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8849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的技术方案,包括处理器、与太阳能光伏板连接的反激升压电路,滤波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峰值电压检测电路,其特征是: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峰值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所述的反激升压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滤波电路连接,处理器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逆变驱动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该方案的微型逆变器的逆变电路采用场效应管,具有耗电少,热稳定性好,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宽,抗辐射能力强,保证了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种光伏微型逆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太阳能光伏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的光伏微型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从光伏发电系统的角度来看,光伏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太阳能面板的阴影问题。阴影的变化、太阳能面板上的污垢和面板老化,都会对各个面板的电压构成影响,从而引起串联面板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太阳能光伏系统架构极易受到实际操作环境的影响。例如:只要几块电池板有阴影或树叶遮蔽,整个系统的发电量便会大幅度地下跌。只要有10%的电池板面积被遮盖,系统的总发电量便会下跌50%。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遮蔽的电池板面积会越来越大,太阳能系统的效率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微型逆变器将是其中一个替代解决方案,它能够在面板级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拥有超越中央逆变器的优势。MPPT能够在每块太阳能面板取得最佳功率点,而无需进行串行太阳能面板串联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阴影问题。所以,微型逆变器的出现和使用是一个必然趋势。
[0003]目前使用的微型逆变器的逆变电路大多才采用可控硅,静态及动态的过载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因此,使用时,极易损坏,增加了成本。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的微型逆变器的逆变电路采用场效应管,具有耗电少,热稳定性好,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宽,抗辐射能力强,保证了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
[0005]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包括处理器、与太阳能光伏板连接的反激升压电路,滤波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峰值电压检测电路,本方案的特点是: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峰值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所述的反激升压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滤波电路连接,处理器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逆变驱动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
[0006]所述的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场效应管。
[0007]四个场效应管中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第一个二极管Dl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l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4脚连接,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3脚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l的I脚通过第四电阻R4与处理器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l的2脚接地;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R5、第二个二极管D2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与第六电阻R6并联,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4脚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3脚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I脚通过第八电阻R8与处理器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2脚接地。
[0008]四个场效应管中的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连接漏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第三个二极管D3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十电阻R10,第三电容C3与第十电阻RlO并联,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通过第^ 电阻Rll与第三光电稱合器U3的4脚连接,第三光电稱合器U3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I脚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处理器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2脚接地;
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第四个二极管D4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十四电阻R14,第四电容C4与第十四电阻R14并联,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4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I脚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处理器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2脚接地。
[0009]所述的逆变驱动电路使用芯片MCP14E4-E/SN。
[0010]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光电I禹合器均米用P0D817DSD。
[0011]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场效应管均采用IPB60R190C6。
[0012]所述的处理器dspIc33FJ16Gs504_I/pT。
[001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有处理器,可以通过峰值电压检测电路获得太阳能能光伏板输出的电压情况,对反激升压电路进行调整;有电压检测电路,可以及时获得逆变电路输出的电压,并将电压信息反馈给处理器,利于处理器对逆变电路进行控制;逆变电路与滤波电路连接,滤波电路给外部供应交流电。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处理器的示意图。
[0016]图3为逆变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0017]图4为逆变电路的电路图。
[0018]图中,I为处理器,2为峰值电压检测电路,3为太阳能光伏板,4为反激升压电路,5为逆变电路,6为滤波电路,7为逆变驱动电路,8为电压检测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20]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方案的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包括处理器1、与太阳能光伏板3连接的反激升压电路4,滤波电路6,电压检测电路8,峰值电压检测电路2,太阳能光伏板3通过峰值电压检测电路2与处理器I连接,处理器I与反激升压电路4连接,所述的反激升压电路4与逆变电路5连接,逆变电路5与滤波电路6连接,处理器I与逆变驱动电路7连接,逆变驱动电路7与逆变电路5连接,逆变电路5与电压检测电路8连接,电压检测电路8与处理器I连接。
[0021]所述的逆变电路5包括四个场效应管。
[0022]四个场效应管中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D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G通过第一电阻R1、第一个二极管Dl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S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S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S和栅极G之间串联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l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G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4脚连接,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3脚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S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l的I脚通过第四电阻R4与处理器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l的2脚接地;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S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通过第五电阻R5、第二个二极管D2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和栅极G之间串联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与第六电阻R6并联,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4脚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3脚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I脚通过第八电阻R8与处理器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2脚接地。
[0023]四个场效应管中的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D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连接漏极D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通过第九电阻R9、第三个二极管D3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和栅极G之间串联第十电阻R10,第三电容C3与第十电阻RlO并联,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通过第十一电阻Rll与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4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I脚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处理器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2脚接地;
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D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通过第十三电阻R13、第四个二极管D4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和栅极G之间串联第十四电阻R14,第四电容C4与第十四电阻R14并联,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4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I脚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处理器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2脚接地。
[0024]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包括处理器、与太阳能光伏板连接的反激升压电路,滤波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峰值电压检测电路,其特征是: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峰值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所述的反激升压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滤波电路连接,处理器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逆变驱动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与处理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场效应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四个场效应管中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U第一个二极管Dl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l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4脚连接,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3脚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I脚通过第四电阻R4与处理器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l的2脚接地;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R5、第二个二极管D2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与第六电阻R6并联,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4脚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3脚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I脚通过第八电阻R8与处理器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2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四个场效应管中的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连接漏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第三个二极管D3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滤波电路连接,在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十电阻R10,第三电容C3与第十电阻RlO并联,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ll与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4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I脚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处理器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3的2脚接地; 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第四个二极管D4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逆变驱动电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反激升压电路连接,在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串联第十四电阻R14,第四电容C4与第十四电阻R14并联,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4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3脚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I脚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处理器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4的2脚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处理器为dspIc33FJ16Gs504-1/pT。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逆变驱动电路使用芯片MCP14E4-E/SN。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光电耦合器均采用P0D817DSD。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场效应管均采用IPB60R190C6。
【文档编号】H02S40/32GK104300895SQ201410454231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9日
【发明者】王向杰, 王文才 申请人:滨州中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