按下手感也更舒适。
19.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固定安装在壳体处。
20.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固定在壳体处,按钮、摆动件、切换片、弹片则处于可活动状态,在会外力作用下发生移动,从而导通或断开固定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21.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微动开关,不同于传统微动开关,弹片的弯曲角度控制在3
°‑
20
°
,采用弧度平滑过渡的弧形状的弹片来驱动切换片作动,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具有零件模具制作方便的优点,寿命长、且成本低、零件成型简单,其组装比传统的弹簧动片结构的微动开关更简易,开关行程大,转换灵敏、无死点,弹片承受弯曲应力低,产品超长寿命,寿命能够达到1000万次。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的三维结构图。
24.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的正视图。
25.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弹片的三维结构图。
26.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弹片在初始状态下的弯曲角度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微动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的三维结构图。
28.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微动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的正视图。
29.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微动开关的外观结构图。
30.标号:1-壳体,2-第一端子,3-第二端子,4-弹性导通件,5-按钮,6-摆动件,7-切换片,8-弹片,9-第一折角,10-第二折角,11-凹槽,12-弧形接触面,13-开窗,14-第一挡块,15-第二挡块,16-倾斜卡槽,17-导电触片,18-导电触点,19-第一纵向片,20-横向片,21-第二纵向片,22-半u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6.一种微动开关,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导通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的弹性导通件4、驱使弹性导通件4作动的按钮5,所述弹性导通件4包括与第一端子2活动连接的摆动件6、与摆动件6活动连接的切换片7、以及驱使切换片7复位的弹
片8,所述弹片8具有弹性,所述按钮5驱使摆动件6相对于第一端子2转动,所述弹片8处于弯曲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弹片8的弯曲角度在15
°
,参考附图4,角r1为165
°
,角r2为7.5
°

37.本微动开关不同于传统微动开关,弹片8的弯曲角度控制在15
°
,采用弧度平滑过渡的弧形状的弹片8来驱动切换片7作动,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具有零件模具制作方便的优点,寿命长、且成本低、零件成型简单,其组装比传统的弹簧动片结构的微动开关更简易。
38.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设置有半u卡槽22,所述弹片8的左端部顶在半u卡槽22处,所述第一端子2呈倒置的“z”字形,包括第一纵向片19、横向片20和第二纵向片21,所述半u卡槽22位于横向片20的上表面。
39.弹片8的左端部顶在半u卡槽22处,弹片8对第一端子2的作用力的作用点在半u卡槽22,而半u卡槽22主要位于横向片20的上表面,半u卡槽22内部具有一定的斜度,故使得弹片8的作用力主要分布在横向片20上,传统结构的微动开关,其弹片8的作用力是完全作用在第二纵向片21上的,弹片8作用力的改变,使得微动开关结构更合理,力学结构布置更均衡,传统的微动开关仅有100万次的寿命,而本微动开关的寿命由于弹片8的优化设计,能够达到1000万次。
40.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纵向片19和横向片20的连接区域为第一折角9,所述横向片20和第二纵向片21的连接区域为第二折角10,所述半u卡槽22的左端与第二折角10相接,所述弹片8的右端部顶在切换片7处,所述弹片8的中部向上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的中部也可以向下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的中部也可以向下弯曲。
41.半u卡槽22仅左端部与第二折角10相接,半u卡槽22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处在横向片20上,有效确保弹片8在弯曲过程中,其对第一端子2的作用力始终作用在横向片20处。
42.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6的右端部与第一折角9转动连接,所述摆动件6的左端部设置有凹槽11,所述切换片7的左端部卡在凹槽11中,所述摆动件6的左端部与按钮5抵触,所述切换片7可相对于凹槽11进行摆动。
43.摆动件6的右端部深入到第一折角9处,并可相对于第一折角9做一定角度的转动,转动包括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实现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的导通与断开,摆动件6转动时,切换片7的左端部由于卡在摆动件6的凹槽11处,因此切换片7的该端部随摆动件6的转动而进行移动,切换片7的该端部移动时,切换片7的整体随之摆动,摆动件6和切换片7的作动更平滑稳定,可靠性好,寿命也比传统微动开关更长。
44.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片7的中部挖有开窗13,所述切换片7的两侧部分别是第一挡块14和第二挡块15,所述第一挡块14搭设在凹槽11中,所述第二挡块15设置有倾斜卡槽16,所述弹片8的右端部顶在倾斜卡槽16。所述第二挡块15设置有导电触片17,所述第二端子3上设置有与导电触片17相对应的导电触点18。
45.第一端子2从开窗13处穿过,第一挡块14和第二挡块15分别位于第一端子2的左右两侧,弹片8处在第一端子2的右侧,弹片8顶在第一端子2与第二挡块15之间并且弹片8处于弹性弯曲状态,当按钮5按下后,弹片8被弯曲的程度加大,弹片8对第二挡块15的作用力也会增大,使得第二挡块15下行并通过导电触片17与第二端子3直接接触。导电触点18与导电触片17相向设置,确保第二挡块15与第二端子3接触时,两者的导电稳定可靠。
46.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6、切换片7、弹片8由导电材料制成。
47.当切换片7与第二端子3接触后,第二端子3则通过摆动件6、切换片7、弹片8实现与第一端子2的电性导通。
48.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6的左端部与按钮5抵触,所述按钮5的下部设置有弧形接触面12,所述按钮5通过弧形接触面12与摆动件6抵触。
49.设置在按钮5下部的弧形接触面12与摆动件6的左端部相接触,摆动件6的左端部也具有平滑的弧度,按钮5和摆动件6通过平滑的过渡面进行接触,从而使得两者的接触更平滑稳定,按钮5下行时,驱使摆动件6转动,由于两者的接触面具有弧度,因此摆动件6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按钮5下部保持平滑的接触,保证外部力量作用在按钮5上,能够切实地传递到摆动件6处,按钮5的行程更长,同时按钮5的按下手感也更舒适。
50.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固定安装在壳体1处。
51.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均固定在壳体1处,按钮5、摆动件6、切换片7、弹片8则处于可活动状态,在会外力作用下发生移动,从而导通或断开固定的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
52.摆动件6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一折角9处,且摆动件6可绕第一折角9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摆动件6的左端部设置有凹槽11,切换片7的左端部卡在凹槽11中,切换片7可相对于凹槽11进行摆动。
53.摆动件6的右端部深入到第一折角9处,并可相对于第一折角9做一定角度的转动,转动包括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实现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的导通与断开,摆动件6转动时,切换片7的左端部由于卡在摆动件6的凹槽11处,因此切换片7的该端部随摆动件6的转动而进行移动,切换片7的该端部移动时,切换片7的整体随之摆动,摆动件和切换片的作动过程平滑稳定,可靠性好,寿命也比传统微动开关更长。
54.按钮5下压时,驱使摆动件6相对于第一端子2做逆时针转动,切换片7的左端部随摆动件6的转动而朝左边和下方移动,切换片7的右端部随左端部而同步朝左边移动并挤压弹片8,被挤压的弹片8对切换片7产生作用力,作用力朝向右下方,驱使切换片7的右端下行并与第二端子3接触,由此导通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
55.按钮5上升时,摆动件6失去了按钮5对它的作用力,此时导通结构不受外力作用,仅受到弹片8的弹性作用力,弹片8对切换片7产生向右的作用力,切换片7右移,切换片7左端部与摆动件6左端部铰接,带动摆动件6顺时针转动,切换片7左端部随摆动件6同步上行,弹片8仍持续对摆动件6产生向右的作用力,迫使切换片7上行,此过程中,弹片8弯曲程度逐渐变小,弹片8对切换片7产生的弹性作用力也随之减小,直至达到平衡,切换片7与第二端子3分离;当达到平衡时,弹片8对切换片7产生的弹性作用力f1与摆动件6对切换片7产生的作用力f2相互平衡。
5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