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1166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包括交流输入电源、EMI滤波器、整流桥、前级PFC校正电路、变压器、后级DC/DC转换电路、采样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一DSC以及第二DSC;通过在轻载情况下减少前级PFC电路中的MOS管的开关损耗和后级DC/DC转换电路中的MOS管的开关损耗以及电感的磁芯损耗来提高轻载效率。本发明与其他提高轻载效率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增加额外电路,只需利用原有控制电路并简单更改相关控制策略就可以达到提高电源轻载效率的目的,因此该数字开关电源轻载效率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
【专利说明】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数字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对电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对要求高稳定性的系统来见,比如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系统,对电源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这些服务器电源往往运行在轻载的情况下,因此,轻载效率对服务器电源来讲是一个重要指标。
[0003]服务器电源的拓扑结构包含两个部分:前级PFC拓扑结构和后级DC/DC转换器。这种电源的输入一般为176VAC-264VAC,频率为45_55Hz的交流电,输出为12VDC-48VDC的直流电。由于这种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流比较大,因此,这种电源一般都采用两级PFC结构,前级PFC拓扑结构多采用Boost电路,后级DC/DC拓扑结构多采用全桥电路。现阶段的服务器电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0004]传统服务器电源,模拟控制器件多、连接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可靠性不高。
[0005]传统服务器电源,轻载下的损耗比较大,整体效率比较低;
[0006]输入功率因数不高,产生较大的谐波,对电网影响较大;
[0007]DC/DC全桥电路因开关管器件比较多,开关损害比较大;
[0008]输出端整流电路多采用推挽电路,推挽电路要求输出变压器有中心抽头,制作不太方便;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服务器电源存在的轻载效率低、可靠性差、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该电源采用两级PFC结构,前级PFC电路采用交错Boost拓扑结构,后级DC/DC转换电路采用移相全桥同步倍流整流电路,采用两片高性能的数字信号控制器DSC对电源进行控制,使本电源具有很高的轻载效率高和可靠性,并且成本也比较低。
[0010]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交流输入电源、EMI滤波器、整流桥、前级PFC校正电路、变压器、后级DC/DC转换电路、采样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一 DSC以及第二 DSC ;其中,交流输入电源连接到EMI滤波器的输入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整流桥相连,整流桥的输出与前级PFC校正电路相连,整流桥的输出端上并联有滤波电容;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与后级DC/DC转换电路相连,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缓冲电容;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输出电容,输出电容的两端还并联有负载。
[0011]所述的整流桥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以及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上。
[0012]所述的前级PFC校正电路是交错并联Boost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一 MOS管以及第二 MOS管;第一 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一寄生二极管和第一寄生电容,第二 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二寄生二极管和第二寄生电容;
[0013]第一电感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还与第一 MOS管的漏极相连;第二电感的一端和第一电感的一端均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还与第二 MOS管的漏极相连;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 MOS管的源极和第二 MOS管的源极相连并接地。
[0014]所述的后级DC/DC转换电路为移相全桥同步倍流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变压器、第一同步整流管以及第二同步整流管;
[0015]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开关寄生二极管和第一开关寄生电容,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开关寄生二极管和第二开关寄生电容,第三开关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三开关寄生二极管和第三开关寄生电容,第四开关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四开关寄生二极管和第四开关寄生电容;具体的,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的漏极相连并通过变压器漏感与变压器原边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开关管的源极接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的漏极相连并与变压器原边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二开关管的漏极接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四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的源极相连;
[0016]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同名端上连接有第二同步整流电感,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异名端上连接有第一同步整流电感,变压器的副边绕组通过第二同步整流电感和第一同步整流电感与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电感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电感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漏极与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源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源极相连并接地;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漏极与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和第一同步整流寄生电容;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源极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和第二同步整流寄生电容;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源极相连。
[0017]所述的第一 DSC芯片通过第一米样电路米集输入电压Ul和输入电流I1,第一 DSC芯片通过第二采样电路采集前级PFC电路的输出电压Uc ;所述的第一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与第一 MOS管的栅极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与第二 MOS管的栅极相连;
[0018]第二 DSC芯片通过第三采样电路采集输出电压U0和输出电流Itl ;所述的第二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相连,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至第四PWM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相应的第一开关管至第四开关管的栅极上,第五PWM输出端和第六PWM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同步整流管的栅极和第二同步整流管的栅极相连。
[0019]所述的第一 DSC和第二 DSC之间通过通讯模块相连。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发明采用高性能的DSC芯片进行数字控制,可大大减少模拟器件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对于前级PFC校正电路,轻载时,利用DSC芯片对前级交错Boost电路进行切相控制,减少总体开关管的开关损耗,从而提高轻载效率;对于后级DC/DC转换电路,轻载时,利用DSC芯片改变栅极控制信号,从而达到减少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和电感磁芯损耗的目的,大大提闻了轻载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图;
[0023]图2为本发明满负载情况下前级PFC校正电路的驱动信号以及输出电流的波形图;
[0024]图3为本发明轻负载情况下前级PFC校正电路的驱动信号以及输出电流的波形图;
[0025]图4为本发明满载情况下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开关管驱动信号和输出电流的波形图;
[0026]图5为在轻载情况下后级DC/DC转换电路不采用本发明中用于提高轻载效率措施时的输出电流的波形图;
[0027]图6为本发明轻载情况下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开关管驱动信号和输出电流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参见图1,本发明包括交流输入电源、EMI滤波器、整流桥、前级PFC校正电路、变压器、后级DC/DC转换电路、采样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一 DSC以及第二 DSC ;其中,交流输入电源连接到EMI滤波器的输入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整流桥相连,整流桥的输出与前级PFC校正电路相连,整流桥的输出端上并联有滤波电容Cl ;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与后级DC/DC转换电路相连,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缓冲电容C2 ;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输出电容C3,输出电容C3的两端还并联有负载RO ;第一 DSC和第二 DSC之间通过通讯模块相连。
[0030]整流桥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 ;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Cl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上。
[0031]前级PFC校正电路是交错并联Boost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 MOS管Qbl以及第二 MOS管Qb2 ;第一 MOS管Qbl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一寄生二极管Dbl和第一寄生电容Cbl,第二MOS管Qb2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二寄生二极管Db2和第二寄生电容Cb2 ;第一电感LI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还与第一 MOS管Qbl的漏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一端和第一电感LI的一端均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还与第二 MOS管Qb2的漏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一 MOS管Qbl的源极和第二 MOS管Qb2的源极相连并接地。
[0032]后级DC/DC转换电路为移相全桥同步倍流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Qsl、第二开关管Qs2、第三开关管Qs3、第四开关管Qs4、变压器Tl、第一同步整流管SRl以及第二同步整流管SR2 ;第一开关管Qsl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开关寄生二极管Dsl和第一开关寄生电容Csl,第二开关管Qs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开关寄生二极管Ds2和第二开关寄生电容Cs2,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三开关寄生二极管Ds3和第三开关寄生电容Cs3,第四开关管Qs4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四开关寄生二极管Ds4和第四开关寄生电容Cs4 ;具体的,第一开关管Qsl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Qs3的漏极相连并通过变压器漏感Ls与变压器Tl原边绕组同名端I相连,第一开关管Qsl的漏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接地;第二开关管QS2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Qs4的漏极相连并与变压器Tl原边绕组异名端3相连,第二开关管Qs2的漏极接第一开关管Qsl的漏极,第四开关管Qs4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相连;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上连接有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上连接有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1,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通过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和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l与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l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漏极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相连并接地;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漏极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ll和第一同步整流寄生电容Cll ;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ll的阴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22和第二同步整流寄生电容C22 ;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22的阴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相连。
[0033]第一 DSC芯片通过第一米样电路米集输入电压Ul和输入电流I1,第一 DSC芯片通过第二采样电路采集前级PFC电路的输出电压Uc ;所述的第一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与第一 MOS管Qbl的栅极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与第二 MOS管Qb2的栅极相连;第二 DSC芯片通过第三采样电路采集输出电压U0和输出电流Itl ;所述的第二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相连,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至第四PWM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相应的第一开关管Qsl至第四开关管Qs4的栅极上,第五PWM输出端和第六PWM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栅极和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栅极相连。
[0034]利用两片DSC芯片对电源进行控制。第一 DSC芯片主要对前级PFC电路进行控制,通过第一采样电路和第二采样电路分别对输入电压U1、输入电流I1以及前级PFC电路的输出电压Uc进行米样,米样后的信息送入第一 DSC芯片中,第一 DSC芯片根据预先编好的程序对采集的信号进行运算和分析,并调节占空比,第一驱动电路根据第一 DSC芯片输出的占空比信号控制第一 MOS管Qbl和第二 MOS管Qb2开通和关断,进而调节输出;第二DSC芯片主要对后级DC/DC转换电路进行控制以及与第一 DSC芯片之间的通讯。通过第三米样电路对输出电压%、输出电流Itl进行米样,将米样后的信息送入第二 DSC芯片中,第二DSC芯片根据预先编好的程序对采集的信号进行运算和分析,并调节占空比,驱动电路二根据第二 DSC芯片输出的占空比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Qsl、第二开关管Qs2、第三开关管Qs3、第四开关管Qs4和第一同步整流管SRl以及第二同步整流管SR2开通和关断,进而调节输出,同时第二 DSC芯片还要与第一 DSC芯片保持通讯,以保证该电源高效稳定的工作。
[0035]当第二 DSC芯片检测到输出电流小于设定值,即电源工作在轻负载模式下时,启用轻载控制模式。轻载模式下,通过改变输出整流部分的同步开关管的开通时间,使电路工作于DCM模式,并且增大移相全桥控制器中滞后臂的死区时间以保证全桥开关管能达到ZVS,这样大大减少了开关管第一开关管Qsl、第二开关管Qs2、第三开关管Qs3、第四开关管Qs4的开关损耗和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1、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的磁芯损耗大大提高了轻载效率;同时,第二 DSC芯片将轻载信息传递给第一 DSC芯片,接到来自第二 DSC芯片的通讯后,第一 DSC芯片启动预先编好的程序通过驱动电路一关断Qbl,使前级PFC电路工作于传统的单管Boost电路模式,从而减少了开关管的开关损耗,进一步提高了轻载效率。
[0036]本发明的数字开关电源和现有电源相比是具有很高的轻载效率,其具体的控制策略将结合图2?6做详细说明。在满载情况下,前级PFC电路结构不变,即交错Boost电路,后级DC/DC转换电路结构也不做改变,具体连接方式权利要求书已作叙述。满负载情况下开关管Qbl和Qb2的驱动信号以及输出电流的波形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输出电流的纹波比较小,但是由于是两个开关管在工作,在轻载情况下,总体的开关损耗比较大,使得电源的轻载效率降低;图5是在轻载情况下,后级DC/DC转换电路不采用本发明中用于提高轻载效率措施时的输出电流的波形图;图4是满载情况下,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开关管驱动信号和输出电流的波形图,可以看出,满载时电路工作于CCM模式,输出电流不会反向,但是在轻载模式下,由于MOS管具有反向输出的特性,那么在输出电流减小到零后,电流将继续减小并出现负值,也就是电流反向,电流反向将会对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l和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带来较大的磁芯损耗,另外,由于轻载情况下输出电流比较小,储存在变压器漏感Ls中的能量比较小,难以达到软开关状态,这样移相全桥中的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将增大,由于这两个原因,使得轻载效率大大降低。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数字开关电源的轻载效率:如图3所示,当第二 DSC芯片检测到电源处于轻负载模式下时,第二 DSC芯片启动预先编好的程序,改变同步整流管的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如图6所示,这样在轻载时,第一同步整流管SRl和第二同步整流管SR2都有一段时间开通,这段时间电流流过同步整流管的导电沟道,通态损耗比较低,在第一同步整流管SRl和第二同步整流管SR2都关断期间,电流通过同步整流管的体二极管进行续流,直达电流降为零,由于体二极管的双向导电性,因此电流不会反向,也就是电流工作于DCM模式下,这样就降低了电感的磁芯损耗,同时增大滞后臂的死区时间,以保证移相全桥中的MOS工作于软开关状态,从而降低开关管的开关损耗电路,这样就大大提高的电源的轻载效率;通过通讯接口把该信号传递给第一DSC芯片,第一 DSC芯片启动预先编好的程序通过驱动电路一关断Ql,使前级PFC电路工作于传统的单管Boost电路模式,这样Q2的驱动信号和输出电流波形iL2如图3所示,电路的其他连接方式不变,这样就减少了开关管的总体开关损耗,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的轻载效率。
[0037]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输入电源、EMI滤波器、整流桥、前级PFC校正电路、变压器、后级DC/DC转换电路、采样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一 DSC以及第二 DSC ;其中,交流输入电源连接到EMI滤波器的输入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整流桥相连,整流桥的输出与前级PFC校正电路相连,整流桥的输出端上并联有滤波电容(Cl);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与后级DC/DC转换电路相连,前级PFC校正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缓冲电容(C2);后级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上并联有输出电容(C3),输出电容(C3)的两端还并联有负载(R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流桥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Cl)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并连接到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上;EMI滤波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的节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级PFC校正电路是交错并联Boost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I)、第二电感(L2)、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 MOS管(Qbl)以及第二 MOS管(Qb2);第一 MOS管(Qbl)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一寄生二极管(Dbl)和第一寄生电容(Cbl),第二 MOS管(Qb2)的漏极和源极上并联有第二寄生二极管(Db2)和第二寄生电容(Cb2); 第一电感(LI)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还与第一 MOS管(Qbl)的漏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一端和第一电感(LI)的一端均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还与第二 MOS管(Qb2)的漏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 连接,第一 MOS管(Qbl)的源极和第二 MOS管(Qb2)的源极相连并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级DC/DC转换电路为移相全桥同步倍流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Qsl)、第二开关管(Qs2)、第三开关管(Qs3)、第四开关管(Qs4)、变压器(Tl)、第一同步整流管(SRl)以及第二同步整流管(SR2); 第一开关管(Qsl)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开关寄生二极管(Dsl)和第一开关寄生电容(Csl),第二开关管(Qs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开关寄生二极管(Ds2)和第二开关寄生电容(Cs2),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三开关寄生二极管(Ds3)和第三开关寄生电容(Cs3),第四开关管(Qs4)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四开关寄生二极管(Ds4)和第四开关寄生电容(Cs4);具体的,第一开关管(Qsl)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Qs3)的漏极相连并通过变压器漏感(Ls)与变压器(Tl)原边绕组同名端(I)相连,第一开关管(Qsl)的漏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接地;第二开关管(Qs2)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Qs4)的漏极相连并与变压器(Tl)原边绕组异名端(3)相连,第二开关管(Qs2)的漏极接第一开关管(Qsl)的漏极,第四开关管(Qs4)的源极与第三开关管(Qs3)的源极相连;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上连接有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上连接有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1),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通过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和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l)与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电感(LRl)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电感(LR2)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漏极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同名端(2)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相连并接地;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漏极与变压器(Tl)的副边绕组异名端(4)相连;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ll)和第一同步整流寄生电容(C11);第一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ll)的阴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源极相连;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有第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22)和第二同步整流寄生电容(C22); 二同步整流寄生二极管(D22)的阴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漏极相连,阳极与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源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DSC芯片通过第一米样电路米集输入电压Ul和输入电流I1,第一 DSC芯片通过第二米样电路米集前级PFC电路的输出电压Uc ;所述的第一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与第一 MOS管(Qbl)的栅极相连,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PWM输出端与第二 MOS管(Qb2)的栅极相连; 第二 DSC芯片通过第三采样电路采集输出电压U0和输出电流Itl ;所述的第二 DSC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相连,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 PWM输出端至第四HVM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相应的第一开关管(Qsl)至第四开关管(Qs4)的栅极上,第五PWM输出端和第六PWM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同步整流管(SRl)的栅极和第二同步整流管(SR2)的栅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轻载效率的数字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DSC和第二 DSC之间通过通讯模块相连。`
【文档编号】H02M3/155GK103683984SQ201310705357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9日
【发明者】史永胜, 余彬, 张震强, 王喜锋, 宁青菊 申请人:陕西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