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8200发布日期:2022-07-06 01:17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控制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


背景技术:

2.控制电缆是适用于工矿企业、能源交通部门、供交流额定电压450/750伏以下控制、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电力电缆在电力系统主干线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而控制电缆从电力系统的配电点把电能直接传输到各种用电设备器具的电源连接线路。但是现有的控制电缆在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现有的控制电缆在使用时,大多数通过阻燃层进行被动阻燃,导致其阻燃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包括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置阻燃装置,所述内置阻燃装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割层,所述内置阻燃装置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绝缘层,所述电缆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弹力支撑组件。
7.所述绝缘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三角支撑架,所述三角支撑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加强条。
8.所述内置阻燃装置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承载容器,所述承载容器的右侧设置有干粉灭火剂,所述干粉灭火剂的下方设置有惰性压缩气体,所述干粉灭火剂的底面活动连接有弹性承载板,所述弹性承载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刺尖,所述刺尖的底端一侧开设有反应通槽。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内置阻燃装置的外部受到膨胀压力挤压干粉灭火剂,然后挤压弹性承载板下移推动刺尖刺入下承载板内,下承载板底侧的惰性压缩气体的一部分气体则通过反应通槽迅速弥漫到弹性承载板和下承载板的夹缝之间,迅速膨胀推动弹性承载板上移挤压承载容器向内收缩,使得阻燃颗粒能够通过破裂槽喷出进行阻燃,当燃烧过于剧烈的时候,内置阻燃装置的外壁破裂干粉灭火剂则负责下一步灭火工作,惰性压缩气体则迅速占据电缆主体破裂产生的空间间隙之内,减少氧气占比,加快灭火效率,而阻燃颗粒左侧干粉灭火剂和惰性压缩气体的分布与其右侧恰好相反,同时刺尖地分布朝向也同样相反,从而能够应对电缆主体内部发生的燃烧现象。
1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三角支撑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弧板,所述支撑弧板远离所述三角支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粘合剂,所述刺尖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下承载板,所述下承载板的底面与所述惰性压缩气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刺尖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顶端与所述弹性承载板的底面固定连接。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刺尖两侧安装的限位弹簧,有效避免电缆主体在
所受的正常压力时,刺尖误刺下承载板的现象发生。
12.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载容器远离所述干粉灭火剂的一侧设置有阻燃颗粒,所述内置阻燃装置的上表面开设有破裂槽。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破裂槽的开设方便阻燃颗粒喷出。
14.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弹力支撑组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放射弹簧杆,所述放射弹簧杆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所述放射弹簧杆的外壁设置有填充料。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放射弹簧杆成放射分布,使得弹力支撑组件外壁承接地形变冲击得以进行分散,避免局部受力过多,超出弹力支撑组件外壁承受范围,导致弹力支撑组件弹性疲劳而无法进行下次的缓冲。
16.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置阻燃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承载弹簧,所述承载弹簧的底端与所述防割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弹簧的底端与所述绝缘层的外壁固定连接。
17.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弹力支撑组件的右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弹性防护圈,所述弹性防护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缆缆芯。
18.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割层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加固防护层。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电缆主体的防护外层出现腐蚀破损的情况下,电缆主体的内部设置的防水层有效避免其外部的水沿破损处进入其内部空间。
2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割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割加固条。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防水层内壁套接的防割层增强了电缆主体自身结构强度,减少了使用过程中外界不确定因素对电缆主体造成的破损影响。
2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23.1、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通过内置阻燃装置的外部受到膨胀压力挤压干粉灭火剂,然后挤压弹性承载板下移推动刺尖刺入下承载板内,下承载板底侧的惰性压缩气体的一部分气体则通过反应通槽迅速弥漫到弹性承载板和下承载板的夹缝之间,迅速膨胀推动弹性承载板上移挤压承载容器向内收缩,使得阻燃颗粒能够通过破裂槽喷出进行阻燃,当燃烧过于剧烈的时候,内置阻燃装置的外壁破裂干粉灭火剂则负责下一步灭火工作,惰性压缩气体则迅速占据电缆主体破裂产生的空间间隙之内,减少氧气占比,加快灭火效率,而阻燃颗粒左侧干粉灭火剂和惰性压缩气体的分布与其右侧恰好相反,同时刺尖地分布朝向也同样相反,从而能够应对电缆主体内部发生的燃烧现象,解决现有的控制电缆在使用时,大多数通过阻燃层进行被动阻燃,导致其阻燃效果较差的问题。
24.2、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电缆主体的防护外层出现腐蚀破损的情况下,电缆主体的内部设置的防水层有效避免其外部的水沿破损处进入其内部空间,防水层内壁套接的防割层增强了电缆主体自身结构强度,减少了使用过程中外界不确定因素对电缆主体造成的破损影响,与防割层上安装的防割加固条,进一步提升了电缆主体的整体防护强度,使得防割层与加固防护层成为电缆缆芯的第一层保护层。
25.3、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在重型移动设备工作时,电缆主体
会受到挤压,当电缆主体受到挤压时,弧形承载弹簧的顶端在外力的下向内压缩,此时弹力支撑组件内的放射弹簧杆同样受到挤压,使得承载弹簧和弹力支撑组件二者结构发生形变,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冲击,使得承载弹簧和弹力支撑组件成为电缆缆芯的第二层保护层,而且弹力支撑组件内部安装的放射弹簧杆成放射分布,使得弹力支撑组件外壁承接地形变冲击得以进行分散,避免局部受力过多,超出弹力支撑组件外壁承受范围,导致弹力支撑组件弹性疲劳而无法进行下次的缓冲。
26.4、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通过绝缘层内壁安装的环形支撑板、三角支撑架、加强条和支撑弧板,四者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电缆缆芯的防护能力,提高了电缆缆芯轴向抗拉能力和径向抗冲击、弯折能力的需要,从而增加电缆主体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绝缘层起到绝缘防护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电缆主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电缆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弹力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的内置阻燃装置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发明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33.图7为本发明的防割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电缆主体;2、内置阻燃装置;3、承载弹簧;4、弹力支撑组件;5、电缆缆芯;6、加固防护层;7、防水层;8、防割层;9、绝缘层;10、弹性防护圈;11、屏蔽层;12、环形支撑板;13、三角支撑架;14、加强条;15、支撑弧板;16、粘合剂;17、防割加固条;21、干粉灭火剂;22、惰性压缩气体;23、阻燃颗粒;24、承载容器;25、弹性承载板;26、下承载板;27、刺尖;28、反应通槽;29、限位弹簧;41、填充料;42、放射弹簧杆;43、限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1
37.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包括电缆主体1,电缆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置阻燃装置2,内置阻燃装置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割层8,内置阻燃装置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绝缘层9,绝缘层9起到绝缘防护的效果,电缆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弹力支撑组件4,电缆主体1会受到挤压,弧形承载弹簧3的顶端在外力的下向内压缩,此时弹力支撑组件4内的放射弹簧杆42同样受到挤压,使得承载弹簧3和弹力支撑组件4二者结构发生形变,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冲击,使得承载弹簧3和弹力支撑组件4成为电缆缆芯5的第二层保护层,绝缘层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支撑板12,环形支撑板1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三角支撑架13,三角支撑架1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加强条14,通过绝缘层9内壁安装的环形支撑板12、三角支撑架13、加强条14和支撑弧板15,四者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电缆缆芯5的防护能力,提高了电缆缆芯5轴向抗拉能力和径向抗冲击、弯折能力的需要。
38.内置阻燃装置2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承载容器24,承载容器24的右侧设置有干
粉灭火剂21,当电缆主体1外部发生燃烧现象时,内置阻燃装置2的外部受到膨胀压力挤压干粉灭火剂21,干粉灭火剂21的下方设置有惰性压缩气体22,干粉灭火剂21的底面活动连接有弹性承载板25,弹性承载板2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刺尖27,干粉灭火剂21则受压挤压弹性承载板25下移推动刺尖27刺入下承载板26内,刺尖27的底端一侧开设有反应通槽28,下承载板26底侧的惰性压缩气体22的一部分气体则通过反应通槽28迅速弥漫到弹性承载板25和下承载板26的夹缝之间,压力减小之后迅速膨胀推动弹性承载板25上移挤压承载容器24向内收缩,使得阻燃颗粒23能够通过破裂槽喷出进行阻燃,当燃烧过于剧烈的时候,内置阻燃装置2的外壁破裂干粉灭火剂21则负责下一步灭火工作,惰性压缩气体22则迅速占据电缆主体1破裂产生的空间间隙之内,减少氧气占比,加快灭火效率,而阻燃颗粒23左侧干粉灭火剂21和惰性压缩气体22的分布与其右侧恰好相反,同时刺尖27的分布朝向也同样相反,从而能够应对电缆主体1内部发生的燃烧现象。
39.三角支撑架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弧板15,支撑弧板15远离三角支撑架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粘合剂16,刺尖27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下承载板26,下承载板26的底面与惰性压缩气体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刺尖27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弹簧29,刺尖27两侧安装的限位弹簧29,有效避免电缆主体1在所受的正常压力时,刺尖27误刺下承载板26的现象发生,限位弹簧29的顶端与弹性承载板25的底面固定连接。
40.实施例2
41.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承载容器24远离干粉灭火剂21的一侧设置有阻燃颗粒23,内置阻燃装置2的上表面开设有破裂槽,弹力支撑组件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放射弹簧杆42,放射弹簧杆42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43,弹力支撑组件4内部安装的放射弹簧杆42成放射分布,使得弹力支撑组件4外壁承接地形变冲击得以进行分散,避免局部受力过多,超出弹力支撑组件4外壁承受范围,导致弹力支撑组件4弹性疲劳而无法进行下次的缓冲,放射弹簧杆42的外壁设置有填充料41,内置阻燃装置2的一侧设置有承载弹簧3,承载弹簧3的底端与防割层8的内壁固定连接,承载弹簧3的底端与绝缘层9的外壁固定连接。
42.弹力支撑组件4的右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弹性防护圈10,弹性防护圈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屏蔽层11,屏蔽层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缆缆芯5,防割层8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水层7,防水层7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加固防护层6,防割层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割加固条17。
43.下面具体说一下该绝缘阻燃抗干扰控制电缆的工作原理
44.如图1-7所示,电缆主体1的防护外层出现腐蚀破损的情况下,电缆主体1的内部设置的防水层7有效避免其外部的水沿破损处进入其内部空间,防水层7内壁套接的防割层8增强了电缆主体1自身结构强度,减少了使用过程中外界不确定因素对电缆主体1造成的破损影响,与防割层8上安装的防割加固条17,进一步提升了电缆主体1的整体防护强度,使得防割层8与加固防护层6成为电缆缆芯5的第一层保护层。
45.在重型移动设备工作时,电缆主体1会受到挤压,弧形承载弹簧3的顶端在外力的下向内压缩,此时弹力支撑组件4内的放射弹簧杆42同样受到挤压,使得承载弹簧3和弹力支撑组件4二者结构发生形变,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冲击,使得承载弹簧3和弹力支撑组件4成为电缆缆芯5的第二层保护层,而且弹力支撑组件4内部安装的放射弹簧杆42成放射分布,使得弹力支撑组件4外壁承接地形变冲击得以进行分散,避免局部受力过多,超出弹力
支撑组件4外壁承受范围,导致弹力支撑组件4弹性疲劳而无法进行下次的缓冲。
46.通过绝缘层9内壁安装的环形支撑板12、三角支撑架13、加强条14和支撑弧板15,四者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电缆缆芯5的防护能力,提高了电缆缆芯5轴向抗拉能力和径向抗冲击、弯折能力的需要,从而增加电缆主体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绝缘层9起到绝缘防护的效果。
47.当电缆主体1外部发生燃烧现象时,内置阻燃装置2的外部受到膨胀压力挤压干粉灭火剂21,干粉灭火剂21则受压挤压弹性承载板25下移推动刺尖27刺入下承载板26内,此时下承载板26底侧的惰性压缩气体22的一部分气体则通过反应通槽28迅速弥漫到弹性承载板25和下承载板26的夹缝之间,压力减小之后迅速膨胀推动弹性承载板25上移挤压承载容器24向内收缩,使得阻燃颗粒23能够通过破裂槽喷出进行阻燃,当燃烧过于剧烈的时候,内置阻燃装置2的外壁破裂干粉灭火剂21则负责下一步灭火工作,惰性压缩气体22则迅速占据电缆主体1破裂产生的空间间隙之内,减少氧气占比,加快灭火效率,而阻燃颗粒23左侧干粉灭火剂21和惰性压缩气体22的分布与其右侧恰好相反,同时刺尖27的分布朝向也同样相反,从而能够应对电缆主体1内部发生的燃烧现象。
48.刺尖27两侧安装的限位弹簧29,有效避免电缆主体1在所受的正常压力时,刺尖27误刺下承载板26的现象发生。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他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地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是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0.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