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3982发布日期:2022-08-03 08:4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式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像手枪钻、角磨机等手持式电动工具,主要由电气部分、传动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均利用直流或交流电驱动主轴旋转,带动前端所夹持的工具进行工作。国内生产电动工具的企业多大上千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现的问题除了漏电、绝缘、电路发热等电气部分问题之外,还有就是连接件松动、振动、磨损等机械故障,出现故障后,拆装较繁琐,且维修成本较高,因此,有很多使用者直接放弃维修,而是购买新的产品代替,因此,一种价格便宜、使用可靠和具有一定使用寿命的手持电动工具急需填补市场。
3.但鉴于目前电工工具的内部结构,其机械部分主要由主轴、轴承、大小齿轮、卡簧、密封圈等数量众多的零部件组成,零件数量和种类又决定了组装时所消耗的时间增加。因此,无论是零部件本身成本还是组装生产时的人力成本都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大部分企业都在试图通过改变零部件材质方面以期降低产品成本,但是,零部件材料品质的降低,会直接导致产品的使用性能;为此,企业又试图通过机器换人的思路来改善用工难、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率,但是,鉴于手持电动工具中的零部件数量众多、规格以及材质各异的问题,例如橡胶密封圈、卡簧等零件,自动化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大,直接导致自动化的复杂程度上升,带来制造成本的直线升高,上述这些问题成为电动工具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4.尤其是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内部的各功能部件的电线连接问题,传统的方案是在流水线上通过人工将各功能部件通过各种规格的电线进行焊接,并在壳体内进行排线整理处理,以便于壳体的装配。该方法不仅人工密集型强,生产成本高,而且受个人熟练度的影响,不能确保产品的合格率。
5.因此,急需一种技术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采用模块化的硬质导电体对各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实现快速连接,仅需预先对壳体内壁进行规划,即可实现对硬质导电体的快速装配,并通过连接件实现与各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实现快速插接,不仅操作方便,也有效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7.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8.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扣合后可构成密封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供电模块和至少一个用电模块,每个所述用电模块之间,或所述用电模块与所述供电模块之间通过硬质导电体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导电体至少有两个连接端,每个连接端上分别设置有可与所述用电模块或所述供电模块快速连接的连接件。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导电插套或导电插片,可与所述用电模块或所述供电模块上连接的所述导电插片或所述导电插套快速插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导电体与所述导电插套或所述导电插片焊接连接,或所述硬质导电体与所述导电插套或所述导电插片一体冲压成型。
12.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导电体成条状,各所述硬质导电体之间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内壁的隔挡进行隔断,相邻所述隔挡之间构成限位隔槽。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可与开设于所述硬质导电体上的连接孔匹配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贯穿所述连接孔,并对所述硬质导电体进行限位固定。
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的头部成锥体,采用柔性材料;椎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径。
15.进一步地,沿所述连接柱的头部开设由垂直向下的螺纹孔,螺丝可贯穿所述连接孔后与所述螺纹孔旋接。
16.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孔处,均设置有向外延展的弧形边,保证所述硬质导电体上各处导电性能相同。
17.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导电体采用导电金属材料。
18.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采用模块化的硬质导电体对各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实现快速连接,仅需根据电连接的性质,如三相电,就需要布局三路本硬质导电体,预先对壳体内壁进行线路规划,设置对应的隔挡,即可实现对硬质导电体的快速装配,并通过连接件实现与各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实现快速插接,可实现智能化流水线操作,不仅可降低对人工的依赖,节省生产成本,还可有效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第一壳体视角示意图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第二壳体视角示意图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连接件插槽安装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硬质导电体第一种连接件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硬质导电体第二种连接件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硬质导电体第三种连接件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的硬质导电体的导电插套与导电插片插接示意图。
27.图示标记:
28.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硬质导电体、4-导电插套、5-导电插片、6-连接孔、7-隔挡、8-连接柱、9-弧形边、10-连接件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3所示,一种基于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供电布线结构,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扣合后可构成密封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供电模块和至少一个用电模块,每个所述用电模块之间,或所述用电模块与所述供电模块之间通过硬质导电体3连接。
3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持式电动工具,不限于手枪钻、角磨机、电锤等常用电动工具,用电模块可以为电机、驱动器等,供电模块可以为锂电供电或家用电220v供电。本方案主要用于解决常见的各用电模块与供电模块之间的电线连接存在的人工密集型强、不易实现智能流水线化,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的行业问题。提出了采用更易智能机械化装配的硬连接方案,即通过硬质导电体3实现与各模块的快速装配。
32.本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导电体3的选择可根据实际产品的供电种类确定,比如需要三相电,就需要布置3路本硬质导电体3;对于硬质导电体3与各模块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导电体3要求至少有两个连接端,每个连接端上分别设置有可与所述用电模块或所述供电模块快速连接的连接件。
33.具体的,最常规的连接方式为一对一连接,该模式下仅需在硬质导电体3的两端设置连接件,每个连接件分别用于与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连接。
34.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当用电模块够多,壳体内的腔体很小的情况下,可采用在1个硬质导电体3上设置多个连接端,以便实现对多个独立工作的用电模块的连接,此时,硬质导电体3会被设置成树杈形。
35.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导电插套4或导电插片5,且导电插套4与导电插片5可相互匹配;包括如下3种结构:
36.结构1
37.硬质导电体3的一端为导电插套4,另一端为导电插片5;则导电插套4用于与用电或供电模块上的导电插片5实现快速插接,则导电插片5用于与用电或供电模块上的导电插套4实现快速插接;
38.结构2
39.硬质导电体3的两端为导电插套4,则导电插套4分别用于与用电或供电模块上的导电插片5实现快速插接;
40.结构3
41.硬质导电体3的两端为导电插片5,则导电插片5分别用于与用电或供电模块上的导电插套4实现快速插接。
42.对于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上自身与导电插套4或导电插片5的连接,可采用柔性电线连接,装配时仅需将用电模块或供电模块上自身与导电插套4或导电插片5直接与硬质导电体3的了对应端进行插接即可,避免了布线、焊接等等工序。
43.由于壳体内空间较小,插接的形式优选将导电插套4与导电插片5进行纵向插接,即垂直方向插接,如图7所示。
44.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导电体3与所述导电插套4或所述导电插片5可采用焊接连接,或者所述硬质导电体3与所述导电插套4或所述导电插片5一体冲压成型。
45.材料均采用导电金属材料,比如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铝等,形状为薄片状,各部分的导电性能相同。
46.作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导电体3的固定方式,所述硬质导电体3成条状,各所述硬质导电体3之间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或所述第二壳体2内壁的隔挡7进行隔断,相邻所述隔挡7之间构成限位隔槽。
47.采用隔挡7是为了避免各路在电流传导时造成干扰,进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各个隔挡7相当于对所述硬质导电体3进行了路径的引导,更利于硬质导电体3的预先固定安装,使得后期的装配仅限于导电插套4与导电插片5的插接,更易于智能化装配的实现。
48.作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导电体3与壳体间的固定方式,所述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可与开设于所述硬质导电体3上的连接孔6匹配的连接柱8,所述连接柱8可贯穿所述连接孔6,并对所述硬质导电体3进行限位固定。
49.具体的,不限于如下两种结构:
50.结构1
51.将所述连接柱8的头部设置成锥体,采用柔性材料;椎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孔6的内径。柔性材料制成椎体更易于挤压发生形变贯穿连接孔,在连接孔施加的外部压力消失后,又发生性变恢复为原状,由于椎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孔6的内径,因此恢复后可直接对硬质导电体3进行现为固定。
52.结构2
53.沿所述连接柱8的头部开设由垂直向下的螺纹孔,螺丝可贯穿所述连接孔6后与所述螺纹孔旋接。
54.或者,如图3所示,连接柱8对连接孔6仅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对于硬质导电体3的固定是通过对该硬质导电体3两端的导电插套4或导电插片5进行固定实现的,具体为在壳体内壁开设可夹持导电插套4或导电插片5的连接件插槽10。
55.为了确保硬质导电体3上各处导电性能相同,在每个所述连接孔6处,均设置有向外延展的弧形边9。
56.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