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841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尤其涉及能实现降低热交换器入口部的机内空气温度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已有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45108号公报)及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66306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是容量较低的设备,为了使冷却空气的流动简单化,而采用了使冷却空气在热交换器内从直接连接侧向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1个方向进行流动的方式。
作为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例子,参照图14对全闭外扇型电机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全闭外扇型电机在电机主体1内具备有绕组的定子2及转子3等,并在电机主体1的上部具有热交换器4。在热交换器4内设有由许多管子5构成的排管6,各管子5贯通分隔板7和轴向两侧的框架8并向轴向延伸。在可旋转地支承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轴承9和直接连接侧轴承9a的转子3的旋转轴10上,设有位于主体内的轴向(旋转轴的长度方向)的直接连接侧的内扇11和位于主体外的轴向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端部的外扇12。
采用上述结构的全闭外扇型电机,如图中用箭头所示,由与旋转轴10一起旋转的外扇12吸入的外部空气(虚线箭头)13,被外扇12的风压推入各管子5内并在该管子内流动后从各管子5的直接连接侧端部排出。另一方面,在电机主体1内部,如图中的用实线箭头所示那样,由于全闭而与外部空气13隔断的机内空气14,利用安装在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旋转轴10上并与旋转轴10一起旋转的内扇11,从热交换器4的直接连接侧向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流动。在其间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的机内空气14从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b的气隙相对的开口部流入电机主体1内,在将电机各部进行冷却后,从与直接连接侧的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的气隙相对的开口部向内扇11返回,再利用内扇11送入热交换器4内,在机内进行循环。
也就是说,利用内扇11进行循环的机内空气14,向主体内的电机主体1的各部位夺取热量后,在热交换器4内的管子5之间流动时,与在管子内流动的外部空气13进行热交换后被冷却,再次流入电机主体1,在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向直接连接侧流动的期间对电机主体1内进行冷却后,再次向内扇11返回。
又,在热交换器4的中央部配设有分隔板7,该分隔板7使机内空气14在排管中一样流动,并起到防止排管的振动的作用。
可是,上述已有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采用一个方向通风方式,位于热交换器4的入口附近的直接连接侧轴承9a,由于被暴露在对电机主体1进行冷却后成为高温的机内空气14中而使轴承温度增高。随着近年来电机的小型化引起的高密度化及大容量化,该倾向更强烈,轴承温度受热情况颇为严重,为此也寻求出了其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降低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热交换器入口附近的机内空气温度的热交换器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主体上部具有在内部配设于轴向的多根管子;设在旋转电机主体外部的外扇;设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内部的轴向端部的内扇;不使利用所述外扇使所述管子内通风的外部冷却风与利用所述内扇在机内进行循环的内部冷却风混合地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主体,其特征在于,形成在热交换器下部具有仅开放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接触的面,其他面用分隔板围住的空间的辅助热交换部;以及在该辅助热交换部内部在轴向上配设的多根管子,能够将冷却该旋转电机后的高温的机内空气导入所述辅助热交换部,与利用设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外部的所述外扇在所述管子内进行通风的外部冷却风不混合地进行热交换后向所述内扇返回的结构。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管子配置条件的X/d或Y/d的一、或两个条件作成比热交换器主体的管子的排列条件较大(其中,d是管子直径,X是高度方向的间距、Y是宽度方向的间距)。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管子配置条件的X/d或Y/d采用热交换器主体的管子配置条件即X/d或Y/d的100%~150%。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内部,设置有将从旋转电机的定子背面出来的机内空气整流成相对于排管垂直流动的导向板。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内部,设置将在轴向具有空气温度分布的从旋转电机的定子背面出来的机内空气加以混合的分隔板。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整个顶板或直接连接侧的一部分,对着排管倾斜得使在直接连接侧隔板的机内空气的转弯角度变小。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隔板上配置肋片(fin)。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设有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通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将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通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做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在直接连接侧和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两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之间配置了偏转板。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为了形成从定子铁心背面下部通向内扇的通风路径而在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设有开口部。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将在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设置的开口部的通风截面积作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反直接2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或从下部定子铁心背面通向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路径。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将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和从下部定子铁心背面通向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做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管子排列条件的图、是图1的A-A剖面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热交换器的排管的排列条件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部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部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部分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图10是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开口部所设置的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温度偏差的降低效果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示意图。
图14是已有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1-电机;2-定子;3-转子;4-热交换器;5-管子;6-排管;7-分隔板;8-框架;9-轴承;9a-直接连接侧轴承;10-旋转轴;11-内扇;12-外扇;13-外部空气;14-机内空气;15-管子直径;16-高度方向安装间距;17-宽度方向安装间距;18-机内空气;20-热交换器主体;21-辅助热交换;22-辅助热交换排管;23-辅助热交换整流板;24-分隔板;25-倾斜顶板;26-肋片;27-顶板;28-直接连接侧隔板;31-辅助热交换顶板;32-热交换器主体排管;33-辅助热交换排管;35-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b-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6-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7-通过辅助热交换的机内空气;38-通过气隙的机内空气;39-开口部;40-通过开口部的机内空气;41-开口部;42-通过开口部的机内空气;43-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间的偏转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电机的示意图,对与已说明的图14的以往例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符号并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电机,在热交换器4的主体下部设有将与电机主体1接触的面开放,其他面用隔板围住的空间即辅助热交换部21,并与热交换器4的主体同样地配设有外部空气13流动的排管22。因此,构成为从定子铁心背面出来成为高温的机内空气14a,一旦被导入辅助热交换部21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后,被转子轴端的内扇11吸入,再次返回流入热交换器4主体的循环路径。
本实施形态,形成这样的通风系统,即将通过辅助热交换部21使温度下降后的机内空气14送向内扇11,故与已有的热交换器进行比较,利用由辅助热交换部21使温度降低的机内空气14a能使直接连接侧轴承9a周边的机内温度降低,结果是能降低直接连接侧的轴承温度。
通常,作为热交换器的管子排列条件,可例举如图3所示的管子直径(d)15、高度方向的间距(X)16、宽度方向的间距(Y)17。18是机内空气的气流。
图2是图1的A-A剖面的轴向的部分放大图,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电机的热交换器的管子排列状况的图。
如图2所示,管子直径d和高度方向的间距X,在热交换器主体排管32和辅助热交换排管33中是相同的,而将宽度方向的间距Y配置成辅助热交换排管33的一方比热交换器主体排管32的要大。即,预备热交换部和热交主体的排列条件,X/d是相同的,而Y/d是预备热交换部的一方比热交主体的要大。
在本实施形态中,管子排列如上所述配置,因此预备热交换排管33与热交换器主体排管32的管子排列条件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机内空气的通风截面积,因此能降低辅助热交换部21的压力损失,能抑制因辅助热交换部21引起的内扇风量的降低。
又,当辅助热交换部21部分的管子排列条件X/d、Y/d比热交换器主体的X/d、Y/d小时,由于在辅助热交换部的压力损失增大,故比无辅助热交换时的内扇风量颇为减小,反而使热交换器4的性能降低。另一方面,若辅助热交换部21的管子排列条件X/d、Y/d,越是比热交换器主体的X/d、Y/d大,则辅助热交换部的压力损失越低,因此能抑制内扇风量的减小,但是辅助热交换部21的机内空气温度的下降量也少。根据分析可以确认,如果辅助热交换部21的管子排列条件X/d、Y/d是热交换器主体的X/d、Y/d的150%以下,就能确保机内空气温度的降低。
又,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管子排列配置成锯齿形,而即使配置成棋盘格子状也能获得与配置成锯齿形时同样的效果。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电机的通风系统的示意图,对与图1的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符号并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电机中,具有将整流板23设置在辅助热交换部21内的轴向上的3个部位的结构特征。采用这样的结构,与无整流板23的情况相比、来自定子背面的高温的机内空气容易相对于辅助热交换排管22垂直地流动,能提高热交换性能。
也就是说,机内空气通过排管间时,与管子正交地流动的一方,由于流动阻力大,要沿管子向轴向流动(平行气流)。但是,从热交换的观点来看,与沿管子向轴向流动相比,由于与管子正交地流动的一方、机内空气与管子冲撞地流动,因管子表面的热通过率增大,故冷却效果更加有效。
图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辅助热交换部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在直接连接侧定子2的端上部设置了分隔板24的结构特征。利用这样的结构,从定子铁心背面出来的机内空气、即在辅助热交换部21入口部的机内空气具有向轴向的温度分布。
由于本实施形态形成这样的结构,利用分隔板24使直接连接侧的定子铁心背面的机内空气流入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在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混合。因此,与无本分隔板24的情况相比,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入口的机内空气温度变得一样,能够向辅助热交换部21流入。又,由于利用本分隔板24使辅助热交换部21的入口流路截面积减小,故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入口的机内空气14的流速增大,在该区域的热传递率增大,能提高管子的热通过率。利用这些效果,能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辅助热交换部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将辅助热交换部21的直接连接侧顶板25倾斜地设置成使直接连接侧隔板的机内空气14的转弯角度变小的结构特征。利用这样的结构,辅助热交换部21的直接连接侧的隔板使机内空气弯曲90度,故压力损失增大。
而在本实施形态中,使以往作为辅助热交换部21的直接连接侧90度弯曲部的辅助热交换部的直接连接侧顶板25倾斜,因此能使机内空气的转弯角度比90度小,故能使弯曲部的压力损失系数比以往小,能降低压力损失。因此,与以往相比,使内扇风量增大,故能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示意图,该图(a)是辅助热交换部的侧视图,该图(b)是表示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设置在辅助热交换部的顶板上的肋片的安装状况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形态具有构成为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顶板27和直接连接侧侧壁28上设置有肋片26的结构特征。采用这样的结构,利用安装了使传热面积增大,有紊流促进效果的肋片26后的顶板27和直接连接侧侧壁28的辅助热交换部的内侧/外侧的隔板使热通过率增大。即,机内空气14与辅助热交换部21的顶板27和直接连接侧的隔板28发生冲撞而改变方向流动。通常,与壁冲撞的气流(冲撞喷流)的热传递率大,辅助热交换部21上的顶板27和直接连接侧的隔板28的热传递率就增大。因此,除了在排管上的热交换以外,由于辅助热交换部隔板上的热交换得到促进,故能提高作为热交换器的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肋片26安装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隔板的外侧(热交换部主体侧),但是也可以安装在辅助热交换部21的隔板的内侧(辅助热交换部一侧),或也可以安装在隔板的两侧。
图8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对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b和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在其与电机的通风路上设有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6的结构特征。
由于本实施形态作成上述的结构,因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的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6的通风截面积小,故向电机1内流入的机内空气的大部分成为通过辅助热交换部21的机内空气37,并且能使辅助热交换部21上的温度大幅度降低。但是,只要是与机内通风阻力相比有富余量的内扇,辅助热交换部中的机内空气的温度降低的效果就大,而在内扇压力头无富余量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部21上的压力损失增大,故内扇风量降低,尤其是在离辅助热交换部远的位置(流动距离大)的下侧的定子绕组温度比处于上侧的定子绕组温度高(圆周方向的定子绕组温度差大)。
图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形态具有对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b,除了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6以外,还在电机下侧设有3处缺口(开口部41)的结构特征。
由于本实施形态作成上述结构,从热交换器4出来的低温的机内空气不仅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气隙,而且能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侧的缺口(开口部41),向下侧定子铁心背面流入,因此电机下侧的定子铁心背后的通风状况变好,能减小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的温度差。
下面用图10对在该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设置的开口部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10表示使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面积相对气隙通风面积之比(通风面积开口比)改变的情况下的,圆周方向的定子绕组温度的偏差(最大温度与最小温度之差)与绕组温度的平均温度的关系(分析值)。又,图中的纵轴值以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未设开口部的情况作为基准。
从图可知,若使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面积增大,则通过电机下侧的定子铁心背后流动,故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的温度差减小但超过10%时其效果也小。
另一方面,当开口面积增大时,由于机内空气从这里旁路地流动,通过气隙对定子绕组进行冷却的机内空气量减少,故定子绕组的平均温度上升。
还知道,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面积的开口比若为10%以下,则定子绕组的平均温度不怎么上升,能使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温度减小。
该通风面积开口比,即使对于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面积也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主要是,无论在哪1个实施形态中只要通风面积开口比为10%以下,定子绕组的平均温度不怎么上升,就能使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温度减小。
图11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本实施形态,具有将偏转板43设置在图9的两端的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35b之间的结构特征。
由于本实施形态作成上述的结构,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的下侧缺口(开口部41)向定子铁心背面流入的机内空气42,借助于偏转板43向辅助热交换部21的上方偏转。以此使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量增大,并且能使定子绕组的轴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差减小。又,利用偏转板43能使向辅助热交换部21流入气体的轴向流量分布均匀。
图12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从该图(a)的B方向看的主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形态,具有对于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在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6以外的电机下侧设有3处缺口(开口部)39的结构特征。
由于本实施形态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气隙向电机1内流入的机内空气38,不仅从气隙,而且能从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的开口部39流向内扇11,使电机1下侧的定子铁心背后的通风状况得到改善。流向辅助热交换部21的通风量减少,就使辅助热交换的交换热量减少,使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的温度差减小。
图13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形态具有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b、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35a除了在与气隙相对的开口部36外,都在电机下侧设有3处开口部41的结构特征。
由于本实施形态作成上述的结构,在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能从气隙和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侧开口部向电机内流入,又,在直接连接侧,机内空气也不仅从气隙,而且还能够从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侧的开口部流向内扇,使电机下侧的定子铁心背后的通风状况变好。流向辅助热交换部的通风量稍许减少,使辅助热交换的交换热量减少,但是能使定子绕组的圆周方向的温度差减小。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在热交换器主体下部设有与电机主体接触的面开放、其他的面用分隔板围住的空间(辅助热交换),这里也配设有外部空气流动的排管,从定子铁心背面出来的成为高温的机内空气一旦被引向辅助热交换,进行热交换且温度降低后,向转子轴端的内扇返回,因此能够在通过辅助热交换使温度降低的程度上,降低直接连接侧轴承周围的机内温度,并能降低轴承温度。
又,由于在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的下侧,在与气隙相对的位置的开口部以外设置开口部,故从该开口部能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向下侧定子铁心背后流入,在直接连接侧能够从下侧定子铁心背后向内扇流出,由于下侧定子铁心背后的通风状况变好,故能降低圆周方向的定子绕组的温度差。
权利要求
1.一种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主体上部具有在内部配设于轴向的多根管子;设在旋转电机主体外部的外扇;设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内部的轴向端部的内扇;不使利用所述外扇使所述管子内通风的外部冷却风与利用所述内扇在机内进行循环的内部冷却风混合地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主体,其特征在于,形成在热交换器下部具有仅开放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接触的面,其他面用分隔板围住的空间的辅助热交换部;以及在该辅助热交换部内部在轴向上配设的多根管子,能够将冷却该旋转电机后的高温的机内空气导入所述辅助热交换部,与利用设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外部的所述外扇在所述管子内进行通风的外部冷却风不混合地进行热交换后向所述内扇返回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管子配置条件的X/d或Y/d的一、或两个条件作成比热交换器主体的管子的排列条件较大,其中,d是管子直径,X是高度方向的间距、Y是宽度方向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管子配置条件的X/d或Y/d采用热交换器主体的管子配置条件即X/d或Y/d的100%~15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内部,设置有将从旋转电机的定子背面出来的机内空气整流成相对于排管垂直流动的导向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内部,设置将在轴向具有空气温度分布的从旋转电机的定子背面出来的机内空气加以混合的分隔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整个顶板或直接连接侧的一部分,对着排管倾斜得使在直接连接侧隔板的机内空气的转弯角度变小。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隔板上配置肋片。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设有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通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将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通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做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在直接连接侧和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的两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之间配置了偏转板。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为了形成从定子铁心背面下部通向内扇的通风路径而在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设有开口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将在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设置的开口部的通风截面积作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反直接2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或从下部定子铁心背面通向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路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将从直接连接侧的相反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向下部定子铁心背面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和从下部定子铁心背面通向直接连接侧定子铁心端部的定子铁心支承·固定用构件下部的通风路径的通风截面积做成向气隙的通风截面积的10%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降低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热交换器入口部的直接连接侧轴承温度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解决的手段是,在将热交换器主体配设在旋转电机主体上部的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形成在热交换器下部,将仅开放与旋转电机主体接触的面,其他的面用分隔板围住的空间作为辅助热交换部,在其内部配设在轴向上延伸的许多管子,在用于形成在对旋转电机进行冷却后的高温的机内空气返回内扇之前,用该辅助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因此能使直接连接侧轴承周围的机内温度降低与用辅助热交换部降温相应的温度,并能降低轴承温度。
文档编号H02K9/10GK1738159SQ200410064208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0日
发明者桥立良夫, 高畠干生, 石川芳博, 山家英树 申请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