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5552发布日期:2022-07-13 04:18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开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


背景技术:

2.电源切换开关(transfer switch),是一种将负载线路由一电源切换至另一电源的电源回路切换装置,电源切换开关分为手动与自动两种。其中,自动电源切换开关,又称电源转换断路器,能够在遇到断电或停电的时候,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以继续正常供电。
3.在相关技术中,电源切换开关通常连接有两个三相电源(简称电源),用电器并联在电源切换开关连有的两个电源上。用电器一般通过线缆与电源切换开关连有的电源实现电连接,其中,每个电源至少连接有三根线缆,两个电源就至少连接有六根线缆。
4.然而,线缆之间需留有一定电气间隙,线缆过多会导致线缆占用空间较大且布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用于解决现有的电源切换开关连有的线缆过多,导致线缆占用空间较大且布置困难。
6.本技术提供一种铜排组件,应用于电源切换开关,用于和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连接,该铜排组件包括绝缘座和多个铜排,各铜排均连接于绝缘座,且铜排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7.铜排包括主体部、输出部和至少两个输入部;
8.主体部包括中段和位于中段两侧的悬空段,中段连接于绝缘座,两侧的悬空段悬空在绝缘座的两侧,输入部伸出在悬空段的面向开关主体的一侧,且各输入部分别用于和开关主体的各组接电位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连接,输出部伸出在悬空段的背离开关主体的一侧,输出部用于和用电器电连接。
9.本技术提供的铜排组件,包括绝缘座和多个铜排,通过绝缘座将多个铜排固定在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上,再通过将铜排设置为包括主体部、输出部和至少两个输入部,以利用铜排实现多个电源之间的并联,并将多个铜排在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铜排在实现多个电源之间的并联的同时,相邻的铜排间可保留一定的间隙,避免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另外,铜排在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还可以有效限制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减小其占用的平面面积。其中,铜排的主体部包括中段和位于中段两侧的悬空段,中段连接于绝缘座,两侧的悬空段悬空在绝缘座的两侧,输入部伸出在悬空段的面向开关主体的一侧,且各输入部分别用于和开关主体的各组接电位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连接,每个电源对应一组接电位,通过电源的数量可确定接电位的数量;输出部伸出在悬空段的背离开关主体的一侧,输出部用于和用电器电连接,每个铜排上的输出部对应有多个输入部,利用铜排实现多个电源的并联后,可减少铜排组件上输出部的数量,进而减少连有的线缆的数量,便于线缆布局,并且,还可减小线缆占用空间。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输入部包括第一延伸段和第一接电端,第一延伸段连接在悬空段的面向开关主体的一侧与第一接电端之间;
11.输出部包括第二延伸段和第二接电端,第二延伸段连接在悬空段背离开关主体的一侧与第二接电端之间。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各铜排的第一延伸段均包括第一水平段,第一水平段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
13.至少部分铜排的第一延伸段还包括第一调节段,第一调节段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调节段连接在第一水平段和悬空段之间。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各铜排中,一个铜排的第一延伸段包括第一水平段,且第一水平段连接在悬空段和第一接电端之间,其余铜排的第一延伸段均包括第一水平段和第一调节段。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各铜排的第二延伸段均包括第二水平段,第二水平段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
16.至少部分铜排的第二延伸段还包括第二调节段,第二调节段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调节段连接在第二水平段和悬空段之间。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个铜排的第二延伸段包括第二水平段,且第二水平段连接在悬空段和第二接电端之间,其余铜排的第二延伸段均包括第二水平段和第二调节段。
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邻第二水平段的延伸长度不同。
1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输入部包括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分别连接于两侧的悬空段。
2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分别连接于主体部的两端,输出部与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中的一者相对设置。
2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绝缘座包括底座、盖板和多个隔板;
22.沿绝缘座高度方向,底座、各隔板和盖板依次层叠设置,底座与隔板之间、相邻隔板之间以及隔板与盖板之间均具有安装空间,各铜排分别位于各安装空间内。
2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铜排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分别用于和电源的三相电连接。
2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铜排还包括第四铜排,第四铜排用于和电源的零线连接。
2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该电源切换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和上述任一项的铜排组件;
26.开关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接电位,每组接电位均具有依次排列的多个接电端口;铜排组件的各铜排的各输入部分别和各组接电位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连接。
27.本技术提供的电源切换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和铜排组件;铜排组件包括绝缘座和多个铜排,通过绝缘座将多个铜排固定在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上,再通过将铜排设置为包括主体部、输出部和至少两个输入部,并将多个铜排在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铜排在实现多个电源之间的并联的同时,相邻的铜排间可保留一定的间隙,避免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另外,铜排在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还可以有效限制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减小其占用的平面面积。其中,每个铜排上的输出部对应有多个输入部,开关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接电位,每组接电位均具有依次排列的多个接电端口,各铜排的各
输入部分别和各组接电位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连接,各铜排的各输出部用于连接用电器,利用铜排实现多个电源的并联后,可减少铜排组件上输出部的数量,进而减少连有的线缆的数量,便于线缆布局,并且,还可减小线缆占用空间。
2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开关主体上设有旋钮,旋钮用于控制接电位的通断。
29.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30.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源切换开关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铜排组件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隐去绝缘座的铜排组件的示意图;
34.图4为图2中的第一铜排的示意图;
35.图5为图2中的第二铜排的示意图;
36.图6为图2中的第三铜排的示意图;
37.图7为图2中的第四铜排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
39.100-铜排组件;110-铜排;110a-第一铜排;110b-第二铜排;110c-第三铜排;110d-第四铜排;111-主体部;1111-中段;1112-悬空段;112-输入部;112a-第一输入部;112b-第二输入部;1121-第一延伸段;1121a-第一水平段;1121b-第一调节段;1122-第一接电端;113-输出部;1131-第二延伸段;1131a-第二水平段;1131b-第二调节段;1132-第二接电端;120-绝缘座;121-底座;122-盖板;123-隔板;
40.200-开关主体;210-旋钮;220-接电位;221-接电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目前电源切换开关在储能控制系统中最为便携的电源转换方式之一,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对于配套电站或电网侧的储能系统来说,电源切换开关通常安装在系统内的储能集装箱上,储能集装箱需要较大的电池容量和较高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是每单位体积存储在给定系统或空间区域中的能量数量)。
43.在相关技术中,电源切换开关通常连接有两个三相电源(简称电源),用电器并联在电源切换开关连有的两个电源上。用电器一般通过线缆与电源切换开关连有的电源实现电连接,其中,每个电源至少连接有三根线缆,两个电源就至少连接有六根线缆。
44.然而,线缆之间需留有一定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线缆过多会导致线缆占
用空间较大,导致线缆布置困难,并且,线缆占用空间大也会导致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降低。
45.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想到可以利用电源切换开关的铜排实现多个电源的并联,以减小电源切换开关的输出部连接的线缆的数量。但各铜排间也需要留有电气间隙,保证用电安全,且铜的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在尽量小的空间内,以尽量少的耗材,设计出能够将多个电源并联在一起的铜排排列方式尤为重要。
46.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其中,铜排组件包括绝缘座和多个铜排,通过绝缘座将多个铜排固定在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上,再通过将铜排设置为包括主体部、输出部和至少两个输入部,以减少输出部连有的线缆的数量,便于线缆布局,并且,还可减小线缆占用空间;并通过将多个铜排在沿绝缘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铜排在实现多个电源之间的并联的同时,相邻的铜排间可保留一定的间隙,并且,还可以有效限制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减小其占用的平面面积。
4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铜排组件和电源切换开关进行详细说明。
4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源切换开关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该电源切换开关包括开关主体200和铜排组件100,其中,铜排组件100包括绝缘座120和多个铜排110,各铜排110均连接于绝缘座120,绝缘座120连接于开关主体200,各铜排110通过绝缘座120固定连接在开关主体200上,铜排110作为导电件可用于连通电源和用电器,铜排110用于连接电源的部分称为输入部112,铜排110用于连接用电器的部分称为输出部113。
49.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200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接电位220,每组接电位220均具有依次排列的多个接电端口221,铜排组件100的各铜排110的各输入部112分别和各组接电位220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221连接,连接有电源的线缆可伸入接电端口221内与各铜排110的各输入部112电连接。
5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主体200上可以设置有两组接电位220,每组接电位220可连接有一个电源,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切换开关接有两个电源,其中一个电源为工作电源,另一个电源为备用电源,在遇到断电或停电的时候,电源切换开关可从工作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以继续为用电器正常供电。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主体200上也可以设置有三组或四组等多组接电位220,即电源切换开关可以接有三个或四个等多个电源。
51.在一些示例中,每组接电位220均可具有依次排列的三个接电端口221,三个接电端口221分别与电源的三相对应,这种电源切换开关常用于采用380v厂用电的储能系统中。在另一些示例中,每组接电位220均可具有依次排列的四个接电端口221,四个接电端口221分别与电源的三相和零线(n线)对应,这种电源切换开关常用于采用220v民用电的储能系统中。
52.相应的,用于厂用电的电源切换开关,其上的多个铜排110可以包括第一铜排110a、第二铜排110b和第三铜排110c,第一铜排110a、第二铜排110b和第三铜排110c分别用于和电源的三相电连接。用于民用电的电源切换开关,其上的多个铜排110可以包括第一铜排110a、第二铜排110b、第三铜排110c和第四铜排110d,第一铜排110a、第二铜排110b、第三铜排110c和第四铜排110d分别用于和电源的三相和零线(n线)电连接。
53.需要说明的是,单个铜排110上的多个输入部112连接的应当是同一相位,例如,第
一铜排110a的两个输入部112可以连接两个电源的a相,第二铜排110b的两个输入部112可以连接两个电源的b相,第三铜排110c的两个输入部112可以连接两个电源的c相,第四铜排110d的两个输入部112可以连接零线(n线),以避免不同相位间发生短接。
54.实际应用时,可以将连有不同相位的铜排110涂上不同的颜色,以方便区分,方便连接线缆,例如,连有a相的第一铜排110a可以用黄色标识,连有b相的第二铜排110b可以用绿色标识,连有c相的第三铜排110c可以用红色标识,连有零线(n线)的第四铜排110d可以用蓝色标识。
55.另外,开关主体200上还可以设有旋钮210,旋钮210用于控制接电位220的通断,遇到断电或停电的时候,自动电源切换开关(又称电源转换断路器)上的旋钮210能够自动从连有工作电源的接电位220旋转至连有备用电源的接电位220;当工作电源修复完成后,可手动旋转旋钮210,以断开备用电源并接通工作电源。
56.以电源切换开关为例,下面将对与其开关主体200连接的铜排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除电源切换开关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铜排组件100也可以运用到其他设有多组接电位220的开关中,这些开关中的各接电位220可与用电器电连接,以实现用电器的并联。
57.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绝缘座120/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方向为x轴,绝缘座120/电源切换开关的长度方向为y轴,绝缘座120/电源切换开关的高度方向为z轴。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座120/电源切换开关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5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铜排组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铜排组件100,其铜排110沿绝缘座12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间隔设置,使得铜排110在实现多个电源之间的并联的同时,相邻的铜排110间可保留一定的间隙,避免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
59.另外,相较于沿绝缘座120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间隔设置,铜排110沿绝缘座12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间隔设置,还可以有效限制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减小其占用的平面面积,可减小储能系统的占地面积,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
60.具体的,绝缘座120可以包括底座121、盖板122和多个隔板123。沿绝缘座12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底座121、各隔板123和盖板122依次层叠设置,底座121与隔板123之间、相邻隔板123之间以及隔板123与盖板122之间均具有安装空间,各铜排110分别位于各安装空间内。绝缘座120可以将各铜排110固定在预设的位置上,以保持各铜排110之间的间隙。
6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铜排110包括主体部111、输出部113和至少两个输入部112,每个铜排110上仅设有一个输出部113,利用该铜排组件100实现多个电源的并联后,可有效减少铜排组件100上输出部113的数量,进而减少连有的线缆的数量,便于线缆布局,并且,还可减小线缆占用空间。
62.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源切换开关的开关主体200上设有多少组接电位220,铜排110上就相应设有多少个输入部112,铜排110上的至少两个输入部112可以包括第一输入部112a和第二输入部112b,第一输入部112a和第二输入部112b可以分别连接于两侧的悬空段1112,以便第一输入部112a和第二输入部112b伸入开关主体200上的接电端口221内与电源连接。
63.示例性的,第一输入部112a和第二输入部112b可以分别连接于主体部111的两端,避免浪费主体部111两端的长度,以节约耗材。输出部113可以与第一输入部112a和第二输入部112b中的一者相对设置,便于生产制造,且在布局时,也便于同时保持各输入部112和各输出部113之间的电气间隙。
6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隐去绝缘座的铜排组件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3所示,铜排110的主体部111包括中段1111和位于中段1111两侧的悬空段1112,中段1111连接于绝缘座120,中段1111可具体位于绝缘座120的安装空间内;两侧的悬空段1112悬空在绝缘座120的两侧,输入部112伸出在悬空段1112的面向开关主体200的一侧,且各输入部112分别用于和开关主体200的各组接电位220中相对应的接电端口221连接,输出部113伸出在悬空段1112的背离开关主体200的一侧,各铜排110的输出部113用于和用电器电连接。
65.图4为图2中的第一铜排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输入部112可以包括第一延伸段1121和第一接电端1122,第一延伸段1121连接在悬空段1112的面向开关主体200的一侧与第一接电端1122之间,第一延伸段1121可第一接电端1122伸入开关主体200的接电端口221内,便于连接电源。
66.输出部113包括第二延伸段1131和第二接电端1132,第二延伸段1131连接在悬空段1112背离开关主体200的一侧与第二接电端1132之间,第二延伸段1131可引出第二接电端1132,便于连接用电器。
67.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可设有连接孔,各线缆可通过接线端子连接在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并通过螺栓使接线端子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紧固连接在一起。
68.图5为图2中的第二铜排的示意图;图6为图2中的第三铜排的示意图;
69.图7为图2中的第四铜排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4-图7所示,各铜排110的第一延伸段1121均包括第一水平段1121a,第一水平段1121a可以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至少部分铜排110的第一延伸段1121还可以包括第一调节段1121b,第一调节段1121b沿绝缘座12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第一调节段1121b连接在第一水平段1121a和悬空段1112之间,以便第一延伸段1121连有的第一接电端1122可以伸入开关本体上同一高度内的接线端口,与电源连接在一起。
70.具体的,各铜排110中,其中一个铜排110的第一延伸段1121可包括第一水平段1121a,且第一水平段1121a连接在悬空段1112和第一接电端1122之间,其余铜排110的第一延伸段1121均可包括第一水平段1121a和第一调节段1121b。一个铜排110不设置调节段,可以使用尽量短的调节段,使得第一水平段1121a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以节约耗材、降低成本。
71.不设置调节段的铜排110可以位于铜排组件100的顶部或底部,或者,不设置调节段的铜排110也可以位于铜排组件100的中部,实际情况下,可根据开关主体200的接线端口的位置具体设定该铜排110的位置,确保铜排组件100与开关主体200连接后,铜排组件100位于开关主体200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限定的范围内即可,以减小电源切换开关整体的高度,减小其占用的空间。
72.与输入部112的第一延伸段1121类似,各铜排110的第二延伸段1131均包括第二水平段1131a,第二水平段1131a可以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至少部分铜排110的第二延伸段1131还可以包括第二调节段1131b,第二调节段1131b沿绝缘座120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调
节段1131b连接在第二水平段1131a和悬空段1112之间,以便连接线缆并保证电源切换开关外形的美观。
7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各铜排110的第二延伸段1131也可以仅包括第二水平段1131a,不设置第二调节段1131b,以节约耗材、降低成本。
74.具体的,一个铜排110的第二延伸段1131可以包括第二水平段1131a,且第二水平段1131a连接在悬空段1112和第二接电端1132之间,其余铜排110的第二延伸段1131均可以包括第二水平段1131a和第二调节段1131b。一个铜排110不设置调节段,可以使用尽量短的调节段,使得第二水平段1131a位于同一高度区间内,以节约耗材、降低成本。
75.不设置调节段的铜排110可以位于铜排组件100的顶部或底部,或者,不设置调节段的铜排110也可以位于铜排组件100的中部,实际情况下,输出部113和输入部112可以对称设置,便于制造与组装。
76.结合图3-图7所示,相邻第二水平段1131a的延伸长度可以不同。如此,在采用螺栓固定连接线缆时,各螺栓相错设置,各螺栓件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便于接线。并且,输出部113连接的线缆在向下延伸时,在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方向上,各线缆件可留有一定的间距,以保证各线缆间留有足够的电气间隙,保证用电安全。
77.示例性的,第二水平段1131a的延伸长度可以长短间隔设置,以在保证相邻第二水平段1131a的延伸长度不同的同时,减小电源切换开关的宽度,减小占用空间,并且,还可以减小所有第二延伸段1131的总长度,以减少耗材、节约成本。
7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