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861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电磁感应作用对被容纳于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写字板(tablet)等电池驱动设备中的电池组传输电力并能够以无接点或者无线方式进行充电的充电座以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以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写字板、或者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等移动设备为代表的电池驱动设备为了提高便携性,大多利用电池组来进行驱动。为了对被容纳于这种电池驱动设备中的电池组进行充电,在将电池组容纳在电池驱动设备中的状态下直接将电池驱动设备设置到充电器中,以物理方式连接了接点彼此的状态下进行充电。另一方面,还开发了一种不是这种物理性连接、而是利用电磁感应的作用,从内置于充电座中的送电线圈向内置于电池组中的受电线圈传输电力,由此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座(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公开了以下结构:在充电座中内置以交流电源励磁的电源线圈,在电池组中内置与电源线圈电磁耦合的感应线圈。进而,电池组还内置了对由感应线圈感应的交流进行整流之后将其提供给电池以进行充电的电路。根据该结构,可以将电池组放置在充电座上,从而以非接触状态对电池组的电池进行充电。在以这种非接触、无接点的充电方式进行电池组的充电时,需要使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的位置移动。因此,在现有的无接点充电座中,设置有对充电座所搭载的电池驱动设备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使电源线圈向该位置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例如,在图16所示的充电座910中,为了使电源线圈911向XY方向移动,设为2轴的线圈移动机构913。利用线圈移动机构913使该电源线圈911按照靠近电池驱动设备950的感应线圈951的方式移动。线圈移动机构913使电源线圈911沿着设置于主体框920的上表面上的充电面921而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移动,以靠近感应线圈951。该线圈移动机构913利用由位置检测控制器控制的伺服电机使螺杆923A、B旋转,使拧在螺杆923A、B上的螺母部件924A移动,以使电源线圈911靠近感应线圈951。伺服电机具备使电源线圈911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伺服电机922A、和使电源线圈911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伺服电机922B。螺杆具备使电源线圈911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一对X轴螺杆923A、和使电源线圈911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螺杆923B。将一对X轴螺杆923A互相平行地配置,由传动带925驱动,由此利用X轴伺服电机922A使它们一起旋转。螺母部件由拧在每个X轴螺杆923A上的一对X轴螺母部件924A、和拧在Y轴螺杆923B上的Y轴螺母部件构成。Y轴螺杆923B将其两端连结成可在一对X轴螺母部件924A中旋转。电源线圈911与Y轴螺母部件连结。该构成中,由于使电源线圈911在充电座的主体框920内部移动,故无法从外部确认电源线圈911移动的情形。因而,开发了以下充电座:在电源线圈中设置LED,在电源线圈的移动过程中使LED点亮,由此可以从主体框的充电面的表面视觉辨认电源线圈的位置。若使用该充电座,则用户可以视觉辨认电源线圈为了定位而进行移动的移动轨迹。然而,若将电池驱动设备搭载到充电座的搭载部,则搭载部会被电池驱动设备遮挡,若电源线圈在其下表面移动,则会产生LED的点亮造成电池驱动设备的影子而导致用户难以看到的问题。专利文献IJP特开2011-10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能够目视电源线圈的移动情形的充电座。(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及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I侧面涉及的充电座,是一种用于对驱动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座,其具备:主体框20,在上表面上设置了用于搭载电池组BP或者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BD并进行充电的充电面21;电源线圈11,在将电池组BP或者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BD搭载到所述充电面21的状态下,在所述充电面21的内面,以与被设置于该电池组中的感应线圈51对置的姿势内置于所述主体框20中,以便能够与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线圈移动机构13,使所述电源线圈11在所述充电面21的范围内向任意的位置移动;送电电路,用于向所述电源线圈11提供电力;以及发光单元40,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移动,并通过进行发光来表示所述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在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利用所述发光单元40使与所述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对应的位置发光,进一步使该发光单元40的发光位置也可以追随该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移动。根据上述构成,在将电池驱动设备搭载到充电面的状态下,根据电池驱动设备的搭载位置,使内置于充电座的电源线圈按照可以与感应线圈电磁耦合的方式移动,并且使发光单元追随该移动而在充电座的侧面使发光位置移动,由此发光单元不会被电池驱动设备遮挡住,不会妨碍用户的视觉辨认,可以确认发光单元的移动。再有,根据第2侧面涉及的充电座,与所述电源线圈11邻近地设置所述发光单元40,并且所述发光单元40可以使其发出的光在所述主体框20的内面向侧面20C侧射出。根据上述构成,发光单元自身与电源线圈一起移动,同时被来自发光单元的光照射的发光位置能够照射与电源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侧面部分,作为主体框的侧面侧。进而,根据第3侧面涉及的充电座,在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向边缘部照射从所述发光单元40射出的光,该主体框20的侧面20C的边缘部分可以局部形成为薄壁。根据上述构成,可以使侧面的边缘部分有效地发光,在俯视充电座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把握电源线圈的位置。进而,根据第4侧面涉及的充电座,可以构成为也向所述充电面21照射从所述发光单元40射出的光的一部分。由此,即便在充电座的充电面,也可以视觉辨认光,不仅能够对用户显示出与主体框的侧面对应的位置,还能示出充电面上的位置。再有,根据第5侧面涉及的充电座,所述主体框20是矩形状,可以构成为使所述发光单元40的发光位置在构成该矩形状的一条边上移动。根据上述构成,作为仅在一个方向上显示电源线圈的位置的构成,可以获得能够简化用于发光的机构的优点。还有,根据第6侧面涉及的充电座,所述发光单元40被设置在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上,可以构成为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能够与该电源线圈11平行地在该侧面20C上移动。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主体框的侧面设置LED而不是电源线圈侧,从而能获得可以简化布线或用于移动的结构的优点。另外,根据第7侧面涉及的充电座,所述发光单元40由沿着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且可以构成为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使与该电源线圈11的位置对应的发光元件点亮。根据上述构成,不使LED本身移动,而是通过切换多个LED的点亮就可以表现出移动,由此能获得可以省略用于进行物理性移动的机构的优点。此外,根据第8侧面涉及的充电座,可以由发光二极管来构成所述发光单元40。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电座的立体图。图2A是表示图1的充电座内部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下框体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B的发光单元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发光单元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发光单元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发光单元的移动机构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发光单元的移动机构的俯视图。图8是图2B所示的移动台立体图。图9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线圈移动机构的水平剖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充电座的垂直纵向剖视图。图11是图9所示的充电座的垂直横向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涉及的充电座的位置检测控制器的电路图。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涉及的充电座与电池驱动设备的框图。图14是表示从被位置检测信号激励的感应线圈和并联电容器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输出的回波信号的一例的图。图15是表示振荡频率相对于电源线圈和感应线圈的相对位置偏离的变化的图。图16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座的内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符号说明:100、200、300、400...充电座11...电源线圈12...交流电源13...线圈移动机构14...位置检测控制器;14A...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B...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5...铁芯15A...圆柱部15B...圆筒部16...连结部件17...满充电检测电路18、18D...移动台19AU9B...齿条20...主体框;20A...上框体;20B...下框体;20C...主体框侧面21...充电面22...伺服电机'22k...X轴伺服电机;22B...Y轴伺服电机23...螺杆;23Α...X轴螺杆;23B...Y轴螺杆24...螺母部件;24Α...X轴螺母部件;24B...Y轴螺母部件25...传动带26...导杆27...引导部30...位置检测线圈30X...X轴检测线圈;30Y...Y轴检测线圈31...脉冲电源32...接收电路33...识别电路34...切换电路35...限幅电路36...A/D变换器37...印刷基板40...发光单元41、41X、41Y、41B、41C...LED42...灯指示器44...LED支撑台45...LED用传动轴46...线圈冷却机构47...线圈移动机构固定面48...冷却风扇固定面49...显示区域51...感应线圈52...二次电池53...电容器54...谐振电路55...二极管56...平滑电容器57...整流电路58...充电控制电路59A、59B...引导棒60Α、60Β...小齿轮62...导螺杆63Α、63Β...蜗轮66...滑动部件;66Α...X滑动部;66Β...Y滑动部910...充电座911...电源线圈913...线圈移动机构920...主体框921...充电面922Α...X轴伺服电机;922Β...Y轴伺服电机923Α...X轴螺杆;923Β...Y轴螺杆924Α….X轴螺母部件925...传动带950...电池驱动设备951...感应线圈BD...电池驱动设备BP...电池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充电座,但本发明并不将充电座特定为以下的结构。进而,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理解权利要求书,将实施例示出的部件所对应的编号记载于“权利要求书”及“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一栏所示的部件之后。但是,这绝不是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部件特定为实施方式的部件。尤其是,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为这些内容,它们仅仅只是说明例而已。另外,各附图所示的部件的大小或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有所夸张。进而,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同的名称、符号表示同一或同质的部件,并适当地省略详细说明。进而,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既可以采取以相同的部件构成多个要素并由一个部件兼做多个要素的形态,相反还可以由多个部件分担实现一个部件的功能。再有,一部分实施例、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内容也能够利用于其他实施例、实施方式等中。(实施方式I)图1图2Β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涉及的由充电座100和电池驱动设备BD构成的充电系统。在这些附图中,图1是充电座100的立体图、图2Α是表示图1的充电座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Β是表示图2Α的下框体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将电池驱动设备BD放置到充电座100上,从而充电座100利用磁感应作用对内置于电池驱动设备BD中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电池驱动设备BD内置有与电源线圈11电磁耦合的感应线圈51。电池组BP内置有被该感应线圈51感应出的电力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52。(充电面21)另一方面,内置电源线圈11的主体框20将放置电池驱动设备BD的平面状充电面21设为上表面。图1图2B的充电座100将充电面21整体水平配置为平面状。充电面21是可以将大小或外形不同的各种电池驱动设备BD放置于其上的大小、例如一条边为5cm30cm的四边形。其中,充电面也可以是直径为5cm30cm的圆形。图1图2B的充电座100也可以增大充电面21来设为可以同时放置多个电池驱动设备BD的大小,以便一起放置多个电池驱动设备BD来对内置的电池组BP依次进行充电。再有,充电面还可以在其周围设置周边壁等,在周边壁的内侧放置电池驱动设备BD来对内置的电池进行充电。优选主体框20的充电面21具有可以从外部视觉辨认在其内侧移动的电源线圈11的透光性。该充电座100由于用户可以通过眼睛来确认电源线圈11靠近电池驱动设备BD的状况,故用户可以确认电池驱动设备BD被可靠地充电。因此,用户可以安心地使用充电座100。如图1所示,该充电座100将主体框20的外形设为板状。在本例中,将板状的主体框20设为矩形状。矩形状的主体框也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再有,也可以对主体框的角部进行倒角。或者,还可以将主体框的外形设为多边形或圆形。该主体框20由绝缘性优越的塑料等树脂制成。在本例中,如图2A的分解立体图所示,被分割为上下,由上框体20A和下框体20B构成,且在内部容纳印刷基板37、线圈移动机构13、电源线圈11等。进而,在上框体20A的内面,按照介于充电面21与电源线圈11之间的方式配置具备后述的位置检测线圈30的印刷基板37。(充电面21)再有,主体框20在其上表面设置有搭载电池驱动设备BD来用于进行充电的充电面21。充电座100检测电池驱动设备BD是否被搭载于充电面21上的状况之后,进行充电。反之,若搭载于充电面以外的区域就无法正确地进行充电。由此,为了对用户表示出哪一部分是能够充电的区域、哪一部分是无法充电,设置了用于区分这些区域的识别单元。例如,实施以下用于与其他区域进行区分的处理:将充电面圈成框状,或者在表面进行打磨处理或纹理('>)加工,或者着色为比充电面以外的区域更暗的颜色,或者将充电面以外的区域上光而对充电面进行消光等。或者,也可以在周围设置周边壁等,在结构上划分充电面。如此一来,用户在外观上及/或通过触感就可以区分能够充电的区域和不能充电的区域。(止滑单元)还有,优选在充电面21上设置止滑单元,其在将电池驱动设备BD搭载到充电面21时用于防止电池驱动设备BD的滑动。尤其是,一般电池驱动设备BD或充电座100由硬质的塑料构成,因此若表面平滑且重合,则容易滑动。因此,在充电途中有可能电池驱动设备BD产生位置偏离或滑落。因而,通过提高电池驱动设备BD与充电面21的接触面上的两者的摩擦系数,从而可以抑制这种位置偏离。作为这种止滑单元,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将橡胶状薄片粘贴在充电面上;或者在充电面上设置凹凸;或者在区分充电面与其他区域的部位设置凸状的环等。(电池驱动设备BD)电池驱动设备BD是由电池组BP驱动的设备,例如可以利用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PDA、数码相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板型PC等。再有,除了在安装并内置有电池组BP的状态下进行充电以外,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取出电池组BP而只有电池组BP的状态下进行充电。另外,电池组对于电池驱动设备而言,除了更换式的方式之外,还包含被内置于电池驱动设备中而不能更换的方式。(感应线圈51)作为与后述的充电座100的电源线圈11电磁耦合且以无接点的方式接受电力用的受电线圈,电池驱动设备BD具备感应线圈51。S卩,在将电池组BP或者安装有电池组BP的电池驱动设备BD搭载到充电座100的充电面21的状态下,利用线圈移动机构13使感应线圈51在充电面21的内表面移动,从而与感应线圈51电磁耦合。而且,利用以无接点方式从充电座100发送的电力对内置于电池组BP中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该感应线圈51如图2A图2B所示构成为大致圆形状。感应线圈51优选内置于电池组BP中。由此,也能够从电池驱动设备BD中取出电池组BP而仅对电池组BP进行充电。该情况下,在电池组中设置与感应线圈连接的充电电路。其中,在将电池组内置于电池驱动设备而设置成不能更换的结构中,也可以采取与电池组分开配置感应线圈的结构。进而,还可以对多个电池驱动设备BD或电池组BP进行充电。能够搭载的数量由充电座100的大小来决定,例如为了设成对多个电池组BP或多台电池驱动设备BD(以下也称为“电池组等”)进行充电的充电座100,要将充电座的充电面21构成得较大。再有,在对多个电池组等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例如,最初对已检测到感应线圈51的电池组等开始充电,若该充电完成,则进一步对其他感应线圈51是否位于充电面21进行检测,在新检测到其他电池组等的情况下进行该充电,而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结束充电。如此一来,充电座100可以依次进行多台电池组等的充电。进而,如上所述并不限于对多台电池组等依次进行满充电的方式,也可以构成为:若第I台电池组等被充电规定的容量,则切换为其他电池组等进行充电,在所有的电池组等被充电恒定容量后,按照充电其余的容量以达到满充电的方式,对各电池组等进行追加充电。由此,可以对多个电池组等进行短时间程度的充电,获得可以马上开始使用的优点。规定容量是可以根据充电方式或充电时间而适当地设定的。例如,作为电池组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时的充电方式,若采用在最初进行恒流充电之后切换为恒压充电来进行充电的方式,则由于恒流充电与恒压充电相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故也可以按照先对各电池组等仅进行恒流充电、之后依次进行恒压充电的方式来切换充电对象的电池组等。(充电座100)另一方面,如图2A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充电座100在内部容纳有电源线圈11、印刷基板37和线圈移动机构13。(电源线圈11)电源线圈11是通过与电池组BP或者安装了电池组BP的电池驱动设备BD的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从而用于将电力发送至感应线圈51的送电线圈。因此,电源线圈11以在充电面21的内表面与感应线圈51对置的姿势内置于主体框20中。电源线圈11优选形成为与感应线圈51大致相等大小的圆形。圆形的电源线圈11和感应线圈51无论将电池组等以何种姿势搭载到充电面21上,都可以被调整为:使电源线圈11移动且使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致。其中,也可以将电源线圈与感应线圈形成为椭圆状或长圆状。例如将感应线圈设为圆形状、将电源线圈设为轨道状的长圆,从而即便并未将电源线圈与感应线圈完全地校准,通过使感应线圈以收敛于电源线圈的区域内的方式移动,从而也可以实现电磁耦合,获得可以简化电源线圈的位置对准作业的优点。(线圈移动机构13)通过线圈移动机构13,电源线圈11能够移动。图2B所示的电源线圈11通过线圈移动机构13而在XY方向上移动。其中,也能够使电源线圈仅在X轴方向上移动,或者仅在Y轴方向上移动。通过采用只有I个轴的线圈移动机构而可以大幅简化构成。再有,此时,通过将电源线圈设为细长的形状、且在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上配置电源线圈的纵长方向,从而可以不需要与宽度方向上的电源线圈进行位置对准。尤其是,使感应线圈与电源线圈的中心轴一致在提高耦合效率方面很重要。这是因为,若线圈彼此的中心稍有偏离,则耦合效率就会显著降低。因此,通过将感应线圈向线圈移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延弓I,从而可以补偿这种位置偏离。(移动台18)如图2B的立体图所示,线圈移动机构13在正方形的充电面21上能够使电源线圈11在XY方向上移动。电源线圈11配置于移动台18的上表面,线圈移动机构13使移动台18在X方向、Y方向上移动。移动台18滑动自由地安装于滑动部件66,沿着滑动部件66移动。滑动部件66由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这两个滑动部构成,以十字状交叉的姿势配置这些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相对于这些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分别滑动自由地独立地安装移动台18。在本例中,在移动台18的下表面将插入滑动部件66的狭缝设置为上下2段,每个狭缝交叉为互相正交的姿势。由此,在一个狭缝中插入X滑动部66A、在另一个狭缝中插入Y滑动部66B,移动台18沿着这些X滑动部66A与Y滑动部66B可以在XY方向上自由地移动。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分别将外形形成为大致T字状,将T字状的上端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引导棒59A、59B(后述)。再有,T字状的下端作为被延长为板状的板状部分而插入到移动台18的狭缝中。根据移动台18的移动范围来规定板状部分的长度。优选设计为在移动台18移动到最大范围的状态下板状部分不会从狭缝中被拔出而脱落的长度。另外,引导朝向X方向的移动的引导棒59A及引导朝向Y方向的移动的引导棒59B以正交的姿势被固定在下框体20B中。在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的上端形成有夹持或者插入引导棒的沟槽部。优选引导棒59A、59B为圆柱状。在将引导棒插入到沟槽部的状态下,各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沿着引导棒滑动。这样,滑动部件66以仅在单侧移动的悬臂式来支撑移动台18。进而,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齿条19A、19B。按照与该齿条19A、19B啮合的方式,在下框体20B中配置小齿轮60A、60B。通过利用小齿轮60A、60B来驱动齿条19A、19B,从而滑动部沿着引导棒59A、59B移动。在此,将各小齿轮分别设为一对且分开配置。小齿轮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与齿条大致相等。由此,即便在整个移动距离内不配置齿条,通过任意一个小齿轮的旋转驱动也可以使齿条移动。在图2B的例子中,在引导棒的约1/3的位置处分别配置小齿轮60A、60B,进而将齿条19A、19B的长度也设为引导棒的约1/3。由此,利用分开配置的2个小齿轮就可以使较短长度的齿条稳定地移动。再有,各小齿轮60A、60B中以与其同轴的方式固定了蜗轮63A、63B,通过使蜗轮63A、63B旋转,从而以同轴的方式被固定的小齿轮60A、60B也旋转。另一方面,下框体20B具备伺服电机22,通过伺服电机22使导螺杆(leadscrew)62(进给螺钉)旋转。导螺杆62为蜗轮,且分别和被固定为与2个小齿轮60A、60B同轴的蜗轮63A、63B啮合。由此,通过使伺服电机22旋转,从而经由导螺杆62、蜗轮63A、63B和小齿轮60A、60B来传递旋转力,齿条19A、19B被驱动,从而滑动部件66移动,被固定于移动台18的电源线圈11可以在X方向及Y方向上移动。包含这些小齿轮60A、60B、蜗轮63A、63B、导螺杆62、伺服电机22在内的驱动机构被单元化。图2B的例子中,在X轴侧和Y轴侧使用了共同的单元化驱动机构。在此,由于将X滑动部66A和Y滑动部66B配置成高度不同,故各滑动部件的齿条19A、19B的高度也不同。因此,在X轴侧和Y轴侧,以互相反转的姿势固定了单元化驱动机构。由此,使与高度不同的齿条19A、19B分别啮合的小齿轮60A、60B的高度在X轴侧和Y轴侧产生变化。图2B的例子中,X滑动部66A按照位于Y滑动部66B的上侧的方式交叉。由此,由于可以与X滑动部66A的齿条19A啮合,故单元化驱动机构被固定为小齿轮60A位于上表面侧、蜗轮63A位于下表面侧的姿势。此外,由于可以与Y滑动部66B的齿条19B啮合,故单元化驱动机构被固定为小齿轮60B位于下表面侧、蜗轮63B位于上表面侧的姿势。还有,增大移动台18的移动范围还与扩宽充电面息息相关。因而,通过调整经由滑动部件66的狭缝的位置或移动台18的高度,从而可以按照移动台18超过引导棒的位置而伸出的方式移动,也可以在主体框20内部的较宽范围内移动。进而,当然也可以代替狭缝而采取连结滑动部件和移动台的连结结构,或者夹持滑动部件的侧面或上下表面,或者采用在轨道上滑动的辊等。利用柔性基板16来连结电源线圈11和印刷基板37。如图2A、图2B所示,柔性基板16的一端与电源线圈连接,另一端与印刷基板37连接。(印刷基板37)在上框体20A的内面,在电源线圈11的移动区域和充电面21之间配置印刷基板37。印刷基板37按照可以内置于主体框20的方式构成为比主体框20的内壁还小,而优选构成为与上框体20A的内面大致吻合的大小。如此一来,可以缩小印刷基板37与上框体20A周边壁之间的间隙,可以容易地将印刷基板37固定于上框体20A内。(发光单元40)再有,该充电座100还具备发光单元40,其随着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移动,且通过发光来表示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发光单元40在主体框20的侧面20C中使与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对应的位置发光。再有,该发光单元40可以跟踪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使发光位置也移动。其结果,能够以易于视觉辨认的状态对用户示出电源线圈11的动作。S卩,在这种使电源线圈在充电座的内部移动的移动线圈式的无接点充电中,由于用户无法看到充电座内部的情形,故存在很难感受到正在进行动作的问题。相对于此,正在开发以下结构:通过向电源线圈附加LED并从充电座的内部使LED点亮来表示电源线圈的位置,并且通过在电源线圈的移动过程中也使LED点亮,从而通过LED的移动来表示电源线圈的移动状态。但是,在该方法中,最终电源线圈会移动到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的位置,结果由于会潜入到电池驱动设备的里侧,故存在折角处的LED的点亮被电池驱动设备遮挡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移动电话发生变化,大画面的智能手机或板式PC也正在普及,这些设备的尺寸也具有大型化的倾向,这种大型电池驱动设备LED更容易被遮挡,存在用户难以识别电源线圈的移动状态、且无法视觉辨认折角处的LED的问题。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取的是以下构成:利用照明单元使与电源线圈11的位置对应的充电座100的侧面20C的位置发光,而不是电源线圈11的位置发光。根据该构成,即便在充电座100上搭载电池驱动设备BD,侧面20C也基本上会露出且位于用户易于视觉辨认的位置,因此根据在侧面20C发光的位置,可以类推当前的电源线圈11的位置,进而通过伴随电源线圈11的移动使照明位置也移动,从而能够在感觉上识别电源线圈11的移动状态。发光单元40可以利用半导体发光元件,尤其是发光二极管(Iightemittingdiode:LED)为低耗电元件,因此优选使用。在图2B的透过立体图所示的充电座100中,在设置了电源线圈11的移动台18上固定了LED41。LED41从移动台18向主体框20的侧面20C大致垂直地射出LED光。再有,通过在LED41的射出面上配置筒状的灯指示器42,从而可以提高LED光的方向性,以聚光到主体框侧面20C的内壁面的状态进行照射。由此,易于从外部视觉辨认LED光。再有,按照从主体框20的外部可以视觉辨认在内部发光的LED光的方式,将主体框20的材质设为容易使光透过的颜色或材质。在此,将主体框20设为由聚碳酸酯等树脂制成。还有,将颜色设为白色等明亮的颜色。再有,为了易于视觉辨认露出到主体框20外部的LED光,也可以在主体框侧面20C与上表面薄板的边界、即边缘部分设置发光区域。尤其是,通过在主体框20的端缘设置发光区域,从而不仅可以从主体框侧面20C视觉辨认到LED光,即便在俯视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视觉辨认,对于用户而言可实现容易看见LED光的环境。图2B的例子中,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通过将主体框20的边缘部分的壁厚形成为局部较薄,从而光容易从该部分泄漏,易于显示LED光的发光。还有,通过在LED光的照明位置的移动范围、即显示区域49内将表面做成粗糙面,从而易于使LED光漫反射而进行面发光。除此之外,LED41也优选构成为如图3所示的那样照射角落部,而不是使射出光向主体框侧面20C的内壁面垂直地照射。例如,调整移动台18中的LED41的安装角度、配置于LED41的射出面的筒状灯指示器42的射出面的角度。此外,在图2B的例子中,使LED光从移动台18向大致正横向照射,在主体框侧面20C的显示区域49上使相当于移动台18的下端缘的位置的部分发光。S卩,采取使LED光与主体框20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发光的结构。其中,LED光并非一定要与主体框的下表面平行地配置,也可以具有若干的角度。例如,图2B的例子中,从移动台18的下端平行地照射到右侧面20C的照射光表示支撑台下端的位置,因此也可以按照使与电源线圈的中心对应的部位发光的方式对LED赋予角度并进行固定,以使照射位置成为比正横向方向更偏向上方的位置。除此之外,发光单元40产生的照明光也可以不仅在主体框侧面20C处发光,还可以与以往同样地在电源线圈的位置直接发光。例如,在图4的变形例中,使LED光的一部分照射到主体框侧面20C、同时使其余部分照射到上表面侧即充电面侧。由此,既可以使电源线圈11的位置直接显示在充电面上,即便隐藏在电池驱动设备之下而无法看到,在侧面20C的显示区域49上也可以追随移动的情形,在用户侧不会遗失电源线圈的位置,也不会有损观察容易程度,能够把握位置。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虽然在图2B中说明了在主体框右侧的侧面设置显示区域49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本例。例如,也可以不是侧面而是在图2B中在跟前侧的面上设置显示区域49。该情况下,LED不是以向侧面射出的姿势而是以向跟前侧的面射出的姿势被固定于移动台。(实施方式2)再有,也可以设置多个发光单元来照射多个面。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充电座200中,设置了右侧面照射用的LED41Y和下表面照射用的LED41X,通过使这些LED同时进行照射,从而能够向用户表现出电源线圈11的纵向位置和横向的当前位置。即,由于可以表示出在纵向的照射位置和横向的照射位置交叉的位置上存在电源线圈11,故可实现更正确的位置的把握。另外,此时也可以使照射纵向的LED41Y和照射横向的LED41X的发光颜色相异。还有,这种显示在对电源线圈与感应线圈的位置进行位置对准时、即移动时进行,在移动结束后经过恒定时间之后熄灭。由此,可以抑制无用的电力消耗。再有,移动时的点亮模式除了始终点亮以外,还可以使用闪烁、或者能够使发光颜色变化的LED,在移动时与停止时、充电时等使发光颜色发生变化。另外,也可以在充电结束时或再次充电开始时再次点亮。例如,在充电途中用户用手触碰电池驱动设备等因为某种事情而需要再次调整电源线圈的位置时,可以告知用户因电源线圈移动而正在进行位置调整。进而,充电座也可以不只是搭载I台电池驱动设备,而是同时搭载多台电池驱动设备并能够对这些多台电池驱动设备依次进行充电。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一台电池驱动设备的充电结束之后为了进行下一个电池驱动设备的充电而使电源线圈移动时,再次使发光单元点亮,从而能够向用户示出最初的充电结束和电源线圈的移动。(实施方式3)进而,在以上的例子中,通过将发光单元固定到电源线圈而使发光单元与电源线圈一起以物理方式移动。其中,本发明并未限定于将发光单元固定到电源线圈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主体框侧面20C配置发光单元。将这种例子作为实施方式3而在图6中示出。在该充电座200中,将发光单元40以自由移动的方式固定到右侧面20C。在此,作为发光单元40使用的是LED41B,将该LED41B固定到LED支撑台44。再有,LED支撑台44能够沿着LED用传动轴45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进而,该LED支撑台44被控制为与电源线圈11的移动连动地上下活动。根据该构成,并不是间接照射LED光来表示位置,而是可以由LED41B直接向外部发光,因此可以实现更明亮且更容易看见的显示。另一方面,根据上述构成,与移动机构仅为电源线圈的情况相比,由于还另行需要LED的移动机构,故也存在构成复杂化的问题。(实施方式4)因而,也可以采取省略发光单元的移动机构并通过点亮的切换来表现移动的结构。将这种例子作为实施方式4而在图7中示出。该图所示的充电座400在显示区域49上排列了多个LED41C。而且,通过使位于与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对应的位置上的LED41C点亮、并随着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依次切换所点亮的LED41C,从而可以使发光位置模拟地移动。如果为该构成,则不但可以使发光明亮、还可以省略LED的移动机构,因此可以获得简化结构的优点。如此一来,能够对用户示出电源线圈移动的状态或当前位置,可以对用户展现出可在感觉上识别电源线圈的移动情形的新奇感。(线圈冷却机构46)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用于冷却电源线圈11的线圈冷却机构46设置在支撑电源线圈11的移动台18上。在图8的立体图中示出这种例子。该图所示的移动台18D作为线圈冷却机构46而固定了冷却风扇。冷却风扇以相对于电源线圈11的平面大致呈直角的姿势被固定于移动台18D的一个面上。该冷却风扇将冷却风送入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之间的间隙,由此可以有效地冷却电源线圈11。电源线圈因通电而发热。该发热由于高输出化,故越增大电流量,则发热量也变得越大。然而,在使电源线圈移动的移动线圈方式中,由于电源线圈的位置在变化,故难以设置无论电源线圈处于哪一位置都能有效地对其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即,如果为将电源线圈设为固定式的无接点充电方式,则例如也能采用在电源线圈的背面侧配置散热板等,以使热量从背面侧散去的构成。与此相对,在移动线圈方式中,在使电源线圈移动的构成上,若在电源线圈的背面侧配置散热板,则会使充电座整体变厚。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散热机构与电源线圈11一起移动,从而无论电源线圈11处于哪一位置都可以进行散热。在图8的例子中,在搭载了电源线圈11的移动台18D上固定了散热风扇。再有,通过将散热风扇设置在电源线圈11的侧面侧,而不是设置在电源线圈的底面侧,从而可以回避充电座变厚的状况。进而,如果为从侧面传送冷却风的结构,则由于利用电源线圈11与充电面背面侧之间的一点点间隙就可以将冷却风直接送往电源线圈11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故在冷却效率方面也是优越的。进而,通过使冷却风扇保持垂直姿势,从而可以向移动台18D的移动空间传送冷却风。尤其是,由于移动空间与移动台18D可移动的范围成比例且较大,故若通过冷却风扇使移动空间内的空气循环,则无需设置用于将移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就能够降低温度。不需要开口在避免异物或水滴等侵入充电座内部的方面也是优选的。优选这种冷却风扇是小型的风扇。例如,可以利用厚度为4mm左右的风扇单元。再有,冷却风扇设置在移动台18D的一个面上、即不同于设置线圈移动机构13的面47的面上。由此,可以避免与线圈移动机构13的干扰。优选将与设置了线圈移动机构13的面47交叉的面作为冷却风扇固定面48。由此,可以从矩形状移动台18D的、对置的一个面传送冷却风并易于使冷却风通过对置面后在移动空间内循环。即,通过将冷却风的送风方向配置为与设置了线圈移动机构13的面47平行,从而可以按照冷却风不会被线圈移动机构13遮挡住的方式送出冷却风。在图8的例子中,将移动台18D的左侧面作为线圈移动机构固定面47,将跟前侧面作为冷却风扇固定面48。另外,在线圈移动机构固定面47上固定线圈移动机构13或印刷基板(PCB)等。再有,移动的移动台18D经由作为连结部件16的柔性基板(FPC)而被布线为电路。(电源线圈11)另一方面,电源线圈11在与充电面21平行的面上卷绕成螺旋状且向充电面21的上方发射交流磁通量。该电源线圈11将与充电面21正交的交流磁通量向充电面21的上方发射。从交流电源12向电源线圈11提供交流电力厚,该电源线圈11向充电面21的上方发射交流磁通量。电源线圈11可以在由磁性材料构成的铁芯15上卷绕线材来增大电感。铁芯15是由导磁率大的铁氧体等磁性材料构成上方开放的壶形。壶形铁芯15为在底部连结配置在卷绕成螺旋状的电源线圈11的中心的圆柱部15A和配置于外侧的圆筒部15B的形状。具有铁芯15的电源线圈11可以将磁通量会聚到特定部分而有效地向感应线圈51传输电力。其中,电源线圈并不一定非要设置铁芯,也可以是空芯线圈。由于空芯线圈较轻,故可以简化使该线圈在充电面的内面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再有,电源线圈11和感应线圈51的外径大致相等,有效地向感应线圈51传输电力。交流电源12向电源线圈11提供例如20kHzIMHz的高频电力。交流电源12经由挠性导线或柔性基板等连结部件16而与电源线圈11连接。这是因为,电源线圈11按照靠近被放置于充电面21上的电池驱动设备BD的感应线圈51的方式而被移动。虽然并未图示,但交流电源12具备自激式振荡电路、以及对从该振荡电路输出的交流进行电力放大的功率放大器。自激式振荡电路将电源线圈11兼用为振荡线圈。因此,该振荡电路是根据电源线圈11的电感而使振荡频率发生变化的。电源线圈11的电感根据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的相对位置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的互感根据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的相对位置而发生变化。因此,将电源线圈11用作振荡线圈的自激式振荡电路随着交流电源12靠近感应线圈51而发生变化。因此,自激式振荡电路可以利用振荡频率的变化来检测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的相对位置,可以兼用为位置检测控制器14。利用线圈移动机构13使电源线圈11以靠近感应线圈51的方式移动。如图9图11所示,变形例涉及的线圈移动机构13使电源线圈11沿着充电面21而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靠近感应线圈51。图中的线圈移动机构13利用由位置检测控制器14控制的伺服电机22使螺杆23旋转,从而移动拧在螺杆23上的螺母部件24,使电源线圈11靠近感应线圈51。伺服电机22具备:使电源线圈11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伺服电机22A;和使电源线圈11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伺服电机22B。螺杆23具备:使电源线圈11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一对X轴螺杆23A;和使电源线圈11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螺杆23B。互相平行地配置一对X轴螺杆23A,由传动带25驱动一对X轴螺杆23A,通过X轴伺服电机22A而它们一起旋转。螺母部件24由拧在每个X轴螺杆23A上的一对X轴螺母部件24A和拧在Y轴螺杆23B上的Y轴螺母部件24B组成。Y轴螺杆23B将其两端与一对X轴螺母部件24A连结成可以旋转。电源线圈11与Y轴螺母部件24B连结。进而,图中所示的线圈移动机构13为了使电源线圈11以水平的姿势在Y轴方向上移动,与Y轴螺杆23B平行地配置导杆26。导杆26将两端与一对X轴螺母部件24A连结,与一对X轴螺母部件24A—起移动。导杆26贯通与电源线圈11连结的引导部27,可以使电源线圈11沿着导杆26而在Y轴方向上移动。即,电源线圈11通过互相平行地配置的Y轴螺杆23B、沿着导杆26移动的Y轴螺母部件24B以及引导部27,以水平的姿势在Y轴方向上移动。若X轴伺服电机22A使X轴螺杆23A旋转,则该线圈移动机构13使一对X轴螺母部件24A沿着X轴螺杆23A移动,并使Y轴螺杆23B和导杆26在X轴方向上移动。若Y轴伺服电机22B使Y轴螺杆23B旋转,则Y轴螺母部件24B沿着Y轴螺杆23B移动,使电源线圈11在Y轴方向上移动。此时,与电源线圈11连结的引导部27沿着导杆26移动,使电源线圈11以水平的姿势在Y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利用位置检测控制器14来控制X轴伺服电机22A和Y轴伺服电机22B的旋转,由此可以使电源线圈1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其中,本发明的充电座100并未将线圈移动机构特定为以上的机械装置。线圈移动机构可以利用能够使电源线圈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移动的所有机构。进而,本发明的充电座100并未将线圈移动机构特定为使电源线圈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电源线圈仅在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一个方向上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作为这种线圈移动机构的例子,即在充电面上设置直线状的引导壁且沿着该引导壁来放置电池驱动设备BD的结构,可以列举出使电源线圈沿着引导壁在直线上移动的结构。虽然并未图示,但作为可以使电源线圈仅在一个方向、例如X轴方向上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该充电座可以使电源线圈沿着引导壁而在直线上移动。位置检测控制器14对被放置于充电面21上的电池驱动设备BD的位置进行检测。图9图13所示的位置检测控制器14对被内置于电池驱动设备BD中的感应线圈51的位置进行检测,以使电源线圈11靠近感应线圈51。进而,位置检测控制器14具备:对感应线圈51的位置进行粗略检测的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A;和对感应线圈51的位置进行精密检测的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该位置检测控制器14利用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A对感应线圈51的位置进行粗略检测,并且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来使电源线圈11的位置靠近感应线圈51之后,进一步利用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对感应线圈51的位置进行精密检测,同时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使电源线圈11的位置准确地靠近感应线圈51。该充电座100可以使电源线圈11迅速且更准确地靠近感应线圈51。再有,图13所示的位置检测控制器14内置有对二次电池52的满充电进行检测的满充电检测电路17。该满充电检测电路17检测从电池驱动设备BD输出的满充电信号,以对二次电池52的满充电进行检测。如图12所示,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A具备:固定于充电面21的内面的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向该位置检测线圈30提供位置检测信号的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被从该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向位置检测线圈30提供的脉冲激励且接收从感应线圈51向位置检测线圈30输出的回波信号的接收电路32;以及根据该接收电路32接收的回波信号来判断电源线圈11的位置的识别电路33。位置检测线圈30由多列线圈构成,将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以规定的间隔固定于充电面21的内面。位置检测线圈30具备对感应线圈5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多个X轴检测线圈30X、以及对感应线圈5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多个Y轴检测线圈30Y。每个X轴检测线圈30X在Y轴方向上呈细长的环状,多个X轴检测线圈30X以规定的间隔固定于充电面21的内面。图中的位置检测线圈30是卷绕成2匝的线圈。其中,位置检测线圈可以是I匝线圈,还可以是3匝以上的线圈。进而,位置检测线圈也可以不是被卷绕成环状,而是直线状的线圈。直线状的线圈虽然未被卷绕成环状,但作为位置检测线圈也可以输出脉冲信号。(电池驱动设备BD)图13表示电池驱动设备BD及充电座100的电路图。该电池驱动设备BD具备整流电路57,其与感应线圈51连接,将感应线圈51所感应出的交流变换为直流,并向二次电池52提供充电电力。具体是,该电池驱动设备BD与感应线圈51并联地连接了电容器53。电容器53和感应线圈51构成并联谐振电路54。电容器53和感应线圈51的谐振频率被作为与从电源线圈11电力传输的频率近似的频率,可以从电源线圈11向感应线圈51有效地进行电力传输。图13的电池驱动设备BD具备:由对从感应线圈51输出的交流进行整流的二极管55及对被整流过的脉动电流进行平滑化的平滑电容器56构成的整流电路57;和利用从该整流电路57输出的直流对二次电池52进行充电的充电控制电路58。充电控制电路58检测二次电池52的满充电后,停止充电。例如,在二次电池52为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充电控制电路58对二次电池52进行恒压/恒流充电,以实现满充电。再有,在二次电池52为镍氢电池的情况下,充电控制电路可以利用恒流充电使二次电池52满充电。另外,该电路是一例,例如当然也可以在整流电路中利用二极管桥、或者在充电控制电路中使用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等,适当地采用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替代构成。图12所示的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以规定的定时向位置检测线圈30输出位置检测信号、即脉冲信号。输入了位置检测信号的位置检测线圈30利用位置检测信号来激励靠近的感应线圈51。被激励的感应线圈51以流过的电流的能量将回波信号输出给位置检测线圈30。因此,如图14所示,位于感应线圈51附近的位置检测线圈30在输入了位置检测信号之后,延迟规定的时间,感应出来自感应线圈51的回波信号。位置检测线圈30所感应的回波信号由接收电路32向识别电路33输出。因此,识别电路33也利用从接收电路32输入的回波信号来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正在靠近位置检测线圈30。在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感应出回波信号时,识别电路33判定为最靠近回波信号电平大的位置检测线圈30。图12所示的位置检测控制器14经由切换电路34而将每个位置检测线圈30连接到接收电路32。该位置检测控制器14按顺序切换输入并与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连接,因此可以利用I个接收电路32来检测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的回波信号。其中,也可以将接收电路连接到每个位置检测线圈来检测回波信号。图12的位置检测控制器14利用由识别电路33控制的切换电路34按顺序切换多个位置检测线圈30来与接收电路32连接。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与切换电路34的输出侧连接,向位置检测线圈30输出位置检测信号。与来自感应线圈51的回波信号相比,从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向位置检测线圈30输出的位置检测信号的电平极大。接收电路32在输入侧连接了由二极管构成的限幅电路35。限幅电路35对从检测信号产生电路31向接收电路32输入的位置检测信号的信号电平进行限制之后输入到接收电路32。信号电平小的回波信号在没有被限制的情况下被输入到接收电路32。接收电路32对位置检测信号和回波信号两者进行放大之后输出。从接收电路32输出的回波信号成为自位置检测信号延迟了规定时刻例如几μsec几百μsec的信号。由于回波信号自位置检测信号开始延迟的延迟时间是恒定的时间,故将自位置检测信号开始延迟规定的延迟时间后的信号作为回波信号,可以根据该回波信号的电平来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正在靠近位置检测线圈30。接收电路32是将从位置检测线圈30输入的回波信号放大后输出的放大器。接收电路32输出位置检测信号和回波信号。识别电路33根据从接收电路32输入的位置检测信号、和回波信号,来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靠近位置检测线圈30并被设置好。识别电路33具备将从接收电路32输入的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变换器36。对从该A/D变换器36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运算后检测回波信号。识别电路33将自位置检测信号开始延迟特定的延迟时间后被输入的信号作为回波信号来检测,进而根据回波信号的电平来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正在靠近位置检测线圈30。识别电路33按照使多个X轴检测线圈30X按顺序与接收电路32连接的方式控制切换电路34,从而检测感应线圈5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识别电路33在每次将每个X轴检测线圈30X连接至接收电路32时,向与识别电路33连接着的X轴检测线圈30X输出位置检测信号,自位置检测信号开始延迟特定的延迟时间之后,通过回波信号是否被检测来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正在靠近该X轴检测线圈30X。识别电路33将所有的X轴检测线圈30X连接至接收电路32,判定感应线圈51是否正在靠近每个X轴检测线圈30X。若感应线圈51靠近任意一个X轴检测线圈30X,则在将该X轴检测线圈30X连接至接收电路32的状态下检测回波信号。因此,识别电路33能够从可检测回波信号的X轴检测线圈30X检测到感应线圈5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在感应线圈51横跨多个X轴检测线圈30X而靠近的状态下,根据多个X轴检测线圈30X检测回波信号。该状态下,识别电路33判定为最靠近可检测出最强的回波信号、即电平最大的回波信号的X轴检测线圈30X。识别电路33对Y轴检测线圈30Y也进行同样的控制,来检测感应线圈5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识别电路33从要检测的X轴方向与Y轴方向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使电源线圈11向靠近感应线圈51的位置移动。识别电路33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的X轴伺服电机22A,使电源线圈11向感应线圈5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再有,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的Y轴伺服电机22B,使电源线圈11向感应线圈5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如上所述,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A使电源线圈11向靠近感应线圈51的位置移动。本发明的充电座利用第I位置检测控制器14A使电源线圈11靠近感应线圈51之后,从电源线圈11向感应线圈51进行电力传输,由此可以对二次电池52进行充电。其中,充电座进一步准确地控制电源线圈11的位置并使其靠近感应线圈51之后,可以进行电力传输来对二次电池52进行充电。利用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使电源线圈11更准确地靠近感应线圈51。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将交流电源12作为自激式振荡电路,根据自激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准确地检测电源线圈11的位置,由此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的X轴伺服电机22A和Y轴伺服电机22B,使电源线圈1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以检测交流电源12的振荡频率。在图15中示出自激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的特性。该图表示振荡频率相对于电源线圈11与感应线圈51的相对位置偏离的变化。如该图所示,自激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在电源线圈11最靠近感应线圈51的位置处最高,随着相对位置偏离,振荡频率降低。因此,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的X轴伺服电机22A来使电源线圈11在X轴方向上移动,在振荡频率最高的位置处停止。再有,也同样地控制Y轴伺服电机22B来使电源线圈11在Y轴方向上移动,在振荡频率最高的位置处停止。如上所述,第2位置检测控制器14B可以使电源线圈11移动到最靠近感应线圈51的位置。该充电座100例如在充电面21上放置3个电池驱动设备BD的状态下,如下所述那样对每个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BP进行满充电。(I)最初,检测任意一个电池驱动设备BD的感应线圈51的位置,使电源线圈11靠近该感应线圈51,以对该第I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2)位置检测控制器14根据正在充电的第I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电压、剩余容量、电池温度等电池信息,中断第I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的充电,并检测被放置在与第I电池驱动设备不同的位置上的第2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51的位置,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来使电源线圈11靠近第2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51。该状态下,向第2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进行电力传输,以对该电池组BP进行充电。(3)然后,位置检测控制器14根据正在充电的第2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信息,中断第2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的充电,进而检测被放置于其他位置上的第3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51的位置,控制线圈移动机构13来使电源线圈11靠近第3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51,以对第3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4)之后,位置检测控制器14根据第3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信息,中断第3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的充电,使电源线圈11向第I电池驱动设备的感应线圈51的位置移动,对第I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5)如上所述,对第I电池驱动设备、第2电池驱动设备、第3电池驱动设备反复进行充电,以使内置的电池组BP满充电。在一边切换进行充电的电池驱动设备BD、一边对电池组BP进行充电的步骤中,若任意一个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BP被满充电,则取消内置已被满充电的电池组BP的电池驱动设备BD的充电,按顺序使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BP满充电。若检测到已将被放置于充电面21上的所有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BP满充电,则充电座100停止交流电源12的动作并结束电池组BP的充电。(工业可用性)本发明涉及的充电座除了移动电话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或写字板PC等的充电以外,还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助力车或电动车的充电等。权利要求1.一种充电座,用于对驱动电池驱动设备(BD)的电池组进行充电,该充电座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框(20),在该主体框的上表面设置了用于搭载电池组(BP)或者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BD)并进行充电的充电面(21);电源线圈(11),在所述充电面(21)上搭载了电池组(BP)或者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BD)的状态下,所述电源线圈以在所述充电面(21)的内面与被设置于该电池组中的感应线圈(51)对置的姿势被内置在所述主体框(20)中,以便能够与所述感应线圈(51)电磁稱合;线圈移动机构(13),其使所述电源线圈(11)在所述充电面(21)的范围内向任意的位置移动;送电电路,其用于向所述电源线圈(11)提供电力;和发光单元(40),其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移动,并通过进行发光来表示所述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在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利用所述发光单元(40)使与所述电源线圈(11)的当前位置对应的位置发光,进一步使该发光单元(40)的发光位置也追随该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被设置为与所述电源线圈(11)邻近,并且在所述主体框(20)的内面,所述发光单元(40)将发出的光射出到侧面(20C)侦U。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向边缘部照射从所述发光单元(40)射出的光,该主体框(20)的侧面(20C)的边缘部分局部形成为薄壁。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该充电座构成为从所述发光单元(40)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也照射所述充电面(2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20)为矩形状,该充电座构成为:使所述发光单元(40)的发光位置在构成该矩形状的一条边上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被设置于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所述发光单元构成为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能够与该电源线圈(11)平行地在该侧面(20C)上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由沿着所述主体框(20)的侧面(20C)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所述发光单元构成为随着所述电源线圈(11)的移动而使与该电源线圈(11)的位置对应的发光元件点亮。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是发光二极管。全文摘要一种充电座,对驱动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组进行充电,具备在上表面设置了搭载电池组或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并进行充电的充电面的主体框;在充电面上搭载电池组或安装有电池组的电池驱动设备的状态下,在充电面的内面以与设置于电池组的感应线圈对置的姿势内置于主体框中,以便可与感应线圈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使电源线圈在充电面的范围内向任意位置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向电源线圈提供电力的送电电路;和随着电源线圈的移动而移动并通过发光来表示电源线圈的当前位置的发光单元;在主体框的侧面,利用发光单元使与电源线圈的当前位置对应的位置发光,使该发光单元的发光位置也可追随电源线圈的移动而移动。由此,用户可目视电源线圈移动。文档编号H02J7/02GK103138335SQ20121049115公开日2013年6月5日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日发明者森田秀世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