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9174发布日期:2022-09-23 22:1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器。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感器具有特殊的导线固定结构,因而可在欲以单一导线来建构初级绕组或次级绕组,并且将绕组的两个引脚配置于电感器的同一侧时,显着降低所述导线意外松脱的可能性,藉此为本技术领域提供额外的技术选择。


背景技术:

2.图1是传统的电感器的底部的示意图。参照图1,在传统的电感器10中,其底部b0可设置两个引脚(pin)p01与p02。当使用者欲以单一条导线c0来建构一绕组,且欲将引脚p01与引脚p02皆设置于电感器10的磁芯m0的同一侧时,首先须将导线c0自例如引脚p01开始缠绕磁芯m0。由于引脚p02与引脚p01是位于磁芯m0的同一侧,故导线c0于缠绕至接近磁芯m0的另一侧时必须于一折返处r0进行“折返”,方可顺利与引脚p01连接。
3.然而,由于传统的电感器0未针对此情况提出有效的结构设计,故导线c0在折返处r0并无任何与导线固定相关的处理,这造成当电感器0在例如剧烈晃动或与其他元件互相碰触时,其导线c0容易因故而在折返处r0松脱,进而提升损坏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影响导线的隔离度。
4.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在上述导线折返处r0具有导线固定结构的电感器,实为本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感器。该电感器可包括一柱状磁芯、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第一导线以及一第二导线。该柱状磁芯可包括一长边。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皆可耦接于该柱状磁芯,且可分别设置于该长边的两端。该第一端部的一底部可包括一第一引脚、一第二引脚及一第一钩状部。该第二端部的一底部可包括一第三引脚、一第四引脚及一第二钩状部。该第一引脚、该第二引脚、该第三引脚及该第四引脚的表面皆可具有一金属材质。该第一导线的两端可分别耦接于该第一引脚及该第二引脚。该第一导线可以是从该第一引脚开始,沿该长边缠绕该柱状磁芯,绕经该第二钩状部并于该第二钩状部折返,接着从该第二钩状部开始缠绕该柱状磁芯,以耦接于该第二引脚。该第二导线的两端可分别耦接于该第三引脚及该第四引脚。该第二导线可以是从该第三引脚开始缠绕该柱状磁芯,绕经该第一钩状部并于该第一钩状部折返,接着从该第一钩状部开始缠绕该柱状磁芯,以耦接于该第四引脚。
6.此外,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另一种电感器。该电感器可包括一柱状磁芯、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以及一第三导线。该柱状磁芯可包括一长边。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可皆耦接于该柱状磁芯,且可分别设置于该长边的两端。该第一端部的一底部可包括一第一引脚、一第二引脚及一第一钩状部。该第二端部的一底部可包括一第三引脚、一第四引脚及一第五引脚。该第一引脚、该第二引脚、该
第三引脚、该第四引脚及该第五引脚的表面皆可具有一金属材质。该第一导线、该第二导线及该第三导线可皆沿该长边缠绕该柱状磁芯。该第一导线的两端可分别耦接于该第一引脚及该第三引脚。该第二导线的两端可分别耦接于该第二引脚及该第三引脚。该第三导线的两端可分别耦接于该第四引脚及该第五引脚,且该第三导线可以是从该第四引脚开始缠绕该柱状磁芯,绕经该第一钩状部并于该第一钩状部折返,接着从该第一钩状部开始缠绕该柱状磁芯,直到耦接于该第五引脚。
7.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感器具有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绕组的导线在折返处可绕经该钩状部,进而确实固定住该导线,故可降低其意外脱落的可能性。
8.本实用新型内容总体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概念,并涵盖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本实用新型的功效,以提供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理解。然而,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并不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以下段落将伴随附图而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10.图1是传统电感器的底部的示意图;
1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图;
12.图3a是图2所示电感器的底部结构的示意图;
13.图3b与图3c是图2所示电感器的侧边结构的示意图;
14.图4a、图4b与图4c是图2所示电感器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
15.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另一电感器的示意图;以及
16.图6a与图6b是图5所示电感器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
17.附图标号说明:
18.10:传统的电感器
19.1、2:电感器
20.b0:电感器的底部
21.b1、b2:磁芯的底部
22.c0、c11、c12、c21、c22、c23:导线
23.e11、e12、e21、e22:端部
24.h11、h12、h21:钩状部
25.l11:长边
26.m0、m1、m2:磁芯
27.p11、p12、p13、p14、p21、p22、p23、p24、p25:引脚
28.r0:折返处
29.s11、s12、s21、s22:短边
30.t1、t2:磁芯的顶部
31.u1、u2: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并不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该些实施例中描述的任何特定环境、应用、结构、过程或步骤。在图式中,与本实用新型无关的元件未予绘示。图中个别元件的尺寸及尺寸关系仅为示例性实例,且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在以下描述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可对应于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33.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仅用于描述实施例的目的,且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单数形式“一”亦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楚指示。“包含”、“包括”等用语指定所述角色、整数、步骤、操作及/或元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个其他角色、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及/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用语“及/或”包括一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的任何及所有组合。尽管在本文中可能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被所述用语限制。所述用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因此,举例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以下描述的一第一元件亦可被称为一第二元件。
34.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图。图2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5.首先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要实施方式可以是具有四个引脚及两个钩状固定结构的电感器。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电感器1可至少包括一磁芯m1、一端部e11以及一端部e12。磁芯m1可包括一顶部t1及一底部b1,且磁芯m1可具有一金属材质。在某些实施例中,磁芯m1可具有一柱状结构,例如:长方体、圆柱体、六角柱体等。
36.图3a是图2所示电感器1的底部结构的示意图。图3a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同时参照图2与图3a。磁芯m1的底部b1可包括一长边l11、一短边s11以及一短边s12。端部e11与端部e12可位于电感器1的两端,且皆可耦接于磁芯m1。更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端部e11与端部e12可分别设置于长边l11的两端,且可分别耦接于短边s11及短边s12。各端部与磁芯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例如但不限于焊接、粘性材质(例如:磁性或非磁性的粘胶)、预留连接孔位等方式来实现。在某些实施例中,端部e11与端部e12可具有一绝缘材质,例如但不限于塑料、环氧树脂、玻璃纤维、陶瓷、硅基材料等等。在某些实施例中,端部e11与端部e12可具有与磁芯m1相同的材质,且在某些实施例中,由于磁芯m1、端部e11以及端部e12具有相同材质,故三者可进一步被整合成一种一体成形式的磁芯。
37.端部e11可包括一引脚p11、一引脚p12及一钩状部h11。端部e12可包括一引脚p13、一引脚p14及一钩状部h12。各引脚的表面皆可具有一金属材质(如图2、图3b及图3c中的深色区块所示),以利电信号的传导。
38.在某些实施例中,引脚p11与钩状部h11可被设置于端部e11的一底部的一长边的两端,而引脚p12可被设置于引脚p11与钩状部h11之间,或者更进一步地,被设置于引脚p11与钩状部h11的中间处。相似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引脚p14与钩状部h12可被设置于端部e12的一底部的一长边的两端,而引脚p13可被设置于引脚p14与钩状部h12之间,或者更进一步地,被设置于引脚p14与钩状部h12的中间处。
39.图3b与图3c是图2所示电感器1的侧视图。更具体而言,图3b是图2所示电感器1从长边l11观看的侧视图,而图3c是图2所示电感器1从短边s12观看的侧视图。图3b与图3c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0.同时参照图2、图3b及图3c。电感器1的钩状部h11及钩状部h12可具有近似于“c”字型的凹槽或开口结构(如图3b中所示),所述结构可固定绕经该结构的导线。须说明,图3a中所示的“c”字型结构并非钩状部h11及钩状部h12的唯一实作方式。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钩状部h11及/或钩状部h12也可具有如近似于“g”字型的凹槽或开口结构,以利更确实地固定绕经该结构的导线。
41.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感器1还可包括一上盖u1,其具有一磁性材质。此外,端部e11与端部e12可高于磁芯m1的顶部t1,而且端部e11与端部e12的顶部可与上盖u1耦接。通过此配置,上盖u1可覆盖磁芯m1的顶部t1,以形成一封闭磁路,进而减少导线c11与导线c12的漏电感现象。
42.图4a、图4b与图4c是图2所示电感器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更具体而言,图4a与图4c是图2所示电感器1从其底部b1观看的底视图,图4b则是图4a所示绕线方式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a、图4b与图4c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3.首先,同时参照图2、图4a及图4b。电感器1可包括导线c11,其可具有一金属材质。导线c11的两端可耦接(例如:通过焊接或磁性粘胶等方式)于引脚p11及引脚p12,且导线c11可沿长边l11而缠绕磁芯m1
44.更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导线c11的导线可自引脚p11开始,沿着长边l11而逆时钟地(相对于由引脚p11往钩状部h12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1,直到绕经钩状部h12。
45.当导线c11的绕经钩状部h12处时,如图4b所示,导线c11可紧贴钩状部h12的一凹槽或一开口结构,接着于钩状部h12折返。换言之,导线c11可于钩状部h12转向,且自钩状部h12开始,沿着长边l11而顺时钟地(相对于由钩状部h12往引脚p12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1,并且耦接于引脚p12。须说明,图4b中导线c11的透视部分是以虚线表示。
46.须说明,图4a与图4c中是以实线及间距相对较宽的虚线来分别表示折返前、后的导线c11或c12,并以间距相对较窄的虚线来表示各导线的透视情况。此外,上述示例中导线c11于折返前、后虽分别是以引脚p11及钩状部h12为出发点,且分别以逆时钟方向及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1(以增强由导线c11所形成的一绕组于通电后所产生的电感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线c11也可以同样是分别以引脚p11及钩状部h12为出发点,但可任意以顺时钟方向或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1。
47.接着同时参照图2及图4c。除了导线c11之外,电感器1还可包括导线c12。导线c12的两端可耦接(例如:通过焊接或磁性粘胶等方式)于引脚p13及引脚p14,且导线c12可沿长边l11缠绕磁芯m1。
48.更具体而言,如图4c所示,导线c12可例如自引脚p13开始,沿着长边l11而逆时钟地(相对于引脚p13往钩状部h11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1,直到绕经钩状部h11。当绕经钩状部h11处时,与导线c11中的情况相同,导线c12可紧贴钩状部h11的一凹槽或开口结构,接着于钩状部h11折返,且自钩状部h11开始,沿着长边l11而顺时钟地(相对于钩状部h11往引脚p14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1,并且耦接于引脚p14。
49.同样须说明,上述示例中导线c12于折返前、后虽分别是以引脚p13及钩状部h11为出发点,且分别以逆时钟方向及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1(以增强由导线c12所形成的一绕组的电感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线c12也可以同样是分别以引脚p13及钩状部h11为出
发点,但可任意以顺时钟方向或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1。
50.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11及导线c12可不仅是分别绕经钩状部h12及钩状部h11,而是分别缠绕钩状部h12及钩状部h12至少一圈,以更加稳固地被固定于相应的钩状部而不轻易脱落。
51.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11从引脚l11至钩状部h12所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与导线c11从钩状部h12至引脚p12所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可以是相同的。亦即,导线c11于钩状部h12折返前、后所缠绕磁芯m1的疏密程度可以是相同的。类似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12从引脚p13至钩状部h11所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与导线c12从钩状部h11至引脚p14所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也可以是相同的。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11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与导线c12缠绕磁芯m1的一匝数也可以是相同的,亦即,电感器1可被用做“一比一”式的变压器。
52.在电感器1中,由于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的引脚分别配置于长边l11的两侧而非同侧,故此种引脚配置方式可显著地减少引脚间距对电感器的最大隔离电压所造成的限制。
5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另一电感器的示意图。图5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4.首先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实施方式可以是具有五个导电引脚及一个钩状固定结构的一电感器2。具体而言,电感器2的结构及材料组成方式基本上与上述的电感器1相仿,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引脚数量、钩状部数量、导线数量及耦接方式。因此,类似于电感器1,电感器2可至少包括一磁芯m2、一端部e21以及一端部e22,磁芯m2可具有一柱状结构,且包括一顶部t2及一底部b2,且底部b2可包括一长边l21、一短边s21以及一短边s22(当前图中未示出)。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感器2也可类似地包括具有磁性材料的一上盖u2,并且可耦接于端部e21及端部e22的顶部。
55.图6a与图6b是图5所示电感器2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更具体而言,图6a与图6b是图5所示电感器2从底部观看的示意图。图6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6.同时参照图5及图6a。在电感器2中,耦接于磁芯m2的短边s21的端部e21可包括一引脚p21、一引脚p22及一钩状部h21,而耦接于短边s22的端部e22则可包括一引脚p23、一引脚p24及一引脚p25。
57.在某些实施例中,引脚p21与钩状部h21可被设置于端部e21的一底部的一长边的两端,而引脚p22可被设置于引脚p21与钩状部h21之间,或者更进一步地,被设置于引脚p21与钩状部h21的中间处。相似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引脚p23与引脚p25可被设置于端部e22的一底部的一长边的两端,而引脚p24可被设置于引脚p23与引脚p25之间,或者更进一步地,被设置于引脚p23与引脚p25的中间处。
58.电感器2可包括导线c21及c22,且各导线皆可具有一金属材质。导线c21的两端可耦接(例如:通过焊接或磁性粘胶等方式)于引脚p21及引脚p23,且沿长边l21缠绕磁芯m2。导线c22的两端可耦接(例如:通过焊接或磁性粘胶等方式)于引脚p22及引脚p23,且亦可沿长边l21缠绕磁芯m2。
59.更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导线c21可例如自引脚p21开始,沿着长边l21而逆时钟地(相对于引脚p21往引脚p23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2,并且耦接(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于引脚p23。导线c22则可例如自引脚p23开始,沿着长边l21而顺时钟地(相对于引脚p23
往引脚p22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2,并且耦接于引脚p22。
60.相较于图4a中所示电感器1的绕线及引脚配置方式,图6a中所示电感器2的绕线及配置方式相当于将电感器1的钩状部h2变更为引脚p23。藉此变更,引脚p23可形成一中心抽头。当电感器2被应用于以太网传输电路时,该中心抽头可用于搭配电流型的以太网物理(phy)层的芯片,并提供该芯片所需的偏压。当电感器2被应用于以太网供电(poe)时,该中心抽头可用做直流电源的接入点。
61.接着同时参照图5及图6b。除了导线c21及导线c22之外,电感器2还可包括导线c23。导线c23的两端可耦接(例如:通过焊接或磁性粘胶等方式)于引脚p24及引脚p25,且导线c23也可沿长边l11缠绕磁芯m2。
62.更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导线c23可例如自引脚p24开始,沿着长边l11而逆时钟地(相对于引脚p24往钩状部h21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2,直到绕经钩状部h21。当绕经钩状部h21处时,导线c23可紧贴钩状部h21的一凹槽或开口结构,接着于钩状部h21折返,并且自钩状部h21开始,沿着长边l21而顺时钟地(相对于钩状部h21往引脚p25的方向而言)向前缠绕磁芯m2,并且耦接于引脚p25。
63.须说明,图6b中是以实线及间距相对较宽的虚线来分别表示于折返前、后的导线c23,并以间距相对较窄的虚线来表示导线c23的透视情况。此外,上述导线c23的导线于折返前、后虽分别是以引脚p24及钩状部h21为出发点,且分别以逆时钟方向及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2(以增加导线c23所形成的一绕组的电感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线c23也可同样是分别以引脚p24及钩状部h21为出发点,但可任意以顺时钟方向或顺时钟方向来缠绕磁芯m2。
64.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23的导线可不仅是绕经钩状部h21,而是缠绕钩状部h21的凹槽或开口结构处至少一圈,以更加稳固地被固定于钩状部h21而不轻易脱落。
65.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23从引脚p24至钩状部h21所缠绕磁芯m2的一匝数与导线c23从钩状部h21至引脚p25所缠绕磁芯m2的一匝数可以是相同的。亦即,导线c23于钩状部h21折返前、后所缠绕磁芯m2的疏密程度可以是相同的。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c21缠绕磁芯m2的一匝数与导线c22缠绕磁芯m2的一匝数可以是相同的。
66.须说明,由于电感器2与电感器1的差异主要在于引脚数量、钩状部数量、导线数量及耦接方式,故电感器2可包括电感器1中未由本文所明确叙述与电感器2之间存在差异的结构、元件、材料组成及实施方式,而且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理应可根据针对电感器1的叙述内容而得知电感器2中与其相应的结构、元件、材料组成及实施方式。因此,部份的重复内容将不再赘述。
67.无论是上述的电感器1或电感器2,皆可通过单线绕线的制造设备来实作出,无须通过采用双线并绕的制造设备(其构造相对复杂,且成本亦相对高昂)。
68.虽然本文公开了多个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的等效物或实施方式(例如,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及/或合并)亦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