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互频原理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7344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新一代互频原理电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应用于电能向机械能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互频”原理电动机,以“互频”原理替代电磁感应原理,使电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提高电动机的综合品质及工作效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商业及家用电器、医疗电器设备等方面。

然而电动机的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哪种电动机,采用的都是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向机械能转化,能量转换过程中损失较大,工作效率不高。

本发明亟需一种新原理解决这一现状。



技术实现要素:

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两个物体的固有频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这种“互频”自然现象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发现的,并归纳概括了“互频”谐振原理:两个物体发生“互频”,当两物体固有频率相互影响到各自带宽范围内,发生谐振,此时具有最高的能量传输、转换效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在普通电动机的基础上,采用电磁谐振、“互频”理论实现一种新型“互频”原理电动机,使能量转换效率大大提高。

本发明转子为通电线圈紧贴于一种特殊磁性材料制成、永磁磁铁做定子,作为新型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举例说明,通过控制按钮调节电动机转速。

所述的控制按钮分为3个转速档,分别为N1、N2、N3,调节控制按钮,使转子线圈与所属规格的谐振器相连接,构成LC回路,通过与永磁磁场之间的“互频”作用以及与变频模块的电磁谐振,达到最佳的能量转换状态,使电动机高效率完成工作。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大大提高电动机能量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能量转换过程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模块逻辑框图;

1-导线、2-交流信号、3-金属环、4-谐振器、5-磁铁S极、6-线圈转动方向、7-线圈、8-磁性材料、9-磁铁N极、10-碳刷、11-电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方法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图,转子线圈由通电线圈紧贴于特殊磁性材料制成,其固有频率为A,永磁磁铁固有频率为B。

图2为本发明能量转换过程结构图(其中控制模块与变频模块未在结构图中体现,此图仅说明本发明的能量转换过程,不代表电动机的整体结构图),包括交流输入端、碳刷、金属环、转子线圈、磁性材料、谐振器、永磁磁铁。

其中交流信号(2)两端分别各自连接一个碳刷(10),两个碳刷分别与两个金属环(3)相接触,其中一个金属环的一端与转子线圈(7)的一端相连接,另一个金属环的一端串联一个谐振器C(4),并且同转子线圈的另一端相连接,转子线圈处于永磁磁铁(5、9)两极之间,构成了能量转换装置。

结合图1以及表1对本发明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旋转控制按钮到转速N1,此时转子线圈与谐振器C1串联连接,构成谐振回路LC1,固有频率为A1,此时与永磁磁铁发生“互频”,使LC1固有频率由原来的A1变为E1,同时永磁磁铁的固有频率由原来的B变为F1,F1在E1的带宽范围内,二者发生“互频”谐振;同时经变频模块输出频率为P1的交流信号(2),与LC1回路固有频率E1相匹配,通过电磁谐振,使二者达到谐振状态,此时,通电转子线圈具有最大能量转换效率。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转子线圈在永磁磁场之间按一定方向(6)以转速N1转动。旋转控制按钮到转速N2、N3,工作原理同上论述(档位数据匹配数据表见表1)。此套装置采用电磁谐振、“互频”原理,实现了电能向机械能转换,能量损失小,效率高。

表1:档位数据匹配数据表

如图3为本发明工作原理逻辑框图,交流市电进入控制模块,控制变频模块频率输出(经过AC-DC-AC的转换过程,变频模块输出不同频率P的交流电信号);同时控制转子线圈与所属规格的谐振器C连接,组成LC回路,与永磁磁铁发生“互频”后的固有频率达到变频模块的频率带宽范围之内,通过电磁谐振,将电能更加高效快速的转换成所需要的机械能。

本发明中的转子线圈、谐振器选值、永磁磁铁选取以及变频器的输出频率都是经过理论推理与多次试验,最终验证出的最佳值。本发明利用电磁谐振、“互频”理论代替了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新一代“互频”永磁电动机,能量转换速率快,传输效率高,是新一代节能环保的电动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