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机油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084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机油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活塞式汽油内燃机配件。
目前国内外所有型号的火花塞,不论它们的型号和结构有何等的差异;质量档次有何等的差别,在工作中一但遇上机油蹿入燃烧室的情况发生,(活塞及活塞环磨损过甚或加机油过多等都能发生此情况,司机通称为“上机油”或“烧机油”)火花塞的跳火部位会被过多的积碳和油污所复盖,从而构成“极间短路”而使火花塞失去点火功能,司机通称此现象为“糊了嘴子”,如果不及时的对发动机进行维修和排除有关故障,任何高质量的火花塞乃至价格最昂贵的进口火花塞也无法抗拒“糊嘴子”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则能在发动机“上机油”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糊嘴子”现象发生和维持发动机处于良好的工作装态,从而达到“抗机油”的目的。
请参阅附图
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面图,1是球头螺蚝,其外端与高压线相接,1紧旋在跳火螺栓3上并与紧固螺母2压紧。紧固螺母2将跳火螺栓3牢牢的紧固在上瓷芯5的上端。4是导电杆,4与中芯电极10因受压力而紧紧对接,该压力来自于上瓷芯5和下瓷芯9的对接压力,而上下瓷芯之间的对接压力来自于空芯螺栓6和壳体8之间的旋紧的丝扣配合压力,该压力通过缓冲垫圈7和内密封垫圈11分别传给上瓷芯5和下瓷芯9,12是侧电极,12焊接在壳体8的下端。12与中心电极10的下端构成的间隙是产生“火花”的部位,该间隙称为“工作间隙”;在跳火螺栓3与导电杆4之间有2-5mm的跳火间隙。由于该间隙所处的工作温度比“工作间隙”要低的多,所以可称该间隙为“冷间隙”,如果将3与4合为一体,该“冷间隙”也可位移到4和10之间。“冷间隙”的存在是该火花塞具备“抗机油”性能的关键。
抗机油原理如下当“工作间隙”之间的积碳和油污过多时,中芯电极10与侧电极12之间的电阻阻值大大下降而呈现“半导体”状态。它随时会起着“泄放电阻”的作用,从而使加在二电极之间的脉冲电压无法上升到“击穿电压”的数值,在“工作间隙”中无法形成“火花”。而本实用新型的“冷间隙”的存在能使上述“泄放电阻”的泄放作用失效,从而使脉冲电压上升到足够的数值时,在“冷间隙”和“工作间隙”中同时产生“火花”,达到“抗机油”的目的和避免“糊咀子”现象发生。所有汽油发动机的点火脉冲电压都能超超有余的击穿上述相互串接的两个间隙,试验证明当“冷间隙”增到8-10mm时,“工作间隙”中仍能有正常的“火花”产生。
经反复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间隙”上的火花强度没有因“冷间隙”的串接而有丝耗的减弱,对于多数不能及时进行保养的发动机它的优越性更为明显;它能长时间的保证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良好和相对的节约燃料。
本实用新型是在有本人的前一个专利的基础上产生的,(前一个专利是“组合式火花塞”,申请日为850430,专利号85201762,证书号811号)所以它仍具备前一个专利的所有优点。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活塞式汽油内然机的抗机油火花塞,是由壳体总成、上瓷芯、下瓷芯、内密封垫圈、缓冲垫圈、侧电极、中心电极、导电杆、跳火螺栓、紧固螺母、球头螺帽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1)、其壳体总成是由带丝扣的空芯螺栓和带丝扣的壳体组成,(2)在跳火螺栓与导电杆之间或导电杆与中心电极之间有“冷间隙”存在,(3)、在壳体内有上瓷芯和下瓷芯构成。
专利摘要抗机油火花塞,属于活塞式汽油内燃机配件。其壳体总成由空芯螺栓6与壳体8螺纹旋紧构成,其旋紧压力通过缓冲垫圈7与内密封垫圈11使上瓷芯5与下瓷芯9之间产生对接压力,该压力使导电杆4与中心电极10紧紧对接,紧固螺母2将跳火螺栓3紧固压上瓷芯5上,球头螺帽1紧旋在3上并与2压紧。3与4之间有2-5mm的“冷间隙”,10的下端与侧电极12构成“工作间隙”、“冷间隙”的存在使发动机在“上机油”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文档编号H01T13/00GK2075390SQ90219168
公开日1991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景明 申请人:张景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