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控制电路以及逆变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2540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控制电路以及逆变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伏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控制电路以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电平输出成为了中高压大功率变频领域的常用技术。其中,有源中点钳位多电平电路是常用的多电平逆变电路,其通过在电路的某个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悬浮电容,使得其电平被钳位,形成不同的电平输出。

常用的五电平逆变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开关管以及续流二极管,其中,多个开关管按照预设的逻辑进行导通和关断,进而实现逆变功能。但,由于五电平逆变电路中包括三个直流电容,如果某些开关管同时导通,则会出现直流电容被强制短路,导致回路中出现较大的短路电流,进而损坏开关管。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防止直流电容被短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控制电路以及逆变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五电平逆变电路中直流电容被短路的问题。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应用于五电平逆变电路,其中,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八个开关支路,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串联支路并联在直流电源的输出正端与输出负端之间;

第一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正端之间;

第二开关支路以及第三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之间;

第四开关支路以及第五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之间;

第六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负端之间;

第七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之间;

第八开关支路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之间;

该PWM控制方法包括:

将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开启或关断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支路开启和关断的第四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五开关支路开启或关断的第五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开启和关断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开启或关断的第三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六开关支路开启和关断的第六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七开关支路开启或关断的第七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八开关支路开启和关断的第八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且,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将所述第六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

优选的,还包括:

在接收到第一预设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第四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七开关支路以及第八开关支路关断,且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支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支路保持原有状态。

优选的,还包括:

在接收到第二预设指令时,控制所述八个开关支路均关断。

一种控制电路,包括四个反向死区电路以及两个互锁电路;

第一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控制信号相连,所述第一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五控制信号相连,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互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相连,所述第一互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同时有效时,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第三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三控制信号相连;

第二互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连,所述第二互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五控制信号以及第六控制信号同时有效时,输出所述第六控制信号;

第四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七控制信号相连,所述第四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八控制信号。

优选的,还包括:封波电路,

所述封波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接收到第一封波使能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四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六控制信号、所述第七控制信号以及所述第八控制信号为关断信号,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所述第五控制信号保持原有状态。

优选的,所述封波电路还用于:

在接收到第二封波使能信号时,控制所述八个控制信号均为关断信号。

优选的,所述封波电路包括八个使能电路,

第一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互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三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四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连,

第五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互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六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相连,

第七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七控制信号相连,

第八使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一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六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七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八使能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一封波使能信号相连;

所述第一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二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三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四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五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六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七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八使能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二封波使能信号相连。

优选的,所述反向死区电路包括延时电路以及非门,

所述非门的输入端作为所述死区反向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延时电路与所述非门串联,所述非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互锁电路包括与门以及或门,

所述与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或门的第一端相连,且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与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与门的输出端与所述或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或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输出端。

一种逆变器,包括任意一项上述的控制电路。

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应用于五电平逆变电路,该五电平逆变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八个开关支路,本控制方法通过将控制逻辑设置成第一开关支路与第四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二开关支路与第五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三开关支路与第六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七开关支路与第八开关支路互补导通,并且,将第一开关支路与第二开关支路进行互锁,将第六开关支路以及第五开关支路进行互锁,使得五电平逆变电路工作在稳态下,此时,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三电容均不会出现由于某些开关支路同时导通时导致电容短路的问题。

除此,本方案提供的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还在接收到第一预设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第四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七开关支路以及第八开关支路关断,且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支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支路保持原有状态。由于第二开关支路或者第五开关支路在其他开关支路关断时处于导通状态,能够对电压进行钳位,避免了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平在非相邻的两个电平间切换,造成的换流回路路径较长,导致开关支路中开关管击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又一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又一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又一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和8-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示意图;

图9-a和9-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两相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三相三线制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示意图;

图11-a和11-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三相四线制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五电平逆变电路中直流电容被短路的问题。

具体的,该PWM控制方法应用于五电平逆变电路,如图2所示,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以及八个开关支路(10-80)。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串联支路并联在直流电源的输出正端PV+与输出负端PV-之间。

第一开关支路10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A以及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正端PV+之间。

第二开关支路20以及第三开关支路30串接在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N以及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A之间。

第四开关支路40以及第五开关支路50串接在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N以及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B之间。

第六开关支路60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B以及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负端PV-之间。

第七开关支路70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A以及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端R之间。

第八开关支路80串接在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B以及所述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端R之间。

为了保证上述五电平逆变电路的正常工作,需要对各个开关支路的开启和关断的状态进行控制,如,第一开关支路10与第二开关支路20不能同时导通,第一开关支路10与第四开关支路40不能同时导通,第一开关支路10与第六开关支路60不能同时导通,第二开关支路20与第五开关支路50不能同时导通,第三开关支路30与第六开关支路60不能同时导通,第五开关支路50与第六开关支路60不能同时导通,第七开关支路70与第八开关支路80不能同时导通。一旦上述互相制约的两个开关支路同时导通,就会导致对应的电容发生短路现象,进而烧毁电路。例如,当第七开关支路70和第八开关支路80同时导通时,第三电容C3就会被短路;当第一开关支路10与第二开关支路20同时导通时,第一电容C1就会被短路。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WM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将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支路10开启或关断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支路40开启和关断的第四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五开关支路50开启或关断的第五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支路20开启和关断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支路30开启或关断的第三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六开关支路60开启和关断的第六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将控制所述第七开关支路70开启或关断的第七控制信号与控制所述第八开关支路80开启和关断的第八控制信号进行互补处理;

且,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将所述第六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互补只指两个控制信号是反相的,如,第一控制信号与第四控制信号互补,那么当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第四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当第一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第四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即由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的第一开关支路10开启的同时,第四开关支路40为关断状态,当第一开关支路10关断的时候,第四开关支路40为开启状态。

综上可知,经过上述PWM控制方法后,五电平逆变电路中第一开关支路10与第四开关支路40不同时导通,第二开关支路20与第五开关支路50不同时导通,第三开关支路30与第六开关支路60不同时导通,第七开关支路70与第八开关支路80不同时导通。并且,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即在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同时有效时,禁止第一控制信号,将第六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进行互锁处理,即在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五控制信号同时有效时,禁止第六控制信号。

因为,在本方案中,采用第一开关支路中的第一开关、第四开关支路中的第四开关管、第三开关支路中的第三开关管、第六开关支路中的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支路中的第七开关管以及第八开关支路中的第八开关管为高频切换开关管,第二开关支路中的第二开关管以及第五开关支路中的第五开关管为工频切换的开关管。这样,当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同时有效时,禁止高频切换的开关管,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开关管的保护。

除此,本实施例提供的PWM控制方法,还在接收到第一预设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第四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七开关支路以及第八开关支路关断,且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支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支路保持原有状态。

此处的目的是为了在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平在非相邻的两个电平间切换时,会造成的换流回路路径较长,进而导致开关支路中开关管击穿,本实施例通过在其他开关支路闭合时,保证第二开关支路以及第五开关支路导通,实现对电容的钳位,使得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平在相邻的电平间进行切换。

除此,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在接收到第二预设指令时,控制所述八个开关支路均关断。即第二预设指令可以为关机指令,当需要五电平逆变电路关机不工作时,控制所有的开关支路均关断。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出的五电平逆变电路为原理示意图,其具体实现电路可以为图1、图3以及图4所示的具体实现电路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具备相同开关路径的五电平电路。

基于上述的PWM控制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实现上述控制方法的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该PWM控制电路90,包括四个反向死区电路(901-904)以及两个互锁电路(905以及906)。

其中,第一反向死区电路901的输入端与第一控制信号Q1_PWM相连,所述第一反向死区电路901的输出端输出第四控制信号Q4_PWM。

第二反向死区电路902的输入端与第五控制信号Q5_PWM相连,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902的输出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Q2_PWM。

第一互锁电路905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Q1_PWM相连,所述第一互锁电路905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902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Q1_PWM以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Q2_PWM(由第二反向死区电路902将第五控制信号Q5_PWM互补得到)同时有效时,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Q1_PWM。

第三反向死区电路903的输入端与第三控制信号相连Q3_PWM。

第二互锁电路906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Q5_PWM相连,所述第二互锁电路906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反向死区电路903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五控制信号Q5_PWM以及第六控制信号Q6_PWM(由第三反向死区电路903将第三控制信号Q3_PWM互补得到)同时有效时,输出所述第六控制信号Q6_PWM。

第四反向死区电路904的输入端与第七控制信号Q7_PWM相连,所述第四反向死区电路904的输出端输出第八控制信号Q8_PWM。

综上,八个开关支路的控制信号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输出控制,防止了电容短路的现象发生。

除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还包括:封波电路100。

其中,所述封波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用于在接收到第一封波使能信号PWM_En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Q1_PWM、所述第四控制信号Q4_PWM、所述第三控制信号Q3_PWM、所述第六控制信号Q6_PWM、所述第七控制信号Q7_PWM以及所述第八控制信号Q8_PWM为关断信号,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Q2_PWM以及所述第五控制信号Q5_PWM为保持原有状态。

由于第二开关支路以及第五开关支路在其他开关支路闭合时处于导通状态,能够对电容进行钳位,避免了五电平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平在非相邻的两个电平间切换时,造成的换流回路路径较长,导致开关支路中开关管击穿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封波电路100还在接收到第二封波使能信号OnOff_En时,控制所述八个控制信号均为关断信号,即此时,第一控制信号Q1_PWM、第二控制信号Q2_PWM、第三控制信号Q3_PWM、第四控制信号Q4_PWM、第五控制信号Q5_PWM、第六控制信号Q6_PWM、第七控制信号Q7_PWM以及第八控制信号Q8_PWM均为关断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封波电路的具体实现电路,该封波电路包括八个使能电路(1001-1008)。

具体的,第一使能电路100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使能电路1002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互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三使能电路1003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四使能电路1004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连,

第五使能电路1005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互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第六使能电路1006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相连,

第七使能电路1007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七控制信号相连,

第八使能电路1008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一使能电路1001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使能电路1002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使能电路1005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六使能电路1006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七使能电路1007的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八使能电路1008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一封波使能信号PWM_En相连。

所述第一使能电路1001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二使能电路1002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三使能电路1003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四使能电路1004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五使能电路1005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六使能电路1006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第七使能电路1007的第三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八使能电路1008的第三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二封波使能信号OnOff_En相连。

除此,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向死区电路以及互锁电路的具体实现电路图,其中,反向死区电路901包括延时电路以及非门,

其中,所述非门的输入端作为所述死区反向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延时电路与所述非门串联,所述非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反向死区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互锁电路905包括与门以及或门。其中,所述与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或门的第一端相连,且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与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与门的输出端与所述或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或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互锁电路的输出端。

除此,还可以采用如图9所示的电路图,其中,Q1a_PWM为Q1_PWM的反向信号,因此,在图9中,每个支路都比图8多增设一个非门,其原理与图8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电路的PWM控制方法,应用于五电平逆变电路,该五电平逆变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八个开关支路,本控制方法通过将控制逻辑设置成第一开关支路与第四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二开关支路与第五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三开关支路与第六开关支路互补导通,第七开关支路与第八开关支路互补导通,并且,将第一开关支路与第二开关支路进行互锁,将第六开关支路以及第五开关支路进行互锁,使得五电平逆变电路工作在稳态下,此时,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三电容均不会出现由于某些开关支路同时导通时导致电容短路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任意一项上述的控制电路。

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如图8-a所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及输出端还可以分别通过电感等元件(比如电容)与电网相连。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前端还可以增加一个DC/DC变换器来进行电压的变化,用于拓宽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输入电压范围。或者,如图8-b所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前端还增加一个DC/DC变换器来进行电压的变化,且其第二输入端及输出端分别通过电感等元件(比如电容)与电网相连。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如图9-a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两相五电平逆变器拓扑图,包括两个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分别为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和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其中: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和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的第一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正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和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连接点相连;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和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的第三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和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的输出端分别作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两个交流输出端。

具体的,第一五电平逆变器101由第一正弦波进行调制,第二五电平逆变器102由第二正弦波进行调制;

第一正弦波和第二正弦波的相位相差180度或0度。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如图10-a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三相三线制五电平逆变器拓扑图,包括三个如图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分别为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其中: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一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正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连接点相连;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三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输出端分别作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三个交流输出端。

具体的,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由第一正弦波进行调制,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由第二正弦波进行调制,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由第三正弦波进行调制;

第一正弦波、第二正弦波和第三正弦波的相位依次互差120度。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如图11-a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三相四线制五电平逆变器拓扑图,包括三个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分别为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其中: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一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正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连接点相连;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第三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和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的输出端分别作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三个交流输出端;

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的连接点作为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第四输出端、分别通过电网与电感等元件(例如还包括电容)与所述三个交流输出端相连。

具体的,第一五电平逆变器201由第一正弦波进行调制,第二五电平逆变器202由第二正弦波进行调制,第三五电平逆变器203由第三正弦波进行调制;

第一正弦波、第二正弦波和第三正弦波的相位依次互差120度。

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前端还可以增加一个DC/DC变换器来进行电压的变化,用于拓宽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输入电压范围。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的各个交流输出端还可以分别通过电感等元件(例如还包括电容)与电网相连。或者如图9-b、10-b和11-b所示,各个所述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其前端增加一个DC/DC变换器来进行电压的变化,且其各个交流输出端还分别通过电感等元件与电网相连。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均可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相应的,所述直流电源为光伏电池组件。或者所述各五电平逆变器的应用电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发电系统,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电平逆变器实现了防止电容短路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由该五电平逆变器组成的两相、三相三线制以及三相四线制五电平逆变器同样具有该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