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0539发布日期:2022-07-30 00:2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电池包括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在电池成组使用时,为了实时监测电池的运行状态,需要通过电路板进行电压采集,但由于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的排布方式限制,电路板的排布方式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池组,以改善电池的性能。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5.电池壳体;
6.极柱结构,极柱结构设置于电池壳体;
7.导电连接件,导电连接件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和极柱结构,第一段包括弹性部,弹性部与电池壳体相接触。
8.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极柱结构以及导电连接件,极柱结构通过导电连接件与电池壳体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壳体能够作为电池的一个电位采集结构,以此方便后续的连接。通过将导电连接件设置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和极柱结构,而第一段包括弹性部,弹性部与电池壳体相接触,不仅能够保证弹性部与电池壳体形成可靠接触,并且弹性部能够为导电连接件与电池壳体的连接形成缓冲,从而保证弹性部与电池壳体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并且可以增加抵抗震动很膨胀的能力,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极柱结构以及导电连接件,极柱结构通过导电连接件与电池壳体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壳体能够作为电池的一个电位采集结构,以此方便后续的连接。通过将导电连接件设置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和极柱结构,而第一段包括弹性部,弹性部与电池壳体相接触,不仅能够保证弹性部与电池壳体形成可靠接触,并且弹性部能够为导电连接件与电池壳体的连接形成缓冲,从而保证弹性部与电池壳体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并且可以增加抵抗震动很膨胀的能力,以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12.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6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导电连接件和绝缘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7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导电连接件和绝缘套的结构示意图;
19.图8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第一段的结构示意图;
20.图9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第一段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绝缘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1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绝缘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导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导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6.1、汇流排;10、电池壳体;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凹陷部;14、加强部;20、极柱组件;21、连接表面;22、端子;221、支撑部;222、连接部;23、极柱;24、容纳槽;30、绝缘件;31、主体部;32、定位部;40、导电连接件;41、第一段;411、弹性部;412、第二电阻;413、空腔;42、第二段;43、连接段;50、绝缘套;51、穿孔;52、避让空间;60、弹性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28.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29.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30.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3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请参考图1至图13,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极柱结构,极柱结构设置于电池壳体10;导电连接件40,导电连接件4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结构,第一段41包括弹性部411,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
32.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极柱结构以及导电连接件40,极柱结构通过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壳体10能够作为电池的一个电位采集结构,以此方便后续的连接。通过将导电连接件40设置为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结构,而第一段41包括弹性部411,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不仅能够保证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形成可靠接触,并且弹性部411能够为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的连接形成缓冲,从而保证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并且可以增加抵抗震动和膨胀的能力,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33.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可以包括两个极柱结构,其中一个极柱结构包括正极极柱,另一个极柱结构包括负极极柱,而正极极柱可以与电池壳体10通过导电连接件40形成电连接,此时,电池壳体10和负极极柱可以作为电池的两个电位采集点,以此方便后续电路板用于采集电池的电压,毕竟电池壳体10的各个位置均可以作为电位采集点。正极极柱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时,则负极极柱与电池壳体10绝缘设置,相应的,负极极柱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时,则正极极柱与电池壳体10绝缘设置。
34.弹性部411的设置可以在安装中使得弹性部411可靠抵接于电池壳体10上,由于其缓冲功能,不会对电池壳体10造成损伤,而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电池壳体10即使发生变形,由于弹性部411的存在也可以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过度挤压电池壳体10。
35.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0与极柱结构可拆卸连接,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可拆卸连接,不仅可以保证电池壳体10与极柱结构通过导电连接件40电连接,并且也可以方便导电连接件40的更换和维护,以此提高电池的可维护性。进一步的,第一段41与电池壳体10可拆卸连接,第二段42与极柱结构可拆卸连接。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柱结构包括极柱组件20,极柱组件20设置于电池壳体10,极柱组件20与电池壳体10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例如,极柱组件20和电池壳体10中的至少之一上可以涂覆有绝缘层,绝缘层可以为涂层,如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陶瓷材料。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极柱结构还包括:绝缘件30,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极柱组件20设置于绝缘件30,以使得极柱组件20通过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从而可以使得极柱组件20与电池壳体10之间设置有绝缘件30实现直接绝缘。
38.第二段42与极柱组件20电连接,第一段41的至少部分位于绝缘件30内,或第一段41的一部分位于极柱组件20内,从而可以保证导电连接件40稳定地设置于极柱结构内。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0可以穿设在极柱组件20内,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相连接。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0可以穿设在绝缘件30内,导电连接件40同时与极柱组件20和电池壳体10相连接。
41.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0可以包括第一段41、第二段42以及连接第一段41
和第二段42的连接段43,连接段43可以与绝缘件30过盈配合,从而可以提高导电连接件40的连接稳定性。连接段43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绝缘套50内,绝缘套50可以与绝缘件30过盈配合,或者,连接段43可以设置在绝缘套50的周向外侧,从而可以使得连接段43和绝缘套50同时与绝缘件30过盈配合。
42.需要说明的是,极柱结构可以为两个,而相应的两个极柱组件20分别为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与电池壳体10之间均设置有绝缘结构进行绝缘。而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中的一个通过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
43.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0设置有加强部14,导电连接件40与加强部14电连接,不仅可以保证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能够可靠接触,并且可以保证电池壳体1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避免导电连接件40对电池壳体10造成损伤。
44.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部14包括形成于电池壳体10外侧的凹陷,如图5所示,不仅可以保证电池壳体1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且可以使得导电连接件40的一部分容纳于凹陷内,以此提高结构的空间利用率。
45.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部14包括形成于电池壳体10内侧的凹陷,即电池壳体10向外凸出,从而与导电连接件40进行接触,以此使得导电连接件40可以适当减小,并且可以保证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可靠接触。
46.需要说明的是,凹陷的设置不仅可以保证电池壳体10的强度较高,并且凹陷形成的面可以保证较高的平整度,以此保证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可靠接触。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411为弹片,不仅结构简单,且可以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以此提高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弹片为弯折件,即类似将一个平面结构进行弯折,从而形成悬臂结构,以此实现可靠缓冲。
49.如图13所示,弹片为向外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不仅可以保证弯折部与电池壳体10具有可靠的接触面,并且弯折部还可以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的,弯折部还可以卡接于加强部14形成的凹陷内,也可以提高抗震能力。弯折部可以是多个,多个弯折部间隔连接于第一段41上。
50.如图6和图12所示,弹片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一个段体可以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从而形成了悬臂结构,以此提供可靠的缓冲能力。
51.在某些实施例中,弹性部411也可以是类似弹簧的结构。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弹性部411朝向电池壳体10的一端为弧面,不仅加工简单,可以提供足够的接触面积,且缓冲性能较好。弹性部411可以是弹性球面结构。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弹性部411朝向第二段42的一侧形成有空腔413,从而可以使得弹性部411的弧面能够实现可靠的缓冲功能,以此提高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的接触能力,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缓冲。
5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可以是一体式的结构。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0还包括连接段43,连接段43电连接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分体设置,从而可以使得加工成型的选择性更强,以此匹配更加合适的连接结构。
5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段43包括保险部,在保证能够连接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的基础上,并在电流过大时,保险部可以断开,从而实现对电池的保护。保险部可以是保险丝,或者,保险部可以是横截面积相对较小的结构,例如,在一个实体结构上进行材料去除,从而在电流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保险部能够被熔断,以此断开极柱组件20与电池壳体10之间的电连接。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电池还包括绝缘套50,绝缘套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连接段43的至少部分位于绝缘套50内。绝缘套50可以实现对连接段43的保护,并且可以提高结构的连接性能,进一步可以提高抗震动性能。绝缘套50可以是塑料结构,或者绝缘套50可以是橡胶结构等等。
58.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套50设置有穿孔51,连接段43的至少部分位于穿孔51内,绝缘套50的相对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避让空间52;其中,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中的至少之一与连接段43焊接,焊接连接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可以提高连接效率。避让空间52用于焊接避让,即第一段41和连接段43焊接,则避让空间52设置于绝缘套50靠近第一段41的一端,第二段42和连接段43焊接,则避让空间52设置于绝缘套50靠近第二段42的另一端。
59.结合图10所示,绝缘套50的边缘设置处设置有穿孔51,连接段43的两端可以分别位于穿孔51的相对两端,并且连接段43通过穿孔51暴露。
60.结合图11所示,绝缘套5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穿孔51,连接段43的两端可以分别位于穿孔51的相对两端,从而可以分别与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相连接。
61.结合图11所示,避让空间52的存在可以使得第一段41或第二段42与连接段43焊接时不会对绝缘套50造成损伤。例如,连接段43的一端可以先焊接于第一段41上,然后将连接段43的另一端穿过穿孔51,从而位于避让空间52内,后续将第二段42覆盖于避让空间52上,然后进行第二段42与连接段43焊接,此时,焊接能量不会快速传递至绝缘套50,以此实现对绝缘套50的保护。
6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段41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大电流,从而提高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的安全性能。
6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段41上设置有第二电阻412,第二电阻412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大电流,从而提高导电连接件40和电池壳体10的安全性能。
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41包括第一电阻,例如,第一段41可以是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可以是聚苯硫醚(pps)和导电剂的混合物,导电剂成分可以较高,导电剂可以是金属粉末。第一电阻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第一电阻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第一电阻可以是聚丙烯(pp)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第一电阻可以是聚碳酸酯(pc)和导电剂的混合物,对于第一电阻的选择此处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65.第一段41上设置有第二电阻412,第二电阻412可以是聚苯硫醚(pps)和导电剂的混合物,导电剂成分可以较高,导电剂可以是金属粉末。第二电阻412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第二电阻412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导
电剂的混合物,第二电阻412可以是聚丙烯(pp)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第二电阻412可以是聚碳酸酯(pc)和导电剂的混合物,对于第一电阻的选择此处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6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还包括弹性绝缘件60,弹性绝缘件60设置于导电连接件40远离电池壳体10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相邻两个电池之间可靠绝缘设置,并且弹性绝缘件60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电池壳体发生较大变形,而弹性绝缘件60也可以实现对导电连接件40的保护作用,提高导电连接件40的连接稳定性。弹性绝缘件60可以是橡胶块,或者弹性绝缘件60可以是塑料块,或者,弹性绝缘件60可以是弹性塑胶块。
67.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绝缘件30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外侧,极柱组件20用于与汇流排1相连接的连接表面21凸出绝缘件30设置,以此方便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的可靠连接。
68.在一个实施中,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且覆盖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绝缘件30的设置,并且使得绝缘件30覆盖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从而能够使得绝缘件30实现对极柱组件20的固定,而由于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上,从而能够使得极柱组件20通过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以此保证极柱组件20和绝缘件30能够与电池壳体10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来保证极柱组件20稳定地设置在电池壳体10上,此时,极柱组件20的横截面积可以适当减小,以此节约成本,并且可以减轻重量。
69.电池包括电芯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电芯设置在电池壳体10内,极柱组件20与电芯电连接,极柱组件2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0内,从而方便极柱组件20与电芯电连接,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极柱组件20的全部位于电池壳体10外。极柱组件20与电芯可以通过转接片进行连接,或者,极柱组件20与电芯可以直接进行连接。
70.具体的,电芯可以为叠片式电芯,电芯具有相互层叠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电性相反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隔膜片,从而使得多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堆叠形成叠片式电芯。
71.电池也可以为卷绕式电池,即将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电性相反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隔膜片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电芯。
72.电池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第二壳体件与第一壳体件相连接,以形成容纳空间,电芯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从而保证对电芯的可靠密封。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可以均形成有空间,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对接后,电芯位于两个空间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其中,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具有的空间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此处不作限定。第一壳体件可以为平板,第二壳体件形成有空间。
73.需要说明的是,绝缘件30可以是注塑件,绝缘件30可以注塑于导电连接件40。绝缘件30可以是由塑料制备而成,绝缘件30也可以是由橡胶制备而成。对于绝缘件30的相关材料此处不作限定。
74.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表面21凸出绝缘件30的尺寸不大于0.1mm,在保证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可靠连接的基础上,可以使得极柱组件20和绝缘件30能够对汇流排1提供足
够的固定支撑,以此保证汇流排1的稳定性。
75.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可以焊接,连接表面21凸出绝缘件30的尺寸不大于0.1mm,使得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不会产生虚焊,提高焊接质量,并且可以使得极柱组件20和绝缘件30提供固定支撑部,保证支撑效果。
7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表面21凸出绝缘件30的尺寸可以等于0.01mm、0.02mm、0.03mm、0.05mm、0.08mm、0.09mm、0.095mm或者0.1mm等等。连接表面21凸出绝缘件30,从而可以使得连接表面21位于绝缘件30的外侧,以此方便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形成可靠接触,从而保证后续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的焊接稳定性。
77.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表面21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即连接表面21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之间具有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夹角,从而方便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相连接。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连接表面21基本垂直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从而可以在电池进行成组时,方便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的连接,避免汇流排1占用过大电池成组空间,以此保证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79.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可以垂直于多个电池成组时的堆叠方向。连接表面21基本垂直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此处重在突出不考虑制造误差,安装误差时,连接表面21垂直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
80.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连接表面21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相平行。
8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极柱组件20设置有容纳槽24,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4内,不仅可以减小极柱组件20的体积,且可以保证绝缘件30与极柱组件2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来保证绝缘件30与极柱组件20稳定地连接于电池壳体10上。导电连接件40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于位于容纳槽24内的绝缘件30内。
82.容纳槽24可以是一个凹陷,例如,在极柱组件20朝向电池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凹陷,而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4内,或者在极柱组件20背离电池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凹陷,而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4内。容纳槽24可以是一个缺口,如图3所示,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4内。
8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容纳槽24的具体结构形式此处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只要保证可以减少极柱组件20的体积,且可以保证绝缘件30与极柱组件20的连接稳定性即可。
84.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与极柱组件20之间,在保证电池壳体10与极柱组件20之间可靠绝缘的基础上,可以使得极柱组件20通过绝缘件30连接于电池壳体10上,从而来保证极柱组件20稳定地连接于电池壳体10上。
85.需要说明的是,绝缘件30的全部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0外侧,绝缘件30覆盖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从而保证极柱组件20和绝缘件30的可靠连接,并且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与极柱组件20之间,从而可以使得绝缘件30能够可靠与电池壳体10相连接,以此保证极柱组件20稳定地连接于电池壳体10,从而避免极柱组件20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置调整,以此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进一步的,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极柱组件20的容纳槽24内,不仅可以减小极柱组件20的体积,且可以进一步保证绝缘件30与极柱组件20的连接稳
定性。
86.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件30非包围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设置,在保证绝缘件30可靠连接极柱组件20的基础上,可以避免绝缘件30体积较大的问题,从而来整体减低电池的重量。
87.结合图3和图4所示,绝缘件30覆盖了极柱组件20的大部分外边缘,从而来保证绝缘件30可靠连接极柱组件20,而部分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未被绝缘件30覆盖,具体的,极柱组件20的顶端外边缘未被绝缘件30覆盖,绝缘件30覆盖连接表面21的部分外边缘,即连接表面21的部分外边缘未被绝缘件30覆盖。
88.在一个实施例中,沿连接表面21的长度方向上,绝缘件30至少覆盖极柱组件20的相对两端,从而可以使得连接表面21的上下两端均具有绝缘件30,不仅可以实现对连接表面21的可靠保护,而在汇流排1与连接表面21形成连接时,连接表面21上下两端的绝缘件30还可以实现对汇流排1的定位。
89.连接表面21的长度方向可以认为是第一表面11的宽度方向,进一步的,极柱组件20的连接部222的上下两端覆盖有绝缘件30,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
9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绝缘件30包括:主体部31,主体部31的至少部分覆盖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定位部32,定位部32与连接表面21之间具有夹角,以用于与汇流排1限位接触,从而方便汇流排1在连接过程中实现定位,以此方便汇流排1的连接,提高汇流排1的连接效率。定位部32可以与电池壳体10相连接,以此提高绝缘件30的连接稳定性。
91.结合图1所示,汇流排1的一个表面与连接表面21相连接,从而保证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的可靠电连接,而汇流排1的另一个表面与定位部32相连接,从而方便汇流排1在连接过程中实现定位,以此保证汇流排1的一个表面与连接表面21具有可靠的接触位置,从而能够保证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之间具有可靠的接触表面,以此保证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的过流能力。
92.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32基本垂直于连接表面21,定位部32基本平行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即连接表面21基本垂直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不仅方便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的连接,且能够保证汇流排1与绝缘件30之间的可靠定位,从而提高汇流排1的组装效率。
93.结合图1、如3以及图4所示,定位部32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上,定位部32与汇流排1相接触的表面平行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而连接表面21垂直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极柱组件20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得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接触的一个表面和与绝缘件30接触的另一个表面相垂直。
9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极柱组件20包括:端子22,端子2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外侧,绝缘件30至少部分覆盖端子22的外边缘,端子22包括连接表面21;极柱23,极柱23连接于端子22,极柱23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内侧。绝缘件30覆盖端子22的外边缘可以保证对极柱组件20的可靠固定,而连接于端子22的极柱23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壳体10内侧,从而方便极柱23实现与电芯的电连接。
95.极柱23可以是至少两个,结合图3所示,极柱23可以是两个,两个极柱23间隔地设置于端子22上,而端子22设置有容纳槽24,绝缘件30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4内,从而保证绝
缘件30可靠固定端子22。
9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端子22包括:支撑部221,支撑部221通过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极柱23连接于支撑部221;连接部222,连接部222连接于支撑部221,连接部222通过绝缘件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连接部222包括连接表面21;其中,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之间具有夹角,支撑部221能够可靠固定于电池壳体10上,而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之间具有夹角可以方便汇流排1与连接部222的可靠连接。
97.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之间具有夹角,即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之间具有大于0小于180度的夹角。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可以基本垂直,绝缘件30包覆支撑部221与连接部222的外边缘,而定位部32和支撑部221分别位于连接部222的两侧,如图3所示。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壳体10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四个环绕第一表面11设置的第二表面12,即电池壳体10为近似的矩形体结构,第一表面11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12的面积,极柱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11。具体的,极柱组件20设置于第一表面11,绝缘件30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且覆盖极柱组件20的外边缘,从而可以保证极柱组件20具有一个可靠的支撑面,以此保证极柱组件20的稳定性。
99.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11为电池壳体10的大表面,而四个第二表面12为电池壳体10的小表面,四个第二表面12包括两对小表面,即沿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对小表面,和沿电池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对小表面,且第一对小表面的面积要大于第二对小表面的面积,但均小于大表面的面积。
100.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极柱组件20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2上。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20为两个,两个极柱组件20分别为正极柱组件和负极柱组件,电芯的极耳也为两个,两个极耳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柱组件和正极耳相连接,负极柱组件和负极耳相连接。
102.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壳体10上可以设置有凹陷部13,凹陷部13可以为两个,两个凹陷部13可以与两个极柱组件20分别位于电池壳体10的相对两个表面上。此时,电池成组时,另一个电池的极柱组件20可以收纳于凹陷部13内,以此增加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103.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电池的极柱组件20可以设置在该电池的凹陷部13内。
104.此时极柱组件2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0的端部,以此方便连接,且可以充分利用电池的长度空间。两个极柱组件20可以设置在电池壳体10的同一个表面上,或者,两个极柱组件20可以设置在电池壳体10的两个表面上。
105.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壳体10为近似的矩形体结构,即在忽略加工制造的误差等,电池壳体10可以是矩形体结构。
10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107.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极柱结构以及导电连接件40,极柱结构通过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壳体10能够作为电池的一个电位采集结构,以此方便后续的连接。通过将导电连接件40设置为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分别电连接电池壳体10和极柱结构,而第一段41包括弹性部411,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相接触,不仅能够保证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形成可靠接触,并且弹性部411能够为导电连接件40与电池壳体10的连接形成缓冲,从而保
证弹性部411与电池壳体10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并且可以增加抵抗震动很膨胀的能力,以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108.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池,汇流排1连接两个相邻电池的两个极柱组件20,如图1所示。各个电池依次设置,进一步的,相邻电池的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从而使得电池的堆叠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11。
109.汇流排1连接相邻两个电池的极柱组件20,极柱组件20的连接表面21略平行于电池的端面,以与汇流排1相连接,即连接表面21可以平行于电池的一个第二表面12,不仅方便汇流排1与极柱组件20形成连接,且空间利用率也较高。汇流排1可以大致为u型结构,以此方便实现与两个电池的极柱组件20的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
110.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件30包括:主体部31和定位部32,汇流排1与定位部32限位接触,从而方便汇流排1在连接过程中实现定位,以此方便汇流排1的连接,提高汇流排1的连接效率,并且定位部32可以提高绝缘件30与电池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电池组为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111.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端板和侧板,端板和侧板用于固定多个电池。
112.电池包可以包括电池箱体,多个电池可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多个电池可以形成电池模组后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多个电池可以通过端板和侧板进行固定。多个电池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即无需对多个电池进行成组,此时,可以去除端板和侧板。
11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114.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