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2583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是一种起动内燃机用的起动机上的一个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起动机上的电磁开关,大多只有一对触点,这种起动机属于强制啮合式的。在顶齿状态进行强制啮合时,起动机的驱动齿轮是紧紧地压在内燃机的飞轮齿上的,啮合过程中二齿在碾压磨擦,使用日久齿轮就会磨损,从而引发铣齿故障,使驱动齿轮无法与飞轮齿环啮合,必须更换飞轮齿环后才能恢复。铣齿故障是内燃机、汽车行业的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经济,实用的方法去解决它。
《汽车电器》1992年第3期上“具有慢转的新型起动机”一文公开了一种具有二对触点的电磁开关,把起动机四个并联的磁场线圈分两步接通电源,第一步先由一对触点接通一个磁场线圈的电源,使起动机以1/4全功率转速慢转,等驱动齿轮与飞轮齿环啮合后,另一对触点接通其余三个磁场线圈的电源,使起动机发出全功率。其优点是啮合过程不会磨损齿轮,但与其配套的起动机磁场线圈必须分成二组,而且电磁开关触点部分结构复杂,二对触点的零件又不通用,使成本增加。中国专利ZL02262829.0“可慢转的起动机”,其电磁开关虽然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但只适合永磁型起动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不受起动机磁场线圈连接方式限制,且结构简单的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避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有二对触点,分上下二层十字形排列在胶木外壳内,每一对触点由一个动触点桥与二个静触点组成,每个静触点的一端做成螺栓伸至胶木外壳外,拧上螺帽固定,每一对触点的二个静触点分为输入端与输出端,下层动触点桥固定在动触点轴的一端并压着下触点回位弹簧,动触点轴上依次套装有上触点回位弹簧,上动触点桥,上触点压紧弹簧及铜套,胶木外壳的开口端与铁外壳的挡铁端连接,动触点轴与铜套穿过挡铁的中心孔,铁壳内有绕成螺管状的吸引线圈与保持线圈,在相对于挡铁的一端放置活动铁芯,活动铁芯外套着铁芯回位弹簧,活动铁芯内有拉杆弹簧与拨叉拉杆,拨叉拉杆与拨叉挂接的一端伸至活动铁芯外,吸引线圈与保持线圈的正极连接在线圈接拄上,吸引线圈的负极与下层静触点的输出端连接,保持线圈的负极搭铁,在上层静触点的输入端与下层静触点的输入端之间连接铜连接片,在上层静触点的输出端与下层静触点的输出端之间连接限流电阻。当线圈通电后,活动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向挡铁,顶住铜套使上层一对触点接通,拨叉拉杆顶住动触点轴,使下层一对触点接通,此时拉杆弹簧又起到了压紧下层一对触点的作用。
由于在二对触点之间连接了限流电阻,当与起动机配合工作时,先由上层一对触点接通,起动机串入限流电阻接通电源而慢转,等驱动齿轮与飞轮齿环啮合后,下层一对触点才接通,短接限流电阻,使起动机直接与电源接通,带动内燃机起动。这样既保证了齿轮啮合可靠,又不会磨损,对起动机磁场线圈的连接方式也没有任何要求。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1b是图1a A-A方向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起动机配合工作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由活动铁芯(1)、铁芯回位弹簧(2)、拨叉拉杆(3)、拉杆弹簧(4)、吸引线圈(5)、保持线圈(6)、动触点轴(7)、铜套(8)、挡铁(9)、上触点压紧弹簧(10)、上触点回位弹簧(11)、上动触点桥(12)、上静触点的输入端(13),上静触点的输出端(14)、上触点支架(15)、下动触点桥(16)、下静触点的输入端(17)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下触点回位弹簧(19)、限流电阻(20)、铜连接片(21)、线圈接拄(22)、胶木外壳(23)、铁外壳(24)等组成。
上动触点桥(12)与上静触点的输入端(13),上静触点的输出端(14)组成上层一对触点,下动触点桥(16)与下静触点的输入端(17),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组成下层一对触点,二对触点十字形排列在胶木外壳(23)内,每个静触点的一端做成螺栓伸至胶木外壳(23)外,拧上螺帽固定。下动触点桥(16)固定在动触点轴(7)的一端,并压着下触点回位弹簧(19),动触点轴(7)上依次套装有上触点回位弹簧(11),上动触点桥(12),上触点压紧弹簧(10)及铜套(8)。胶木外壳(23)的开口端与铁外壳(24)的挡铁(9)的一端连接,动触点轴(7)与铜套(8)穿过挡铁(9)的中心孔,铁外壳(24)内有绕成螺管状的吸引线圈(5)与保持线圈(6),在相对于挡铁(9)的一端有活动铁芯(1),活动铁芯(1)外套着铁芯回位弹簧(2),活动铁芯(1)内有拉杆弹簧(4)与拨叉拉杆(3),拨叉拉杆(3)与拨叉挂接的一端伸至活动铁芯(1)外,吸引线圈(5)与保持线圈(6)的正极连接在线圈接拄(22)上,吸引线圈(5)的负极与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连接,保持线圈(6)的负极搭铁,在上静触点的输入端(13)与下静触点的输入端(17)之间用铜连接片(21)连接,在上静触点的输出端(14)与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之间,连接限流电阻(20),拉杆弹簧(4)兼作下动触点桥(16)的压紧弹簧。
工作过程闭合起动开关K,吸引线圈(5)与保持线圈(6)通电,活动铁芯(1)向挡铁(9)移动,拨叉拉杆(3)拉动拨叉使起动机的驱动齿轮向飞轮齿环移动,二齿如能顺利啮合,则活动铁芯(1)移动到底,顶住铜套(8)使上层一对触点(12)与(13)、(14)接通,同时拨叉拉杆(3)的底端顶住动触点轴(7),使下层一对触点(16)与(17)、(18)接通,限流电阻(20)被短接不起作用,起动机与电源接通,发出全功率带动内燃机起动。如果驱动齿轮在向飞轮齿环移动时发生顶齿,驱动齿轮的齿尖顶在飞轮齿环的齿尖上不能前移,拨叉与拔叉拉杆(3)也不能移动,此时活动铁芯(1)压缩拉杆弹簧(4)后可继续移动到底,顶住铜套(8)使上层一对触点(12)与(13)、(14)接通,但拨叉拉杆(3)过不来,顶不到动触点轴(7),下层一对触点不会接通,起动机通过限流电阻(20)与电源接通,受限流电阻限制,起动机的工作电流不大而只能慢转,使驱动齿轮与飞轮齿环叉开顶齿状态而啮合,拨叉才能移动。这时拔叉拉杆(3)在拉杆弹簧(4)的作用下向档铁(9)的方向移动,顶住动触点轴(7),使下层一对触点(16)与(17)、(18)接通,短接限流电阻(20),使起动机直接与电源接通而全功率运转。
虽然在慢转状态通过限流电阻的电流达数百安培,但由于驱动齿轮只需转过一个齿就能与飞轮齿环啮合,而使下层一对触点接通,及时短接限流电阻。实测限流电阻的通电时间不足一秒,功耗很小,也就不需要大体积,大功率的电阻。在正常情况下,即使连续起动十多次,限流电阻也不会过热,因为发动机每次起动时间一般为5-10秒,也即限流电阻每次通电1秒后,都有5-10秒的冷却时间。只有当下层一对触点发生接触不良故障时,因不能短接限流电阻,致使限流电阻通电时间长而烧红甚至熔断。触点接触不良已使起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应更换电磁开关或作修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限流电阻熔断,已无关紧要,相反能指示出是触点接触不良了。
由于起动机慢转速度的高低可通过调整限流电阻的大小来达到,在保证可慢转的情况下,慢转速度越低,要求驱动齿轮对飞轮齿环的压力越小,就能更好地保护齿轮不磨损,又可使电磁开关的电磁力大为减小,约为强制啮合式起动机用电磁开关电磁力的一半,使线圈用铜量减少,降低了成本。因电磁力减小,拉杆弹簧(4)的压力也可减小,这样可用拉杆弹簧(4)兼作下动触点桥(16)的压紧弹簧,使电磁开关的触点部分结构简化,零件通用,成本降低。从而抵消了采用双触点后所增加的成本,使这种电磁开关的成本与单触点电磁开关的成本不相上下。而且因线圈工作电流也减小,从而有可能取消车上的起动继电器,或者把目前使用的大功率起动继电器改为一般的通用继电器,间接降低了成本。
又由于起动机的慢转是用限流电阻来限制其工作电流而获得,与磁场线圈的连接方式无关,因此目前任何形式的强制啮合的起动机,只要装上这种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就变成了可慢转的起动机,啮合过程中不再磨损齿轮,彻底解决了铣齿这个难题。
如果专门设计与这种电磁开关配套的起动机,其单向离合器上就不再需要啮合弹簧,并可使单向离合器缩短,起动机前端盖也可跟着缩短,使起动机的体积,重量都有所减小,总的成本有望比强制啮合式起动机还低,工作性能却是强制啮合式起动机无法比拟的。
权利要求1.一种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上动触点桥(12)与上静触点的输入端(13),上静触点的输出端(14)组成上层一对触点,下动触点桥(16)与下静触点的输入端(17),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组成下层一对触点,二对触点十字形排列在胶木外壳(23)内,上静触点的输入端(13)与下静触点的输入端(17)之间连接铜连接片(21),其特征在于上静触点的输出端(14)与下静触点的输出端(18)之间连接限流电阻(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用拉杆弹簧(4)兼作下动触点桥(16)的压紧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带限流电阻的双触点电磁开关,是一种起动内燃机用的起动机上的一个部件。该电磁开关有二对触点,分上下二层十字形排列在胶木外壳内,每一对触点由一个动触点桥与二个静触点组成,每一对触点的二个静触点分为输入端与输出端,在上层静触点的输出端与下层静触点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限流电阻,当该电磁开关与起动机配合工作时,先由上层一对触点接通,起动机串入限流电阻接通电源而慢转,等驱动齿轮与飞轮齿环啮合后,下层一对触点才接通,短接限流电阻,使起动机直接与电源接通,带动内燃机起动。这样能保证齿轮啮合可靠,又不会磨损,对起动机磁场线圈的连接方式也没有任何要求。
文档编号H02P1/00GK2738469SQ20032011006
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6日
发明者吴建刚 申请人:吴建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